走进周庄知水乡

Cjian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宋.范成大《吴郡志》)。时常撩动我对浩瀚太湖,京杭运河,水韵江南,吴越文脉,小桥流水,青瓦白墙,亭台楼榭,繁荣富庶,还有那苏帮美食和绵绵吴语的向往与了解......<br>2023年8月的暑假,10岁的我随妈妈、公公、婆婆第一次前往苏州为期三天游览。<div>今天,上午将去认识水乡周庄,下午返宁回家。</div> 晨起,焦急地候车。水乡周庄长得会是什么样呢? 一小时车程后抵周庄。从古牌楼进入古镇区。从简介得知:周庄地处昆山市,东距上海市60多公里,西邻苏州城40公里。全镇区域占地面积38.96平方公里,陆地面积20.8平方千米,水域面积18.16平方千米,肖甸湖、天花荡、太师淀等湖荡相连,河港交叉,是“鱼米之乡”。 相传这里是吴王少子摇和汉越摇君曾分封于此,春秋至汉代,这里被称“摇城”。4000多年前,在它周围的湖水下,是长江下游远古文明良渚文化的一部分。我们昨天在苏博看到的文物“飞禽纹黑皮陶贯耳壶”好像就是在这里发现的。<div>这里隋唐时称“贞丰里”。宋元祐元年(1086),里人周迪功郎信奉佛教,将庄田200亩(13公顷多)捐赠给全福寺作为庙产,里人感其恩德,改贞丰里为周庄。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二十相公金和随宋高宗南渡,举族定居于此,人烟渐密。<br>周庄元代时属苏州府长洲县。元朝中叶,颇有传奇色彩的江南富豪沈万三之父沈佑,由湖州南浔迁徙至周庄东面的东宅村(元末又迁至银子浜附近),因经商而逐步发迹,使贞丰里出现了繁荣景象,形成了南北市河两岸以富安桥为中心的旧集镇。<br>明代,镇廓扩大,向西发展至后港街福洪桥和中市街普庆桥一带,并迁肆于后港街。明代中期属松江府华亭县。<br>清初,周庄复归长洲县,居民更加稠密。西栅一带渐成列肆,商业中心又从后港街迁至中市街,这时已衍为江南大镇,但仍叫贞丰里;直到康熙初年才正式更名为周庄镇。清雍正三年(1725)县分为二,属元和县。辛亥革命后属吴县,1952年划归昆山县。</div> 1984年,著名画家陈逸飞的画作《双桥》,让世界认识了周庄......2001年6月6日,APEC贸易部长非正式会议在周庄召开,周庄又受到了世界的瞩目。 墙上一广而告知。 妈妈打卡。 周庄被称为“中国第一水乡”,距今已走过900多年的风风雨雨。“镇为泽国,四面环水,港汊分歧,湖河联络,咫尺往来,皆须舟楫”。“井”字形水道流贯全镇,河道上完整保存着元、明、清古名桥14座;0.4平方公里的古镇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个砖雕门楼。 青龙桥。传说一个读书人在出发进京赶考,路过这条小河,见河面雾气升腾,好似一条青龙飞升而去。读书人认为是好兆头,果然金榜题名,于是捐资,在家乡建了这座石桥...... 坐在河边,感受“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唐·杜荀鹤《送人游吴》)。 据说周庄古有八景,即:全福晓钟,指归春望,永庆庵内观景,蚬江渔唱,南湖秋月,庄田落雁,急水扬帆,东庄积雪等。随着岁月的变迁,有的陈迹依旧,有的却已影踪难觅。<div>如今,周庄的主要景观有:贞丰泽园牌坊,汉白玉照壁,富安桥,双桥,逸飞之家,张厅,沈厅,叶楚伧故居,怪楼,周庄博物馆,三毛茶楼,澄虚道院,天孝德民间收藏馆等。<div>周庄游览需要一天时间。可惜我们只有上午两三小时时间,只能选择捷径路线游览。</div></div> 河岸埠头。适时而起的人们,开始生火、浣衣...... 此刻游客还不多。 有处“纸箱王创意区”。门内矗立着一匹纸做的高头大马。 院内尽悉纸做的卡通形象。有座比萨斜塔,我来推推看。 泰迪熊也在这里出没。 立正!可要站站好! 还有金属丝编变成各式工艺品,将传统民俗文化传承。 来到清龙桥上。 桥上西望,沿河深宅大院。 桥上东望,一派古朴,明洁幽静。 后港洪福街东走。青瓦白墙石板路,树荫古巷摇橹船,闲情适意,恬淡难得。 冲洗河岸埠头,新的一天开启。 <div>小船轻摇,“一声柔橹一销魂”。</div> 盈盈水道,斑驳老墙。街市临河而成,民宅背水而街。 吴侬软语,橹声咿呀,流淌着生息与梦想的流水。 斑驳的民居,“粉墙黛瓦”上的屋顶天窗。 来到太平桥。 太平桥建于1522-1566年间。一座石拱小桥,意在祈求平安。 桥旁临水平台,古朴的石柱与竹栏。碧水泱泱,绿树掩映。对岸人众处,便是“双桥”。 我喜欢这儿。 妈妈也喜欢这儿。 南北市河。据说共有16条河道穿镇而过。其中南北市河、后巷河、油车漾河、中市河,两纵两横,勾画出了周庄“井”字形的轮廓,讲述着这里曾有的繁华。 沿街南行。百年石板路,逼仄(zè)而绵长。 缓缓而行,古老民居里有总着许多的故事。 过街骑楼幽静古朴,别有情致。 街面各色店铺。店面没有艳丽的色彩,朴实无华。 各式糕点,品种众多,片薄滑糯,入口即化。 五颜六色的糯米糕团。青团子,用糯米粉掺入艾草汁揉成,白糖豆沙猪油馅,据说搭配一碗阿婆茶,再好不过。<div>还有富安烧饼,闻起来香甜,吃起来薄脆。传说,当年周庄富豪沈万三每次海上行商时不便储存食物,只能携带干粮,就让人备上富安烧饼。</div> 蒲草包就的黑糯红枣,满满的水乡滋味。 贞丰酥。又称“袜底酥”,形如袜底而名,金黄酥脆的外皮,佐以枣泥、猪油、白糖的馅心。 店主称“袜底酥”做工讲究,油酥和面,反复揉和到完全均匀为止,这样烘烤出来的酥饼,才能层层薄得透明,松脆爽口。 喜上眉梢,笑逐颜开。 房前屋后认识河埠。 镇中修建有上百个千姿百态的古河埠。 据说古河埠的修建,是根据主人的地位身份高低确定。地位身份不同,河埠修建的高度也不一样。 水巷行船。 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依水而立。 <div>潺潺流水与临河人家,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宛如天成。</div> 又看见什么? 临河一骑楼。 街边总有一些商品吸引人。 <div>富安桥。位于周庄中市街,桥端四隅依河建有形式高低各异的楼阁,是桥与楼联袂结构,也是江南水乡仅存的立体桥楼合壁建筑,是古镇周庄的象征。</div> <div>富安桥横跨南北市河。相传桥旁有总管庙,原名总管桥。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由里人杨钟建始建,初系青石面无级。后由沈万三之弟沈贯(俗称沈万四)出资重建,变成单孔石拱桥,改名富安桥,期望既富贵又平安。</div><div>富安桥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嘉靖元年(1522年)两次重修,为单孔拱桥。桥长17.4米,宽 3.8米,跨度 6.6米。清成丰五年(1855年)重修,易成花岗石,东西有级梯,中间为平面。1988年以来,再修复四个桥楼,桥楼内设有茶楼可供他人歇憩,也是欣赏水巷风光和摄影留念的好景点。</div> 这里有文物保护标识。 还立有碑文:富安桥,始建于元至正四五年(1355年),明清两度重修。并在桥堍左右两侧建桥楼,是江南水乡仅存桥楼建筑。双桥至富安桥之间的建筑,代表了明清时期的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最完美的格局,为世人称著。 登桥可尽览两侧河道与建筑。 我和妈妈在桥头。 婆婆也喜欢这儿。 富安桥“富、安”的寓意很美好。 桥端四隅东北侧的桥楼“富安楼”。两侧飞檐翘角,高啄相对,宛如阁中飞桥,又像桥上建屋。桥上游人如织。<div>据说当年沈万三的弟弟沈万四,因不愿重蹈其哥哥被发配充军的覆辙,而主动捐钱修建过此桥,并更名为富安桥,表达祈求富贵又平安的心愿。</div> 多走几个来回,富贵又平安。 南北市河东侧的南市街。 一路街边小吃颇多,这是香煎土豆。 还有做豆粉的。 豆粉长得是这模样。 万三蹄。相传起源于明代江南巨富沈万三家,“家有筵席,必有酥蹄”是用来招待贵宾的必备菜肴。<div>相传明初,朱元璋当了皇帝,于是全国都避讳说猪(朱)。一次朱元璋到沈万三家坐客,沈万三以猪蹄膀招待朱元璋,朱元璋看到后故意为难沈万三,问他这个怎么吃啊,因为是整个蹄膀,没有切开,如果沈万三用刀,那朱元璋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致他的罪(意为杀猪),而沈万三却灵机一动,从蹄膀中抽出一根细的骨头来,以骨切肉,解了朱元璋的难题。也有了万三蹄膀的传统吃法。朱元璋吃了觉得很好吃,就问沈万三这道菜叫什么名字啊,沈万三一想总不能说叫猪蹄膀呀,于是一拍自己的大腿说,这是万三的蹄啊,于是万三蹄由此得名。<br></div> 万三蹄做法是以猪蹄髈为原料,佐以调料,用大号砂锅,经过一天一夜的煨煮。其间火候极为讲究,要经数旺数文,以文火为主。煨煮熟烂要适度,过烂了易碎,破坏原形,经过蒸焖,皮润肉酥,汤色酱红,肥而不腻,咸甜适中,肉质酥烂,入口即化。它的吃法更特别,在两根贯穿整只猪蹄的长骨中,将一细骨轻抽而出,蹄形纹丝不动。再以骨为刀,顺当地剖开,分而食之。 也有以猪脚爪为原料制作的。 都说好水酿好酒。再加上从选料到制作、从浸米到发酵、从压榨到封坛,一共要经过七道传统工序,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才能酿好。匠人匠心酿造出的米酒,味道香醇,入口绵长,更具水乡滋味。 <div>万三黄酒。周庄的黄酒酿造历史,可是追述至清道光年间(1821),距今已有二百年历史。由于酿造出来的黄酒品质优良,曾获得过巴拿马国际金奖。</div> 200多年前,当时最大的酒作坊“源丰顺”至今仍在周庄保存完好。 来到南市街的“沈厅”。船从门前过,生意兴隆通四海。 沈厅前部第一进是水墙门和河埠,专门供沈家人停靠船只、洗涤衣物,接送宾客之用,为江南水乡的特有建筑。<div>沈厅临河,坐东朝西,七进五门楼,大小房屋共有100多间房屋,分布在100米长的中轴线两旁,占地2000多平方米。整座建筑共有三部分组成。前部是水墙门和河埠,专门供家人停靠船只、洗涤衣物之用;中部是墙门楼、茶厅、正厅,是接送宾客,办理婚丧大事和议事的地方;后部是大堂楼、小堂楼和后厅屋,为生活起居之处。整个厅堂是典型的“前厅后堂”建筑格局。前后楼屋之间均由过街楼和过道阁连接,形成一个环通的走马楼。</div> <div>第二进“墙门楼”(又称门厅,旱墙门)。是沈家办理婚丧大事,张灯结彩,向路人传递沈家大事的地方。</div><div>沈厅原名敬业堂,清末改为松茂堂,由沈万三后裔沈本仁于清乾隆七年(1742)建成。据《周庄镇志》记载:“沈本仁早岁喜欢邪游,所交者皆匪类。及父殁,人有‘不出三年,必倾家者’。本仁闻之,仍置酒,召诸匪类饮,各赠以钱,而告之曰:‘我今当为支持门户,计不能与诸君游也!’由是,闭门谢客经营农业,于所居大业堂侧拓敬业堂宅,广厦百馀椽,良田千亩,遂成一镇巨室。”看来沈本仁是属于那种浪子回头金不换的人物,他没有把上辈人遗传的家产挥霍殆尽,在父亲死后发愤耕耘,拓展家业,建成了颇具规模的沈厅。</div> 第三进敬业堂(茶厅)。接送宾客,办理婚丧大事和议事的地方。堂中书有对联:“古建独存贞丰之粹;嘉宾远来泽国增辉”。外侧对联:“大木百围生古籁;朱丝三叹有遗音 (清左宗棠字体)”。 厅堂楼木梁架造型浑厚,一律为明式圆形图案。 茶厅梁架。 梁架镌刻飞鹤花饰。 <div>朝向正厅的砖雕门楼。高达6米,3间5楼,上覆砖飞檐,刁角高翘,下承砖斗拱,两侧有垂花莲,下面是五层砖雕,布置紧凑。正中有匾额,刻有“积厚流光”四字,四周额框刻有精细的红梅迎春浮雕。还镌(juān)有人物、走兽及亭台楼阁等图案,包括《西厢记》、《状元骑白马》等古典戏文,线条精细流畅,人物神态各异。可惜经十年浩劫破坏,已漫漶不清。</div> <div>第四进松茂堂。这里是沈家主人招待贵宾的地方。七进厅堂内,占地170平方米的松茂堂居中。正厅面阔11米,前有轩廊,进深7檩11米,厅后有廊。正厅正面成正方形,厅两边是次间屋,有楼与前后厢房相接。屋面为两坡硬山顶,除6檩至7檩为单屋顶棚,其余为双屋顶棚。</div> <div>厅中央悬匾一方,“松茂堂”三个凸出的泥金大字,为清末状元、近代实业家张謇于1901年48岁题写。下书有对联:“古石苍松见贞性;行人流水皆天机”。两侧对联为:“荣宗不忘木曲折经济重敬大业;耀祖尚施仁几番商贸再酬宏愿”。</div> <div>厅内家具讲究。梁柱粗大。</div> 梁柱镌刻有蟒龙、麒麟、飞鹤、舞凤等花饰。 梁架镌刻舞凤花饰。 厅内一对红木座屏,精雕细刻。 座屏上有大理石纹“千山百寿图”。 厅的二楼为生活起居的地方。上楼需另购票。上方两侧称“走马楼”。 厅上方二楼有个窗口。据说旧时待客,小姐们不能抛头露面,只能通过这样的窗口窥视。如逢相亲时,沈家的小姐们会躲在窗子后面察看来客。如果相中了就会说:自古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小女子的婚事全凭父母做主。如果相不中就会说:小女愿意长侍父母左右,终身不嫁...... 松茂堂后的天井。 厅侧廊弄有铜版画,介绍沈万三一生的传奇经历。铜版画由18块高2.38米、宽2.45米的纯铜质原材雕打而成。<div>沈万三,本名沈富,字仲荣,俗称万三。元代中期,地主沈万三利用周庄镇北白蚬江西接京杭大运河,东北接浏河的便利优势,与南洋巨商苏里哈合作出海贸易。将中国的稻米、茶叶、丝绸、瓷器等运抵南洋;同时将海外珠宝、象牙、犀牛角、香料、药品等运往中国。迅速聚集了巨额钱财,成为江南首富,周庄因此“以村落而辟为镇”,成为粮食,丝绸,陶瓷,手工艺品的集散地。</div> 相传,沈万三虽然有着精明的生意头脑,但在政商关系上却十分幼稚。在朱元璋与张士诚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他首鼠两端、莫衷一是,先是全力资助张士诚;后又出巨资修建南京城和苏州街道,其间一掷千金、高调赏赐朱元璋南京筑城将士。其慷慨大方非但未获得朱元璋的好感,反而险遭杀身之祸,举家被抄,发配云南大理充军,死后灵柩迁回周庄,葬于银子浜底,名“水底墓。” 据史书记载:“吴兴富民沈秀者,助筑都城三之一,又请犒军,帝怒曰:‘匹夫犒天子之军,此乱民也,宜诛之。’皇后曰:‘妾闻法也者,所以诛不法也。彼富固敌国,然未尝为不法事,奈何杀之?’帝意乃释然。”此处所谓吴兴富民沈秀,即是沈万三。沈万三自以为是的炫富行为,激怒了苦难中过来的皇帝朱元璋(号称朱重八),如果不是马皇后分析犒军一事并劝阻,沈万三恐难逃身首异处。 天井。 地面铺有精致的“弹格子”石拼花图案。 第五进是子女生活起居的大堂楼。 大堂楼双桂轩堂中书有对联:“淑气和气光栋宇;芝兰玉树满庭阶”。 梁架镌有花饰。 厅内红木床榻。床榻种类繁多,历史可追溯至神农时代,那时指专供休息和待客所用坐具,直到六朝才出现高足坐卧具。“床”与“榻”在席地而坐的时代,是有分工的,床体较大,可为坐具,可为卧具;榻体较小,只用于坐具。魏晋南北朝后,榻体增大,床与榻同样担负坐卧两种功能。 红木桌椅。大堂楼内是女眷们聚会的场所,这张桌子说是遮羞桌。当年,裹小脚的女眷们都会把脚藏在底下。沈家的女人不用裹脚,招的是上门女婿。 厅中有半张桌子。据说如果主人在家,就会将两个半张桌子拼成一张,访客就可以在这安心等饭吃。如果主人不在家,就会将半张桌子分别放置在厅的两侧,访客看了就知道主人不在,不宜久留,坐会就该告辞了。 第六进是小堂楼。 第七进是餐厅,边上有厨房。 沈厅廊内展有书画作品。其中有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吴冠中(1919—2010)1997年所作的油画作品《周庄》(复制),原作长达3米,吴冠中时78岁高龄所作。<div>作品以黑、白、灰为主的极简色彩,与点、线、面的形式元素组成中,看似不兼容的西方油彩与东方水墨因此跨越了传统与现代,实现长久以来他所致力的“油画民族化”,融合中西艺术之所长,发展出连结东西方观众的独特艺术语汇。<div>吴冠中出生在江苏的宜兴,他把江南水乡的景色视为掌上明珠,并孕育出浓浓的乡愁。据人回忆,吴冠中当年常携老伴到周庄写生,租住在镇上唯一的一家小客栈,在乡政府食堂搭伙。每天清晨,他们在沿街的小吃摊上随便吃了点汤团,便背起画夹,提着麦秸编织的书包,在古镇的大街小巷里徜徉。他对周庄的移步换景赞叹不绝,感叹相见恨晚。他以艺术家敏锐的目光捕捉一个个生动立体的画面,老伴则坐在身旁静静地看他作画。</div><div>吴冠中和水乡周庄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在周庄创作了名画《老墙》、《大宅》、《家》,在世界各国的美术馆、博物馆展出。当年周庄要创办画家村,写信给吴冠中请他题“周庄画家村”,他接信后欣然命笔,及时寄来。吴冠中曾撰文说:“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div><div>吴冠中油画作品《周庄》原作,于保利香港2016春“中国及亚洲现当代艺术”专场槌拍。封面拍品吴冠中的《周庄》起拍价1.38亿港元,随后直接加价到1.5亿港元,最终以2亿港元落槌,加上佣金后成交价2.36亿港元,创造了吴冠中个人作品拍卖纪录,同时也刷新了中国现当代油画的最高纪录。<br></div></div> 筑园中的小品。 天井中的天竹。 花木扶疏,芭蕉借景。 大厅的东侧,有一条幽暗深长的陪弄。旧时,没有大事轻易不开正门,每逢婚丧喜庆或有贵宾来访,才打开大门,抬进轿子。平时家人进出都走陪弄。现在,成了沈厅游客出口。 出沈厅。墙边挂的什么?公公说:是竹制“地笼”,一种传统捕鱼捞虾的工具。在河网地带傍河细流处选位下笼,鱼虾一旦入内不易逃出,人们拎笼收获即可;现在这用来街头装饰了。 天热,我也热,要吃冰淇淋。 再到北市街张厅。一进门厅。 张厅原名“怡顺堂”,是中山王徐达之弟徐逢(孟清)后裔在明正统年间(1436-1449)所建。清初为张姓所购,改称“玉燕堂”,俗称“张厅”。玉燕堂坐东朝西,占地1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84平方米。房屋60余间,前后六进,由门厅、轿厅、主厅、堂楼、后河屋、水道闸组成;布局前窄后宽,呈宝葫芦状。<div>张厅一进是门厅。牌匾“周庄张厅”四字,由苏州吴江人 ,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费孝通先生(1910-2005)题写。</div> 二进是轿厅,也称茶厅。供主人接待轿夫、船夫等一般的客人所用,厅中有一块天然大理石照壁,纹理如一幅山水画。 厅内有轿。 <div>天井绿意盎然。砖雕门楼上雕有“玉树沐芳”四字。</div> 张厅的主人是官宦,房子的门槛比一般人家高。 三进是正厅玉燕堂。正中上方悬挂着一块“玉燕堂”大匾,匾下中挂一幅“赏松图”,两侧是一副对联:“春当和时兰长足;气无曲者竹生初”。对联颇有道家无为思想,描绘的是春天大自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春当和时兰长足”即春天阳光明媚的时候,正是兰花茁壮成长的季节。“气无曲者竹生初”即描绘的是不屈不折的竹子刚刚从土里探出头来。梅兰竹为岁寒三友,描绘兰竹深层含义是现在不得志,但要积蓄力量,蓄势待发以及对春天充满希望的意思。 厅内摆放着明式红木家具,古朴典雅。 玉燕堂是用来主持婚丧礼仪、祭奉祖宗家庙、接待尊贵宾朋的地方。屋顶正梁角落里各有两块突出的椭圆形雕花板,像古代官帽上的帽翅,这正是官宅特点的反映,所以这个厅也叫“纱帽厅”。 第四进是大堂楼。女眷生活起居的地方。—副对联尤其引入注目,上联是“轿从门前进”;下联是“船自家中过”。仔细琢磨,对联十分贴切地写出了张厅的建筑特色。 大堂楼楼木梁架造型古朴。四根楠木立柱以及鼓墩柱脚、木柱均为明代原物,历经500多年依然完好,是江南建筑罕见之物,非常珍贵。 墙上挂有天然大理石条屏。 案几上的摆件。 第五进是琴棋室。 第六进是书房。宽敞明亮。 张厅的后院,是一个闲静素洁的小花园。花园四周围是粉墙黛瓦的民居,高高的风火墙下,透露着江南水乡的灵秀之气。 这里立有碑石和“玉燕堂”介绍。 园中有引人注目的一柱太湖石,高峰一峦状处如飞燕,人称“玉燕峰”。 精致的“弹格子”石拼花花径。 有条名为“箸(zhù)泾”小河,微波清澈,穿园而过。 小河贴着墙根流来,又穿越水阁而去。相传通向的尽头是南湖沈万三藏银之处的银子滨,也是沈万三名为“水底墓”所在之处。 <div>“箸泾”四周花岗岩驳岸,中段见方的地方供船掉头。</div> 驳岸有河埠,供行船停靠。家中家外一水贯之。 妈妈说:“船自家中过”的空间布局是江南民居建筑格局的典型特征。 廊窗有“美人靠”。窗下一叶舟,的确是一幅“船自家中过”情景。好酷哦! 这里有什么?进去看看。 张厅私塾堂。古时家中孩童上学的地方。正堂上是“万世师表”的匾额,下面是仿唐吴道子(约680-759年,史称画圣)的孔子像,两侧有对联:“四书文章雅士诵;五经才调稚子风。” 堂中摆放着黄花梨的书桌及凳椅。一张先生书案,四张学生桌椅。 再到这里面看看。 有座“宣卷”,其中还有表演乐器的蜡像。“宣卷”即宣讲宝卷。起源于唐宋时期的佛教活动,后逐渐发展成一种说唱形式,配以木鱼、丝弦演奏,采用吴语演唱。因其唱词委婉动听,内容贴近观众,深得人们喜爱。明清时期,官宦、大户人家自家建有戏台,蓄有戏班演出,反映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 这和我在雕花楼看到的“堂名”长得不一样,但和在苏州博物馆看到的“灯担堂名”长得像。 还有“阿婆茶”演示。吃“阿婆茶”是江南水乡周庄的传统习俗。中老年妇女轮流做东,提前数日发出邀请,筹备茶点。当天,东家洗涤茶具,摆设桌椅,煎水备茶。喝茶时置几碟自制的茶、酱瓜、酥豆之类,边喝茶,边做针线活,边聊家常,客人喝茶至少要喝“三开”方可离席。如今,“阿婆茶”已成为周庄的一张文化名片。 阿婆做的绣花鞋真漂亮! 还有绣花扇。 “艺术范”的院墙。 走出张厅。沿街一处悬挂着的鱼篓。 手编工艺随处可见。 沿岸北行。 <div>又见对面太平桥。周庄是水的世界,桥的故乡。在古镇河道上,仍然完好地保留着风格各异,建自元、明、清代石桥14座(有说15座)。据介绍分别是:世德桥、永安桥(合称双桥)、福安桥、全功桥、隆兴桥、报恩桥、秀桥、聚宝桥、贞丰桥、普庆桥、梁园桥、梯云桥、福洪桥、青龙桥、太平桥,共同构造了周庄“小桥、流水、人家”的柔情与风骨。</div> 太平桥。位于后港东口,连接城隍埭和蚬江街,为单孔石拱桥,桥身石缝里长满藤蔓,遮掩着石拱洞券,桥旁是爱国民主人士、著名教育家沈体兰(1899-1976)的旧宅“贞固堂”。太平桥曾被日本著名女画家桥本心泉画成岩彩画《周庄的某一天》,现陈列在周庄博物馆。 此时游人涌动,热情洋溢。周庄的绝美之处在于水,在于桥,在于绿树与藤蔓,在于依水而立的古建筑,还在于淳朴的民风习俗...... 周庄桥中当数双桥最闻名。双桥座落于银子浜和南北市河镇区东北交汇处,呈“十”字状,由一座石拱桥“世德桥”和一座石梁桥“永安桥”组成。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形象古时人们使用的钥匙,又名“钥匙桥”。 两座石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世德桥由里人徐松泉、徐竹溪出资建造;永安桥由里人徐正吾出资建造。至清乾隆三十年( 1765 年)两桥皆重修;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又由里人捐资重建。1957年永安桥再次修缮。<br>世德桥长16米,宽3米,跨度5.9米;永安桥长13.3米,宽2.4米,跨度3.5米。 <div>双桥中,石拱桥横跨南北市河,桥东端有石阶引桥,伸入街巷;石梁桥平架在银子浜口,桥洞仅能容小船通过,桥栏由麻条石建成。</div> 闻名的“双桥”,我来打卡。 我和妈妈打卡。 我们全家留影。 我还喜欢这儿。 妈妈喜欢这儿。 婆婆也喜欢这儿。 <div>1984年春天,上海著名旅美画家陈逸飞(1946-2005)乘坐小船来到周庄,看到了双桥,觉得自己仿佛回到了记忆中的童年。于是,就以双桥为背景,创作了一幅题名为《故乡的回忆》的油画。后来这幅油画连同他的37幅作品一起在以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阿曼德.哈默名字命名的哈默画廊中展出,这幅画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再后来,油画被阿曼德.哈默用高价购藏。同年11月份,哈默先生在访问中国的时候,将这幅油画送给了邓小平同志。1985年,这幅画又经过陈逸飞的加工成为当时联合国首日封的图案,深受集邮爱好者和各界人士的青睐。经新闻媒体宣传,周庄古镇声名鹊起。陈逸飞的画使默默无闻的双桥走向了世界。钥匙桥不是钥匙胜过钥匙,因为它开启了周庄与国际交往的友谊之门。</div> 如今,在双桥北侧,周庄人为陈逸飞修建了一处“逸飞之家”。 妈妈留影。 河对岸边的廊房。 这里有古戏台。怎能不听一听昆曲呢? 周庄古戏台。 江南走马楼式的戏台。木工精巧,飞檐翘角,和谐庄重。 昆曲表演,唱腔委婉,明眸流转,一招一式,有板有眼。 戏台顶部有复盆状音响“凤凰藻井”。现场聆听犹如春风沐面,余音绕梁。<div>公公告诉我:藻井,是纯木搭建的屋顶,最早是宫殿或庙宇室内的顶棚装饰,后来被建在戏台的上端,便有了“戏台藻井”的说法。藻井是古戏台的主要构成部分,不仅起着扩音与拢音的作用,还能使舞台艺术更臻完美。藻井的造型多种多样,包括八卦式、覆斗式、螺旋式等。<br></div> 出戏台河边坐。如果时间允许,品品阿婆茶,听听船娘小曲,一定惬意悠闲。 妈妈说:古人有“小隐隐陵薮( sǒu),大隐隐朝市”(西晋王康琚.《反招隐诗》)之说。如今喧嚣的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最佳的隐潜方式莫过于在江南小镇之中,使人慢享一种淡泊而安定的生活方式。 走了一路,不能不抓紧体会一次泛舟游河。寻找码头去坐船! 来到中市河上的外婆桥上。外婆桥原名“梯云桥”,建于1764年。张艺谋和巩俐的一部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在这儿取景拍摄;影片上映之后,梯云桥一夜成名为“外婆桥”了。 中市河。又是一条波光粼粼的水巷,白墙黛瓦,石板古路,绿树婆娑,小船轻摇。 这里上船古镇水巷游。 人说到周庄,游船才能体会其真正的乐趣。第一次从古河埠上船,我是这样滴。 游船行驶路线示意图。 静谧清澈的河水间,安坐小船上,观沿河数百年沧桑变幻,有点历史感。 船上从南侧看福安桥。桥端四隅依河建的楼阁,形式不同,高低各异。 从北侧看福安桥。沿河老屋虽已陈旧,其中隐藏着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 船娘摇着橹,节奏分明的吱吱声与河水动静交织。在我们的提议及付小费后,船娘便唱起来,歌声间隙还介绍船到哪里及桥名等。她那吴地方言及略带普通话的唱词听得似懂非懂,好像是《人人都说周庄好》《登上小船游周庄》......还有送福发财百岁歌,都是吉祥话;这或就是闲适而随意的生活,也是不可缺少的风景。 小船轻摇,绿影婆娑。婆婆说:小桥、流水、人家,勾起小时老家的回忆。如今,多少往事如烟,唯有老家江南水乡的美景时常梦中萦绕。 船上看前屋后埠。 又见前方“世德桥”。 水光潋滟,波光闪烁。 太平桥处转弯。 船进桥洞。 豁然开朗。一株株翠色欲流的柳树伫立河畔,柳枝轻扬,婉约婀娜。 妈妈说这里犹如元代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赵孟頫(1254-1322)的诗句描写:“吴树依依吴水流,吴中舟楫好夷游”。这句话是赵孟頫在吴国旧地游玩之时,有感而发写下的一句话。意思是:吴水柔媚而多情、内敛而灵秀,岸边绿影婆娑,精巧雅致的小船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悠哉悠哉...... 船在前进、岸在滑行。坐在河埠上的小朋友,悠然地荡着双脚。 树上挂满彩灯。可以想象夜色......挂着红灯的摇橹船在荡漾,微风吹过,树叶摇曳,船娘小调声中乘坐在小船上,可以一边尽情观赏灯火万家、火树银花、水光倒影的迷人夜景,一边聆听悠扬悦耳的苏州评弹和琴声,景情交融的周庄夜色一定令人惬意,美不胜收。 乘船夜游周庄,绝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惜无法留驻欣赏,作为遗憾,下次再来。 青龙桥上,游人往来不绝。 青瓦白墙的房屋,背水而立。 船娘告诉我们:前方将到福洪桥。 福洪桥。当地人多叫它红桥。相传和当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反清失败悲壮遭屠,血染桥面与河水有关。<div>周庄的每一座桥,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向世人诉说,值得我们用心去留念。</div> 福洪桥是一座平桥。位于后港西口,桥在清康熙年间由里人重建,乾隆四十九年(1784)重修。桥长16.4米,宽2.1米。跨度为4.7米。 是一座造型别致的石梁桥。 桥身中间的石条上镂刻着图案对称的花纹,中间镌有“福洪桥”三字。 小船轻摇,河道浓青,我为充满人间烟火,勃勃生机的周庄喜形于色。 “小桥、流水、人家”的秀色迷人;处处可诗可画的风情好美。江南真好! 船娘说:前方将到通秀桥。 通秀桥。建于1774年,位于西栅通秀里,俗称盐店桥。桥北河名油车漾,桥南河称西湾漾,通秀桥是两河的界桥。 抵达游船上岸处。 上岸行走在中市街。 穿过里弄。 <div>走回越过福洪桥。</div> 河边创意挂有的“地笼”,如能兼作照明岂不更好? <div>匆匆路过“周庄博物馆”。一座古色古香的清末民初建筑,原为周庄人朱贤伯的住宅。博物馆占地面积1104平方米,筹建于1998年,于2016年更新布展。</div><div>这里保存着“小桥、流水、人家”的完美人居范本,收藏着古镇历史的遗存和记录,继续着沿袭了几百年的百姓生活方式。据说参观者在博物馆能看到、听到、感受到一个鲜活的,丰润的周庄。</div> <div>妈妈说:唐朝诗人白居易(772-846)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有说在白居易离苏州之后曾诗《忆江南·江南好》:“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br></div><div>台湾女作家三毛到周庄称找到了“旅游的感觉”;俄罗斯画家列昂尼特称周庄是“东方威尼斯”......</div> <div>短暂三小时,走一圈,船一圈。让我初识周庄的前世今生,以及那古朴迷人、秀丽的江南水乡景致......以后还会再见,我确信!</div><div>在周庄北部的蚬(xiǎn)江湾用餐后,乘坐高铁返家。<br></div><div><div>苏州之行,处处是风景,时时好心情。苏州真是个好地方!<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