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印度(14) ----101个难忘的瞬间<br><div><br></div><div>摄影、制作:王旭东<br>音乐:Indian Music<br>部分图文源于网络<br>2016年1月15日<br></div> 印度英迪拉·甘地国际机场的佛手墙<br><div><br></div><div>不知不觉从印度回来一年了,这一年都感觉我的灵魂还在神游中,始终无法忘记在印度的那一幕幕令人不可思议的画面。<br></div> 印度新德里国内机场办票处<br><div><br></div><div>印度该是人生中最值得去的地方。在这里,不得不诚实地面对内心,看着赤裸裸的生命,聆听自己。 在这里让人回归原点,善良、仁慈、忠诚、欺恶、艰险、无奈、尊卑…… <br></div> 新德里英迪拉·甘地国际机场的厕所标识,你还会搞错吗?<br><div><br></div><div>一段旅程,永远比文字能承载的更丰富,而旅途中的记忆,无论好坏,都将温暖你的一生。<br></div> 斯瓦米纳拉扬神庙是印度教的宗教与文化中心。<div><br></div><div>印度,它一直在那里,不张扬、不抗辩,默默接受着来自全世界的赞扬和批判,它不靠近你,你却不远万里去追寻它。<br></div> 在这众神的国度里,充满了有趣和神奇。来印度之前看了一些关于印度的介绍,也做了充分的思想和心理准备。但这里的很多事情还是超出了我的想像。印度,一个有趣的国度,一个值得一去的地方。 去过印度的人说,这是一个无法言说的国家,你可以用极端的语言形容它的不好,也可以用朝圣的心态去描绘它的奇妙。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印度,那是你的前世,亦是你的今生,它一直在那里,等着你的到来。<br> 著名的“胡马雍陵”,为印度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精品。<br><div><br></div><div>无论哪一个自己,在印度这个奇异的国度都被放大,直到你无法忽略他的存在。<br></div> 印度,一个无法言说的国度,不论去或者不去,你都应该走近它,看看一个保留着人性善恶本质的世界。 印度国家博物馆必须找到这个最著名的在火圈里舞蹈的“舞者湿婆”<div><br></div><div>印度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文明的地区之一。而印度河是其文明的发源地。古印度文明的疆域曾包括印度共和国、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富汗斯坦南部部分地区和尼泊尔。1947年后,印度的领土仅包括当今印度共和国部分。 <br></div> 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 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黄金浮屠,这是印度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圣雄甘地故居纪念馆<br> 圣雄甘地1948年1月30下午4—5点接见客人的照片,十几分钟后便不幸遇刺身亡。<br> 甘地几乎空无一物的会客厅,我在此伫立良久,深深被震撼了!<br> 1948年1月30日下午5点17分,甘地遇刺前走向祈祷讲坛的最后的脚印。<br> 甘地陵永不熄灭的祭火<br><div><br></div><div>陵墓正面刻有印度文:“哦!罗摩!”这是甘地遇难倒地时喊出的最后两个字。罗摩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里的英雄,被认为是印度教中保护之神毗湿奴的化身。<br></div> 印度五星级宾馆<br><div><br></div><div>印度,一方面有很先进的科技,拥有普遍的民主自由:一方面又有古怪离奇的制度,文化传统的力量大过法律,种族阶层根深蒂固。<br></div> 我也成了“红头阿三”!<br><div><br></div><div>印度在我心里已经是一个不得不去的地方,它的吸引力包含着自然美,人文美,宗教美等等。除了这个世界,还有一个印度,它真的很特别。<br></div> 全世界大城市的通病——拥挤的交通<br> 印度火车站<br> 在拥挤的站台上席地而坐的旅客<br><div><br></div><div>更叫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人们安贫乐道,也许偶尔会抱怨这种制度,却从未想过改变这种生活,只企盼在这一轮回的人生中多修善行,下一轮回就可以投胎去好人家。<br></div> 站台行李搬运工<br> 火车站搬运工头顶着的正好是我的行李箱<br><div><br></div><div>印度有很严格的等级种姓制度,每个人从出生时便被烙上了阶层痕迹。<br></div> 这是印度火车的二等车厢,只有外国游客和高种姓的人才能乘坐,还能吃上哈根达斯。 当地很流行一种黄色顶棚的三轮车,我们称它为“突突车”,价格低廉,在拥挤的马路上穿行方便,是印度人出行最常乘坐的交通工具。 印度的交通永远是这样,挤得不能再挤,因而大多数车只有一个反光镜。另一个“耳朵”通常挤得都不见了。 反光镜有也不用,车身伤痕累累。<br><div><br></div><div>可能是由于信仰的关系,印度人大多心态平和,即使车辆发生刮蹭通常也不会出现争吵。<br></div> 马路上经常可以看到荷枪实弹的武装人员<br> 更多的是执勤时手拿一根棍子 眼前的景象还是让我大吃一惊。拥挤的人群、嘈杂的广场、肮脏的环境、狭窄的道路、混行的车辆、飞扬的尘土……,顿时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 印度贫富悬殊之大可谓世界之最。然而,两极对立如此严重的印度,社会治安状况却不差,犯罪率并不高。印度穷人很多,却基本上没有拐卖妇女儿童或集体偷渡现象。数亿人口没有脱贫,许多人露宿街头,以乞讨为生,但寻衅滋事的不多。 你可以嘲笑一些印度人的不思进取和安于贫穷,却无法忘记这个普遍有着信仰的国度所孕育出的淳朴和善良,即使在旅途中的黑夜,这些善良也能照亮和温暖独自前行的旅人。 释迦牟尼首次布道的圣地——鹿野苑<br><div><br></div><div>印度之行是一次历史和文化的熏陶,更是一次宗教洗礼。在印度,有极端跳跃的阶级和种姓、富裕和贫穷,新与旧之间的幅度也超出想象。也因为如此,才牵引着我特别想去这个地方看看。<br></div> 佛教、吠陀文化、瑜伽,这些现代人拿来显摆的闲情雅致,也都出自这个被某些人所诟病的贫穷国家,这里曾创造的辉煌,没有亲历,恐怕永远无法体会。 终于也坐上了突突车<br><div><br></div><div>在印度,瓦拉纳西犹如耶路撒冷一样,是印度教徒的心中圣地。公元前5世纪,佛祖释迦牟尼曾经来到这里,在位于市西北10公里处鹿野苑首次布道、传教........<br></div> 印度朝圣之城----瓦纳拉西,拥挤迷宫般的狭窄街道。<br><div><br></div><div>瓦拉纳西是神奇的、神秘的、令人着迷的,有人说,它是最能代表印度的地方,处处体现着印度的精神。<br></div> 从这昏暗的门洞走出来,感觉就像从地狱回到了人间!<br><div><br></div><div>瓦拉纳西就像一个“精神分裂者”,一面表现出了印度最坑脏糟糕的情景,另一面又表现出了最美好的印度。<br></div> 恒河本身和河中的每一滴水都是一座庙宇,从某种程度上说,信仰塑造了印度人温顺和善的性格,他们大都安于天命、老实本分、易于相处。 这里有一种力量,让踏上这片土地的人从自我中走出来,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对于贫穷、生死更有了一种全新的审视。 天堂的入口,瓦拉纳西屹立在恒河左岸,数不胜数的神庙簇拥着长达六七公里的河岸,有如一段信仰的峭壁。生命在此轮回,结束,也是开始。 恒河边的焚尸场<br><div><br></div><div>左眼是地狱,右眼是天堂,第三眼中的印度,在人间。这是以个很难用喜欢或讨厌来简单形容的国家,在这里每个到访者都能找到只属于自己的情感,就像日夜流淌的恒河,就像自然成长的印度人。<br></div> 虽然在外人眼里,露天火葬这种做法太过恐怖,但在印度教教徒看来,死亡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应该感到快乐的一部分,不应该以隐秘的方式对待这个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 瓦拉纳西被视为印度“colorful”的集大成者,无论是城市本身的颜色还是生活的色彩都冲击着每个游客的感官神经。 传说,恒河就是从这个湿婆的头发上流淌下来形成的。这样的祭河神仪式,每天都在恒河上演。<br> 最著名的Dasaswamedh Ghat每天傍晚都会举行恒河夜祭。<br> 每天傍晚,信众们伴着神铃声响,走向河边祭台。人们手捧青烟香火,唱着挽歌,等待恒河大祭祀。而身穿金红服饰的婆罗门祭司,高举圣火,在众人祈望的目光下,迈着高雅的步伐走上祭台,进行着最虔诚的祈祷。据说,这种仪式已经延续千年,风雨无阻…… 夜幕降临,夜祭开始,浓郁的氛围,祈福的音乐,真的产生一种很奇妙的美,异域的,宗教的,很难形容。五大祭司吹响海螺,然后挥舞各种祭祀神具,祭奠河神,此时此刻我好像真的感受到了神。 螺号声息,余音仍在恒河夜空缭绕,紧密的铃声却依然不绝于耳。祭祀们又点上梵香,进行虔诚的祈祷。 祭司使用的法器是眼镜蛇形灯。这个充满宗教信仰的国度,那种深至骨髓的信仰,让人震撼不已,叹为观止。 恒河是印度人民的精神依托,同时也是印度文化的表征。一位印度外交官曾经说过:“恒河是印度人付出最珍贵感情的圣河。她是印度人的精神中心,这一点也许有很多外国人无法理解……。” 河面上,飘满花灯,恒河的水,会把这些祈愿带向远方。<br> 瓦拉纳西的街头,灯火通明,人声鼎沸。这一切,和恒河的夜祭仪式,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宗教和信仰可以为精神疗伤,但这里的人们,总得回归现实,去面对生存的拼搏。 印度小偷有规则:1、不在医院里偷,病人的钱都是救命钱。2、不把旅客的钱偷光。3、不伤害失主,为财不为命。4、不连续偷同一个人的。5、钱包里的证件要么放在警局门口或匿名寄给失主。 令人瞠目结舌的“性庙”<br><div><br></div><div>克久拉霍建于10--11世纪,曾是“月亮王朝”昌德拉王朝的首都。它属于印度中央邦查塔普尔县。这里的众多神庙是印度最主要的观光胜地之一。198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名录。<br></div> 这是世界上唯一的性庙,那些雕塑赤裸裸的展示各种性爱姿势,3P,4P比比皆是,甚至连人兽交也有,秒杀日本AV。但是,实际上印度人还是很矜持的,我们从未看见国内那种在公共场所常见的搂搂抱抱,公开接吻的场景。甚至连男女情侣牵手而行的都很少见到。 形形色色的性爱姿态诉说着那个时代人们对此的开放和坦然享乐的生活态度。 <br> 克拉久霍令人瞠目结舌的性爱雕刻<br> 古印度有一部古书“爱经”,里面有关于性爱技巧,性爱和谐的描述,为世界古代五大性爱著作之一。古印度人认为相爱的人需用身体彼此感应,通过性的和谐达到与神合一的境界。 奥查古堡<br><div><br></div><div>邦德拉王朝1531---1783年期间以奥查为首都。<br></div> 古堡大门上的铁蒺藜据说是古代战争时防止大象冲撞的。当我第一眼看到它时,还真想不出它是干什么用的。 从奥查古堡的一个防御射击孔望出去<br> 印度有很多苦行者,他们从事苦修来探寻人生的道理。 很多人会奇怪他们没有收入,如何度日呢?实际上因为印度粮食产量非常高,政府每年会免费拨给寺庙大量的粮食,这些寺庙则免费提供食物给苦修者和贫民,所以印度从来没有饿死人一说。 驱车来到古堡附近的贝德瓦河畔,夕阳西下,水面披上了一片金色。回望日暮的远方,朦胧灰暗的古堡,伫立在微凉的晚风中。 我坐在豪华的旅游大巴上看着这些妇女从车旁走过,小女孩的眼神不禁让我感到一丝酸楚。<br> 印度83%以上的人口信奉印度教,对他们来说黄牛是“神圣动物”,可以挤奶,可以使役,但绝不可宰杀。据估计,仅新德里每天在街道上闲逛的牛达35000头。 来印度的一大感悟乃生态环境自然和谐,牛占车道,羊食街草,狗伏树荫,随处可见穿梭的小松鼠和在古城堡和住家中上串下跳的猴子。各种动物在这里与人和睦相处,不但丝毫没有被打扰的惊恐,倒更像是这里的真正主人。 观看印度民族歌舞表演<br><div><br></div><div>印度舞蹈历史悠久,对印度人来说,舞蹈不仅是艺术,更有宗教的含意。印度舞源自对神无比虔诚、洁净无私的爱,舞者藉由本身的手指、手臂、眼睛、五官、身体表达和诠释宇宙间的万事万物。<br></div> 印度歌舞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印度宝莱坞的孟买影视城,年产影片七千多部,出口额近70亿美元 。有人会问为什么印度的电影总是要穿插歌舞?这正是印度人民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的体现。 印度人非常善于固守自己的文化,不管当今全世界流行什么,印度人还是要听自己的传统音乐,看自己的宝莱坞电影。 泰姬陵----永恒面颊上的一滴眼泪<br><div><br></div><div>泰戈尔写给泰姬陵的诗:……如果生命在爱火中燃尽,会比默默凋零灿烂百倍。爱情谢幕的一刻,也将成为永恒面颊上的一滴眼泪。<br></div> 眼前泰姬陵慢慢地同那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联系在一起了。在这座伟大的建筑面前,我驻足良久。欣赏、赞叹、浮想,却又似乎始终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赞美她! 风之宫殿<br><div><br></div><div>这是斋普尔的城市名片和地标建筑----风之宫殿。是当年帕达浦王公下令修建,1799年完工。正面看上去,宫殿颇具气势,高达5层,一共有大小953扇窗户连缀。<br></div> 斋普尔的琥珀堡<br> 琥珀色的大理石柱子美仑美奂。 <br> 琥珀堡内著名的镜宫<br><div><br></div><div>印度的多数景点对印度人都是免费的,有一些也会象征性的收一些费用。但钱少得几乎可以忽略。如印度国家博物馆,对本国人只收取2卢比(人民币2角),学生免费。<br></div> 在种姓阶层意识严重的乡村,种姓就像生来就有的标签长在脸上,高高在上或愁眉苦脸。<br> 抱着小孩的妇女,本来小孩是被纱丽蒙上的,走到车窗前就把纱丽打开,让你看可怜的小孩。我们高高在上地坐在旅游车里,看着此情此景,心中不免一阵刺痛。 旅游车只要一停,就有人过来叫卖各种各样的东西,而这些小玩意实在看不上眼。<br> 只有这才是印度搭巴士奇景<br> 严重超载的客车,公共汽车从来不关门,人都在窗户外面吊着,甚至坐到了车顶上。<br> 这可是我们在印度亲眼目睹的耍蛇艺人<br> 在街头变小魔术赚钱的小孩<br> 简塔·曼塔天文台<br><div><br></div><div>简塔·曼塔天文台为用肉眼进行天文观测而设计,它是印度最重要、最全面、保存也最完好的古天文台,展现了印度莫卧儿时代末期对宇宙的认知以及探究天文学的能力。<br></div> 斋普尔的城市宫殿<br><div><br></div><div>红色的是印度风格的太阳宫殿,建筑风格很华美,也称之为玫瑰宫。<br></div> 新德里贾玛清真寺<br><div><br></div><div>这个传奇里有坚定虔诚的信仰,有让人眼花缭乱的纱丽,有奇香扑鼻的各种香料,有色彩缤纷的城市,有荒野沙漠中衣着艳丽的游牧民族和辉煌的沙漠宫殿。<br></div> 新德里莲花庙<br><div><br></div><div>印度: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一个发明了灿烂文明的国家;一个现代和传统差异巨大又和谐并存的国家;一个佛教的发源地。<br></div> 印度实行民主选举制度。所有的政府官员都由选举产生,每到大选时期,印度都会有十多亿人前往投票站投票,填写选票之后,虔诚的印度人还会把选票回执戴在身上,因为印度人民相信,有选票庇佑,出入平安,能治百病。 新德里的主权大道<br><div><br></div><div>印度经济发展迅速。目前印度是金砖四国里发展最好,经济结构最完善的。在印度除非是公共事业行业之外是没有国企的,所以印度最大的企业都是私营企业如塔塔、信实、威普洛、旁遮普等。<br></div> 印度门<br><div><br></div><div>一座门分隔开新、旧德里两个世界,一个世界里拥有财富尊严,一个世界里只有贫穷低卑——这座门叫印度门。<br></div> 印度新娘<br><div><br></div><div>即便像英迪拉·甘地那种了不起的女性总理,在结婚当天,在丈夫拉吉夫·甘地面前,也点了一颗“吉祥痣”。至于说,传统的“鼻饰”、“耳饰”,自然一件也不能少。<br></div> 印度女子大多数婚姻不能自主,是不幸的;然而就服装而言,印度美女是幸运的,因为在这个所有国家的女子都牛仔裤T恤杉的年代,她们还能打扮的如此美丽。 印度女性的首饰五花八门,大致分为耳环、项链、戒指、手链、手镯、发饰、额饰、胸饰、脚链……这个古老的国度,对首饰非常讲究,他们认为:“首饰是女性生活的一半。” 鼻饰,包括鼻环、鼻钉等等。最初,这种东西从阿拉伯国家传到印度,其本意是指人们穿过牲口鼻孔拴上的牵牲口绳,表示对牲口绝对的“所有权”。想不到,其中的象征意义被印度男人充分利用,他们迅速给女人们拴上了鼻饰。如今,鼻环、鼻钉,已成为印度妇女婚否的标志。 除去“鼻饰”、“耳饰”之外,已婚女子还须佩戴一种更新鲜的小玩意儿——“脚铃”。这种金属饰物,总是发出“丁丁当当”的撞击声。其一,美观;其二,辟邪;其三,尤其能防范老婆招蜂引蝶,做出越轨的丑事来。 印度女人最喜欢穿的服装就是纱丽,在穿纱丽的时候,首先要穿上紧身上衣,将双肩和胸脯紧紧包裹起来,而小臂和腰部完全裸露在外,下身要穿短裤或衬裙,然后将纱丽披在身上,一直到脚踝处。 生活可以让我们贫穷,但却不能剥夺我们对美的追求。你的眼神,和你耳际的红宝石耳环一样,充满韵味,散发着温柔的魅力。 假如说,前面的红衣少女是一朵恬静的荷花,而这个少女,则是一朵怒放的野玫瑰:灿烂而充满朝气。 行走在印度,由其是乡村,到处都是女人劳动的身影,印度的女人真的很不容易。而有钱有身份的人家,女人出来参加工作是很丢脸的事情。 你要问我喜不喜欢这个国度,我不好回答,因为他确实存在太多的问题,太多的让人难以接受,但他又饱含了太多的文化底蕴,可以让你流连忘返,回味无穷。我只能说,印度,绝对值得你去看看! 印度的神虽多,但主要的就是三大主神:梵天、毗湿奴、湿婆。湿婆是毁灭神,梵天是创造神,毗湿奴是保护神。其他的都是神的妻子,儿女和变身。印度所有的神话历史,也都是围绕着创造,守护和破坏。破坏并不是不好,破坏了才有新世纪。 <br> 马克思曾经指出的那样:“这个宗教既是纵欲享乐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义的宗教;既是林加崇拜的宗教,又是札格纳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 湿婆与帕尔瓦蒂所生的儿子象头神甘尼什(Ganesh)。甘尼什擅长清除各种障碍物,人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都要祭拜象头神,以求顺利。 我到印度之后,不仅看到了印度富人真富,富得可谓“流油”;穷人真穷,穷得只能“滴血”,而且还看到了我从未想到过的现象:穷人整体上安分守己,再穷也并不怎么思变,更少有人因为穷而铤而走险。 你觉得印度人很苦吗?印度人觉得你更苦……西方人注重现世的舒适,中国人注重人与人的关系,印度则注重人与神的关系……功成名就不是目的,洗清罪恶,解脱自己,不再投胎做人,才是正道……因此他们觉得:你追求虚幻的东西,不明真相,受苦受难比他久....... 墙根是印度利用率最高的公共空间,什么事都可以在墙根做:吃饭、卖东西、睡午觉、做祷告、剪头发……而尿臊味则是在墙根附近最容易闻到的气味。 身为中国人我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为什么德里红堡的广场上竟然会有人对着墙根行方便!你能想象中国人对着毛主席纪念堂的墙根小便么?在印度就可以! 印度人口将近12亿 ,如此庞大的人口,印度政府不但不搞计划生育,并且鼓励生育。这是因为印度的粮食 自给率非常高,印度自1973开始绿色农业以来,粮食自给率达到170%,在保障国内供给的同时还有余力供应其他国家,例如中国、菲律宾、孟加拉等国家。 印度市区内的小商贩,向这样的小商贩到处都是,别看简单,好像生意还行,没有城管来驱赶,但卫生就不必说了,你就尽情地想象吧。 印度人从小学到大学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学校还提供免费的午餐。印度的高等教育体系承袭英国的高等教育制度,是相当完善的。印度理工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理工大学,在美国和印度的教育界有“考不上印度理工,才到麻省理工来的”的说法。 到处流浪的穷苦孩子在车来人往的马路上翻跟斗赚些小钱。问导游这些孩子为什么不上学,得到的回答竟然是:“尽管免费,他们仍不愿意去上学!因为读书也很难改变他们的命运。” 一年一度的洒红节<br><div><br></div><div>印度在每年的3月左右迎来一年一度的洒红节,洒红节是印度最盛大的节日之一,源于古人期盼一年开春之时祈祷丰收的活动,是印度教的春节,也是印度全国性节日。<br></div> 当天活动从清早开始,按照传统习俗,当地的男女老少会在自己的脸上和身上涂抹颜料,还向别人身上抛撒互泼彩色颜料和粉末。 其实,不亲自去印度,你永远不会知道这是一个多么浪漫的国度。有人比喻说,印度就是梵高手里的调色盘,把最浓烈的色彩都揉合在一起。不管是女人的服饰、盘中的食物、路旁的建筑,还是流动的卡车、飘摇的小船,都是色彩艳丽的颜色和装饰。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不只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有丰富的人文素养,孕育了特殊的风土民情和善良的人民。他们一面勤奋地开发着电脑软件,一面虔诚地向诸神们祈祷。 从印度回来,一个朋友问我:什么感觉?我说:在印度我才知道,原来,我们一直在一个更幸福的国度里生活。我不是要贬低什么,也不是想赞美什么。这种感觉,是我从印度回来后的切身体会。<br> 当我在印度尘飞扬、垃圾遍地、人群拥挤的大街小巷穿行时我才知道,原来,这世界是那么的不一样;人与人活着,也是那么不一样。或许,这时候,你才会发现,自己原先对生活的一些抱怨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你才会和我一样,感叹自己的生活原来是那么地富足与幸福。<br> 此行,加深了我对人生的感悟,对生活的理解,思想深处多了份宽容与平和,少了份浮躁与不满。这,就是我印度之旅所经历的一场修行。<br> 印度不愧是一个文明古国,那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内涵,不是一个普通国家所能比拟的。只要你抛开初到印度的第一印象,细细品味,静静呈现给你的是那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的历史,灿烂深厚的文化,那平静的波澜壮阔,那朴素的华美艳丽,那粗犷的细腻精美,……都深深吸引着你。<br>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过:“印度,你只要看一眼就永远忘不了,因为她同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不一样,她是一个比任何童话还要传奇的地方”。<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