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莲塘鸳鸯纹玉壶春瓷瓶:高30厘米,口径9.2厘米,腹径15.5厘米,底径8.6厘米,重890克。

天上西藏

<p class="ql-block">收藏之家冀东展厅</p><p class="ql-block">元青花莲塘鸳鸯纹玉壶春:此瓶束颈,鼓腹,圈足,器身满施透明釉,胎质细腻白中闪灰,釉微闪鸭蛋色青,青花发色浓郁青翠,局部现铁锈斑痕。瓶身由上而下共施有八层纹饰,分别是蕉叶纹、回纹、覆莲纹、卷草纹、莲塘鸳鸯纹、卷草纹、仰莲纹、变体回纹。现存最上面一层纹饰为蕉叶纹,由数个独立的蕉叶组成,蕉叶狭长,以斜线画出叶片纹理;第二层为回纹带,回纹不甚方正,内部线条简化为折线,用笔较为随意;第三层为覆莲纹,莲瓣形状似梯形,线条粗且直,莲瓣尖略微凸起,每个莲瓣内都绘有升腾的火焰纹,莲瓣之间多留有空隙,个别有借用边线现象;第四层为卷草纹带,弯曲的细线象征植物的茎及叶,一正一反相接,横向延伸,勾连缠绕;第五层纹饰为莲塘鸳鸯图,绘于器物腹部,为主题纹饰,以直线勾出图案边框。四只鸳鸯浮于水面,或昂首向前,或扭颈后顾,周围水波荡漾,莲花、莲叶围绕,构图满密,意趣横生;第六层纹饰为卷草纹,与第四层画法相同;第七层为仰莲纹,莲瓣上大下小,肥大饱满,莲瓣边线较粗,莲瓣尖略突起,莲瓣内部以细线勾勒,形状酷似一倒置的树叶;第八层,也就是最下一层纹饰绘于足墙外,为一周变体的回纹带,回纹较宽,线条倾斜,下笔随意。“青花瓷是指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做色,然后施透明釉,以1300度左右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釉下钴料在高温烧成后,呈现出蓝色,习惯上称为‘青花’。简单的说,青花瓷属高温釉下彩瓷,最常见的青花瓷是白地蓝花瓷器。</p> <p class="ql-block">元青花数量稀少,且古代文献中也少有提及,因而,一直未受到足够重视。直到上世纪50年代,元青花的研究才真正开始,学界将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至正十一年铭龙纹象耳瓶作为至正元青花的标准器。随着对传世元青花瓷器、新鲜考古资料的对比研究和科学检测,元青花的研究进入新阶段,成果丰硕。学界认为成熟的元青花必须具备三要素:“洁白的瓷胎和纯净的透明釉。‚运用钴料产生蓝色的图案花纹。ƒ熟练掌握釉下彩绘的工艺技术。”元青花的瓷胎使用瓷石与麻仓土二元配方法,麻仓土是辅料,加入麻仓土可以使瓷胎更加奈高温并且胎色更加洁白,这是景德窑的独创。元代孔齐著《至正直记》载:“饶州御土,其色如粉垩,每岁差官监器皿以贡,谓之御土窑,烧罢即封土不敢私也。”“饶州”是景德镇在宋元时的旧称,“御土”,其“色如粉垩”正是麻仓土的特性。孔齐为元人,所记录内容可信度较高。由此可以推断,使用二元配方的元青花除作为高档外销瓷以外至少应有一部分为官窑器。研究表明,元青花的釉料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影青釉。元青花的影青釉与普通青白瓷器的影青釉的区别是釉色更淡,釉面微泛青灰,釉面不光滑,这种元青花多为元代中早期的延祐时期生产;第二种是高温透明釉,釉面微泛鸭蛋青色,釉质光洁滋润。这种透明釉出现得较晚,至正时期的元青花多施这种釉;第三种是卵白釉,釉层浮浊,多用于小器上,元末时使用。元青花的钴料有国产青料和进口苏麻离青料之分。国产青料高锰、高铝,发色青灰或蓝灰,积料处现蓝褐色斑点,延祐型元青花多使用这种青料。苏麻离青为波斯进口,低锰、高铁,青花发色青翠浓艳,局部常会出现铁锈斑,即所谓“锡光”,至正型元青花多使用苏麻离青料,至正型元青花也被称为成熟(或典型)元青花;元青花的彩绘技术主要指装饰工艺。元青花中的至正型构图满密,层次丰富,以主题纹饰和辅助纹饰密切结合,构成一体。盘、罐类瓷器纹饰一般不超过5层,梅瓶、玉壶春瓶最多可施8层纹饰,有主宾协调,繁而不乱的特点。元青花的主题图案纹饰主要有鱼藻图、人物故事图、莲池水禽图;辅助纹饰有缠枝花卉、仰覆莲花纹、水波纹、火焰纹、回纹、钱文等。另外,元青花的成型工艺也很有特点,小器多人工一次拉坯成型;大器多采用分断制作,湿胎接法成型。因而,在大器颈、底的内部常能摸到接痕。元青花器物足部特征明显,足墙多数较矮,内外留斜削痕,足底多见鸡心底,这是麻仓土在烧制过程中形成的。</p><p class="ql-block">二、元青花莲塘鸳鸯纹玉壶春瓷瓶自然状况</p><p class="ql-block">元青花莲塘鸳鸯纹玉壶春瓷瓶,辽宁省阜新市博物馆珍藏。此瓶口部残损,然器型挺拔,纹饰繁缛,青花色泽浓郁,不失为一件难得的元青花珍品,极具研究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