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甘大环线自由行之游(7)

李晓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9月2日、5日、6日,分别游览了河西走廊佛教文化的重要石窟代表之作——莫高窟、榆林窟,马蹄寺窟。虽然莫高窟蜚声海内外,但另两处石窟从艺术传承及佛教文化传播的角度也毫不逊色。每到一处,都不禁使人赞叹中华文明的源泉流长,文化艺术的魅力展现,古代艺人、工匠精湛的技艺和高超审美。我的笨拙笔端实在无法完整的描述所见所闻带来的震撼和感受,但仍然留此一笔墨、一照片,且待慢慢地去品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西汉至北宋),敦煌是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沿着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及先进技术不断向西传播到中亚、西亚甚至欧洲,而来自西域的物产亦传播至中原地区,敦煌成为中西方贸易的中心和中转站。与此同时,中原文化、佛教文化、西亚和中亚文化不断传播到敦煌,中西不同的文化在这里汇聚、碰撞、交融,使得敦煌成为当时的一大都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称为“文化瑰宝”的莫高窟,在国内外享有盛誉,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坐落于河西走廊的西部尽头的敦煌,开凿从十六国时期至元代,前后延续约1600余年,这在中国石窟中绝无仅有。它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璀璨的艺术宝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曾经发生过的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莫高窟参观游客众多,为保护珍贵文物,现每天限制参观人数,普通票(网上预约)每天6000张,参加内容为两场数字电影+往返区间车+8个实体洞。应急票每天12000张,参观内容为往返区间车+4个实体洞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莫高窟现有洞窟735个,保存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唐宋木构窟檐5座,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在石窟艺术中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洞窟分南北两区:南区492个洞窟是莫高窟礼佛活动的场所,北区243个洞窟主要是僧人和工匠的居住地,内有修行和生活设施,如土炕、烟道、壁龛、灯台等,但多无彩塑和壁画。现在对外开放的主要是南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预订的是普通票,进入景区首先观看了两场记录影片《千年莫高》、《梦幻佛宫》,影院为高清数字环球式,沉浸于此,仿佛置身于千年之前的场景人物之中,感受石窟的开掘发展历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莫高窟的外部朴实无华,但洞窟内的奇景,令人震撼,这一千多年前的匠人手艺无不让现代人啧啧称奇,精美绝伦的佛像,逸然洒脱的飞天,甚至脚下的莲花方砖都是千年的宝贝……。尽管烈日炎炎,依然游人如织,大家排着队,二十人一组,轻轻地走进这佛教宝窟内,聆听讲解员的介绍,感受它千年的风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参观的第16、17号窟是个套窟,16号窟面积较大,约有200平米,17号窟较小,目测不到10平米吧,但它的边壁上却有一个著名的藏经洞,约2平米左右,内藏约5万卷经书,外面用一幅壁画覆盖着,经书在其中静默达七个世纪之久。后来一位姓王的道士来到敦煌,发现了这座石窟,并在此地居住下来。在一次清理流沙时意外地发现了藏经洞,藏经洞发现之后,王道士多次找县令、知县、道台汇报发现大量经书之事,但每每被昏庸无知的官员所不屑。自此之后,英国、法国、俄国等西方探险家,用欺骗的手段从王道士手中购买或盗取大量藏经洞文物,使4万多卷经书流散海外,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现存国内只有8千多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九层塔前,一眼千年,时间如白驹过隙,当年的莫高窟的工匠们以及经营莫高窟的供养人们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只留下这举世无双的瑰宝惊艳世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整个莫高窟只有4幅在外壁上的绘画,经历数千年的风沙雨雪洗礼,色彩仍然如此斑斓,人物形象仍然如此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洞窟外部上方建有木构窟檐的,整个窟区只有5座,主要建于唐宋时期。木构窟檐外形方正大气,隼楔结实,雕刻精美,充分展现了古代工匠精湛的技艺和审美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2px;">由于洞窟内不允许拍照,只能从其它资料中选出以下三幅图片,以免留白并作为今后回忆之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座思惟萨菩塑像,位于莫高窟275号洞内北壁。坐在龙华树下的弥勒菩萨,呈半珈倚坐之态右足盘于左膝,左手轻抚在踝,右臂虽已残损,但仍可判断是支起作思惟之状的。菩萨上身微微前倾,目光下视,嘴角略带笑意。</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莫高窟第196窟的劳度叉斗圣变中,佛家一方的风神正鼓起大风,外道魔女们个个被吹得衣裙飞扬,像极了在寒风中行走的自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藏经洞出土的《千字文》习字本上,学童们写下一行行稚拙而秀气的字迹,透出的是幼时习字的努力与坚持。只要有心读书,何惧西北高原的冬日漫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据讲解员介绍,1991年香港邵逸夫先生来莫高窟参观,对此艺术瑰宝赞叹不已,并出资一千万港币,结所有洞窟都安装了铝合金门,以便更好地保护洞窟。所以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窟门,都是当年装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79年,敦煌市博物馆成立。据介绍,敦煌市博物馆现藏文物13355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38件(套),二级文物387件(套),三级文物1387件(套),在全国地市级城市中,是馆藏文物较为丰富、文物价值较高的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魏晋十六国时画像砖,早莫高窟石窟艺术近一个世纪,画像砖绘画艺术,内容形式都与莫高窟有着渊源关系。</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2px;">馆内按1:1比例模拟建造的莫高窟洞内实景。据介绍,洞窟凿成后,先在岩石壁上抹一层用草茎拌和的泥胚,然后再抹一层用动物毛发拌匀的泥浆,干燥后绘画艺人采用天然矿物质,植物制作的颜料进行绘制。洞窟内的塑像内身一般分为石胎和木胎两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敦煌出土的唐彩绘陶镇墓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馆内精心绘制唐卡的藏族小伙子,与之交谈得知,他今年二十三岁,已经学习绘唐卡8个年头,。他手中的这幅作品,需要每天工作十二小时,历时8个月才能完成,由此可见一幅唐卡凝聚了画师无数的心血和精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榆林石窟是甘肃地区一处经历过大规模兴建的石窟风景区,这座石窟的位置位于甘肃省瓜州县的城南70公里处,其中有着43窟石窟,还有无数精彩绝伦的彩绘佛和道图,有着很大的艺术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榆林窟始建于宋代,其后到清朝前各朝代都有修缮和补充,它的最大特点是石窟建造在榆林河两岸的山沟石壁上,游人站在景区的地面是看不到石窟的。榆林河南面的石窟经过保护和维修可供游人参观,河北面的石窟保持原貌,不对外开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榆林窟历经唐、五代、宋、西夏、元、清等多个朝代,距今1000余年,是莫高窟的“姊妹窟”,是敦煌石窟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存了丝绸之路中西文化和民族文化交融的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技价值,在中国中晚期佛教石窟寺壁画艺术中具有重要地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画家张大千从1941年以后,曾七次到榆林窟临摹,现在的第19号窟的洞壁上,还保留他的亲笔手书“第十二窟”遗迹。</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2px;">榆林窟现有43个洞窟中,有官府建造的,有富商巨贾建造的、有官员建造的,也有民间平民建造的,出资多少决定了洞窟规模的大小和塑像壁画的精美程度。我们参观第11号窟是清朝官方的风水窟,第12号窟普通平民的祈福窟,第17号窟是五代时期的当地道台建造的功德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第29号洞窟是唐朝时建造的露天睡佛,到清朝时期加盖了简易棚遮挡风雨。后期曾遭遇一次洪水冲刷,睡佛身上的色彩褪去不少,但由于内身是石胎,因而整座睡佛依然保持完好无损。</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2px;">石窟区内还建有不少塔林,据说是为存放高僧的舍利而建,现是否有舍利,是谁的舍利还无从考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马蹄寺石窟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南,这一石窟群创建于十六国时期,经历代开凿扩建,现保存有北魏、隋、唐、元、明、清等朝代的塑像、壁画等珍贵文物,是我国石窟寺建设发展史上的一处典型代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马蹄寺是个集石窟艺术、祁连山风光和藏族风情于一体的旅游区。因传说中的天马在此饮水落有马蹄印而得名,马蹄印迹现存于普光寺马蹄殿内,成为镇寺之宝。马蹄寺共有70余座石窟,均建造在悬崖峭壁上,同敦煌的莫高窟、安西的榆林窟齐称为河西走廟佛教胜地的三大艺术宝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马蹄寺石窟群,从东晋郭某和他的弟子在那里开凿以来,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明、清、民国,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我们甘肃悠久历史和无数能工巧匠的心血和聪明才智的历史见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马蹄寺环境奇丽,山青,水秀,峰奇,洞异,堪称"四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千佛洞位于马蹄寺东北约3公里的崖壁上,共10余窟。第2、8窟为中心塔柱式,塔柱四面分 4层造像,现存部分北魏、北周的造像和壁画。第1、4窟类似新疆克孜尔石窟的龟兹式窟形,现存造像塑于北魏或西魏,经后代重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6号窟(西方三圣殿)位于千佛崖中部,开凿于盛唐时期。现窟前建造了飞檐翅角的窟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马蹄寺北寺“三十三天洞”分布在高2米-40米的崖体上,共5层21龛窟,洞窟开凿规模宏大,是马蹄寺石窟群中的标志性建筑,在我国石窟营造史上占有重要地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三十三天洞”的外形呈宝塔形排列,内有佛殿,外有回廊,共开内外窟龛达49孔之多,造型奇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在“三十三天洞”的悬崖峭壁的内壁,开凿出来的石窟与石窟之间的通道,宽约50公分,高约130公分,成人只能侧身弯腰行走其中,还要低眼看着脚下高低起伏的路面,以免绊倒。由此一斑,可见当年工程的开凿难度之大。</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三十三天洞”中上下层石窟的内部垂直通道,空间非常狭窄,阶梯高低错致,整个垂直高度约10多米,胆子小的游人来到此处,可能会双腿发抖哦。</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三十三天洞”的外回廊,2006年国家出资460万元人民币进行了整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石壁的石龛里,保存着一尊完整的浮雕石塔。虽年代久远,但可见细节处的精工雕琢,石塔后的壁画色彩依然清晰可见。据称,这种雕凿技法和形式在其它石窟中当属罕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在千佛寺石窟中的一处洞窟的顶部和壁面的绘画,年代约为清朝。画面中色彩艳丽,搭配和谐,俊秀的祥云图纹,莲花缠枝形制,与不寓于着向往美好、祥和之心。</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马蹄寺石窟群中,多处可见这样的小洞穴,据介绍文革时期,这里遭受严重破坏,洞穴中的佛像大都毁损,后来人们在洞中放入石块代表石佛,以行崇尚之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站在悬崖绝壁上的洞窟边廊往下看,一座庙宇顶面金黄色的建筑出现在眼前,在阳光的照耀下,反射出闪闪金色,显得庄严肃穆。马蹄寺寺庙在信奉藏传佛教的地区享有一定声誉,是河西走廊的佛教胜地。在宗教艺术上,专家学者们认为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和马蹄寺石窟三位一体,开了全国佛教艺术的先声。</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