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山东之一——长岛

自然

<h3>  8月5日女儿一家带着我们老两口自驾游,来到了山东半岛,我们先抵达到长岛。<br>  山东半岛与辽宁半岛之间,洒落着一串美丽的珍珠,这就是“庙岛群岛”,又叫“长山列岛”。岛屿分布在渤海海峡黄、渤二海分界线上,最北端的北隍城岛与辽宁省的老铁山对峙,最南端的南长山岛与蓬莱区本土相望。这些大大小小的岛屿共32座,岛距南北间最长41公里,东西间最宽30.8公里。这些岛屿军事上,为渤海“咽喉”,卫护京津“门户”。经济上,振兴着山东渔业,发展着旅游事业。<br>  我们这次旅游去的是南长山岛、北长山岛,又叫南长岛、北长岛。南长岛是县城所在地,还有与蓬莱区来往的港湾码头,较其他岛屿比较繁华。岛上旅游资源丰富,有多处旅游景点。如望夫礁公园、明珠广场、烽山林海风景区等。<br>  北长岛与南长岛之间有大桥相连,旅游景点有九丈崖和月牙湾两处。也是游人必到之地,岛上住宿、旅游很是便利。</h3> <h3>  渤海入口从辽东半岛老铁山西角到山东半岛北岸蓬莱头间的连线,宽59海里约为109千米。长山列岛中最北端的北隍城岛到辽宁老铁山角,宽22海里占整个海峡的2/5 ,是所有岛屿间距最大处。<br> </h3> <h3>  新中国成立后,在毛主席倡导下,中国政府将领海宽度规定为12海里,1958年9月5日《人民日报》宣布了中国政府关于领海的声明。1982年,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把12海里宽度定为最大领海限制。<br>  根据联合国领海宽度的规定,庙岛群岛两侧的海水有内外之别。群岛以东的黄海为公海,享有12海里宽的领海线,而以西的渤海成为我国的内海。内海就是领土,不经中国政府的允许,任何国家的舰船不得驶入。西方国家的炮舰,随意进出渤海湾,侵犯大沽口,进攻天津,威胁北京的事一去不复返了。</h3> <h3>  长岛是海上仙山,每当夜幕降临,烽山林海公园内,寻梦仙山的灯光开启。整个景区被光影打造成梦幻的境界,走在光影的梦幻中似人间非人间,到处虚无缥缈。似仙境非仙境,脚踏实地踩在山林栈道上。人们好像来到童话世界,有山海遇仙的感觉。光影造出的幻化与山海实景的结合,让人感到梦非梦,仙非仙的美,体验到《山海经》中云仙游,雾神飘的幻觉。</h3> <h3>  在林海公园最南端,灯光束在栈道下的长山尾上,组成了灯和花的“海”。天上星星眨呀眨,地上灯光闪呀闪,置身星空与灯光间,飘飘欲仙。走出灯和花的海,向南!向南望去就是灯光阑珊飘逸的长山尾。走上长山尾,看到隔海一片灯火通明,那是人间蓬莱,是衍生“仙”的地方。</h3> <h3> 妈止宝喧恐惊天,<br> 华北水淫“苏芮”患,<br> 嫦娥躲水月宫寒,<br> 世人有幸窥婵娟。</h3> <h3> 听月楼 望月山 <br>  夜黑楼高接太清, 山虽不高通太清,<br>  依栏听得分外明, 月钩弯弯落巅峰,<br>  磨面輗軏冰轮转, 圆缺晴阴盈虚数,<br>  玉杵捣药铿锵声。 层峦耸翠广寒宫。<br>  曲唱霓裳音细细, 长袖彩带舞翩迁,<br>  斧砍丹桂韵丁丁, 拾取丹桂换酒钱,<br>  忽闻一阵天鼓响, 浪碰崖溅落水圆,<br>  传下嫦娥说笑声。 嫦娥播珠落银盘。</h3> <h3> 火树银花笑颜欢,<br> 临海栈道在召唤,<br> 烽山林海灯光美,<br> 只闻涛声不见天。<br></h3> <h3> 灯光奇幻惹人醉,<br> 脚步迟迟回首媚,<br> 忽红忽绿又忽蓝,<br> 树木变幻美睢园。</h3> <h3>  南长岛上的明珠广场海滩,海滩临着海边的公路,没有围墙,人人都可自由出入。海滩上裸露着的海沙,踏上后会留下深深的脚窝。海浪冲刷后又光平如初,不留任何痕迹。即使拿着放大镜也挑不出任何瑕疵。<br>  天津也临海,天津滨海的“东疆港”沙滩公园,不知费了多少人力财力才铺就而成,因为东疆港沙滩公园的黄沙是买的,所以公园有围墙,进入公园需要买门票。同处渤海湾,共用渤海水,差别咋这么大?<br>  <br></h3> <h3>  想起《寒窑赋》中“……。满腹文章,白发竟然不中;才疏学浅,少年及第登科。深院宫娥,运退反为妓妾;风流妓女,时来配作夫人。青春美女,却招愚蠢之夫;俊秀郎君,反配粗丑之妇。……。注福注禄,命里已安排定,富贵谁不欲?……”吕蒙正虽有听天由命的论调,但生活中所述现象却屡见不鲜。人如此,物亦如此。天津滨海的泥海滩“海货”肥美;蓬莱长岛的沙海滩游玩爽快。甘蔗没有两头甜,鱼和熊掌不可兼得。</h3> <h3>  南长岛是县城,人口不足2万,但县城的配置一应俱全。政府机关,公安、法院,县人民医院,高级中学、小学校等。<br>  岛上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公路,在东西向公路的辅助下,将港口与通向北岛的海上大桥、岛上的旅游景点、周边海滩连接起来。县城的医院、学校、政府、公安等均座落在南北向公路两边,开车需三十分钟左右走完。每个路口都有红绿灯。<br>  岛上有五条公交车,老人孩子不论是否常住人口都免费乘坐。长岛的公交政策比北京市好,在北京坐公交,如没有北京市的户口,老年人给司机看老年证、身份证都没用,还得照章购票。<br>  岛上还有只在旅游景点停靠的大巴车,一人一次五元,儿童免费。</h3> <h3>  烽山公园是我国候岛南北迁徙途中的天然“驿站”,许多候鸟每年迁徙中都要在此处落脚,其中仅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就有40多种。<br>  站在烽山顶,长岛县及周边海域一览无余。看来“一览众山小”并不需要多高,只要有“山高人为峰”的感觉就可以了。</h3> <h3>  烽山不仅是长岛县城的最高点,也是附近各岛屿的制高点。它还是海上军事要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明代的抗倭名将戚继光坐镇登州(蓬莱)时,曾在此山设立烽火台,烽山之名由此而来。<br>  现在烽山山顶雕塑了一只雄鹰,长岛人又习惯称烽山为“鹰山”。站在明珠广场向山上望,雄鹰展翅欲飞,这一造型不仅寓意长岛鸟类众多的自然特征,又预示长岛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h3> <h3> 登山阶旁有一碑,<br> 碑字狂草“怀素”衰,<br> 不耻拜问念个嘛?<br> 原来寓意雄鹰飛。</h3> <h3> 烽顶打卡挤唧急,<br> 排序等待齐祈期,<br> 框中留影莅立丽,<br> 仔细端详妮昵旎。<br></h3> <h3> 人老貌丑顶打卡,<br> 尚能饭否山能爬,<br> 三六九级台阶陡,<br> 甩臂一步偶跨俩。</h3> <h3>  “一脚踏两海,两眼观黄渤”。<br>  长山岛蜿蜒如龙,头在西北,尾甩东南,到得根部,陡然变细,只一腑长约里余,宽仅十余米的玉色石滩,似岛的尾巴甩入登州海峡,长山尾因此得名。长山尾形状由阔而尖,弯曲飘逸,浑然天成。将一碧泾渭分明的海水,隔成内外有别的两个海。<br>  林海公园最有意义的景观之一,就是在长山尾处看黄渤海的交汇。站在长山尾黄渤海海水的交汇线清晰可辨。据说像这样清晰的海水线,全世界仅有两条,另一条在非洲好望角。  <br>  长山尾就是公正的法官,不偏不倚划分着黄渤海的“宅基地”,使其分家不离宗,同处祖国域。别处海面波平如镜,此处却激流似剑,波涌流急。远眺如龙尾戏水作浪,近看似鸥翅翩舞翱翔。谜一般的长山尾,是黄渤海的战场?还是它们梦回牵绕,不离不弃的洞房?</h3> <h3>  站在高处望长山尾别有洞天。<br>  望长山尾,最佳观赏点是登上黄渤海界碑位置,从山上往下眺望。天气好的时候,能看出黄渤海海水分界线,左(东)边的黄海水比右(西)侧渤海水蓝色重一些,这是大自然为两海做的标记?还是两海含盐量的区分?<br>  望着海面上飞翔的海鸥,望向大海深处往来于天津、山东、辽宁的客轮。忽想起王勃的《滕王阁序》:“……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br></h3> <h3>  林海烽山位于长岛城区南端,因有浩瀚的大海,茂密的森林而得名。这里环境幽雅恬静,浓荫蔽日,清爽宜人。<br>  公园由林海和烽山两个景区组成,林海的栈道面临黄海,站在栈道上隔海相望对面是蓬莱阁。栈道的尽头,就是著名的黄渤海分界线——长山尾。</h3> <h3>黄渤海分界碑<br>  游林海公园黄渤海分界碑是必看之处,她耸立在长山尾北的山上,碑与长山尾在南北直线上。站在山顶,往下望左侧为黄海,右侧为渤海,长山尾直插黄渤海海水分界线。</h3> <h3>  驮石碑的神物叫“赑屃”,是龙生九子中的老六,又名“霸下”。我们平时见到的赑屃的头都形似龟,因赑屃好负重,长年累月地驮载着石碑。所以赑屃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br>  但分界黄渤海的碑不在庙堂而在海边,驮海碑的龙子“赑屃”再用龟的头,海里的龙王不会答应,所以驮黄渤海分界碑的赑屃,幻化成了实实在在的龙首。</h3> <h3> 赑屃幻化多面首,<br> 似龟神武似龙吼,<br>   神武居北青龙东,<br> 九州迎春龙抬头。<br></h3> <h3> 黄海渤海庙岛分,<br> 南北两面相同文;<br> 长岛林海界线碑,<br> 谁人至此不留神。</h3> <h3>望夫礁<br>  望夫礁是望夫礁公园离海岸不远处,耸立在海边的一块礁石。她好似一个妇女,背靠崖壁,面朝大海,怀抱婴儿,迎风而立。痛楚地祈盼着!祈盼着!祈盼打鱼的丈夫归来。丈夫的不归使她执着不回,天长日久就成了一尊雕像——“望夫礁”。<br>  </h3> <h3>九叠石塔<br>  前后不靠,左右不挨,一块孤零零的层叠状条石立在海边,这就是“九叠石”。奇!奇!奇!</h3> <h3>  发挥想象力,看看上中下三块矗立的崖石都像什么?</h3> <h3> 秋阳烟凝烽山紫,<br> 海水天蓝栈道驰,<br> 含饴弄孙隔辈亲,<br> 爷俩拍照娃摆姿。</h3> <h3>  九丈崖是一亿多年前,海底抬升的沉积岩由岁月的积累形成的。崖体绵延400余米,崖壁高近百米。崖体的成份主要是坚硬的石英岩,夹杂着板岩和页岩,经过千万年的海浪侵蚀、冲刷,不断崩塌、后退,形成如今的“海蚀崖”。大自然将崖体雕琢的近乎完美,九丈崖的存在展示出鬼斧神工独特之魅力。</h3> <h3>“九丈崖”<br>  九丈崖位于北长岛的西北角,是长岛著名的旅游景点。九丈崖西依珍珠门水道,北临国际航行线长山水道,这里山崖险峻,水流深急,岩礁棋布,海蚀明显。在这里可以欣赏壮观的海石地貌,可以领略优美的山海风光,可以身临海天一色的奇景。</h3> <h3>  观音菩萨塑像坐落在珍珠隧道旁,观音像高12米身披白纱,头顶佛冠,左手拿降龙珠,右手持净水瓶,守护着九丈崖这方净土。<br>  观音菩萨塑像的西侧,是观音的坐骑金毛犼,又叫“吼”。犼是龙的第三子,本名蒲牢,善于久坐,吼声震天,凶残无比。<br>  天安门华表柱顶的望天吼别名蹬龙,视为上传天意,下达民情的瑞兽。象征着吉祥、美观、威武、雄壮。天安门城楼内侧的犼,面向北方,正对着紫禁城,寓意着皇帝不要久居深宫不查人间疾苦,应该经常出宫体察民情,称为“望君出”;而天安门广场上的一对犼面朝南方,寓意皇帝不要迷恋山水,久出不归,要回到皇宫处理朝政,故而称“望君归”。<br>  观音坐骑金毛犼以狮子为原形,头上有两个角。金毛犼在四大菩萨的坐骑中最凶猛。观音骑上犼,称作“骑犼观音”。<br>所以有:<br> 文殊坐狮普贤象,<br> 地藏谛听观音犼;<br> 狮子青面象牙六,<br> 谛听阴阳勇猛犼。<br>  观音菩萨身后是珍珠隧道,右(东)侧是观景台,称为望崖台。望崖台下的海湾不是沙滩,而是白白石子铺就的白石滩,白石滩称为“鸥翅湾”,关于鸥翅湾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站在望崖台望向鸥翅湾,左(东)边是大海,右(西)前方是九丈崖。九丈崖绵延四百余米,蔚为壮观。</h3> <h3>  九丈崖上的珍珠门遗址,它是商代至西周中期文化的产物,距今约三千年,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6年,北大考古系苏秉琦教授与长岛博物馆考古工作人员曾三次在这里进行挖掘,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石器、陶器和众多动物骨骼化石。 <br>  这里地理位置特殊,三面悬崖临海,一面靠坡临山,坡形的悬崖使海面来的气流上升,形成了一个小的避风区,先民们利用这奇特的环境在这里居住和猎鱼。 <br>  珍珠门是珍珠隧道的出入口,珍珠隧道由虾兵蟹将把守着,是一段长约280米宽3米的隧道,因进出隧道都要走珍珠门,得名珍珠隧道。珍珠隧道是用长岛特色卵石铺就,隧道是很早很早的防空洞,也是重要的军事要塞。因走出隧道即观瞻到观音塑像,所以有穿越观音洞(珍珠隧道),福运长久的说道。</h3> <h3>  站在高高的观崖台,可看到恬静的弯曲如海鸥双翅的“鸥翅湾”。<br>  关于鸥翅湾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海滩上居住着不少扑鱼为生的先人们,一天突然发生了海啸,成排的巨浪扑向海滩,人们感紧爬上了崖顶,烧香磕头祈求龙王保佑。海浪在地壳的扰动下,像发怒的“波塞冬”毫无人性,一心就要吞噬所有生灵。危急时刻,一只巨大的海鸥从空中降临,就像手拿盾牌的“维纳斯”,用坚挺的翅膀击打着海浪。海鸥的翅羽纷纷折断,化成洁白的石子落在海滩上。海浪退去了,勇敢的海鸥倒在了海滩上,巨大的身躯化成了海岸,岛上的先人们得救了。为纪念这只舍命救人的鸥鸟,人们给这片洁白石子铺就的海滩命名“鸥翅湾”。</h3> <h3>鸥翅湾赞<br>   舟儿穿梭海中忙,海鸥群歌舞翱翔。<br>   观崖台站俯视远,打开相机广角看。<br>   九丈崖下白海滩,动人故事代代传。<br>   翅羽做盾挡巨浪,勇敢成就鸥翅湾!</h3> <h3> 面对九丈崖,头顶白云天;<br> 海中涌浪花,栈道脚下站;<br> 鸥鸟展翅舞,身后观崖台;<br> 鸥翅白石滩,七景片一张。</h3> <h3> 曲折栈道鸥翅湾,<br> 鹤汀凫渚冈势巅,<br> 山峦重叠观海景,<br> 留影存照大团圆。</h3> <h3>浅滩<br>  从观音身后进入珍珠隧道,走出隧道就来到长岛先人们祭拜的场所——浅滩。<br>  长岛先人崇拜飞鸟,崇拜太阳,他们把太阳当做万物的主宰。每当太阳升起的时候,人们都会聚集在浅滩处祭拜,并且在每年秋分之日还要举办盛大的祭拜太阳活动。</h3> <h3>  浅滩临海处耸立的灯塔,照耀着远航的轮船,为来往船儿保驾护航。<br>  浅滩远古文明属于东夷人。</h3> <h3>旌表<br>  浅滩上有多处东夷人的生活遗迹。<br>  长岛祖先崇拜鸟,以鸟为图腾,他们在集聚地建有鸟形的旌表。旌表就是后来我们看到的“华表”的雏形。<br>  此旌表顶端是一只鸟,这是长岛人(东夷人)崇拜鸟,以鸟为图腾的佐证。 基座上的两个篆字就是“旌表”。</h3> <h3>鲫鱼献玺<br>  “鲫鱼献玺”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唐太宗远征高丽时,不慎将手中玉玺掉入海中,打捞多时未果,后一条鱼儿头顶玉玺浮出海面,唐太宗见了大喜,赐此鱼名为“鲫”。 <br>  传说归传说,其实中国人食鲫鱼的经历可追溯至七千多年前。1973年在“河姆渡遗址”中发掘出的动物遗骸中,除了哺乳动物,就是鱼类和鸟类,而在鱼类遗骸中最多的是鲫鱼。<br>  我国对鲫鱼在文字上的记载,出现在公元前300年前的《庄子·外物》中的《庄周货粟》一文中。<br>  庄周家境贫穷,去向河监侯借粮度日。河监侯说:“行。我将得到封邑内的租税,得到后借给您三百金,好吗?”庄周听了气愤得变了脸色,说:“我昨天来,道路中有呼喊的声音,我回头一看,在车轮碾过的痕迹中有一条鲋鱼在那里。我问他说:‘鲋鱼,你是干什么的?’回答说:‘我是东海波浪里的鱼。您能有一斗一升的水使我活吗?’我说:‘行。我到南方去游说吴、越的国王,引发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好吗?’鲋鱼听后,气愤得变了脸色,说:‘我失去了平常的环境,没有生存的地方,只要能有一斗一升的水就能活下去。你竟说这样的话,还不如早早到卖干鱼的市场里去找我。”<br>  这里说的鲋鱼就是鲫鱼。宋代陆佃的《埤雅》中:“鲫鱼旅行,以相即也,故谓之鲫;以相附也,故谓之鲋。”因此,古人笔下的鲋鱼就是鲫鱼。<br>  王勃的《滕王阁序》中“酌贪泉以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一句中后半阙也借用了庄周货粟的典故。<br> 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与李世民是同时期的人物。《三字经 》 文中:“五子者,有荀杨,文中子,及老庄。”的五子指荀卿、杨雄、王通、李耳、庄周。其中的“文中子”王通是王勃的祖父。<br>  王通(584年-617年),字仲淹,道号文中子,隋朝河东郡龙门县通化镇(今山西省万荣,一说山西河津)人,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道家。王通从小受家学熏陶,精习《五经》。唐初时的大政治家魏征是王通的学生。<br>  此外成语“过江之鲫”中也有“鲫鱼”一词,过江之鲫是依东晋初期士风行成的成语。 <br>  西晋经过“八王之乱”后元气大伤,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br>  东晋元帝“司马睿”,史称“司马始皇”,取代了西晋末帝,司马懿的曾曾孙(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吴王司马晏—司马邺)司马邺之位,并将都城再次搬迁,这次迁至江南的“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建立了东晋王朝。司马睿是宣帝司马懿的曾孙(司马懿—司马伷—司马觐—司马睿),琅邪恭王司马觐之子。从家族辈分上论,西晋末帝“愍帝司马邺”应该叫东晋“元帝司马睿”叔叔。<br>  东晋建立后,北方士族纷纷来到江南。连南北朝时的作者“庾信”在《枯树赋》中提到权倾一时的桓大司马(桓温)也不得不跟着东晋元帝司马睿来到江南。 当时朝野上称为“过江名士多于鲫”,即有“过江之鲫”一说。<br>  东晋(317—420)与唐朝(618—903)间隔二百年。中间的二百年是中国朝代重叠混乱的南北朝和短命的隋朝时期,东晋与唐朝被其间隔开。由此也可否定“鲫”鱼名,是由唐太宗李世民所赐的传说。<br> 有关西晋灭亡,东晋南迁,脍炙人口的成语还有“衣冠南渡”,“八姓入闽”。<br>  “衣冠南渡”也可“衣冠南度”,指晋元帝“司马睿”渡江,建都建业(今江苏南京),中原士族相随南逃,史称“衣冠南渡”。在学术研究中,成语“衣冠南渡”也指唐“安史之乱”后(756年),中原士庶避乱南奔之事。还指北宋灭亡后(1127年),宋高宗(赵构)渡江,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中原士庶南迁之事。中国历史上,由于王朝衰败南逃过长江,原王朝士庶跟随,再次苟延残喘延续原王朝的历史,都可用成语“衣冠南渡”描述。<br>  “八姓入闽”指西晋晋怀帝(司马炽)永嘉年间,中原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八姓南迁福建的事件,史称“八姓入闽”。该说最早见于唐林谞《闽中记》所载为四姓林、黄、陈、郑迁徙,清《南安县志》,《闽中摭闻》扩充为八姓,乾隆《福州府志》引宋路振《九国志》确认此说。考古发现晋武帝(司马炎)太康五年(284年)、太康八年(287年)及晋惠帝(司马衷)永康元年(300年)墓砖铭文,早于晋怀帝(司马炽)永嘉之乱10-20年。<br></h3> <h3>  长岛的游历结束了,登船驶向蓬莱湾。船花翻滚,船机轰鸣;海鸥追逐,海风拂面;母女亲子,母女同V。</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