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无极球者,得名于无极,传承于太极。无极球功法源远流长。</p> <p class="ql-block">无极球功法是中华传统运动养生内功修炼的一种方式。</p> <p class="ql-block">在修炼无极球当中,可以更好的理解到阴阳变化,体悟到虚领顶劲、沉肩坠肘等太极拳中的各种要领。纠正在太极拳习练中易出现的问题,提升训练水平、增加功力。</p><p class="ql-block"> 无极球与太极拳都具有中华传统运动的养生功法,虽然各有特点,但同根同源,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 无极球运动中同样也要求:心静、意专、气顺、体松、转沉、劲整。这与太极拳运动中的拳理完全是一致的。太极拳中讲究螺旋劲、缠绕劲、正旋、逆旋等,在无极球运转中,因为有一个实体球存在,这些更显得清清楚楚。同样无极球运动中也要求:阴阳开合、虚实转换、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内外兼修等,这与太极拳中许多理论要求均完全一致。</p><p class="ql-block"> 在习练太极拳时,通常着重强调圆运动、非圆即弧。我通过习练无极球,把“球”的理念引伸到太极拳中,把简单的“圆”变成“球”以后,有了一种全新的体悟!</p><p class="ql-block"> 同样,在习练无极球时,每一个动作的完成,用心、用意、用气、用内劲驱动,一动无有不动,同样也是:劲起于脚跟、行之于腿、主宰于腰、经之于肩,送之于臂、达之于球,从下至上、节节贯穿,完整一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所以,太极拳与无极球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练太极拳也讲究抱球,但如何抱?这是要好好琢磨的一个问题。能把球抱好,说明他练太极拳是有一定的层次的。很多人在练太极拳时,根本不会抱球,也抱不住球,也不知道要抱球。有的即使有抱球的动作,但“球”的运行是水平移动,而不是一种缠绕滚动。</p><p class="ql-block">日常生活中,要让球做水平移动是需要付出能量的。而让球产生滚动,只需要很小的力量去推动,而且球在滚动中能产生很大的动能。太极拳中的抱“球”是虚的、是臆想的、是变化捉摸不定的。它有时大,有时小,有时又飘渺。如果太极拳的身法手法不对,那么根本也不会形成这所谓的“球”。而要让这只“球”而产生顺逆缠、能顺势而转,达到更好更高的境界,最佳养生效果,增强内力,可能要打些折扣。</p><p class="ql-block"> 我在习练太极拳尤其是杨氏太极拳中,能时时处处意感到手上,小臂上、大臂上、怀中有一个能随劲力推动、内气包裹的会顺缠或逆缠、随意而动的球,是会多方向、能上下滚动、左右旋转、前后变化,具有三维空间的,大小又是随式而变的球,且体会到虚中有实,有时又飘渺无影,有时随意到、气到、这只“球”又随时出现在身体需要的部位。</p><p class="ql-block"> 以上可能许多练杨式太极拳的同行从未想到,也从未这样练过。即使教练说要“抱球”,但只是一个动作姿势,不会想到要去旋转这只“球”,失去了“球”的本性。</p><p class="ql-block"> 从太极的起式到收式,我按照这种体悟去修炼,身上的感觉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而这种体悟也从未在各种太极经典著作中看到,也未听到过太极大师级讲过,所以不敢确认我这种练法是否正确。但自己身上按照这种练法产生了过去不曾有的、不一样的、更厚实的、更凝聚、更灵动的气感确确实实是存在的。</p><p class="ql-block"> 以上的体悟是在习练无极球中得到的。无极球与太极同根同源,在修身养性、健康身体等各方面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将“圆”提升到“球”,虽一字之差其效果很不一样。</p><p class="ql-block"> 我在习练无极球时,运用太极理念去修炼、去探索、去体悟圆文化;在习练太极拳时,将无极球的体验融合其中。两者虚实变化、阴阳相生,虚中有实、实又化虚,相互交错、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 随着无极球的普及推广,我相信一定会有很多练太极拳的同仁,从习练无极球中去探索、挖掘到意想不到的真金!</p><p class="ql-block"> 此文仅为抛砖引玉,向各位老师学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