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师恩难忘,皆成美好。</p><p class="ql-block"> 我记忆力极好,每个教过我的恩师都记得曾经的音容笑貌,尤其是初中教语文的吴瑞芳老师,吴老师执教的初中时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82年至84年,这三年也是改革开放初期,《外婆的澎湖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等校园歌曲在那几年风靡一时,给单调的学生时代添了丝色彩。</p><p class="ql-block"> 每每清晰忆起吴老师上课的有趣情景,课下的一颦一笑,衣着打扮、敲断教鞭的那些往事,就从心里笑出来,有趣的老师是让学生永远忘不掉的。</p><p class="ql-block"> 那吴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她身材纤瘦,齐耳的短发微卷,穿一件深蓝色的中式正襟装就要换下黑框边眼镜,配上金丝边眼镜;还喜欢摆兰花指,与满大街那些额头留着刘海,梳着齐耳“妇联主任”发型的中年女人是截然不同的气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二排右起第一位为吴老师</span></p> 对镜帖花黄 <p class="ql-block"> 吴老师授课古诗《木兰辞》时,念到“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句时突然停顿下来,她从手上拿出一个己经剪成花样的纸帖,沾了下口水贴到自己脑门上,右手摆着兰花指在脸颊上,低眉顺眼移着莲花步又念出下一句“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个情景让同学们全都惊讶地大笑,精神抖擞地上完了这一堂课。</p><p class="ql-block"> 32年后有了微信初中班群,我和班里的一些同学回忆起老师给我们上《木兰辞》“帖花黄”那惟妙惟肖的情景,同学们都记忆犹新地模仿着老师当年的动作笑成一堆,那个年代这样有趣的老师是相当凤毛麟角的,给学生留的印象自然绝对地深刻。</p> 老师的信任让我羞愧 <p class="ql-block"> 我的语文成绩还不错,老师也还偏爱我一些。有一次期中考试我愣是想不起来鲁迅的笔名是周树人,情急之下,我将坐在周围前后同学的姓氏配了一下,写上了陈树人。交卷后翻看课本真是无地自容,分数还没出来的那几天如坐针毡,我一想起吴老师批卷时那惊呆的表情更是无脸见人,等发下试卷一看陈树人这栏老师没有打“X”,而是打了“√”,老师看我的表情与平常一样正常无异,我赶紧悄悄改了,一颗心如释重负终于放了下来。</p><p class="ql-block"><b> 吴老师对我成绩的信任让我羞愧难当,这也给我了一个很大的教训,从此以后我在复习各门功课时认认真真把基础知识打扎实,不再专攻难题。</b></p> 老师带我走进中外名著的世界 <p class="ql-block"> 老师从初一起就要求我们在假期阅读三至五本中外名著,还要写读后感带着来注册,父亲的单位有图书室极为方便我阅读,我12岁阅读的第一本外国名著是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是吴老师写在课本上推荐我阅读的,《傲慢与偏见》从此成为我一生中的最爱,经年以后又读了几遍,书中一些经典语录我都能背诵,“傲慢让别人无法来爱我,偏见让我无法去爱别人。”</p><p class="ql-block"> 我那年还迷上了巴金《家春秋》里的梅表姐,1987年看了陈晓旭在《家春秋》里面扮演的梅表姐后,又把原著看了一遍,2014年观看第八届桃李杯舞蹈大赛时,殷硕表演的独舞《家·梅表姐》,演员用舞蹈的美感形象地表达了梅表姐内心的苦楚和对爱情的倾诉,完完全全地又再一次把我在书中对梅表姐的喜爱淋漓尽致表现出来,又把原著翻出来看,就像初中时一个人沉浸在书里的梅表姐,边看边为梅表姐流泪。</p><p class="ql-block"> 巴金《家春秋》里的这一人物角色梅表姐在时间的跨度里就这样让我着迷喜欢着。</p><p class="ql-block"> 书籍不但陪着我渡过了最充实的初中、高中假期生活,书里那些精彩的片段和句子也给我带来了阅读的快乐,甚至那些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塑造的魅力一直深深影响着我的内心世界。</p><p class="ql-block"> <b>感恩吴老师把我带进阅读中外名著的世界。</b></p> 敬畏教鞭 行有所止 <p class="ql-block"> 吴老师写得一手苍劲有力漂亮的粉笔字,每次上课备着一根约1米长小拇指粗的木教鞭,这根教鞭除了与黑板配合着用外,还有一个功能就是维持课堂纪律,当讲小话的嗡嗡声起时老师就用教鞭在讲桌上敲几下警告。</p><p class="ql-block"> 有一节课老师敲教鞭警告后,嗡嗡的小话声不但没小反而越来越大时,吴老师走下讲台手执教鞭在课桌上啪啪啪地敲,一直持续地敲,一声比一声响的震耳欲聋,课室变得鸦雀无声后,老师仍然铁青着脸不停地啪啪啪地用力地敲,一直把教鞭敲断成两节才停下来大声教育我们,我当时恰好坐在中间组的第二排,老师的教鞭就是在我的课桌左上边敲断的,那个场面震慑了那些调皮的男生,捣乱课堂纪律的坏习也收敛多了,70后的我们还是敬畏老师,敬畏教鞭的一代娃。</p><p class="ql-block"> 和同学们回忆起吴老师的点点滴滴,几个调皮的男生很后悔当年把老师气得暴跳如雷,现在正值中年的我们,切身感受到人到中年生一次大气是多么伤害身体,对不起啊吴老师,对不起,当年我们混蛋不懂事,硬是把老师气得把教鞭都敲断。</p><p class="ql-block"><b> 其实我们都懂,老师对我们的严厉,都是盼铁成钢;我们对老师的教鞭,那是心存敬畏,行有所止。</b></p> 讲究的老师 <p class="ql-block"> 我每周六收集完班组的作文后就送到吴老师的办公室,吴老师的桌上摆着一个较讲究的小瓷花杯,在简陋的办公桌上显得比较显眼,我见过吴老师用它喝水,颇有点惊奇新鲜,那年代白色搪瓷口缸是人手一个,其他老师桌上摆的口杯就是搪瓷口缸的。</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见到吴老师侧坐窗边,上身挺直,手指很优雅地用兰花指捏拿起瓷花杯的把柄,小口地抿嘴喝着,深蓝色的正襟装,金丝边的眼镜,杯里的热气袅袅着老师的额头,老师的眼神温和安静地看着窗外,齐耳微卷的几缕白发在午后的阳光泛着银光……,</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情景我说不出来,经年后我读戴望舒的诗集时,读到“我夜坐听风,昼眠听雨,悟得月如何缺,天如何老。”这句,眼前蓦然显影出吴老师独坐窗下的身影,那个讲究的瓷杯,那件深蓝色的正襟装,还有老师的华侨身份,一定载着光阴里的故事,想必都是一帧帧无法释怀的思念。</p><p class="ql-block"><b> 我如此深爱着我的老师,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也如此喜欢着中文,喜欢着文字。</b></p> 谢谢阅读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片除第一,二张外,其它来自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