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医附院外科首任主任吴国祯

巴丹弱水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2px;">郑大一附院院史办</span></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inherit;">巴丹弱水</span></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郑州大学医学院卫生系</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吴 敏</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23年9月9日</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吴国祯教授是新中国成立后,河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首任外科主任,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任心胸外科主任,河南省心胸外科的创始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早在抗战时期,他就投笔从戎参加中国远征军医疗队,远出国门抗击日寇,为国御敌。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他再出国门,任河南省第一批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队队长,并曾荣立三等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60年他成功完成全国首例深低温麻醉下心内直视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推动了河南省心胸外科创新与突破。他是河南省医学会第一届(1986年)胸心血管外科学会主任委员,对河南省心胸外科创立和发展做出了奠基性、历史性贡献。</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年轻时期的吴国祯</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吴国祯原籍安徽合肥,1921年1月8日生于上海。祖辈曾在合肥包公祠开店铺经营茶叶,后因家道中落,于是一家人跟着爷爷到上海谋生。后吴父被聘请为江西吉安电灯公司(发电厂)的技术师傅,抗战时期遭日军飞机轰炸电厂被毁。吴父失去了赖以养家糊口的经济收入,全家生活过得非常拮据。</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36年吴母去世。1939年春,国民党军医学校恰好来吉安招生,并在吉安设有考区。正在读高二的吴国祯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毅然选择高中辍学,决定报考官费的学校。上军医学校学费全免,吃、穿、住皆有校方供给,录取后就是中士军衔薪饷,每月还发六元津贴。踌躇满志的吴国祯不负众望,终于金榜题名,得偿如愿,被中央陆军军医学校医科33期录取。</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吉安录取的新生等待浙江省金华考区录取新生到吉安汇合后,一同乘汽车、火车和船,经衡阳、桂林、贵阳至安顺报到。行程历时两个月,6月19日到达安顺。入校后先进行入伍新兵军训,10月上旬入伍新兵训练结束,然后才进入基础医学课程学习。大学部学制五年,军医学校为配合抗战的需要,加速培养军医,取消了寒暑假。</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军医学校对学生成绩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规定一门主课不及格者留级,两门主课不及格者开除。31期录取80名,毕业44名(包括上期留级生4名)。32期录取120名,毕业43名(包括上期留级生10多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转眼间五年寒窗苦读终圆梦,读书的酸甜苦辣回味无穷。终于熬出了头,1944年1月毕业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吴国祯毕业后和同届同学苏寿汦(河南医科大学寄生虫教研室教授)奉命被集体派往中国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下属野战医院任医师,授上尉军衔,参加中国远征军第二批入缅作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经过短期培训后5月中旬,参加中美联合的强渡怒江战役,这是国军在抗战正面战场上首次对日军展开战略进攻。6月4日发起松山战役,十战松山,9月7日松山被攻克,日军沿滇缅公路向芒市溃逃。激战中死伤无数,尸体堆积如山,前线运送来的伤员源源不断。手术队在美国医生的指导下不分昼夜手术,连续三月达一万余例。</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医护兵救护腾冲战役伤员(1944)</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挺进芒市收复滇西后,中国远征军再次由畹町出征缅甸,抗击日军。1945年1月27日中国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军在畹町附近的芒友胜利会师,收复缅北,中印缅公路完全打通。3月8日攻克缅甸腊戍,在完成远征使命后,中国远征军陆续回国。1944年冬,吴国祯和苏寿汦晋升三等军医正(少校军衔)。</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医护兵救护腾冲战役伤员(1944)</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怒江不会忘记,那一个个留下或没有留下名字的民族英雄;松山不会忘记,战火硝烟中那一张张脸庞虽然稚嫩,眼神却透露着坚毅的娃娃兵;国家不会忘记,那些为国奉献和捐躯的中国远征军。</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1946年1月,吴国祯随军队被派往沈阳马路湾,接收日本关东军奉天陆军医院(今北部战区总医院和平分院)投降的医疗物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全面内战爆发后,伤员源源不断从四平前线转来,在国民党联勤沈阳总医院,吴国祯中校认识了与他同在一个抢救小组朝夕相处的护士马云生。命中注定的缘分两个人一见钟情,海誓山盟,许定终身。沈阳解放后该院经过多次改编,1956年改为沈阳军区总医院。</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马云生年轻时期</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马云生,祖籍天津静海独流镇人,1930年8月辽宁锦州出生。她的父亲曾在奉系张作霖麾下28师任过军需处处长,20世纪30年代解甲归田后,曾任锦州电业局第一任局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她5岁丧父命运多舛,饱尝心酸苦痛。她脸型轮廓流畅,下巴略尖,笑靥如花的瓜子脸上,有一双闪亮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下面,嵌着一张樱桃小嘴,显得十分秀气。再加上东北女人热情奔放的豪爽性格,让吴国祯对她爱不释手,深深迷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东北女人从不拐弯抹角敢爱敢恨,爱就爱他个轰轰烈烈 ,爱就爱它个真真切切。有些人一旦遇见,便一眼万年。有些心动,一旦开始,便是天长地久,再不分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马云生1945年毕业于锦州大仁医院附属护校,为了将来有个更好的前景,1946她又考入了沈阳市立救济院高级助产学校学习。</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46年吴国祯与同事钟学伦一起被派往南京联勤教官训练班学习,为留学美国作准备。1947年6月,以全校第二名考上公派留美,后因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国民党财政缩紧未能成行。</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47年8月,吴国祯奉调到江西九江陆军第19后方医院,先后任军医和医务长,上校军衔。这里原是日军177兵站医院,抗战胜利之后改编为国民党陆军第19后方医院,3年后更名为陆军第23后方医院,解放后被改编为解放军171医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吴国祯是家中长子,又是家中唯一发军饷、吃官家饭、穿官家衣的人。他在九江安置好落脚的地方后,就接来了在江西吉安谋生的父亲和二弟到九江一家人团聚。</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有一种爱情叫做:你若远去,我必追随;你若相随,我必相依。1948,马云生在沈阳高级助产学校毕业,告别母亲和大姐后踏上一路向南的火车,从沈阳南下九江。今宁随君远奔,以结百年之好。1948年7月,吴国祯与爱人马云生在九江举行婚礼,结为夫妻。今世姻缘前世修,今生今世不分离。</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吴国祯、马云生订婚照(1947)</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张订婚照片上,吴国祯穿的是美式国民党军装,身材魁梧,相貌俊朗。未婚妻马云生婷婷玉立,妩媚俏丽。可惜他们夫妻在九江结婚的婚纱照,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批判为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被扣上了“封资修”的帽子。在“破四旧”的狂潮中,为避免在抄家中抄出这些“罪证”,被马云生付之一炬烧成了灰。烧掉的不光是记录如梦般青春岁月的旧照,也悄悄告别了昨日的自己。</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48年5月,中共中央进驻西柏坡,加速了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厌倦打内战的吴国祯,敏锐地观察到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已岌岌可危,是年12月,他脱下军装解甲归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故乡,一个从未去过的地方。由于吴国祯爷爷辈就逃难谋生离开了安徽合肥,祖籍早无亲戚。吴国祯退役后只能通过朋友徐树藩军医介绍,离开了九江,暂且到他的家乡江西省丰城县,先安置下来再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家人来到丰城安居后,妻子在省立丰城医院工作,自己却在一条弄堂里开了个诊所,他不要报酬时不时也帮丰城医院做个手术。诊所客流稀少生意清淡,为求生存又到一家药房坐诊,药房所处位置每个星期有两个集,所以有好多人过来赶集,旺铺生意自然兴隆。由于吴国祯医术精湛,很快便在丰城名声鹊起,名声远扬,一个月能挣100大洋,积攒了一些零用钱。</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49年7月,解放军第一军政委廖汉生(开国中将)途径丰城时因腹痛住进省立丰城医院。院长请来吴国祯会诊后诊断是阑尾炎,并亲自做了手术,术后恢复良好。之后便结为了朋友,并托廖把他的二弟送去参加了解放军。</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来年,他们的大女儿降生了,因生于丰城,于是她爹娘给她起名叫吴丰。女儿的出生给家庭带来快乐和喜悦,同时也增加了家里的经济负担。但吴国祯并不满足于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他可不是那种胸无大志的平庸之辈,他是在等待翻身的机会。</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军医学校从安顺迁往上海,更名为国防医学院。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撤往台湾,原安顺军医学校附属医院院长张静吾、内科学教官徐鹤皋、外科学教官孙生桂、药理学教官邢文嵘、药理学教官曲本钤、耳鼻喉科学教官陈祥焘。26期(1938年)毕业生朱秋林、27期(1939年)毕业生董民声、30期(1942年)毕业生段春和、32期(1943年)毕业生石炯、33期(1944年)毕业生苏寿汦等后来在河南医学院工作的教授,都选择不愿跟兵败如山倒的国民党去台湾,决心留在大陆,其中一部分去了南通医学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49年7月,经在南通医学院工作的同学苏寿泜介绍,吴国祯只身前往南通医学院任教,被聘为解剖教研室副教授兼外科医师。</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备注:邢文嵘,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医学博士,1933年8月应聘河南大学医学院教授。先后在国防医学院、安徽医学院任药理学教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段春和,1919年生,河北人,国防医学院30期毕业,留美,1947.08</span>~1949.02.15<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内科讲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天亮了!解放了!轰鸣的礼炮声宣告旧中国的灭亡,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人才匮乏。为重振河南大学医学院昔日荣光,张静吾院长南下上海、南通招揽英才,聘请了在南通医学院任教的徐鹤皋、董民声、曲本钤、苏寿汦、陈任(安顺军医学校眼科学教官,未到任)、吴国祯六位教授。之后又聘请了孙生桂、陈祥焘、石炯、朱秋林四位原安顺军医学校旧同事和学生来开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刚刚解放的新中国,社会和经济秩序还不稳定。前途未卜的吴国祯,1950年1月只身从南通医学院来到开封,居住在由河南大学医学院租赁的双井街10号,房东陈慰儒、黎畹兰夫妇家中。吴国祯他先去开封打前站探探路,妻子马云生带着未满半周岁的女儿吴丰仍留在江西,马云生一面在丰城县医院工作,一面静候风云变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开封吴国祯看到昔日安顺陆军军医学校时期的老师和同学徐鹤皋、孙生桂、董民声等教授都是携带家眷一同来汴,吴也打消了顾虑,不久妻携女和公爹离赣赴汴,投奔丈夫。</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修缮后的开封双井街10号</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吴国祯一家在开封租赁的这个双井街10号宅院,是一座中西合璧风格的建筑。房东叫陈慰儒(1895~1968),1912年考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1918年公派到美国留学,1922年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土木建筑工程系,1924年回国。</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陈先生1933年自己设计的这座建筑,在构造和风格上既保持了浓厚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又体现了近代西方建筑雍容典雅风格,构成了一幅中西文化互相交融美轮美奂的二进四合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据说前后院之间原有荷花池连接,后院是一座半地下室的三层楼,于1948年6月毁于战火。吴国祯一家来到开封时,这座宅院时只留有前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房东陈慰儒回国后历任河南省建设厅技正、河南省公路局长、河南省河务总局局长,黄河水利委员会西安河防处处长兼河南省修防处主任、黄委会黄河工程总局顾问等职。1948年在河南大学水利系兼任教授、开封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任教,1965年退休。文革时期因蒋介石扒黄河口遭受牵连,1968年病逝于开封。</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吴家四口人在开封团聚后,二妹吴国瑛1953年由沪来汴后考入河南医学院助产士班,毕业后分配到洛阳拖拉机厂职工医院工作。妻马云生聘入河大医学院附属医院营养室工作,先后任营养护士、护士长。1959年3月加入共产党,1967年河医一附院外科成立烧伤病房时任护士长。</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双井街10号(2018)</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经历了岁月侵蚀的双井街10号老宅,已经满目沧桑,破烂不堪。房顶上那两个与众不同,中西合璧高高矗立的西洋式壁炉烟囱,四合院中很少见的铺设木地板,仍然透漏出这座老宅院当年主人家底的殷实。</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16年双井街10号被开封市被列入“名人故居”文物保护建筑,政府对历史文化街进行了升级改造。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吴国祯一家在开封双井街10号居住了八年。期间吴家老二吴荣1951年在东厢房出生,吴家老四吴敏1956年在南屋出生。吴家和房东两家儿女兄妹相称,情同手足,其乐融融,亲如一家。</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年时期的吴国祯(1957)</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炮火连天国殇民恸,经历战火纷飞流离颠沛的河大医学院人才流失。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大医学院外科仅有阎仲彝(1924上海同济毕业,留德博士)、耿华亭(1934河南大学医学院毕业,留学瑞士)两名教授;郝世襄(1918年陆军军医学校毕业)一名讲师;张国兴(1940年西安军医学校毕业)、赵鸿章(1946年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毕业)、丁樵(1947年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毕业)三名住院医师;纪东江(1938年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毕业)和赵明堂(1948年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毕业)两名助理医师。其中阎仲彝教授因年龄偏大的原因,不再从事临床工作,只做一些外科学总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吴国祯到任后,鉴于其年富力强,在远征军滇缅对日作战中历练出精湛的手术技术,聘任他为附属医院副教授兼外科主任,负责外科临床医疗工作,薪金折合940斤小麦。聘任孙生桂任外科学系主任兼外科教研室主任,负责外科教学和科研工作。张国兴、石炯先后任外科总住院医师。</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河大校、院首长和医学院教授欢宴援朝手术队暨其家属留影(1951.04.19)</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前排左1吴国祯,2排右5吴景林(吴国祯父亲)</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50年,美军悍然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严重威胁国家的安全。河南大学医学院奉中南局卫生部命令,组建“河南省第一批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队”。吴国祯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出任志愿医疗手术队队长。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当年日本鬼子入侵滇缅时,吴国祯参加了中国远征军,虽然他知道上战场就意味着会牺牲,他仍旧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征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今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吴国祯队长肩负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再次为国出征,带领“河南省第一批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队”,“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英雄的医疗队在冰天雪地的战场上,他们衣着单薄, 缺药少粮,医疗条件简陋,可是他们的步伐坚定豪迈。在敌机狂轰滥炸下不惧生死,冒着枪林弹雨奋不顾身救护伤员,挽救了一个个志愿军战士的生命。吴国祯队长敬佑生命多次给伤员无偿献血,用大爱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并荣立三等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52年1月23日,抗美援朝医疗手术队凯旋回国后,外科按专业开始初步化分。建立了头颈胸外科专业组,四肢外科专业组和腹泌外科专业组,吴国祯负责泌尿外科疾病的诊疗。</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干活越多,出错概率越大,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这是概率论的问题。你做得越好,能让别人挑刺的地方就越多。1953年一个患肾脏肿瘤病情严重的残疾荣誉军人,手术中遇到并发症棘手问题,吴国祯恳请上级医师帮助指导,鉴于当时医疗水平十分有限,病人最终死于手术台上。</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三十六行,行行相妒”,该病例被认定为医疗事故,1954年吴国祯被免去大外科主任职务处分,大外科主任由时任外科学系主任孙生桂教授兼任。1956年撤销该处分,恢复吴大外科副主任职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免职后吴国祯心情郁闷情绪低落,躺床上吸烟,入睡后香烟引燃了床上的蚊帐,一代烟神从此后戒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从1955年开始,各专业组进一步细化,相继成立了普通外科、胸腔外科、泌尿外科和骨科。</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56年7月9日,教育部发出了《关于1956年全国普通教育、师范教育事业工资改革的指示》,按照工资评定规定,1~4级为正教授,5~7级为副教授,吴国祯被评定为五级副教授,工资163元。</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52年9月2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院刘易斯利用深低温停跳技术,完成了第一例人类心内直视手术并获成功。书不离手,烟不离口的吴国祯看到这条信息后很受启发,激发了他对心胸外科的求知欲。1956年他到上海广慈医院(上海瑞金医院)进修学习心胸外科一年,回院后即着手开展深低温手术的动物试验工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58年医院迁郑后,手术室和胸外科的病房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床位14张,与普外科、小儿外科合用一个病区,设在八一楼的外三病房。吴国祯一家分配在河医家属院12号楼(筒子楼),二楼两大间一小间房子。</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吴国祯团队做深低温麻醉下心脏手</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1960)</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心内科魏太星观察深低温麻醉下</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心脏手术患者心电图(1960.03)</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59年开始尝试进行深低温麻醉下心内直视手术的动物实验研究。</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59年10月,在北京阜外医院院长、我国著名心胸外科专家吴英恺教授的指导下(吴英恺是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全国首例),开展了深低温麻醉下心内直视心房间隔缺损修补术。</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高举“三面红旗”的大跃进时代,“大干快上”,“超英赶美”口号的激励下,全国民众激情澎湃,斗志昂扬。河南医学院校、院两级领导非常重视外科“深低温”和“柳枝接骨”临床应用研究这两项先进技术,成为河南医学院副书记兼副院长程鹰亲自抓的典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60年,成功完成了全国首例深低温麻醉下心内直视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开创了我省心外科领域的新纪元。</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由吴国祯主持完成的全国首例深低温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引起了业内专家的强烈反响。1960年6月,中华医学会决定在郑州召开第七届全国外科学术会议。医学院刚迁郑,基础设施尚未完工,会址就选择在河南医学院用苇席棚搭建的临时会场举行。</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卫生部部长钱信忠来我院视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深低温研究组(1960.06)</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左深低温研究组医师阎西艴,右卫生部部长钱信忠</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全国著名心胸外科专家黄家驷、吴英恺出席了会议,并听取了我院深低温心内直视手术临床研究汇报。会议期间河南医学院高年级学生一律停课,与会旁听学习。该项研究推动了全国及河南省的心血管外科全面发展。虽然“深低温”和“柳枝接骨”这两项研究早已被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所淘汰,但在当时的环境下这两项技术却影响非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62年医院增添上海医疗器械厂生产Ⅱ型人工心肺机(体外循环机),吴国祯又率领“深低温研究组”,紧追国际学科前沿,1963年下半年在低温体外循环血液稀释方法下,开展了直视心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心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法乐氏四联症根治术、主动脉狭窄切除人造血管移植术、二尖瓣狭窄直视矫正术等一系列研究。</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河南医学院深低温研究组全体同志留影</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62.09.13)</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前排左起:李清云(内科护士)、刘淑华(外科护士)、××(内科护士)、孙菊屏(内科护士)、靳蜜芳(外科护士,后调洛阳涧西医院)、王淑珍(外科护士,后调新乡)</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中排左起:阎西艴(心内医师)、庄世才(心外主治医师)、刘鼎业(心外医师)、张延荣(心内主治医师)、吴国祯(心外副教授)、魏太星(心内主治医师)、马云阁(心外主治医师)</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后排左起:刘竹兰(外科护士)、赵震亚(心电图)、康魁然(化验室)、冯佩衡(麻醉)、崔天祥(心内医师)、王鸿业(工人)、程珍圃(外科护士)、白素芳(外科副护士长)</span></h1><h1> </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医院对深低温研究非常重视,抽调相关科室人员组成人数众多,技术力量雄厚,阵容强大的深低温研究组。程鹰副院长坐镇指挥,统筹全局。深低温研究组是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素质强、工作作风优的团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今天再翻看这张60年前的深低温研究组老照片,看到他们一个个熟悉的面孔,那一双双炯炯有神、清澈坚毅的眼神,传递着始终不渝的初心和信仰。它勾起了我无限的思绪,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可惜参加深低温研究的大部份人员都已经离世,再也听不到他们那熟悉的声音,再也看不到他们那慈祥的面容。</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河南省劳动模范奖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60年6月,深低温研究组被授予“全国文教系统先进单位”称号,刘鼎业代表先进集体,出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文教群英会”;1960年吴国祯荣获“河南省劳动模范”称号;1962年当选为河南省人民代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回眸创业伊始,深低温研究组白手起家,举步维艰。因为不懂,全靠吴国祯自己摸索前进。为了研究深低温,他平日里很少回家,几乎天天吃住在手术室,一周回家换洗一次衣服。执着是一种精神,坚守是一种境界。无论是执着还是坚守,全在于对事业坚韧不拔的精神,锲而不舍的追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1966年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知识分子受到迫害, 深低温研究被迫停止工作。由于吴国祯在上大学读书期间集体加入国民党,参加过国民党远征军,当过国民党上校军医官的履历,迫使他这个“反动学术权威”和“国民党残渣余孽”,不得不将时光年华消耗在没完没了地写交代,写检讨,自我批判,自我贬斥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世间所有事物的结果无非只有两种:一种是成功,而另一种就是失败。任何手术都是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况且在当时医疗技术水平落后条件下的心脏手术,难免会出现意外。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病人正常死亡被诬陷为阶级报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60年代无产阶级贫下中农和革命家庭,都是坐单位发的木凳子、木椅子(市场上也没有卖家具的),沙发是奢饰品,是典型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贪图安逸,革命意志就会衰退,思想就会“变修”,当时的社会现状就是这样。吴国祯家的沙发就像一个烫手的热山芋,送人都没有人敢要。后来被送到医院太平间,供死者家属休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经过岁月的沉淀,45岁正是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时候。本应是他在深低温研究领域展现自己价值大展宏图的季节,却祸从天降遇上了文化大革命。文人儒生,仕途无望,人格被扭曲,尊严被玷污,因此也成为他再也不愿与人提起那段远征军滇缅抗日,血与火中的青春之歌。谁触摸了青春,谁就见证了历史的薄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乘浩荡东风,扬“斗批改”奋进风帆,“臭老九”和“牛鬼蛇神”被剥夺原有的住房待遇。吴国祯1963年搬进了为中高职人员建筑的新房5号楼,分配在一楼的一个套房,共两大两小四个房间加一个卫生间,这是当时医院最好的房子。文革初期被勒令腾出一个大间,分配给食堂工人俩口居住 。&nbsp;</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东风吹 ,战鼓擂”,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年代里,1968年吴国祯一家被撵出了5号楼,分配到医院北家属院煤机校的工字楼(筒子楼),现在叫建设东路5号楼,一家三代七口人居住在3楼两间房子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70年代初吴父不慎在爬楼梯时摔了一跤,滚落后腿摔伤。为了照顾老人行动不便,医院在一楼又给了一间房。</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工字楼东半边住一附院家属</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8.12.17)</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工字楼西半边住郑州煤机厂家属</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8.12.17)</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被撵到煤机校工字楼的还有1945年河南大学医学院毕业,耳鼻喉科孟庆繁讲师;1947年河南大学医学院毕业,结核病房负责人张任;1954年河南医学院毕业,结核病房李玉珍医师;1958年河南医学院医技班毕业,放射线科黄国华技术员;1960年河南医学院毕业,同位素室负责人陈建章(妻子生理教研室姚运纬)等家庭。</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北院工字楼,原是1961年撤销的郑州煤矿技工学校学生宿舍楼。公共厕所,公共水房,家家户户都在走廊里生煤火做饭,堆放杂物和蜂窝煤,烟熏火燎走廊黑乎乎的,几家单位公用没有人管理的“大杂楼”。楼梯光线昏暗,水房污水横流,厕所臭气熏天。也许只有在这样环境下居住,才能触及到“牛鬼蛇神”的灵魂深处,才能“痛定思痛,深刻反省”。</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清理阶级队伍”运动中,不但要在精神上肃清国民党残渣余孽的流毒,还要体力劳动改造思想。大概在1969年11月,吴国祯被下放到南阳焦枝铁路接受劳动改造,1970年6月焦枝铁路竣工后返回郑州。</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吴国祯教授在指导手术</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73年“批林整风”运动开始后,纠正了“极左思潮”,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有所改善,恢复了吴国祯之前的低温体外循环下血液高度稀释法的临床应用研究。截止到1974年,进行了血液高度稀释体外循环手术70例。他的“高度稀释体外循环方法的临床应用”论文,在1977年全国心外专业会议上宣读,引起全国业内轰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经历了太多风雨坎坷和人世间冷暖的吴国祯,仍然坚持一颗永不言弃、永不后悔的初心。即使千帆阅尽,依旧保持乐观的心态热爱生活,拥有坚韧不拔的意志。</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他喜欢游泳,闲暇的时候约几个伙伴去西流湖或贾鲁河畅游,游个3000米对他来说只是小菜一碟,游累了仰漂在水面上睡一会。退休后参加郑州市老年游泳队,虽然鬓染秋霜,但是精气神一点也不输给年轻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他喜爱吟诗作赋,腹笥渊博。他曾经告诫他的小弟子河医七七级毕业生李光辉(美国俄亥俄州医院麻醉医师):拥有了诗的情怀,心便不再寂寞,因为有诗的心是一个尽情欢笑的天堂。</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凭粮本供应的年代,北方人以面食为主,大米定量供应。在郑州的大街小巷经常会听到“换大米嘞”,“换凤凰台大米”的吆喝声,一斤大米换两斤粗粮。郑州东郊有个村庄名叫凤凰台,郑州最出名的大米,就是凤凰台大米。</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说到凤凰台,他会脱口而出一首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古诗:“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可见其腹藏诗书,胸有文墨之深厚。</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他的出行工具就是骑自行车,对他来说骑行不仅是一种健身方式,也是嵌入内心深处的诗意修行。即便是一把年纪退休后,仍然骑自行车。不趁着现在还能骑动自行车,难道要等老的不会动的时候坐轮椅吗?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吴国桢在做低温麻醉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3)</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左起:白秉绪、陈明望、王晓萍、曹慧声</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陈明望等医护人员操作体外循环设备</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1983)</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78年终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吹散了知识分子心中的阴霾。1979年12月晋升教授,1980年12月晋升主任医师,1979年获得国务院批准首批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开始招收研究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改革开放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医院在金水河畔建筑了3栋教授楼。1980年吴国祯乔迁新居,搬迁到24号楼(教授楼)。24号楼是一座一楼三户的两层小楼,四房双卫一厨。东邻是眼科张效房教授家,西舍是心内科魏太星教授家。</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78年在第九届全国外科学术会议上,宣读了“深度稀释自身输血在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中的应用”论文,完成深度血液稀释(HCt10%~15%)体外循环,该研究1982年获卫生厅“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三等奖”。至1984年,完成高度稀释体外循环下直视手术300例,一次次改写了教科书上的心脏手术禁忌症。</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体外循环还带动了麻醉科的科研创新。1987年11月11日,由麻醉科吴言钧、孙瑞广、马君志、曹慧声、申爱珍、夏玉枝、胡大平、张卫、徐丽、王守臣、白秉绪、宋进省发表的“体温监测在深度、极度血液稀释体外循环麻醉中的临床应用——附300例分析” 论文,在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麻醉学术会议上宣读。</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早期操作上海Ⅱ型人工心肺机人员:庄世才、白秉绪、史昌平、陈明望</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后期操作美国3 M SARNS7000型人工心肺机人员:邱全胜、司晓敏</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吴国祯经常对下级医生说“对待病人不光治病还要医心,做一名好医生首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在没有心电监护仪和ICU病房的年代,体外循环手术还处在探索阶段,为了观察病人手术后的生命体征,对万一出现术后并发症能及时处理,他就睡在病房里,守候在病人身旁观察恢复情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贫困的家庭舍不得花钱买营养品给病人补身体,他就让闺女买鸡鸭鱼炖汤送到病房给病人喝。吴国祯不善交际,逢年过节也偶尔“门庭若市”,来访者多半是非贫即穷他曾经的病人,知恩图报来感谢他的农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吴国祯一生悬壶济世,救人无数。原耳鼻喉科盛宏正副教授的侄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当年吴国祯主刀做的手术。病人术后身体健康,娶妻生子,成家立业是一名教师。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盛家老少至今仍没有忘记吴国祯的救命之恩。</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吴国祯(1921.01.08~1997.09.18)</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那个唯成分论的年代里,受家庭成分牵连,儿女就低人一等矮人一头。吴氏子女都知恩于心,感恩于行,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女承父业都当上了医生。</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吴滨、吴敏、吴丰姐妹仨在金水河边</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1988年春节)</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长女吴丰,1949年7月江西丰城出生,河南医科大学夜大学毕业,郑州钢厂医务室医师。</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二女吴滨,1954年8月开封出生,河南医学院77级学生,毕业后先后在郑州第七、第四人民医院任医师。</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三女吴敏,1956年1月开封出生,河南医学院75级工农兵学员,毕业后留校卫生系工作。</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张爱梅(左)和马云生(右)</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1980.04.19)</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河南医学院也恢复了医疗系和附属卫校的招生。调马云生到河医卫校工作,先后任班主任、卫校办公室副主任。1979年9月荣获河南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84年因年龄原因退居二线,改任办公室主任科员、协理员。1986年晋升主管护师,曾兼任中华护理学会委员。1990年2月,卫技11级退休。</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老年的吴国祯教授(1989.01.01)</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吴国祯教授1985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1990年,任河南省政协第四、五、六届委员和常委。兼任中华医学会心胸外科学会理事、河南分会心胸外科学会第一届主任委员。1989年11月退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97年9月18日,吴国祯教授因患脑溢血突然逝世。从最初的深低温停循环到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从心脏停跳到心脏不停跳手术,为了河医心胸外科腾飞而奔波忙碌一生的学者,就这样陨落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岁月遗留了太多的遗憾,苍白的时空里,你再也看不见你开创的团队在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你培养的优秀学子郅兴义、赵文增、乔晨晖接过你未竟的事业,沿着你的足迹砥砺前行,完成了冠脉搭桥、二尖瓣置换、微创胸腔镜、机器人心脏手术等创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岁月的长河奔流不息,百年的河医砥砺前行。你的名字虽然鲜为人知,你对河医的贡献将永载史册。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写不成平仄的词章在流年里安放,穿百年时空,看江河山川河医旧貌新颜,恍然记起我还欠先生一篇未写完的诗行。山高水长有时尽,唯我师恩日月长。斯人虽已去,风范永留存,仅以此文纪念老师吴国祯教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