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诸城籍院士</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王建钢</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伦世仪,</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28年11月9日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市(现为五莲县许孟镇范家车村人),发酵工程和环境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54年7月,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发酵工程专业,9月开始分别在南京工学院、无锡轻工学院任教(至1961年12月)。</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62年1月,开始专职任教于无锡轻工业学院(现江南大学),先后担任讲师(1962年1月至1981年4月)、副教授(1981年5月至1986年3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1月-)。</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4年1月,出任无锡轻工学院发酵工程系主任(至1989年2月),在担任主任期内,主持创建中国国内首个国家级发酵工程重点学科点。</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隶属于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发酵与轻工生物技术),是当时中国发酵工程方向唯一的院士。伦世仪主要从事发酵工程、环境生物技术和酶工程的科研与教学。</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主要成就科研成就科研综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为解决30年前国内发酵工业技术水平较低、经验依赖性强等问题,率先进行发酵过程优化研究,研究开发了6项发酵过程优化技术,在包括氨基酸、有机酸、酶制剂、功能糖、酶制剂等多种产品中得到工业应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工业废水的生物处理工程技术研究,掌握了厌氧颗粒污泥培育技术和适用于食品、发酵等工业废水处理的UASB反应器技术,完成了25项轻工行业工业生产废水处理工程,其中部分是当时国务院实施的环保三大战役——淮河流域、太湖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污染治理达标重点项目。发酵工程方面伦世仪在新型、高效生物反应器的研制和模型化研究中,主持完成国家“七.五”项目“新型、高效生物反应器的研制和模化研究”,研制开发的高效工业规模气升式内环流反应器,分别被应用于单细胞蛋白生产、面包酵母培养和甘油发酵等工业中。从反应器主要结构与操作条件的关联、菌体动力学和反应器流动特性的结合等方面,对100升气升式内环流反应器进行了模型化研究,成功地完成了350立方米反应器的放大。该反应器用于单细胞蛋白工业化生产的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作为工程推广项目,应用于面包酵母生产,比能耗优于国际先进水平;用于甘油工业发酵也具有明显的优点,已通过江苏省科委组织的鉴定。该反应器及相关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论文已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并应邀在第二届亚太地区生化工程年会(日本横滨)上作为所在专题组唯一发言的中国代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研究成果:</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发酵过程的优化和控制研究中,首次在国内采用恒化技术选育和动力学参数评价法,为建成年产500吨SCP(干)的车间和全面、超额完成攻关指标奠定了基础,他应用恒化培养技术和动力学参数评价法筛选出的菌种,成功应用于酒精废水生产单细胞蛋白的工业生产;他指导下研究的流加发酵优化控制策略,完成了多项国家科研项目,在赖氨酸和可降解塑料、L-异亮氨酸、透明质酸等发酵生产中得到成功应用。“赖氨酸发酵优化与控制”研究中,为其主持的国家“八五”攻关项目的顺利完成创造了条件,并已引起国内同行的关注。在所指导的“甘油发酵动力学与生物代谢热力学”研究中,得到了美国普渡大学的Georget.Fsao教授等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这些研究成果编入由他主编的《生化工程》高校教材。在发酵工程高效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和比拟放大、氨基酸及有机酸的代谢调控技术和流加发酵过程的优化控制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在工程应用中获得多项成果。另在发酵工程与环境学科的交叉领域开展了研究,影响较大的成果为:内部多流型共存的上流式厌氧颗粒菌体床反应器的模型化和比拟放大法,反应器内厌氧菌自身颗粒化的机制,甲烷化混菌体系的相分离技术等。成果已在太湖及淮河流域和长江下游的高浓度有机污染源治理中做出了贡献。环境生物工程方面在环境厌氧微生物学研究中,伦世仪对第二代厌氧反应器高效的微生物学机制及在厌氧微生物颗粒内部种间氢转移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导致实现了颗粒污泥培养的可控化,并在工程上实现了高效分相厌氧处理新技术;在研制开发上流式厌氧颗粒污泥废水反应器方面,有关结构优化和放大方法的学术成果已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建成的10多个工业规模装置(75-1600 M)已为淮河流域、太湖流域和长江流域下游地区的工业废水达标治理作出了贡献。与此同时,他还领导了用生物技术进行生物难降解的毒害性化合物的应用基础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在《PROCESS BIOCHEMISTRY》上发表的论文被20多个国家的40多位学者来函索取。这一研究确定了厌氧微生物颗粒的工业化培养方法,成果已多次应邀在国外学术会议上作专题报告和用于工业装置的生产运行,且为其所指导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有机废水处理方面在有机废水的高效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伦世仪领导完成了多个处理酿造废水和食品添加剂生产废水的工程,并在工程上实现了高效分相厌氧处理新技术,创立了在工程上易于实现的高效两相厌氧处理新技术。在此同时,他还指导了生物降解持久性毒害性化合物以及应用微生物从地下油井增产原油的的应用基础性研究工作。论文著作&专利发明截至2008年,伦世仪主编了高校教材《生化工程》,参编《发酵工程与设备》及《酶制剂工业》等书籍,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2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项。</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出版著作:</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4年《发酵工程与设备》</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4年《酶制剂工业》</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5年10月《生物工程浅说》</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93年10月《生化工程(第一版)》</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0年09月《环境生物工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8年08月《生化工程(第二版)》</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科研成果奖励&项目承担:截至2009年,伦世仪作为梯队成员之一,先后获得省部级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次,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97年在学科建设中培养高质量硕士研究生的实践与探索省部级二等奖</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99年发酵罐中系列轴向流搅拌浆的研究与开发省部级二等奖</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99年赖氨酸发酵中试省部级二等奖</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3年发酵法生产丙酮酸社会团体一等奖2006年以高产量、高转化率和高生产强度为目标的发酵过程优化技术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9年化工园区工业废水处理新技术及工程应用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人才培养:1982年伦世仪开始培养硕士生,1986年开始培养博士生,是第一位发酵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1992年开始接收博士后。在教学成果方面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轻工总会一等奖、江苏省高等教育成果一等奖等。截至2015年,伦世仪创建的生物系统与生物加工工程研究室,30年来已培养8名博士后,84名博士,186名硕士以及一大批本科生。指导的学生陈坚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社会任职时间担任职务:</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5年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轻纺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四届轻纺组召集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9年01月至1996年12月政协 江苏省 委员1990年01月至-南昌大学中德联合研究院兼职教授</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91年01月至-农业部厌氧微生物重点实验室客座教授</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96年01月至-《中国沼气》 编委</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3年01月至2010年01月江苏省生物活性制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第一、二届技术委员会委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8年01月至-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理事《生物工程学报》编委《工业微生物学报》编委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第四、五届专家组成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出版图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生化工程》作者伦世仪2008年8月1日出版</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王恩多,</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44年11月18日出生于重庆,祖籍为山东省诸城市相州镇相州三村人。生物化学家与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王恩多1969年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酶学研究室研究生毕业;1981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90年加入九三学社;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6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王恩多主要以氨基酰-tRNA合成酶和相关tRNA为对象进行酶与核酸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王恩多出生于四川重庆、祖籍为山东省诸城市相州镇相州三村人。父亲王深林。</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王深林(1904---1978),山东省政协副主席,诸城市相州镇相州三村人。早年于同济大学肄业,后去苏联中山大学学习,1937年毕业于德国柏林大学。回国后曾任第五战区长官司令部参议兼潢川青年军团宣传委员会副主任、桂林行营参议兼广西绥靖公署政治部代主任、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专门委员等职。1942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农工民主党前身)和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民盟前身),任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兼农工民主党总部组织部长,在重庆、上海、香港等地从事民主党派活动。全国解放后,曾任政务院参事、农工民主党中执行局委员、政协全国第一届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山东省政协副主席。1978年8月在北京病逝。</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55年,王恩多考入济南一中。</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61年,王恩多被曲阜师范学院化学系录取,上学期间自学了很多课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65年,王恩多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化学系;同年她考取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酶学研究室邹承鲁先生的研究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65-1969年,王恩多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8年,她第二次考取生物化学研究所酶学研究室研究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1年,王恩多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2年起,王恩多在三届全国高级生化训练班和生化所的六届研究生讲授酶学。</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4年,王恩多申请获得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Fogarty国际基金会提供的奖研金。</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4-1987年,王恩多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医学院访问。</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6年,王恩多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7年,王恩多回上海。</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92年10-12月,王恩多在法国斯特拉丝堡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分子与细胞研究所合作研究。</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93年,王恩多晋升为研究员,成为博士生导师。</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94年,王恩多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医学院生物化学系访问,进行3年基因表达调控方面的研究;同年10-12月,在法国斯特拉丝堡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分子与细胞研究所合作研究。</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96年9月-1997年2月,王恩多在香港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化学系进行研究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98年1-4月,王恩多在法国斯特拉丝堡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分子与细胞研究所合作研究。</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0年6-8月,2003年9-10月和2006年7-9月,王恩多在加拿大Laval大学生物化学系进行合作研究。</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5年,王恩多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6年,王恩多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1年,王恩多被聘为上海市政府参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科研成就科研综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王恩多主要从事酶学和酶与核酸的相互作用的研究。通过基因定点研究了ArgRS与氨基酰化活力有关的重要的氨基酸残基;首次发现大肠杆菌tRNAArg2分子上的A20是大肠杆菌ArgRS识别tRNA的重要元件;首次结晶了大肠杆菌ArgRS,解出了晶胞参数,对晶体进行了初步研究;用核磁共振方法研究了ArgRS与底物结合时引起的构象变化;首次发现并证明LeuRS的CP1结构域内的292E和293A间的肽键对酶活力至关重要;首次发现LeuRS的292E-293A肽键间插入253-292之间40个氨基酸残基的插入突变变种LeuRS-A催化tRNALeu2亮氨酰化的速度为tRNALeu1的3倍,证明了LeuRS-A对tRNALeu等受体的识别是对接受茎上第一对碱基对是否为摆动碱基对的识别;首次发现LeuRS的CP1是编校活性中心所在,某些在该结构域的变种也可以不同程度误氨基酰化tRNALeu的等受体;最先提出大肠杆菌亮氨酰-tRNA合成酶的CP1结构域与编校误氨基酰-tRNA有关;系统研究了超嗜热菌亮氨酰-tRNA合成酶单独的CP1结构域编校功能,提出古老的细菌带有合成酶的进化遗迹,证明了氨基酰-tRNA合成酶/tRNA共进化的理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科研项目:</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 、氨基酰-tRNA合成酶的合成和编校功能研究 省级 2009-09--2011-08</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 、贾第虫亮氨酰-tRNA合成酶晶体结构研究和抑制剂筛选 国家级 2011-01--2013-12</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3 、tRNALeu 3'末端在氨基酰化和编校反应中的作用 国家级 2011-01--2013-12</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4 、tRNA对蛋白质合成质量控制的作用及其新功能的研究 国家级 2012-01--2016-12</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5 、蛋白质的生成、修饰与质量控制 国家级 2011-09--2016-09</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6 、链霉菌两类亮氨酸tRNA与相关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国家级 2015-01--2018-12</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7 、大肠杆菌氨基酰-tRNA合成酶的乙酰化 国家级 2016-01--2019-12</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8 、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质量控制 国家级 2012-01--2016-08</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专利成果:</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 )分泌型高产戊二酰-7-氨基头孢烷酸酰化酶的新菌株,2003,第1作者,专利号:ZL 00 1 25105.8</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 )戊二酰-7-氨基头孢烷酸酰化酶,2002,第 1 作者,专利号:ZL 97 1 06775.9</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3 )带有氯霉素抗性的分泌高产戊二酰-7-氨基头孢烷酸酰化酶的菌株 ,2003,第 1 作者,专利号: ZL 00 1 25106.6</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4 )一种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治疗肺炎球菌感染性疾病的用途,2013,第 1 作者,专利号: 201310248221.6</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主要论著:</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截至2018年5月,王恩多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90篇。论文被美国《生物化学年鉴》、《细胞》、《自然》、《分子细胞》、《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杂志》、《美国科学院院报》等杂志的文章引用500多次。</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人才培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截至2018年5月,王恩多已指导和培养博士生32名、硕士生4名,学生们获得包括全国百篇优秀论文奖和提名奖、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和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等各类奖项59人次,王恩多4次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王恩多研究组的学生有刘如娟博士、博士研究生周觅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荣誉表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1年 上海市巾帼创新奖</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2年 上海市巾帼创新奖和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5年 上海三八妇女荣誉奖章</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6年 何梁何利技术进步奖</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7年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8年 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杰出贡献教师</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9年 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0年 上海市侨界“十杰”和全国先进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社会任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3-2-26—2016-06-7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上海市女科学家联谊会名誉理事长</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3-01-01—2016-06-17</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国科学院沪区党委妇委会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1-01-31一2016-02-29</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1-01-30一 2016-09-29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美国 《 Biol. Chem.》编委会委员编委</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0-12-31一 2016-12-29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细胞分化与凋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0-12-31一 2016-12-30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基因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0-11-26</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编委会委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0-08-23一 2014-08-22</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常务理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8-10-30一 2013--10-29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全国妇女联合会第士届执行委员会委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8-02-29一 2013-02-27</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7-12-31一2012-12-30</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国科学》编委会委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7-07-01</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生命科学》主编</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6-08-25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副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6-08-01—2016-06-17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专业委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6-07-01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5-01-01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上海市女科学家联谊会第五、六届理事长</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3-03-01一2008-03-01</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3-01-01一 2016-06-17</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美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员</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王小云,</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女,1966年8月出生在诸城市石桥子镇王家西村的一个普通家庭里,其父王世田是位勤奋敬业的教师。王小云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积极进取,1983年毕业于诸城一中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山东大学数学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先后获得学士(1987年)、硕士(1990年)和博士(1993年)学位,导师是数学家潘承洞院士。毕业后留校工作十多年,先后担任山东大学数学系讲师(1993年7月-1995年6月)、副教授(1995年7月-2001年6月)、教授(2001年7月)。</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7月,受聘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杨振宁讲座教授;同年入选清华大学“百名人才计划”。2006年,担任密码技术与信息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1年,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2017年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8月,增选为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初步候选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7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杨振宁讲座教授、清华大学密码研究中心主任,致公党中央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建设委员会委员。山东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院长。中国致公党第十三届、十四届中央委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7年12月当选为中国致公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2018年1月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22年12月15 日当选中国致公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十六届致公党中央委员会常委。</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23年3月,任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密码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协女科技工作者专门委员会委员,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教育部高等学校网络空间安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她提出了密码哈希函数的碰撞攻击理论,即摸差分比特分析法,破解了包括MD5、SHA—1在内的5个国际通用哈希函数算法;将比特分析法进一步应用于带密钥的密码算法包括消息认证密码、对称加密算法、认证加密算法的分析,给出系列重要算法HMAC—MD5、MD5—MAC、SIMON、Keccak—MAC等重要分析结果;在高维格理论与格密码研究领域,给出了格最短向量求解的启发式算法二重筛法以及带Gap格的反转定理等结果;设计了我国哈希函数标准SM3,在金融、交通、国家电网等重要经济领域广泛使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王小云代表性论文40余篇,3篇获欧密会、美密会最佳论文。2016年获网络安全优秀人才奖,2014年获中国密码学会密码创新奖特等奖,2010年获苏步青应用数学奖,200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6年获陈嘉庚科学奖,求是杰出科学家奖等。2019年9月又荣获第四届“未来科学大奖”。被誉为成就全球密码学界的“中国奇女子”。</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主要成就科研成就科研综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王小云多年从事密码理论及相关数学问题研究。她提出了密码哈希函数的碰撞攻击理论,即模差分比特分析法,破解了包括MD5、SHA-1在内的5个国际通用哈希函数算法;将比特分析法进一步应用于带密钥的密码算法包括消息认证码、对称加密算法、认证加密算法的分析,给出系列重要算法HMAC-MD5、MD5-MAC、SIMON、Keccak-MAC等重要分析结果;在高维格理论与格密码研究领域,给出了格最短向量求解的启发式算法二重筛法以及带Gap格的反转定理等成果;设计了我国哈希函数标准SM3,在金融、交通、国家电网等重要经济领域广泛使用, 并于2018年10月正式成为ISO/IEC国际标准。王小云承担并完成了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等。科研成果奖励时间项目名称奖励名称2002年科技进步一等奖(省部级)2006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2008年国际通用Hash函数的破解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10年科技进步一等奖(省部级)。2004年、2005年先后破解了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安全系统的MD5和SHA-1两大密码算法,获得密码学领域刊物《Eurocrypto》与《Crypto》2005年度最佳论文奖。MD5破解的论文获得2008年汤姆森路透卓越研究奖(中国)。</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人才培养网络人才培养见解:</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就网络安全领域的人才建设,王小云认为,虽然网络安全领域发展迅速,但平时人们多提及技术方面,实际上网络安全的理念和技术须同步发展。中国企业开始并进入重视网络安全人才培养领域,这是非常好的现象,她还强调,培养网络空间人才需要理论、技术并重的模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教师队伍建设见解:</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王小云表示:“网络安全属于新兴学科,面临着教师队伍短缺,特别是学科建设不太全面”,中国很多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但与国际整体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我们既属于领军人才,也需要教师队伍。网络空间人才培养中,教师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以科研带队教师队伍建设是较好的方式,因为科研水平提升,才能掌握更多国际前沿,才能更好地培养、储备人才。</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荣誉表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6年陈嘉庚科学奖(信息技术科学奖)</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6年求是杰出科学家奖</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6年第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0年苏步青应用数学奖</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4年密码创新奖特等奖</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6年网络安全优秀人才奖</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7年5月全国创新争先奖2017年11月中国首届先知奖</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8年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9年9月7日第四届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未来科学大奖</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9年国际密码研究协会(IACR)Fellow</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20年1月1日2019十大女性人物</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22年2021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出版图书:</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公钥密码学的数学基础》是2013年1月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小云,王明强,孟宪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社会任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5年Advances in Mathematics of Communications杂志编委</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5年INSCRYPT程序委员会成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7年—2011年中国密码学会第一届理事会成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8年教育部高等教育信息安全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0年中国密码学会密码数学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1年—2017年中国密码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7年中国密码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7年12月中国致公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8年03月—2023年0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科协女科技工作者专门委员会委员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数学会常务理事ASIACRYPT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1 程序委员会联合主席CANS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1程序委员会联合主席EUROCRYPT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7 程序委员会成员PKC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7 程序委员会联合主席CHINACRYPT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6程序委员会主席</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23年3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王坚,</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男,汉族,1962年10月生于浙江杭州,祖籍山东省诸城市相州镇徐洞人。无党派人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云计算技术专家,阿里云创始人。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港澳台侨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人大代表,浙江省政府参事,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阿里巴巴集团旗下云智能集团董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父亲王者师,现居杭州,离休前在浙江省卫生厅工作;其祖父,王移山,卒于1980年,葬于相州镇徐洞村西小岭。</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王坚1984年毕业于杭州大学心理系,获学士学位;1990年获杭州大学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1992年晋升为教授,1993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1993年至1998年,担任杭州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1999年加入微软中国研究院;2004年担任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2008年9月加入阿里巴巴集团,担任首席架构师;2009年7月担任阿里软件首席技术官;2009年9月创办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担任总裁;2012年8月担任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技术官;2019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王坚主要从事云计算领域研究,主持研发了中国唯一自研的云操作系统——飞天。</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62年10月,王坚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0年,考入杭州大学心理学系,除了专修的工业心理学,他还在学校旁听计算机课程,1984年获学士学位。研究生阶段,他师从心理学家、人类工效学家朱祖祥教授。</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90年初,王坚在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被派到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心理系进行为期6个月的学习研究,他在实验室边工作边与应用实验心理学教授加卡辛斯基一起做追踪实验。同年,获得杭州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91年,成为首批获国家青年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心理学工作者。同年9月,被破格晋升为心理学系副教授。</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92年,晋升为教授。</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93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93年至1999年,担任杭州大学心理学系(1998年后为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系主任和工业心理学国家专业实验室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96年,担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心理系访问教授,讲授研究生必修课认知心理学。</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98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99年,加入微软中国研究院,担任多通道用户界面组主任研究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4年,担任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8年9月,加盟阿里巴巴集团,担任首席架构师一职,帮助阿里巴巴集团建立技术团队,并负责集团技术架构以及基础技术平台建设。</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9年7月,被指派为阿里软件的首席技术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9年9月,创办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担任总裁。</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2年8月,被任命为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技术官(Chief Technology Officer),全面负责规划、制定和实施集团技术发展战略,同时继续兼任阿里云总裁职务。</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21年1月,王坚以85亿元人民币财富名列2021胡润中国职业经理人榜第15位。</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22年,王坚以59亿元财富位列2022年衡昌烧坊·胡润百富榜第1099位。</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23年7月,王坚任之江实验室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主要成就科研成就科研综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杭州大学心理学系学习和工作期间,王坚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虚拟现实与智能人机交互、航空心理学以及认知工效学等方面。</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期间,王坚的主要成果包括:SQM大规模数据处理系统、数字墨水、支持亚洲语言的无模式切换用户界面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作为阿里云创始人,王坚首创“以数据为中心”的分布式云计算体系架构,率先提出采用计算作为公共服务的产业模式,主持研发以大规模分布式计算系统“飞天”为核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阿里云计算平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通过创办“云栖大会”和创立“云栖小镇”,构建了完整云计算生态,实现了从“飞天”技术平台到云计算产业的突破。提出“城市大脑”作为未来城市新的数字基础设施,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提高城市公共资源使用效率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路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学术论著:</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王坚的硕士论文《人机交互和多通道用户界面》是中国第一部人机交互的论文。</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90年美国访学期间,王坚先后在美国《实验心理学》等杂志上发表一系列文章。</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承担项目:</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杭州大学任职期间,王坚曾主持研究“人机对话系统”等信息领域有关课题,并参与研究国家“八六三”计划智能计算机主题的课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成果奖励:</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7年 飞天云操作系统核心技术及产业化 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第一完成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8年 EB级大数据计算平台-MaxCompute 2.0 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荣誉表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全国优秀教师 国家教育委员会、人事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8年 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贡献奖 中国计算机学会</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8年 中国IT十大杰出青年 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YOCSEF)</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2年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中华全国总工会</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4年 2014年度最具影响力十大“科技创新人物” 中国中央电视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9年11月 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管理学部) 中国工程院</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23年7月 2022-2023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凤凰卫视集团</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社会任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时间 担任职务</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理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国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美国计算机学会会刊(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编委</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7年12月 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9年9月 哈萨克斯坦高科技顾问</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23年1月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23年3月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委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23年4月 浙江省政府参事</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孙焕泉,</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65年1月27日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市桃园片区马山后村。石油与天然气开发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油田勘探开发事业部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孙焕泉于1983年考入华东石油学院,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90年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胜利石油管理局地质科学研究院综合规划研究室工作,先后担任见习员、工程师、副主任、主任;1996年至2000年担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胜利石油管理局地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2002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1年担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胜利石油管理局地质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院长;2001年至2002年担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胜利石油管理局副总地质师兼地质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院长;2002年至2005年担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副总经理、董事;2008年至2009年担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胜利石油管理局党委常委,中国石油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副总经理、党组副书记;2011年至2016年担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胜利石油管理局局长、党委副书记,中国石油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总经理;202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焕泉长期从事油气田开发理论、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65年1月27日,孙焕泉出生于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3年9月—1987年7月,就读于华东石油学院(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开发系,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18]。1987年9月—1990年3月,就读于华东石油学院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1990年3月—1993年4月,担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胜利石油管理局地质科学研究院综合规划研究室见习员、工程师。1993年4月—1994年7月,担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胜利石油管理局地质科学研究院综合规划研究室副主任。1994年7月—1996年7月,担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胜利石油管理局地质科学研究院综合规划研究室主任。1996年7月—1997年9月,担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胜利石油管理局地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1997年9月—2000年1月,担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胜利石油管理局地质科学研究院党委常委、副院长。1999年—2002年,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学专业,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2000年1月—2001年1月,担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胜利石油管理局地质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院长。2001年1月—2002年5月,担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胜利石油管理局副总地质师兼地质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院长。2002年5月—2002年12月,担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胜利石油管理局副总地质师。2002年12月—2005年12月,担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副总经理、董事。2005年12月—2007年10月,担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2007年10月—2008年12月,担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胜利石油管理局党委常委;中国石油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2008年12月—2009年4月,担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胜利石油管理局党委常委;中国石油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副总经理、党组副书记(主持分公司行政工作)。2009年4月—2011年6月,担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胜利石油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中国石油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2011年6月—2011年11月, 担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胜利石油管理局党委书记、副局长、代理局长;中国石油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2011年11月—2016年12月,担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胜利石油管理局局长、党委副书记;中国石油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总经理。2017年,入选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增选的有效候选人。2019年,入选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增选的有效候选人。2021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成就科研成就科研综述孙焕泉在稠油和高温高盐等复杂油藏开发领域取得重要科技成果。带领团队攻克深层、薄层超稠油开发技术,成功开发了中国埋藏最深的超稠油油田和油层最薄的超稠油油田;发明无碱二元复合驱油新技术,率先实现高温高盐油藏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技术工业化。为老油田持续稳产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使中国该领域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学术论著根据2022年7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孙焕泉先后发表学术论文66篇,出版专著7部。科研成果奖励根据2022年7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孙焕泉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8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6件。</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9年二元复合高效驱油提高采收率技术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1年胜利油田边际稠油高效开发技术与应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9年薄储层超稠油高效开发关键技术及应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第一完成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人才培养寄语后辈:</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孙焕泉说:选择了石油就意味着艰辛和挑战,在石油开发的过程中不断会有一些新的难题出现。作为一名石油人,身上是带着“油味”的,当然这个“油味”不是只说现场工作的时候一身油、一身汗,而是要具有石油的品质。作为石油人,首先得承压,这种压力不仅是一种责任,同时也是开拓创新的动力。</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荣誉表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2年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1年5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1年9月校友之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20年第四届“杰出工程师奖”</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21年11月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23年2月2021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科学与技术进步奖)</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社会任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2年6月山东石油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长</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柴洪峰,</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57年5月15日出生于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祖籍山西省临汾市,中国工程院院士,金融信息工程管理专家,复旦大学软件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电子商务与电子支付国家工程实验室理事长、主任。1981年,柴洪峰毕业于石家庄陆军学校计算机专业;1986年10月,任国家外汇管理局信息中心副处长;1994年2月,任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副总工程师兼工程技术部总经理、副总裁(副局级);2000年,获西南财经大学国际金融专业硕士学位;2001年8月,任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柴洪峰主要从事金融信息工程领域研究。</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4年—1976年,柴洪峰在山西运城北相公社劳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7年—1979年,在二十七军七十九师当兵。</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9年—1981年,就读于石家庄陆军学校计算机专业,获大学专科学位。</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1年—1985年,在北京军区自动化指挥所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6年10月—1994年02月,任国家外汇管理局信息中心副处长。</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94年02月—2001年08月,任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副总工程师兼工程技术部总经理、副总裁(副局级)(其间:2000年,获西南财经大学国际金融专业硕士学位)。</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1年08月—,任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社会任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20年12月—,上海区块链技术协会学术委员会总顾问</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21年10月—,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双聘院士</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个人成就:</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等奖</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国人民银行银行科技发展奖 一等奖</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国人民银行银行科技发展奖 二等奖</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国人民银行银行科技发展奖 特等奖</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主要科研成就:</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柴洪峰主持并从事研制建成了中国外汇交易系统、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系统、国债交易和结算系统、银行卡信息交换系统等国家级金融改革重大信息工程,创建了中国银行卡产业平台运营、风险防范、标准规范及检测认证现代服务体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科研成果:</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根据2021年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柴洪峰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