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3年9月1日上午8:30,“yu你有约”第67期交流活动通过线上形式顺利举行,此次交流活动的主题为“2021级同学毕业论文进展汇报”,俞老师进行指导,2022级全体同学参与学习。</p> <p class="ql-block"><b>一、汇报与交流</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舒添</p> <p class="ql-block"> 舒添汇报了当前的毕业论文写作进展:调整了论文结构,新起理论建构一章,阐述情境、试题情境的由来和发展、内涵等;补充了国外的研究,主要分布在情境内涵的阐述部分。但还存在以下问题:不知大纲需要补充或者修改什么内容以及问卷的设置是否需要简化修改。</p><p class="ql-block"> 针对舒添的疑惑,同学们认为舒添当前的大纲可能会使得一部分内容重复,比如第一章试题情境的内涵部分与文献综述中的试题情境理论研究部分可能重合,建议文献综述详写,后面简写。问卷虽然很长,但是都是语文试题,且基本囊括了各种题型,阅读起来不难,也可以不删减。</p><p class="ql-block"> 在与大家的讨论中,舒添形成了以下认识:1.进行大纲调整时需要注意各板块是否存在重合的问题,若是则需要调整各板块对于相似内容的表述,可进行详略划分。2.问卷服务于研究,以结果为导向,需要精简问卷问题,融合研究内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王晴晴</b></p> <p class="ql-block"> 王晴晴就当前的论文进度和存在的疑惑展开汇报:近期完成了第三章戏剧项目式学习设计策略、测量工具的设计以及前后测问卷试题分析;目前的困惑之处是第一章的框架是否合理,数据分析过于冗杂但不知该如何简化。</p><p class="ql-block"> 俞老师指出:1.第一章的内容应该是整篇论文的学理基础,应该论述项目式学习的理论基础、项目式学习的特点、戏剧文体的特点以及将两者结合起来的原因。2.前后测的数据可以放在后面的成效分析部分。对于论文内容的安排,可以先思考它的作用是什么,作用明确后位置自然就清楚了。</p><p class="ql-block"> 在俞老师对其他同学的指导中,王晴晴形成了以下收获:1.学理基础指向理论层面,要与论文研究内容紧密相连,协调统一,成为研究夯实的基础。2.绪论中需要及时补充进关于研究问题的写作内容,研究方法也要进一步细化,尤其需要阐述清楚是如何运用这种方法的。据此,王晴晴计划下一步先调整第一章的内容,将研究方案融入绪论,重新补充学理基础的部分,并完成第三章成效分析部分的撰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方玉蝶</b></p> <p class="ql-block"> 方玉蝶目前完成了论文绪论、试题分析框架、试题分析、试题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四个部分的写作。俞老师指出要对论文的逻辑结构进行修改,从目前的写作进展来看,要注意到底是“启示”还是“教学启示”,如果是后者,则可以弱化试题命制建议部分的内容,突出教学启示。另外要注意标题的语言表述,部分标题比较笼统,需做进一步明确。在撰写论文第一章的理论基础时,要选择学界较为权威的理论,部分学者的实践模型不可以作为理论基础,但可以作为自己建构模型时的参考和实践基础。最后,俞老师强调论文是改出来的,建议先写完论文初稿,再对论文进行系统的修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陈伊如</b></p> <p class="ql-block"> 陈伊如汇报了当前的毕业论文写作进展和存在的问题:目前大体完成了针对第二所学校的调研,针对第三所学校的调研工作预计在9月初结束。目前存在的问题在于第一、二章节的框架逻辑仍旧有些混乱。</p><p class="ql-block"> 俞老师指出:首先,论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存在一定的重合情况,第一章的理论基础实际上是指出基于文体特征开展戏剧教学是可行的,而第二章的价值阐述则旨在证明基于文体特征开展戏剧教学是有意义的,这两章内容存在重合,因此需要重新调整这两章的框架进行合并。其次,标题的表述也仍需进一步斟酌,如第二章的一级标题是“价值阐释”,但下列的二级标题中只有第三小节是属于独特价值,前两小节内容并不属于这一部分。最后,第三章的一级标题为“现状审思”,但下列二级标题分别为“现状”“原因”,此处搭配不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邬洲</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邬洲汇报了当前的毕业论文写作进展和存在的问题:目前大体完成了前三章内容的撰写,试图找寻初中语文鲁迅小说教学的理论基础,进而对小说选文和当前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但仍旧存在研究思路不够明确,研究内容较为薄弱等问题。</p><p class="ql-block"> 俞老师以邬洲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为例,向同学们做出了详细指导和说明:1.规范论文格式。学校规范的论文格式里的目录是“一、(一)、1”等层级标题。2.明确“学理基础”的含义及定位:(1)“学理基础”与“体系建构”这个更为宏观的概念存在较大差异,前者应该指向理论层面,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后者则可能涉及到相应的实践环节,例如教学环节、教学策略、教学操作路径;(2)学理基础指向理论层面,其站位高于诸如“小说阅读教学模型”在内的实践模型,不可混淆;(3)学理基础无需过于细化,但需做到协调一致,又能真正地服务于当前的研究,例如“课堂教学”“小说教学”的学理基础可以统一起来,因为例如建构主义、课程标准、叙事学等理论不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在小说教学中都应得到落实,而不应顾此失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胡亦萌</b></p> <p class="ql-block"> 胡亦萌大体完成了前四章研究内容的撰写,整体进展较快。针对其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俞老师建议将第五章标题中的“教学实践与成效分析”改成“教学行动与反思”,教学行动相对于教学实践更聚焦,反思必然包括成效分析;同时,要注意上交给老师的论文最好能应加入目录部分,以便老师判断整篇论文的基本逻辑是否可行。</p><p class="ql-block"> 胡亦萌还在俞老师指导其他同学的过程中,有如下收获:1.根据学位论文的文件要求修改格式,例如标题应用“一、(一)1.(1)”;2.绪论中应增加研究问题;3.应当基于题目和研究问题确定论文框架,例如标题中如果是“教学启示”就不应该在主体章节中保留“试题编制启示”的内容;4.拟定标题尤其需注意:(1)名实相符,例如大标题如果是“《乡土中国》思维可视化工具运用的原则”,小标题的表述就应该体现《乡土中国》的个性化特点;(2)标题应能体现相应部分内容的核心观点;(3)标题的表述要具有学术性;5.理论基础旨在为整篇文章的研究提供依据,不同于一线学者基于经验或实践提炼出来的模型,应该是学术界公认的,理论往往包蕴甚广,例如建构主义对教学的方法面面都有所影响,所以没必要将其细分为对课堂教学的影响还是对小说教学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邱晓倩</b></p> <p class="ql-block"> 邱晓倩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基于思维可视化工具的<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她的汇报主要围绕研究工作的完成情况和下一步计划展开:目前已完成毕业论文前三章,并计划于9月25日之前完成前五章内容的撰写。</p><p class="ql-block"> 俞老师提出:1.提交给老师的的论文稿最好删除冗余的格式说明,因为这个是提醒自己所用的。俞老师也分享了自己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把论文格式说明打印下来,并以荧光笔进行标识。2.绪论:(1)概念界定:对于“整本书阅读教学”这一类学界并无太大争议的概念无需再行界定。(2)研究问题:在研究中起到重要作用,但目录中有所缺失,待补充。3.第一章需明确《乡土中国》作为学术著作与其他类型的著作在运用思维可视化工具上有何不同,章节标题也应随之进行调整。4.第二章的标题和内容需要大改,并将调研数据的内容放到绪论中的研究方法里。5.第三章原则和策略过于空泛,没有围绕思维可视化工具的特征进行,也没有紧扣着第一章的学理基础来展开,因此需要进行调整。建议下一步的工作是针对已经完成的部分的进行逻辑上的梳理和调整。</p> <p class="ql-block"><b>二、俞老师总结</b></p> <p class="ql-block"> 俞老师指出21级同学这次的论文进展,字数等数量较上一次而言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论文的实际进展和内容还需要再花时间。步入九月,同学们即将重返校园,进入研三,所有同学都应当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和研究中,既要立足当下,又要着眼未来:1.尽快完成毕业论文初稿的写作工作,为后期提升教学技能,熟悉教材,寻求理想的工作提供准备的时间;2.进一步明确自身“研究生”身份,立足当前已有的研究,适时对其进行拓展,增强研究意识,提升研究能力,使之既服务于当前的研究生学习生活,又服务于今后的教师职业发展;3.趁制作简历之际,回顾对此前取得的荣誉和成绩明确自身优势与不足,及时进行查漏补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编辑|邬洲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span class="ql-cursor"></span>审核|俞向军</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