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up0ul8r"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b>作文系列文章目录</b></a></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山河里主张和力行文人相重, 各自安好。</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人相重与相轻, 是个恒古的话题, 在网上搜了四篇文章, 以资借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文⼈相轻, ⾃古⽽然”, 最早⻅于 《典论 · 论文》 里, 但 “文⼈相重”是否也有籍典可考暂且不知, 不过, 文⼈相轻与文⼈ 相重同是⼀种文化现象, 区别只是前者⼩肚鸡肠, 后者古道热肠; 前者阴郁苟且, 后者阳刚豁达;前者在⼀定背景下私欲膨胀, 后者 始终恪守文⼈底线, 传承正宗文脉 。⼏千年的文学发展史证明, 文 ⼈相重是文⼈立身处世的准⼊证, 是千秋百代文学⻓河中纯净澄明 的⼀股清流 。文⼈相重的佳话美谈可谓信⼿拈来 、不胜枚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李白登上黄鹤楼</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白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骄傲, ⽽骄傲也是李白的名片 。唐玄宗 期间, 李白凭借通晓异域文字的绝活, 应诏起草蕃书之机发飙, 让 丞相李林甫为他磨墨 、太尉高⼒⼠为他脱靴, 戏弄恶搞了权贵新 宠, 纵情享受了名⼠⻛流 。可就是这个“斗酒诗百篇”“⻛歌笑孔 丘”的狂狷之⼠, 居然也有“谦虚谨慎”的时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白游览武汉黄鹤楼时, 为胜景陶醉, 诗兴勃发, 忽⻅⼀首诗 题在墙上: “故⼈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去不复 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 日暮乡 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愁 。”题诗的是与他同时代的崔颢, 此诗 被后⼈推崇为题咏黄鹤楼的绝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白读后不由喟叹: “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 , 表达了他对这首诗的赏识 。当然李白不是⼀个轻易服输的汉⼦, 他 “于⼼终不降”, 后来终于吟成了《登金陵凤凰台》 ⼀诗: “凤凰 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冠成古 丘 。三⼭半落⻘天外, ⼆⽔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安不 ⻅使⼈愁 。”李白的这首律诗初试锋芒, 不料成了七律唐诗中的杰 作, 同样千古传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古代伯乐欧阳修</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提起宋朝⽂坛, ⼤儒宗师众多, 但论知名度首推苏东坡, 可实 际上苏轼彰显才华 、⾛上仕途的背后推⼿是欧阳修 。欧阳修当时是 个很“酷”的⽂⼈, ⽂章锦绣, 襟怀坦荡, 他奖掖推荐了许多有真 才实学的学⼦, 并使他们脱颖⽽出, 在⽂坛崭露头⻆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宋仁宗嘉祐元年, 官运不济 、年近半百的苏洵经盖州知府张⽅ 平引荐, 得以到京城拜⻅翰林学⼠欧阳修 。欧阳修虽与张⽅平因政 ⻅不同⽽失和, 但当他读完苏洵的⽂章后, 并没有因为是政敌推荐 来的便拒之⻔外, 反⽽击节赞道: “⽂章当在此! ”此后他向朝廷 上呈《荐布⾐苏洵状》, 竭⼒举荐苏洵, 终于让他扬名京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次年苏轼也赴京科考, 初试后, 点检试卷官梅尧⾂发现了⼀篇 好⽂章, 并报送礼部省试主考官欧阳修阅读, 欧阳修觉得该⽂⽆论 观点还是⽂采都可谓第⼀, 以为是⾃⼰的得意弟⼦曾巩所作, 因此 为避嫌, 他与梅尧⾂商定将此⽂名列第⼆ 。可复试时他们⼜⻅到了 有同样特色的⼀篇好⽂章, 于是毫不犹豫地将它列为第⼀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直到发榜时欧阳修⽅知那篇美⽂出⾃苏轼之⼿ 。欧阳修喜形于 色地对梅尧⾂说:“读轼书, 不觉汗出, 快哉快哉! ⽼夫莫挡道 , 放他出⼈头地也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欧阳修的⽂⼈相重 、爱才如渴之情溢于⾔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导师⻛骨立尘世</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年的清华⼤学有四位如雷贯⽿的⼤师——梁启超 、王国维、 陈寅恪 、赵元任,他们都是新⽂学运动的翘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寅恪学富五⻋ 、才高⼋⽃, 但没有⽂凭, 经梁启超鼎⼒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荐, 清华⼤学破格聘陈寅恪为清华国学院教授 。按⼀般⼈情世故推 理, 陈寅恪应对梁启超感思戴德, 可⼈们不⻅陈寅恪热络巴结梁启 超, 反⽽看到他们为学术唇枪⾆剑, 争得⾯红⽿⾚ 。梁启超不以为 忤, 反以为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次, 梁启超的同事给他看⼀份学报, 上⾯刊登的是⼀篇陈寅 恪和他“对着⼲”的⽂章 。原来两位大师在分析陶渊明弃官归隐的 原因上有分歧, 笔仗隔三岔五地发生, 梁启超不介意地⼀笑, 那个 同事与陈寅恪也有过节, 趁机挑拨离间, 不料梁启超发火怒喝: “你滚, 陈寅恪的为⼈我是知道的 。”清华师生得知此事后⽆不为 两位大师学术上是对⼿ 、生活中是挚友 、摒弃世俗的君⼦之交⽽喝 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生知⼰全透明</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季羡林1946年被陈寅恪举荐到北大任教 。 当时的北大规定海 归博⼠只能是副教授, 然⽽才过了⼀周季羡林就被聘为正教授, 并 兼任东⽅语⾔⽂学系主任 。与季羡林办公室⼀墙之隔的是冯⾄供职 的⻄语系, 季羡林⼩冯⾄6岁, 读书时就“⽆限向往 、⽆比热爱” 冯⾄的抒情诗, 他俩终于有缘成为同事, ⾃此开启了⻓达四⼗多年 的友好交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季羡林曾极其深情细致地描述过他俩交往的默契与情趣:“冯 先生是⼀个⾮常可爱⾮常可亲的⼈, 他淳朴诚恳, 不会说谎, 不会 虚伪, 不会吹牛, 不会拍马, 同他相处使⼈如坐春⻛中 。”“我们 ⼏乎⽆话不谈, 对时事, 对⼈物, 对社会⻛习, 对艺坛奇闻, 我们 的意⻅完全⼀致, ⼏乎没有丝毫分歧 。我们谈话从来用不着设防 , 我们直抒胸臆,尽兴⽽谈 。我以为⼈生幸福莫大于此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季羡林引冯⾄为⼀生的知⼰, 他们之间如此全透明 、原生态的 ⽂⼈相重, 在古往今来的⽂⼈相处中极其罕⻅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者 舒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相重, 那⼀份情感是能触摸的, 那⼀种患难之交是能感知 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到文化⼈之间的友情往来, 实际上也繁复多样 。譬如,“伪 友” 乃以利相交者, “ 雅友” 乃切磋辞章者, “ 挚友” 乃⼼⼼相印 者,“诤友”乃直⾔规谏者,“畏友”乃品⾏端正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常的情况是, 当外界⻛和日丽 、个⼈事顺⼼舒之际, 朋侪杯 酒⾔欢, 能感受情谊的温暖; ⼀旦⼈生转顺为逆, 或双方荣枯各 异, 则才是考验友情 、检测⼈性的试金石 。真正的文⼈相重, 此时 不会随⻛⽽偃, ⽽凸显纯金般的质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代文学史上, 鲁迅爱憎分明, 但对左翼⻘年作家极重友情 。 他对左联五烈⼠的哀思, 他对落难中的萧红的扶助, 均为世⼈知 晓 。他对丁玲的友情也当记上重重⼀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3年5⽉ , 丁玲在上海昆⼭路寓所被特务绑架, 后⼜⼀度盛 传被害 。鲁迅得悉后, 在同年9⽉的《涛声》 上发表了《悼丁君》 ⼀诗, 寄托对丁玲的无限思念 。不仅如此, 鲁迅还在当年冬日冒雪 走访了丁玲所著《母亲》 ⼀书的责任编辑赵家璧, 就丁玲稿费⼀事 做了周全的交代, 让丁玲母亲蒋慕唐⽼太太的生活有所补贴 。丁玲 半个世纪后才得知此事, 感动得⼀时说不出话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诗友之间相互唱和的佳话, 这⼀文脉也延 续⾄今 。俗话说“ 文⼈相轻, ⾃古已然” 。看来应当易“ 文⼈相 轻 ” 为 “ 文 ⼈ 相 亲 ”“ 文 ⼈ 相 重 ” , 特 别 是 在 已 经 太 多 太 多 “ 失去”的当下, “友谊”“敬畏”“诚信”更显得重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也就是早已烟消云散, 无⼈提及 。绝妙之处恰恰在于以他⼀生 的成就, 充分证明了他的名副其实 。由此可见, 贺知章确有先见之 明, 慧眼识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重文轻武的大宋类似的佳话甚多 。如欧阳修举荐苏轼; 曾巩 提携王安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英才荐英才, 大家识大家, 这些“文⼈相重”的佳话千百年来 ⼀直为⼈们津津乐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者 杨匡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记得有⼈说过: “ 吃饭是⾁体的读书, 读书是⾁体的吃 饭 。”这句话简洁有⼒ , ⼀下就点出了读书对于⼈来说是件多么重 要甚⾄不可或缺的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近, ⼉⼦的语文⽼师引导他要看余秋⾬的《文化苦旅》, 他 便央求我借书时顺便给借⼀下, 难得⼉有如此渴求, 我心荡漾, 看 来还是⽼师的话顶用 。以前, 这⼩⼦痴迷于历史的书, 他⾃诩在班 中他的历史知识是班中翘楚, 无⼈可⽐, 还向班主任李⽼师⾃荐担 任历史课代表 。呵呵, 有此勇⽓有此胆⽓有此书⽓我心窃喜 。周六 上午我便到区图书馆为他借了《余秋⾬读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起余秋⾬⽼师, 本⼈读过他好⼏本书, ⾮常佩服他的隽永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笔, 但是名⼈⻔前是⾮多 。有⼈居心叵测, 竟然潜心考证余秋⾬的 散文中的历史错误有126处, 令⼈乍⾆, 其中居心耐⼈寻味 。最近 网上⼜有金文明 、朱永新与余秋⾬的论战, 喧嚣尘上,不亦乐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曹丕曾⽈ :“文⼈相轻 。”⺠国文坛兴盛, 各种派别林⽴, 有 新⽉社的徐志摩与语丝社的鲁迅的⼝诛笔伐, 还有鲁迅与陈⻄滢的 邪正之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相轻之盛令⼈咋⾆ 。看来大凡笔耕不辍者多少有些⾃命不 凡总觉得别⼈不如⾃⼰ 。尽管⾃⼰也许未必真⽐别⼈强, 但这样的 孤傲⾃傲令⺠国时期的文坛好不热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此想到唐朝时⼀位知名诗⼈贺知章, 他的诗作流传不多, 但 能传承的绝对是最优秀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少⼩离家⽼大回, 乡⾳无改鬓⽑衰, ⼉童相⻅不相识, 笑问 客从何处来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离别家乡时日多, 近来⼈事半消磨, 唯有⻔前镜湖⽔, 春⻛ 不改旧时波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好他的⼈品更高, 他不愧为——“知章”, 他读了时为“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鸟”李白的《蜀道难》 等诗稿纸后, 惊呼“江⼭代有才⼈出”, 喷 喷赞叹李白是个“谪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的贺知章不仅比李白⼤42岁, 还是⼀位朝廷高管, 而李白 初出茅庐, 乃无名鼠辈, 无论身份还是名气, 贺知章都远远高过李 白不知多少倍, 这在讲究论资排辈的中国, 应该是后者恭维前者 。 可是贺知章却给这位后起之秀异乎寻常的赞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者 正方99</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相轻, 千古不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常听到同⾏之间的相互评价 。不知是出于嫉妒, 还是不够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信, 反正听了别⼈对同⾏的赞赏, 总会露出点不爽, 或者, 把⼈贬 损⼀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出了书, 更是⼀顿开涮, 说是抄袭之作, 尽是不值钱的 东东云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策划创意之作品面世, ⼼里冒出无尽的酸味, 嘴上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悦, ⼼里暗偷拳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院派的贬损市场派的, 理论派的贬损实战派的, ⻅到同⾏生 意兴隆, 自⼰暗鸣不平, 怨客户瞎眼不会相千里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面⻅了, 难免⼀脸谄媚, 或巴结之, 或请教之, 总之, 套个 近乎, 沾点⼤师的影像也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 每个⼈的生活阅历 、⻅识感悟之环境和兴趣爱好各不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 思想的高度和思考的角度自然千差万别, 得到的结果千变万 化, 没有必要⼀定要拿别⼈来和自己比, 因为每个⼈都有长处和短 处, 名⼈有名⼈的苦恼, 做普通⼈其实也是⼀种低调的平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个⼈在策划界能获得他⼈的认同, ⼀定有过⼈之处 。他走的 路多了, 见的⼈就多, 识的事也多, 所谓见多识广, 而且他山之石 拿来攻玉, 善于学习和变通,碰到难题迎刃而解, 并无多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真正重要的是做⼈, 而非做事 。在⼈前捧同行, 才能获取别⼈ 的认同 。同行不要相轻, 要相互敬重, 唯有低调谦逊, 才能周转灵 验和获得成功 。我们策划⼈, ⼀定要有涵养, 把修身放在首位, 把 客户的事放在第⼀位 。当你专注于他⼈所托时, 你才能获取他⼈的 敬重和信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此, 我提出:文⼈相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者 清风徐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姚志强(蓝色天空)的评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文豪魯迅曾写过 《文人相轻》 ⼀文, 说到文人相轻的由来: 二曹巫之所谓'文人相轻'者, 文非⼀体, 鮮能备善, 是以各 以所长, 相轻所短二。意思是有的长于小说, 有的长于散文, 有的 长于論文......少有各种体裁都能写得好的, 所以各以自己的长处 , 而轻视对手的短处, 这是胸怀狭隘的表现 。何不二文人相重二, 看到 对方的长处而颂杨之, 更重要的是学习之, 以之补自之短, 点铁成 金, 岜不大妙。</p> <p class="ql-block">2006-2014《百度空间》文章选集</p> <p class="ql-block">当下耕耘的《美篇/山河里客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