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姚华坤——写在十月二十五日

耳顺2603915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十月二十五日,是抗美援朝纪念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据有关部门 2021年1月份统计,抗美援朝老兵,还健在的有3000余人,我老爹就是其中一个。他扛过枪、打过仗、跨过江、负过伤、修过路、开过荒、种过地、管过帐。现在年届九十,坐不勾、站不晃,耳不聋、眼明亮,背诗文、玩麻将,吃肥肉、喝琼浆,健康快乐往前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老兵姚华坤,是我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他在1949年我出生后,新中国成立前,没跟家里说,招呼都没打,跟随南下的解放军走了。接着就去了广西剿匪前线。抗美援朝,打美国鬼子去了。回国后,先后参加过黎湛铁路、鹰厦铁路修建。1957年,带着俺娘跟我,随部队开到北大荒,直到退休。这咱后面慢慢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先说他这身体、精神状态,明年九十岁啦,要说身体杠杠滴,那是替他吹牛了。毕竟马上是九零后啦,爬高上低暴走,肯定是不行了。可体检,样样指标不高不低,四肢自如,耳聪目明。在家里,洗衣服、扫地擦地,都干得来。在外面,下象棋打麻将 ,时常玩点悔棋耍赖,正常滴。说起话来犟个嘴、抬个杠,老倔头、大嗓门,也是名声在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关键是老爷子脑子好哇,特别是退休后,脑勤手勤,读书看报,古今正文杂学,博闻强记,揣了一肚子诗词学问和社会杂学。不信,你只要不是专业的文化人,要在他面前嘚瑟唐诗宋词,你十有八九会一败涂地。毛主席诗词更别说,我记得毛主席发表的诗词是43首。不!他老人家不知从哪得来的,说是毛主席发表过和未发表的诗词,有100多首 ,我还真不知道,老人家都会背呀!不仅会背,每首还都能说道说道。不光这个,还有些乱七八糟的,比如,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各有多少地级市(州、盟),每个下属多少县(旗)和县级市,连名字都说得出来。还有,比如那些城市有“和平区” 哪些城市有鼓楼区,整得明明白白的。不光国内啊,五大洲,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每个国家有多少人?面积多大?首都是哪里?一门清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你问这算啥学问?有啥用?有有用的啊!党史、军史一样学、一样记呀!上海石库门,嘉兴红船,井冈山会师,古田会议支部建在连上,遵义会议放光芒,红都延安 ,西柏坡两个务必,老爷子都知道啊。退休以后,“关工委”总请他给青少年讲课,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凡此事,老爷子极为认真。我们弟兄回家奉劝甚至嘲笑他:人家退休的场长、书记都不出头,你啥也不是瞎嘚瑟显摆啥?老爷子生气啦!这咋叫嘚瑟显摆?这正经是大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老爹的这些趣事、好事,有一阵子,常出现在农场电视台上,管局还专门来采访过他,还引来不少粉丝,有的好奇,有的不服,跑到家里来探探虚实,甚至要跟他比试比试,看他的笑话,真不善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实也是,老爹虽资格老,但一直也没混上个什么“长”干干。1949年参军,说“积极投身革命” 那是吹牛。一个17岁就当了爹的少年,不知道日子该咋过,用现在的话说,叫焦虑,就不负责任的背着家人,跟着南下的解放军部队跑啦。幸亏是跟解放军走了,要是叫国民党军队拐带跑了,不仅他、连我们家都得跟着倒霉,我后来,还想找个天津姑娘,混到直辖市,想都别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部队一走,村里的保长就把我奶奶抓起来打,说:跟共产党走就是死罪!好在马上解放了,奶奶得以活命。奶奶也不知道啥党不党的,俺这个儿啊,你跑啥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老爹跟着部队走,到了广西给一支枪,就钻山沟去剿匪,开始一听枪响,肯定也是屁滚尿流啊,虽没立下功劳,却也是枪林弹雨闯过来了,再听枪响,腿肚子不哆嗦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时,部队可能也来不及休整,建国后才给父亲正式登记入伍,弄得老爹连离休待遇都没混上,哪说理去?我们都为老爹鸣不平,老爹说:计较啥?没死就不错!你说,这是觉悟还是没心没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朝鲜,老爹是铁道兵,不在前线,倒是不冒着枪林弹雨冲锋,可美国佬的飞机跟苍蝇一样,嗡嗡嗡轰轰轰,不停地炸呀,老爹亲眼看过,自己的战友被炸飞啦!老爹幸运,只是腰部受过一次伤。你说这伤要是还留个子弹头在肉里,到现在,啥成色?那就有说道啦!我们也好替他吹吹不是?可惜还是被炸翻了的小车砸的,工伤而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回国后,还是铁道兵,先是黎湛铁路,后是鹰厦铁路。可能领导看老爹是老兵,也想培养提拔提拔,可老爹急性子、直筒子、脾气大,按现在的话说,情商低呗。他自己都说:咱不是当官的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1956年春,我和母亲到福建父亲所在的部队探亲,那时部队刚实行军衔制,跟苏联老大哥学,连服装都是苏式的。军官大盖帽、肩章 ,十分威风。当兵的还是套头的上衣、船形帽。我父亲,就戴船形帽,当兵的呗。听一起探的亲阿姨们,私下里叽叽喳喳,比谁的丈夫官大,俺娘说,俺那口子就是个兵。听那几个阿姨说,你们家的是个代理排长,很快就会带肩章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次父亲带着十多个人在铁路上出工干活,我那年7岁,跟着去玩。不一会,父亲跟一个战士吵了起来,差点动手。父亲拉着他去找一个军官,大概是告状评理。我当时十分气愤,俺爹快戴大盖帽了,敢跟俺爹吵架!可我看着军官没说几句话,把那个人放走,倒是跟父亲说了半天。后来懂事了,回忆,肯定是领导批评父亲不会做工作呗。所以,在部队,父亲到了也没带上大盖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到北大荒以后,脱了军装,农工呗。你别看父亲脾气不好,可脑子聪明啊,再加上在村里读过私塾,从朝鲜回国后,领导就让他又读文化速成班,也算是有文化的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农场刚建场,缺各类人才,就让父亲学当会计。年少时在农村识字不识字都学打算盘,又有文化,父亲很快就成了合格的会计。别的不说,算盘噼里啪啦的响,小九九滚瓜烂熟,手指头叫你看得眼花缭乱。不仅自己单位的会计工作做得好,每年农场年终决算之类的大活,父亲都是骨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8年大批知青来到农场,农场扩大规模,需要培养会计新人,由于父亲长期的会计工作的实践经验,熟练的业务知识 。又是张罗、又是讲课,为培养农场的财务人员,出了不少的力。特别是农场战略调整,向东部开发水田,建立七分场。离家远条件艰苦,况且父亲已近退休年龄,农场调父亲去负责建立分场的财务管理系统,还给个股长干干。老妈不干了,叫父亲跟领导闹,死活不去!老爹哪有那胆?老妈指着爹的脑袋,窝囊废!我妈劳动妇女,怕啥!找领导说:俺老头子岁数大了,折腾不起,俺也不稀罕那个屁官!领导好说歹说,还答应了妈提出的条件,还是得去呀。后来七分场建成,财务管理系统也完成了,也有了接班人,老爹才回了场部家里。当然,也给了一个“先进工作者”之类的小荣誉,老爹高兴得屁颠屁颠的。只是父亲虽然会计工作很出彩,但由于缺乏理论升华,到退休,也没混上高级会计师,一辈子,也没个追求,真替他惋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老家的人都以为,父亲出来多年,一定是当大官了。老爹也不以为然,一次又一次地回老家看望乡亲,也不嫌丢人。诚然,父亲没当上官,在部队也没入党,不能归结于脾气不好、情商低,一定有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但要说他这一辈子对工作、对家庭、对友人,那是认真、负责、担当,绝对的够板。不说大道理,只说几件小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上小学时,家还在虎宝村(虎林县和宝清县交界地)那时,农场生产队都是干打垒的泥土房,队部就几张桌子。没有出纳,账目现金都是老爹一人管,晚上,有一个小木箱,把队里的账本、现金拿回家保管。一次开学交学费,记得是5块钱,家里没有。母亲说:把你箱子里的钱先垫上,让孩子拿走,回来咱再补上。老爹一瞪眼,大声喊到:作死啊!然后继续对母亲和我说:记住了,这里的钱,谁也不能动!吓得我直哆嗦,母亲也不敢吭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年困难时期,854农场现在的6·18水库一带,种的有水稻,秋季霜早,没完全成熟,割下来就堆在地里。人们实在饿了,就去在稻堆上撮稻穗,实际上就是偷。看守的人也看不过来,有时也睁眼闭眼的装傻。一次老妈也去了。回来老爹倒是没喊,可很严肃地告诉母亲再也别去了。母亲说,队里那么多人都去了,怕啥?老爹说:你看党员有去的吗?老爹还在要求入党那!当然一定会入党。但建党100周年之际,在党50周年的荣誉,竟然赶不上,还不如我这个当儿子的。郁闷啊!我逗他说:咱俩换,我的在党50周年纪念章给你,你的抗美援朝纪念章给我。老爷子破涕为笑,好可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还有一次,那是我还在分场皖峰住校上学,一次回家,父亲给我5块钱,叫我还给我家的一位朋友。我认识,两口子都是转业军官,条件很好。我回学校后,赶巧 ,我们学生吃饭的分场食堂,每人配给半斤白糖,在那个困难时期,可是不容易的事。我没钱,就用还人的钱花了几角。钱还不上了!没几天父亲到分场办事,到学校不问青红皂白,把我拉出来,劈头就是一巴掌。我知道肯定父亲问了那叔叔,钱没还啊。问清原委,父亲没说什么,也流着眼泪,拉着我就去找那位叔叔,把钱还上,还跟人家道歉。那位叔叔看着流着眼泪的我,一个劲的安慰我,还给我拿了几块糖,并一个劲的数落父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说实话,父亲当兵在外8年。到黑龙江农场,我一直住校上学7年。工作后,天天在一个锅里吃、一个炕上睡也就3年。1970年我调离854农场 ,1979年我到天津,从我出生到现在,我们爷俩一天一天加起来,住在一起也就5、6年的时光。我是老大,几十年,都是弟妹们照顾父母家里,我亏欠父母、家庭太多太多。小时不懂事,看到别人的爹有钱风光,也自卑、甚至心生埋怨。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慢慢看懂了人生,才理解了、并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父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1年7月末,我和妹妹回黑龙江八五四农迎春小镇。我来这里,是因为我八岁到二十岁,在这里上学长大就业,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更因为我的老父亲、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又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北大荒的开发建设事业的老铁道兵姚华坤,已年届九十高龄,仍还在这里颐养天年。我已过古稀之年,老父亲还在,真是幸福,只是母亲大人过早离世,是我们兄妹永远的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兄妹这几年每年夏季回来,今年再来,有一件大事,就是为明年即九十大寿的父亲提前过生日。父亲虽已高龄,身体尚好,尤其是头脑清楚。我一直很纳闷,你说他劳心费力一世。特别是他按现在的说法,生活方式极不健康。前四十多年,一直缺吃少喝,营养不足,没有办法。往后,条件越来越好了,一碗一碗的吃红烧肉。吃也就罢了,还不运动,除了去活动室、去市场,要说没事出去走两步,没有!迎春后山公园修得多好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石阶路走山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木栈道行草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冬季,皑皑白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松鼠跳,行行足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夏季,绿树成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飞鸟鸣,蜂蝶嘻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场部的男女老少,每天一趟北山公园者众。可十几年了,他大概没去过几次,更别提什么太极、气功之类的。再就是,极少吃早餐。你跟他说,这样不行、不健康,人家有人家的说道:我想吃什么、爱吃什么,就是我身体缺什么。我什么时候想吃,那就是该吃了。他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几乎与现在人们主张的养生科学,都是拧巴的。你不服,人家就是上面说的样子,健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然,这只是特例,千万不能学,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给他举办的生日宴会上,大家兴起,要看老爷子笑话,我把自己记得的有限的几首唐诗宋词,让老爷子背诵,小菜一碟啊!毛主席诗词,你就随便点,张口就来,而且能逐首解读。我在自己脑子里苦苦搜索,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会背吗?嘿!虽有些磕巴,但都背出来了。还不客气的说:跟我来这套,没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就是我老爹,普通一兵姚华坤。</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