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古称"黎阳",位于河南省北部。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远古的遗存、遗风在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延续和发展,形成了浚县独特的汉族民俗文化。
浚县社火是传统的汉族民俗文化娱乐活动。农闲时排练,逢年过节或重大喜庆时演出。每年的正月初九和元宵节为传统出会日。特别是元宵社火,观者如云,热闹非凡。 浚县现有各种民间社火组织60多家,每逢节日获重大活动期间,大家齐聚一起,竞相献艺,场面热烈,蔚为壮观。但是随着一些老艺人相继过世,一些传统的社火项目正面临后继乏人的危险,传承变得越来越重要。 民间社火是对丰富和完善汉族宫廷民间舞蹈史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对汉族文化发展史、民俗文化库也是一种有力补充。 在整个豫北地区浚县社火占有重要地位,且独树一帜,是群众文化自娱自乐形式的大展示,是浚县的优秀的汉族民间艺术,是古老的宫民歌舞的遗存 浚县社火的传统形式主要有舞狮、高跷、秧歌、旱船、竹马、龙灯、抬歌和背歌、抬老四、顶灯、大头舞、散河灯等。 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的浚县社火,最初是人们用来祭祀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的朝拜活动。 表演时各自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你耍高跷,我扭秧歌,他练背阁,唢呐吹,锣鼓响,空气都是热闹的,一时间,锣鼓喧天,人声鼎沸,震耳欲聋。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戏剧中的人物、音乐、舞蹈融于社火表演,逐渐成为当地民众自娱自乐的民间文化活动。 正月初九和十六的拜山,初九祭拜大伾山,十六祭拜浮丘山,祭拜那天,从早上四点开始,四邻八乡几十支社火队早早赶来,一一摆开了架势。 浚县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古老的浚县民间文化是构成汉族文化乃至中华民族黄河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6月17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浚县社火名列其中。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
作者简介:
东方一红,本名李萧林,字亦耕,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硕学会士,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自由摄影人。 作品以纪实、民俗为主。主要代表作《末代匠人》、《即将消失的童年游戏》、《中国乡村的变迁》《石头村的故事》等,数百幅作品在各级影赛中入选并获奖,其中在《中国摄影》发表作品28幅。
QQ/微信:273361666
联络电话:13837062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