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三月走南川

秦克云

<p class="ql-block">  杏花三月走南川</p><p class="ql-block">文/秦克云</p><p class="ql-block">杏花开放的三月,是南川最美的季节。</p><p class="ql-block">在一个春光眀媚的日子里,镇原县作家采风团来到了南川乡这个闻名遐迩的地方。</p><p class="ql-block">走进南川,和熙的春风中,映入眼帘的尽是林木吐绿,花海飘香美丽风景;雄浑的群山之中,洪河潺潺流过,一路蜿蜒向东,滋养着两岸无数的生灵,一排整齐新农村民居犹如散落的珍珠,点缀着这方神奇壮美的黄土地。</p><p class="ql-block">“人勤春来早,百事农为先”</p><p class="ql-block">站在和平渠首的高处远远望去,洪河两岸川道塬边的娇容一览无余。乡村的三月,一幅忙碌的春耕画卷正在南川广袤无垠的黄土地上铺展开来;勤劳的庄稼人遵循着人勤春早的古训,忙碌在希望的田野上,山坳里传出牧羊人悠然自得的信天游,如同一泓和平渠里潺潺的流水,洗涤着我们的心灵,让我深深感觉到庄户人家这些年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受到南川乡勤劳的人民过着美好幸福的好光景。</p><p class="ql-block">杏树是村庄里的灵魂。</p><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盘山公路向目的地,赫连勃勃墓所在地河李村进发,所过的的村庄,尽是一村春色半村花;漫山遍野的杏树花,一嘟噜一嘟噜粉白的杏花竟相开放,远远望去,仿佛一片粉色的海洋,散发出令行人陶醉的芳香。</p><p class="ql-block">早听说赫连勃勃的墓在南川乡的方家坪,一直想前去看看,此次终于成行,也了却了多年的夙愿。</p><p class="ql-block">“乐工山下赫连城,黑脸天子练雄兵。牧马南山茹河饮,枣不长刺水无声。”这是镇原县流传的一首古老民谣;小时候我们唱起这首歌谣,老人们就说,娃娃呐,咱们麦子塬下的川道里坐过王,就是歌里的(海连)赫连勃勃,宫坐祁川,死葬南川……。”</p><p class="ql-block">祁川村的赫连古城存遗址非常丰富;很多遗址是文史中从未提到的,比如,旋老村的点将台、后河村的饷渠(铸造钱币)、南坡村的战车场、碾李的练马场……。这些存在的遗址,至今地名仍沿用着赫连勃时期,所用场所用途的名字,战车场还叫战车场;练马场还叫练马厂,千年未改,实属罕见。</p><p class="ql-block">我们从南川乡政府出发,约30分钟到达河李村,与我们相约的文史爱好者,原河李村老支书刘登科老先生早在半路上等着我们。在他的带领下,我们沿着山路走进席湾自然村,刘先生指着山间一个四面环山,孤峰独耸圆形的小山包说,这就是赫连勃勃墓地,当地人叫“黑脸天子爷坟”。</p><p class="ql-block">赫连勃勃墓占地面积约1万平米,据近年专家考证史料显示,赫连勃墓地四面环山,其墓地原本为平川,现存墓冢是人为堆砌而成,东西长100米,南北长100,高30米。据当地民间传说,赫连勃勃归西之后,其部下大将兼总工匠叱干阿利督手下士兵从异地背土而葬之。因赫连勃勃自称,“光辉显‘赫’,德与天‘连’”,所以他的墓冢之高,也要求顶到天上,给天做柱子。这项浩瀚的工程进行的十分艰难。后来叱干阿利请来了一位擅长法术的阴阳仙作法,这墓冢每天忽忽自长一尺,可就在这墓冢长的正欢的时期,西南方的一户人家儿媳生完孩子,冲撞了这里的风水,从此墓冢便停止了生长,任凭士兵们怎样堆土,不再增高。种种传说与专家对地貌的考证似乎吻合,说明赫连勃勃墓是人工堆砌建筑物,而不是自然形成的山包。</p><p class="ql-block">赫连勃勃墓周围的山沟地名,均有与赫连勃有着关的传说,如隔沟东面有一大平台,当地人称“案板坪”,传说是赫连勃勃为犒劳军士在此设立盛大的灶场,“案板坪”则是伙夫在此切肉、擀面场地;西北有一座枕头山,是赫连勃勃休息时的靠枕,东北一条沟叫饮马槽,是赫连勃饮马之处,还有山下的“捞面盆”,“尿尿沟”……。每个地名,都有一个神奇的故事。</p><p class="ql-block">站在赫连勃勃墓冢顶远望,四面山势雄奇的自然风貌,它的形状与这里的平原或半山梁峁起伏、山谷深陡地势相对,则显的更加雄伟而奇特;在赫连勃勃墓下往上仰望,似乎天地间所有的荣光都汇聚在这黑脸天子身上。</p><p class="ql-block">群山莽莽,大木苍苍。赫连勃墓孤坟耸立,盘踞群山之中,犹如一身龙袍的帝王之势高高在上,面容沉着俯视着周围山峦,让众人足足感到帝王无尽的威严。</p><p class="ql-block">赫连勃勃的葬地,史上载有多处说法,目前在陕西靖边,甘肃省镇原、宁夏固原、山西、内蒙古等均有疑冢存在。</p><p class="ql-block">由于大夏王国在历史中存在时期本身很短,加之纷乱的战争,使得关于大夏王国的文史资料没有得到很好的整理,尤其是大夏王朝的第一代帝王赫赫连勃勃的死之归所,就有了多种说法,但各地的说辞均有出处的原因。由于人们只注重了赫连勃勃在历史中的位置,而忽略了其子,以致以讹传真,就有了多地赫连墓之争。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地理研究所姚文波博士经实地考察、对史书所载大夏赫连勃勃的四个墓地作了详细考证,则认为镇原的赫连家族墓葬,是赫连勃勃的第四子、准太子酒泉公赫连伦之墓。</p><p class="ql-block">生于斯,葬于斯,叶落归根是中国人的传统。因此南川的赫连家族墓主,是大夏王赫连勃勃也罢,准太子赫连伦也罢,历史的烟云早已消散;祁川的赫连勃古城遗址与南川的赫连氏葬墓仍犹在。这些神秘古建筑物的存在,是一度纵横驰骋北方的匈奴帝国,最后遗留给历史的特殊见证。</p><p class="ql-block">带着敬畏之心,我们离开了赫连勃勃墓地遗址,向下一个目的地——新合小学旧址进发。</p><p class="ql-block">新合小学旧址位于南川乡和平村姜门沟自然村,原为娘娘庙,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1941年胡维陛主政镇原县时,尊师重教,大兴办学,在其任职期间为了达到全民教育的目的,统一设计建校图纸,在镇原县共新建学校33所,在建校施工期间,胡维陛亲自骑马往返各个在建工程,监工指导、验收。新合小学是胡维陛于1941年亲自督建的镇原县第一批16所重点学校之一。建校用地是国民政府征用废弃的庙院,学校初名为“中山小学”。中山小学的建筑风格,是国民历史的建筑艺术缩影,其显著的特点是,既注意保留中国的传统风格,又吸收了一些西洋建筑风格,具有从传统走向现代过渡的特点;现存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东西各有土木结构土楼一栋,平房20间。正门高大围墙右延伸环抱院落一大门与土楼的中心点同在一轴线上,门、楼之间与广场中间戏楼相隔,院门与门边厢房门呈拱形;门与窗均属于典型的西方建筑形式。</p><p class="ql-block">1958年破除迷信,中山小学同院的三娘娘庙也改为教室。因五十年代当地叫新合乡,所以改称为新合小学,一直沿用至1995年,因年久失修,同时也为了方便学生上学,新合小学重新选址搬迁。</p><p class="ql-block">静思往事,如在目底。穿过厚实的土木建筑拱门,令人感慨万千;让人联想起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曾经,这个美丽的校园每年走多少个优秀的学子;每一年,新合小学育成几多明日栋梁。</p><p class="ql-block">走过师生踩过的操场,灰砖蓝瓦的教室一切都没有改变。习习的山风吹过空荡荡的院落,飒飒的回音犹如朗朗的读书声在耳边响起……。</p><p class="ql-block">百年树人,铸厦工辉煌;十年树木,育桃李芬芳。</p><p class="ql-block">新合小学心中纯洁的圣地,名载史册,万古流芳!</p><p class="ql-block">从新合小学出来,黄昏的余辉如光万丈,把南川上空的白云渲染得红彤彤;给厚重的山川镶上了灼灼的金边。山下的村庄里炊烟袅袅从鸡鸣狗吠的农家小院升起,把乡村缭绕成一副静穆和谐的图画。</p><p class="ql-block">走过洪河桥,西下的那一抹晚霞穿过林梢,照在清凛凛洪河的水面上,粼粼波光像是千丝万缕的金银丝线,随着逐浪荡漾;我们目送着洪河载动着南川沧桑的着岁月与历史缓缓流向远方。</p><p class="ql-block">红霞散天外,掩映夕阳时。乡村振兴.历史文化挖掘之旅——镇原县作家采风走进南川,收获颇丰的一天采风活动圆落结束。我们踏着细碎的春光,恋恋不舍的走出鲜花盛开的村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