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正定,在石家庄市正北十五公里处,古称常山,是三国名将赵子龙的故乡,<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有着1600多年的建城史,素有“九楼四塔八大寺、古建艺术宝库”的美称。丽日蓝天,秋风送爽,行在正定,自在正定。</span></p> 开元寺 <p class="ql-block"> 正定开元寺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年),原名净观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改为开元寺。寺内建筑为三门楼、天王殿、须弥塔、钟楼和法船殿遗址等。</p> <p class="ql-block"> 三门楼原位于寺院最南端,建于唐如意年间(692年),是出入开元寺必经之处。三门楼的原物只有一些残缺石柱,现存的三门楼基础是经过考证在原位置2008年重修的,保持了三门楼原有的柱网结构。</p> <p class="ql-block"> 须弥塔又称雁塔,位于法船殿遗址前西侧,始建于唐贞观十年(636年)。塔身建在高约1.5米的正方形砖砌台基上,塔平面为正方形,密檐九级,举高39.55米,塔身第一层较高,下部砌石陡板一周,各面两端均浮雕一尊雄劲有力的力士像。石腰线以上全部由青砖砌筑。正面辟石券门,门框刻以花瓶、花卉图案,门循浮雕二龙戏珠。须弥塔门楣上端镶嵌长方形石匾,上面镌刻“须弥峭立”四个楷书大宇。每层砖砌迭涩檐,四角悬挂风锋。塔身宽度自第二层开始收缩,外观清秀挺拔,简朴大方,颇似西安唐代小雁塔,是叠涩出檐塔的典型作品。</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钟楼与须弥塔相对而立,是一座平面呈正方形歇山顶式二层楼阁建筑,面阔进深皆为三间,高14米,砖木结构。一层正中有圆井,与二楼悬挂的钟口相对。二楼为木结构,四面各有门与四周木栏环台相通,楼上通风透光。四周有台明环绕,在结构上保持着早期建筑古朴庄重的风格,现存钟楼上层被清代改建,下层木构件仍为晚唐遗存。开元寺钟楼下层地面中心偏东北的位置有地宫。</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另外一处看点,是重达107吨的巨型赑屃碑座,为国内现存最大赑屃。同时出土的还有若干块残碑及碑首,现立于三门楼右侧,碑上碑文非常清晰,字迹飘逸清秀。</p> 天宁寺 <p class="ql-block"> 正定天宁寺始建于唐代,经历代变迁仅存宝塔一座。塔高40.98米,塔身分九层,一至三层为砖仿木构,四至九层为木构,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塔心柱结构,对稳定塔身极为有利,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称:“我国仅正定天宁寺木塔尚存这一结构形式,是极为珍贵的实例”。</p> <p class="ql-block"> 天宁寺凌霄塔平面呈八角形,高41米,矗立于八角形台基之上。塔身一至四层是宋代在唐塔残址上重修,全砖结构,其上各层则为金代重建,砖木结构。每层正面各辟拱形洞门或直橇窗。四层至九层,斗拱、飞檐皆为木制。从第五层开始,各层高度逐层递减,外部轮廓亦逐层收缩,给人以轻盈挺秀之感。</p> 广惠寺 <p class="ql-block"> 正定广惠寺华塔,又名多宝塔。广惠寺因固有华塔又称华塔寺。该寺建于康德宗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宋金时期大修,明代中期曾予以修葺。清代后期,寺院废毁,唯塔尚存。根据塔的结构形式和第一层内壁上正隆六年(l161年)墨迹推断,该塔为辽金时代遗物。1997年再次对花塔进行维修,于二层佛龛壁上发现了北宋太平兴国二年的题记,由此足可证明,此华塔为宋代遗存。</p> 临济寺 <p class="ql-block"> 正定临济寺又名临济塔院,始建于东魏孝静帝兴和二年(540年),是中国佛教禅宗临济一派的发祥地。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年),临济宗创始人义玄禅师驻锡此寺。虽然寺庙在宋金战争中毁于战火,但重修后仍殿宇宏伟,宝塔耸峙,佛像庄严。寺庙占地面积16800多平方米,自山门开始,建有大雄宝殿、法乳堂、传灯堂、天王殿、澄灵塔、圆通殿、观音阁、药师楼以及禅堂、僧舍、流通处等。</p> <p class="ql-block"> 澄灵塔是临济宗创始人义玄禅师的舍利塔。唐咸通八年(867年),义玄禅师在大名府圆寂后,他的弟子存奖等人,将他的舍利分而为二,一分留大名,一分运镇州(今正定),建塔存藏。唐懿宗皇帝钦封为“慧照禅师”,赐塔名曰“澄灵塔”。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世宗胤帧加封义玄为“真常惠照禅师”。寺院奉旨在塔第一层正面圆拱形门楣上端镶嵌篆书“唐临济惠照澄灵塔”石匾。澄灵塔,举高30.47米,为砖仿木结构密檐塔。塔下面为一宽大石砌基座,正中砌八角形石质塔基,之上为砖砌须弥座。须弥座束腰及平座的栏板上雕有奇花异鸟。上部刻三周莲花座。九级塔身端立于仰莲之内,和所有密檐塔一样,塔身第一级基高,四面设有对开式假门,四侧面设假窗,转角做圆形倚柱,雕刻精细,独具匠心。以上八级相距较近,层层出檐,塔以跳出的斗拱承托。各斗拱设计精巧,富于变化,重檐密布的塔身之上置塔刹。</p> 隆兴寺 <p class="ql-block"> 正定隆兴寺没有山门,前面仅有一座高大的琉璃照壁。绕过照壁,自三路单孔石桥向北,迎面是寺院的第一座建筑天王殿,单檐歇山式,七檀中柱式建筑,中有圆拱形大门,门上部横嵌着康熙皇帝亲书的“敕建隆兴寺”金字匾额。</p> <p class="ql-block"> 正定隆兴寺别名大佛寺,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初名龙藏寺,唐改额龙兴寺,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赐额“隆兴寺”并沿用至今。寺院占地面积82500多平方米,大小殿宇十余座,分布在南北中轴线及其两侧,高低错落,主次分明。隆兴寺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十大名寺之一。</p> <p class="ql-block"> 大悲阁是隆兴寺的主体建筑,坐落在中轴线后部。阁高33米,面阔七间,进深五间,为五重檐三层楼阁。旧名“佛香阁”、”天宁观音阁”。据记载,该阁始建于968-976年(宋初开宝年间)。大悲阁内矗立着一尊高大的铜铸大菩萨,称“大悲菩萨”,高19.2米,立于2.2米高的须弥石台上,是中国保存最好、最高的铜铸观音菩萨像。宋太祖赵匡胤敕令而造,周身有42臂,又称“千手千眼观音”。各臂分持日月、净瓶、宝塔、金刚、宝剑等,可惜两侧40双铜手臂均被毁,已改为木制,仅前胸两臂为原铸。观音像神态自若,比例均匀,衣纹流畅,线条细腻,颇具宋代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 宋代泥塑五彩悬山,悬山上共有佛像30余身,最引人注目的是端坐于中间的五彩自在观音像,俗称“倒坐观音”。观音像高3.4米,左足踏莲,右腿踞起,两手抱膝,身体稍向前倾斜,面容秀丽恬静,姿态优雅端庄。柳眉之下,那双智慧深邃的眼睛微微俯视,恰与礼佛者仰视时形成感情上的交流。</p> <p class="ql-block"> 毗卢殿位于隆兴寺中轴线最末端,殿内的毗卢佛堪称国宝,毗卢佛设计独特,精美绝伦,为明万历皇帝朱翊钧为其生母慈圣皇太后祝寿所御制的。这尊毗卢佛全部为青铜铸造,高6.72米,由三层坐式毗卢佛和三层圆鼓形莲座层置而成。三层莲座的千叶莲瓣上均铸有一坐式小佛,表情、手印富于变化,整尊造像上共计大小佛像1072尊。</p> <p class="ql-block"> 转轮藏阁始建于北宋,梁架结构十分特殊,楼阁下层由于转轮藏的安置,柱网布局突破了常规,采用了移柱造的做法,而檐柱则采用了插柱造法,这在中国古建筑中极为罕见。阁内的木制转轮藏是一个能够转动的大书架,直径7米,整体分为藏座、藏身、藏顶三部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