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屯垦戍边是千古之策?----中国屯垦戍边史(一)

凝固的火焰

<p class="ql-block">汉武帝</p> <p class="ql-block">  从汉代至清代中晚期,阳关、玉门关以西,包括新疆天山南北在内的广大地区统称为西域。自汉代开始,新疆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中国历代中央王朝都把西域视为故土,行使着对该地区的管辖权。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演进中,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开拓了中国的辽阔疆土,共同缔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西域屯垦戍边事业源远流长,中国自古就“以农立国”,随着疆域的不断拓展,在新开辟的边疆地区进行屯垦(屯田)就成了历朝历代守边固边的重要国策。屯垦戍边作为历代中央王朝治理西域,保证国家边境安全的重要措施,最初源于战国时期商鞅《商君书·农战》提出的兵农合一、亦兵亦农的“农战”思想,到汉文帝时期,晁错上《守边备塞,劝农力本疏》《募民徙塞下疏》,主张以边疆的土地供养边疆的军民,以边疆的军民保卫边疆的安全,由此中国历史上首次形成系统性的屯垦戍边思想理论体系。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颁布《置屯田令》总结说:“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p><p class="ql-block"> 从此历代中央王朝都把屯垦戍边作为治理西域的主要国策,历来就有“屯垦兴,则西域兴,屯垦废,则西乱”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屯垦”的本义是指军队在屯营的地方开荒种地,从广义上说,是指国家通过驻扎军队和安置居民,大规模地开垦荒地和从事各种经济社会开发建设事业,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p><p class="ql-block"> 从西汉时期开始,2000多年来中国历代中央王朝在西域实行屯垦戍边政策,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元、清各朝代,其中汉代、唐代、清代三个时期屯垦戍边成效最为显著,也是中央王朝最为辉煌鼎盛时期。</p><p class="ql-block"> 汉武帝最初想法很简单,只是想跟西域通商输入大宛国汗血宝马、奇珍异宝,输出丝绸。但是好景不长,楼兰国挡住丝绸之路去和田、喀什的南通道,车师国挡住丝绸之路去往天山以北的北通道,他们抢劫商队,截杀使节,常常使商路断绝。为保证商路畅通,汉朝就把西域地方政权纳为从属国,而要管住西域诸国不叛乱,汉朝中央政权就必须在西域常期驻形成战略威慑,而屯田就成为中央王朝实现在西域驻军的必要条件,所以屯垦戍边是千古之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