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9月3日,是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78周年纪念日。我们一行五人,怀着缅怀革命先烈和先辈们英雄主义精神的崇敬之情,自驾来到了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景区参观游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晴隆二十四道拐是著名的史迪威公路的标志路段,全长4公里,第一拐到第二十四拐直线距离350米,垂直高度250米,在60度的斜坡上以“S”型顺山势而建,因有24拐而得名,堪称险峻公路建设史上的杰出典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晴隆二十四道拐是全国唯一以公路为主题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贵州省唯一的国家抗战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国汽车运动六大极限基地之一、也是中国十大最美公路之一、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它还是盟军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中美军民团结抗战的象征,被誉为抗战的生命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十四道拐公路依山而建,工程艰险,虽山势陡峭,弯道频繁,但其设计之精巧,匠心独具,弯道的上下堡坎、挡土墙都是由大石砌成,虽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侵蚀,如今仍保持完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晴隆二十四道拐是全世界目前保存下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区公路原貌唯一的路段。我们乘坐着景区的观光车,先从上到下、再从下到上行游了一遍二十四道拐遗址,路途中车上的广播播放着相关内容介绍,每一道拐处都立有路碑,第一拐、第二拐......第二十四拐。看到的每一粒石沙,每一捧泥土,每一个转拐处都不知道承载了多少血与泪又或是希望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一条著名的抗战“生命线”,曾因美军随军记者的一张老照片闻名全球,却也曾因具体地点众说纷纭,成为一条隐没在群山间的“无名英雄路”。直到2002年,才在滇缅抗战史专家戈叔亚的探访下确定其方位。贵州晴隆县作为抗战大后方的烽火记忆,也因此而为世人所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来到第一拐下车后,我们看了一会,拍了几张记念照,乘上观光车,从山脚第一拐返回了此次行程的第二处参观游览点—观景台和展览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站在晴隆山上,山下的景色一览无余,二十四道拐全景尽收眼底。虽然现今耳畔听到的是广播,而不再是枪弹声;脸颊拂过的是微风,而不再是血泪;看见的是绿水青山,而不再是马革裹尸。但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永远镌刻在每一个国人心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攀登进入二十四道拐展览馆,看到眼前这一件件实物和一幅幅历史的老照片,它们的身上都铭刻着抗战时期的峥嵘岁月啊,心情也格外的沉重和激荡,不知不觉中,心灵上就经历了一次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洗礼。促使人牢记历史、勿忘国耻、不忘中华民族的抗战精神,砥砺前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当年守卫森严的晴隆县城门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实物及图片资料中了解到,二十四道拐原是一条茶马古道,1935年西南公路局局长曾养甫亲自督工、动工修建晴隆二十四道拐公路,但因时局动荡经费不济而被迫中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此时的二十四道拐路况极差,只能通马车,很少通汽车且十分危险,经常出事。偶尔有司机路经此地拐弯处,都要倒好几次车才能心惊胆战、颤颤巍巍的通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抗战时期,为了加强抗战运输生命线的建设,美国1880工兵营于1942年进驻贵州睛隆,在晴隆人民的配合下修筑滇黔公路,对二十四道拐进行了重新的设计和大规模的拓宽改建。建成后的二十四道拐曾多次遭到日军飞机轰炸,但由于其地势险要奇特,极具隐蔽性,加上中国军民艰苦卓绝开展的护桥护路工作,使二十四道拐一次次幸免于难,堪称奇迹。从而保证了援华物资源源不断的从昆明运输到前线和重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驻军与群众一起修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修路的少年和妇女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十四道拐研究专家陈亚林介绍说,为支援抗战,修筑二十四道拐时,晴隆县城所有能够出动的劳动力几乎全部出动,能拉能驼的牲口也全部上阵。当年人口不足5万的晴隆县城,被征调上前线的人数达3800余人,每六个青壮年中,就有一个投身抗战保家卫国。此外,晴隆还为多支在此休整的抗战军队提供了大量军用物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年修建成后的二十四道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十四道拐所在的贵州省晴隆县作为抗战后方战略物资的集散地,在八年抗战中总计将45万吨国际援华物资运抵抗日前线,尤其是在抗战中后期,平均每天均有3000多辆运送抗战物资的汽车经过晴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咽喉要道盘江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人中间者为史迪威将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战功卓著的远征军孙立人将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年在南京举行的日本受降大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十四道拐—大国崛起的见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展览馆出来,心中充满了无尽的自豪感和英勇精神。我们之所以要不断的回顾历史,就是要不忘抗战初心,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盛世,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富我国民,强我中华,朋友来了有美酒,敌人来了有猎枪!</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