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秋韵,魅力西北 <p class="ql-block">“对你而言,敦煌是什么?”相信在你张口欲言的一刹那,脑海里会跳出很多概念:壁画、飞天、九色鹿,甚至还有反弹琵琶,却又没有那么一个词脱颖而出,能给敦煌一个完整清晰的定义。</p><p class="ql-block">敦煌,是地理课里提到的沙漠中的绿洲和月牙泉,是众多热门旅游目的地中的一个。</p><p class="ql-block">敦煌,是古代史课本里提到的位于西北边关的地名,是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天取经的出关口。是可以体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敦煌是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为甘肃省四大绿洲之一。自2100多年前汉武帝“据两关、列四郡”(两关:玉门关、阳关;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起,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中西交通中转站和西域门户,曾有“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景,更有《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天宝年间元宵灯会,长安第一,敦煌第二,扬州第三”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雷音寺原名解脱庵,亦名观音堂。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无瑕禅师创建,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重建。取"佛音说法,声如雷震"的意思,改名雷音寺。峨眉山的寺庙多系明、清建筑,既保留了宫廷、官府、宅第的某些建筑特点,又融进了民宅的建筑形式。这座小寺,居高岗,倚危崖,傍坡路,便打破寺庙建筑的正规格局,巧构虚脚吊楼,建成一座精巧别致的民间小四合院式的庙宇,隐藏在郁郁葱葱的丛林之中。</p><p class="ql-block">雷音寺位于古丝绸之路的重镇-甘肃敦煌市南4公里处鸣沙山下,月牙泉边,这是从长安往西域唯一一所叫"雷音寺"的寺院,,它自古就是东西交通的枢纽,也是中西文化的交汇处和中转站。从晋到宋代,是西域大德弘扬佛法驻锡云游之处,更是中原高僧从陆路西行求法的必经之地。竺法护、法显、鸠摩罗什、玄奘等高僧大德都在这里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踪迹。所以这个吉祥安宁的胜地,在唐代时就有"善国神乡、佛国圣地"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地处敦煌城南五公里处,千百年来以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沙漠奇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p><p class="ql-block">鸣沙山因沙动成响而得名。其鸣声可分为两种。一种为自鸣于天。据史书记载,在晴朗的天气,即使风停沙静,山体也会发出丝竹管弦之音,远传数十里,在敦煌城中都可以听到。这一奇景在《敦煌县志》中被誉为敦煌八景之一——“沙岭晴鸣”。另一种为和声于人。当游人登山下滑时山体也随即发出嗡嗡隆隆的鸣声,或如天籁之音,轰然作响,或如地府管弦,筝然有声。除东汉辛氏《三秦记》外,唐《元和郡县志》、《新唐书·地理志》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当中都有关于鸣沙山可以发出鸣响的记载。据多次实地监测,鸣沙山鸣响的音量最高可达83分贝。</p><p class="ql-block">神奇的漫漫沙漠中的湖水奇观。鸣沙山下,泉水形成一湖,在沙丘环抱之中,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月牙泉。</p><p class="ql-block">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游人无论从山顶鸟瞰,还是泉边畅游,都会骋怀神往。确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p> <p class="ql-block">而鸣沙山月牙泉最美的时光是日落时分。日落时分的鸣沙山明暗变幻。</p> <p class="ql-block">鸣沙山的日出</p> <p class="ql-block">敦煌还有很多的故事,被掩于黄沙之下,就像黄绮珊献唱的主题曲:“一瞬间,就在一瞬间。一场梦,梦了一千年。一转眼,只是一转眼,梦一醒,却过了一千年。”</p> <p class="ql-block">《又见敦煌》大型室内情景体验剧利用敦煌历史中六个线索人物,张骞,王圆箓,米薇,索靖,张仪潮,悟真,贯穿整个故事脉络,带观众步行穿越1000多年的藏经洞,2000多年的莫高窟,7000多公里的丝绸之路以及浩瀚无垠的敦煌学,观看演出过程中行五十步,您已穿越百年,再行百步,您已穿越千年,最后,您也许将与自己的心见面。</p> 莫高窟 <p class="ql-block">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的西部尽头的敦煌。它的开凿从十六国时期至元代,前后延续约1000年,这在中国石窟中绝无仅有。它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璀璨的艺术宝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曾经发生过的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莫高窟现有洞窟735个,保存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唐宋木构窟檐5座,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在石窟艺术中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窟内绘、塑佛像及佛典内容,为佛徒修行、观像、礼拜处所。敦煌石窟是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结合的立体艺术。[8]洞窟分南北两区:南区492个洞窟是莫高窟礼佛活动的场所,北区243个洞窟主要是僧人和工匠的居住地,内有修行和生活设施土炕坑、烟道、壁龛、灯台等,但多无彩塑和壁画。[2]</p><p class="ql-block">敦煌石窟一名通常用以指莫高窟,是莫高窟、西千佛洞的总称,有时也包括安西的榆林窟。敦煌石窟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1961年国务院公布莫高窟、榆林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莫高窟作为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这次我莫高窟参观了</p><p class="ql-block">323,332,335,16,17,46,61,96,100</p> <p class="ql-block">锁阳城遗址</p><p class="ql-block">锁阳城遗址位于瓜州县锁阳城镇,亦称“瓜州古城”、“苦峪城”,是集古城址、古墓葬、古垦区等为一体的古文化遗存地,这里的古代军事防御系统和烽燧信息传递系统是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典型范本。</p> <p class="ql-block">塔尔寺,位于世界文化遗产点锁阳城遗址内。据考古证据证实,它建于隋唐、兴盛于西夏时期。琉璃建筑构件等出土文物证明,这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座高等级寺院。[1]</p> <p class="ql-block">唐玄奘讲经的地方</p> 榆林窟 <p class="ql-block">榆林窟,又名万佛峡、榆林寺[1]、上洞子[2],位于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原安西县)城南70千米处,属于敦煌研究院管辖之内。洞窟开凿在榆林河峡谷两岸直立的东西峭壁上,因河岸榆树成林而得名。</p><p class="ql-block">榆林窟始建年代无文字可考,从洞窟形式和有关题记推断,当开创于隋唐以前的北魏时期。从壁画风格和游人题记结衔看,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均有开凿和绘塑,进行过大规模的兴建。榆林窟洞窟存在43窟,分布面积112850平方米,壁画总面积4200平方米。彩绘佛、道图10856铺,彩塑佛、道造像244身。洞窟当中唐3窟、五代8窟、宋13窟、西夏、元各4窟、清9窟。[4]从洞窟形式、表现内容和艺术风格看与莫高窟相似度高,是莫高窟艺术系统的一个分支</p><p class="ql-block">榆林窟现存石窟的规模量只有四十几窟,相比莫高窟而言少很多,但是在保存上却比莫高窟好很多,而且在客流上人少很多,可以更好的去参观这些佛像。这些佛像从唐代到清代,也是一直不断有人开凿绘塑。有的洞窟就很有意思,三世佛里,有的是清代的面相,有的是唐代的面相,清代的就是后人翻修过的。</p><p class="ql-block">每开一扇门,仿佛闯进了一个新世界,每一个石窟内的景象,故事均不相同。听着讲解员所讲述的故事,让你不由的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中。比如有个洞窟,据说是最具有研究价值的一幅作品,画面的内容简而言之说的是佛教里的未生怨经变故事,阿阇世王子在还没有出生就与国王结下了冤仇(前世被国王2次杀害),韦提希夫人为脱离苦海潜心修炼,才得以进入西方极乐世界。</p> 大地之子 <p class="ql-block">《大地之子》雕塑位于甘肃省瓜州县戈壁滩上,雕塑长15米、高4.3米、宽9米,以红砂岩为主要材质,利用三维扫描获取模型数据,再分块进行3D雕刻,最后逐块雕砌安装成型的大型户外主题雕塑作品。</p> <p class="ql-block">七彩丹霞景区(Colorful Danxia scenic spot)位于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肃南县境内,景区总面积50平方公里,具有较高的旅游观赏价值和地质科考价值。</p><p class="ql-block">张掖七彩丹霞是中国北方干旱地区发育最典型的丹霞地貌,是国内唯一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高度复合区,色彩缤纷、观赏性强、面积大,集雄、险、奇、幽、美于一身。</p><p class="ql-block">七彩丹霞景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世界地质公园,是“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奇险灵秀美如画——中国最美的六处奇异地貌”“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观”之一,第三届世界会长大会推选2023年首选旅游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Maiji Mountain Grottoes),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是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点。麦积山石窟位于秦岭西端北侧,是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似农家麦垛而得名。麦积山石窟与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p><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余个王朝、1600余年的开凿和修缮,现存窟龛221个,各类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画979.54平方米。麦积山石窟保存的造像以泥塑为主,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实物资料,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史,为后世研究中国佛教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史实,有“东方雕塑陈列馆”的美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