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忆中,老博山西冶街上的北坦口应该说是比较繁华的了。这里店铺林立,牌匾高悬,人气旺盛,有着浓厚的商业气息。</p><p class="ql-block"> 益堂门市部坐落在街口西北角。它的前身是益堂酱园,公私合营后改成了门市部,附近好大一片市民居家过日子的油盐酱醋都是从这里买。</p><p class="ql-block"> 北坦街口路北,益堂门市部的山墙边是几个卖青菜的露天摊贩。最出名的是北坦街上的一位残疾人,不雅的称呼叫“十三晃”。别人出他的侃子:算账“三七,二十八”。</p><p class="ql-block"> 益堂门市部在街口西有个便门。</p><p class="ql-block"> 便门西是个鱼铺,那时叫水产门市部。店里也没有什么水产可卖,我记忆最深的是那里卖咸鱼、海带和虾酱,还有大粗粒海晶盐。</p><p class="ql-block"> 沿街口往北坦走,挨着水产门市部的那个院子叫“庞家大院”,归公后曾用做过粮店。后来成了北岭玻璃厂子弟学校,学校不仅是个完小,还有带帽初中班,有近二十几年的办学历史。</p><p class="ql-block"> 庞家大院斜对着是吴家老宅,他家原来有生产加工琉璃的拔条炉,字号“权盛炉”。 </p><p class="ql-block"> 庞家大院对面是条通往前漆沟的胡同,叫北胡同。</p> <p class="ql-block"> 胡同西边不远处是周家林,后来成了博城建筑一社,大门坐西朝东正对着街口。</p><p class="ql-block"> 过了胡同,沿着长长的一堵北屋后背墙边往前走就到了北坦街口。</p><p class="ql-block"> 街口边是我三中学友高姐家的小杂货铺,二层楼,门口朝东。说是杂货铺也就是卖个瓜子、山楂、酸枣、酸果、石榴皮什么的,花样不多。</p><p class="ql-block"> 不知道为什么,人们都叫高姐的老娘“孙大闺女”,或许是在娘家排行老大?还是乳名就叫“大闺女”? 她爹叫孙迎沛,是我的爷儿辈。这样算起来,高姐和我是同辈分儿。</p><p class="ql-block"> 从高姐家小铺往南是一家杂货门市,只有两间房子。后来改成了修自行车卖零件的小铺。</p><p class="ql-block"> 杂货门市往南有个小高台,高台上是博山三大照相馆之一的新华照相馆。这家照相馆最初是在小高家胡同旁边的那个门头,照相馆搬走后,美术琉璃厂改设成了琉璃销售门市。门市后面的院子成了美琉的保健站。</p><p class="ql-block"> 另两个照相馆是坐落在新建二路西头的中国照相馆,和坐落在税务街中段的泰云照相馆(一段时间好像曾改名叫胜利照相馆)。</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后期不知为什么新华照相馆被撤销,改成了日用品门市部,牙膏、肥皂、洗衣粉都是从这里买。计划经济时期,只有国营商店、百货公司和集体性质商店才能经销百货日用品,个体是不允许做买卖的。个体商贩有个不雅的称呼叫“投机倒把”。</p> <p class="ql-block"> 日用品门市部对面是布匹门市部。那时一般是自己在家里手工做衣服,所以,市民对这个门市部印象很深。不过,买布需要布票,人造棉是一尺布票买二尺布。</p><p class="ql-block"> 不记得日用品门市部北邻那个门头是一家什么门市部了,它正对着北坦街口,后来土杂门市部搬了过来,多卖的是锅、碗、瓢、盆。</p><p class="ql-block"> 若你是从北坦街走来,门市部角上的那个一米多高的绿色邮筒格外显眼。那时的邮筒、邮箱在人们的心目中至高无上!</p><p class="ql-block"> 门市部边上是陈家胡同。进胡同南边第一个门是闫家老宅,不远处是战家大院,院内有座坐东朝西的二层楼,市文工团、五音剧团在六十年代初曾先后在这里待过。</p><p class="ql-block"> 后来文工团搬到福门桥西北不远处一个院子里,记得那个院子门口不太大,黑黑的门扇,不时会有帅哥靓女进出。文工团直到七十年代才搬到张店去了。</p><p class="ql-block"> 五音剧团一段时间曾叫“红博剧团”,后来搬到下河去了。下河院子的边上是大众饭店、百货批发站。还有一处明清古民居院落:王家老宅,两栋青砖青瓦二层楼南北对峙。如今还残留在沿河西路上,断墙残壁,破烂不堪,有家洗车房暂时利用着。可能是拆了可惜,留着又没有维修资金的来源。</p><p class="ql-block"> 五音剧团在下河时,名旦鲜樱桃就曾在镇东村居住。</p><p class="ql-block"> 邮电局职工食堂在陈家胡同的东边。对面的贾家园在解放前曾是赫赫有名的华安戏院,后来改成了咏仙楼剧场。食堂院子大门口向北拐可通赵家后门,再拐向东可到税务街;向南拐是轿杆胡同。</p> <p class="ql-block"> 益堂门市部往北是一家个人小门头,两边是柜廊中间是院门,一到晚上柜廊把门板一上,不影响大门进出。这里无非是卖点瓜果梨桃一类时令水果,在我的记忆中有一段时间还弹棉花、网被套。</p><p class="ql-block"> 再往北是冯家小铺,铺子挨着徐家大门。</p><p class="ql-block"> 然后是赵家的二层小楼,后来租赁给了国营理发店。六十年代我常去北坦街的理发铺找李大爷理发,忽然一天关门了,后来才知道被撵到赵家小楼来了。于是,北坦附近的男人又成了这里的常客。</p><p class="ql-block"> 理发店北,当年还设有一个“三八储蓄所”,后来改成了“三八饭店”。</p><p class="ql-block"> 紧邻着的就是赫赫有名的“石家高台”。</p><p class="ql-block"> 石家高台是指从后地到西冶街的一条通道。胡同口是乔家大院,院子里住着李、马、王、高、史、石等姓三十多口人。大院西门口的胡同拐角处最窄,胖人还得侧楞着身子才能过去。记得大院在西冶街上也有个门口,不过,很少开门,尤其不喜欢外人走。</p><p class="ql-block"> 石家高台是块风水宝地。体育界名人石志和先生、原美纳尔的高老总、原区政协主席、卫生局局長丁老都是高台上的人。</p><p class="ql-block"> 高台下临街的是赵家,家里曾有过琉璃炉。理发店的乔师傅住在石家高台以北。</p> <p class="ql-block"> 再往北是大堰,堰下是电池厂,也就是后来电机厂的南厂。据推测,这大堰应该是过去的西圩墙,它沿后地北蜿蜒向西,在大辛庄下庄边再转向南至赵家林。</p><p class="ql-block"> 与大堰隔街相对的馬蹄形二层楼,是原博山保险公司旧址,1959年改为邮电局电信北院,实际上就是电话、电报总机房。该院北邻为电机厂仓库。</p><p class="ql-block"> 它的南邻商家老宅。</p><p class="ql-block"> 再南是西冶街粮店大院,门头开票,后院卖粮。记忆最深的是成年居民每月定量27斤。粮店卖鲜地瓜,三斤半地瓜顶一斤定量,地瓜干是二斤顶一斤定量。</p><p class="ql-block"> 粮店往南依次徐家、闫家、北坦白铁社、栾家、赵家门面房式住宅、宗家大门。</p><p class="ql-block"> 我同学志永就住在北坦口宗家的南边。他家是一个下起院子,从临街门口下一个很长的坡才能进院子。院子里有三间正房,厢房各三间,南边是两间做饭用的小房子。</p><p class="ql-block"> 志永家门口北侧是他家的一小间门头房,早时候他奶奶在里面卖菜,后来不时地租赁给别人开店做生意,最长的租户是个弹棉花的生意人。</p><p class="ql-block"> 志永家门口南侧是肉店,那时买肉要用票,每人每月也就是供应一、二斤肉。每每走到这里总能看到长长的排队,不时有个加楔的就引起不小的争吵。那时的人缺少油水,买肉总是咋呼着:“要肥的”!回家好炼油炒菜吃。那脂拉索也不舍得扔,倒点酱油拌拌卷到煎饼里,喷香喷香的。</p><p class="ql-block"> 肉店往南是陈家门头房,紧挨着就是陈家胡同。</p> <p class="ql-block"> 北坦口,是我心中的圣地,是我一生的念想。</p><p class="ql-block"> 可惜的是如今已拆的面目全非。</p><p class="ql-block"> 它那青砖白墙、朱红铺门,古香古色的英姿只能在记忆里呈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