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柳林中学校史展览馆稿件</p><p class="ql-block"> 钟声里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高志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谈起柳林中学的过往,那从这所老校走出的莘莘学子,也许耳畔都会回响起悠扬的钟声……。那钟声,余音绕城,厚重而沉稳。它宣示着这所学校的不凡,蕴含着它的庄严与神圣。当然,这所学校在三晋灿若繁星的名校中,并不耀眼,但它却孕育了柳林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它是柳林人才辈出的摇篮,兴旺发达的源头。时至今日,每年数以百计的大学生绞尽脑汁,都以到该校任教为荣。</p><p class="ql-block"> 这所普通中学,为何如此特别?为何象一块磁铁那样吸引众多英才?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我(破折号)一位曾经在该校执教的老师谈起。一九八二年炎夏,我从省教育学院毕业后,被该校校长车育点名,调到了一中。一中工作虽然短暂,仅仅一年半光阴,但,留在我脑海不可磨灭的印像,却是一中钟声里的故事……说实在话,那时的一中领导,极少召开教师会议,极少要求教师这样那样,但老师们不知怎地,都默默的付出,孜孜地奉献。如今,由于自己年逾古稀,许多亊大都淡出记忆。但唯有这几个场景,至今仍经久</p><p class="ql-block">难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每堂课,当预备钟声响起,所有教室门口,都站着胳夹课本和教案的老师,他们很专注。那神情就象战场上准备冲锋的战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每晚自习课,一旦钟声响过,灯火通明的教室里都有老师辅导。他们有的躬腰补差,有的登台讲题。时至今日,我还依稀记得王玉宝老师那尖细而激昂的语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每晚熄灯钟声响后,东院西院所有学生宿舍,门口都有班主任的身影。只要宿舍有喧哗吵闹。他们都会立即制止,高声训斥……</p><p class="ql-block"> 翻开一中尘封的档案,并看不到当时这方面的管理细则,然而所有老师都能意识到,钟声就是命令,钟声就是号角,只要钟声一响,他们就会立即出现在自己的岗位,履行各自的职责。如此一致的行动,无人组织,没人强调,是真正意义上的不约而同。那些象我一样的新教师,亲眼目睹老教师们的如此行为,莫不为之动容。我们都会不约而同的照样学样,丝毫不敢懈怠。</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在教育管理岗位上干了二十多年,分管教学业务。其间,我也经常去一中听课,参加教学活动。对老师们可贵的敬业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耳濡目染、深有感触。有时我想,像柳林一中这样的学校,什么东西有如此强大的力量,能凝聚教师的共识,统一教师旳步调?我以为有两个东西:第一,教师本身具有的爱岗敬业素养。第二,柳林中学近百年里流传下来的优良传统。这个传统,也可称为校风,它就象流淌着的血液,浸注入这所学校的躯体,使之流淌至今,永不枯竭,影响了一代代教师,感染了一届届学子。</p><p class="ql-block"> 如今,柳林中学苍老的钟声早已远去,但钟声里的故事仍在继续……我们这些曾在这座校园里讲故事的人,已经行将就木,老态龙钟。我们衷心希望,当今英姿勃发的后人,面对这一神圣的殿堂,定会超越我们,讲出更多更动听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天 伦 乐</p><p class="ql-block">孙女嬉戏膝前绕,老翁晃椅斜目瞧。遍览尘世千般愛,唯有天伦乐逍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