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大海

<p class="ql-block"> 摘编:金海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以倡导白话文和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他一生获得35个博士学位,他被国际学者公认为“中国文艺复兴之父”。他是中国新文学、哲学、史学的开山之人,至今为止,国际影响力最著名的人物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他还未满26的时候就是北京大学教授,之后成为北京大学校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1916年《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这份刊物成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风向标。1917年1月,《新青年》刊登了一篇标题为《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章,作者署名:胡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文章旗帜鲜明地提出倡导白话文如一股清风,势不可挡冲击着当时</span><b style="font-size: 20px;">“言之无物”</b><span style="font-size: 20px;">的中国文学界。一石激起千层浪,保守者看到此文暴跳如雷,大骂胡适数典忘祖,革新者读罢拍案叫绝。尽管反应大相径庭,但大家都有一个不约而同的疑问:</span><b style="font-size: 20px;">这个胡适到底是什么样一个人?</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很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就为大家揭晓了答案,1917年夏,经陈独秀推荐,北京大学聘用刚从美国留学回来、年仅26岁的胡适为教授。阮籍当年</span><b style="font-size: 20px;">“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b><span style="font-size: 20px;">的感慨,1600多年后,再一次搬上历史舞台。胡适太年轻,以前从来没听说过因一篇文章就可以作北大教授的先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有人公开表示不服,国学大家章太炎的徒孙傅斯年就是其中之一,他拉着精通旧学的顾颉刚闯进了胡适的课堂。几节课听下来,他们目瞪口呆,这位年轻的胡教授根本不按常规出牌。讲哲学和修辞学直接从周宣王开始,老一辈必讲的三皇五帝、唐虞夏商,他压根儿不提。同学们都来问有威望的傅斯年,胡适讲的怎么样?傅斯年说:“学问虽然一般,但路子是对的。”就这十年,与学生同龄的胡适在北大站住了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19年,胡适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整个中国上层文化圈和思想界受到革命性震动,一夜之间,胡适成了热点人物,这一点,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梁启超可以比肩。但梁启超的威名也是因为和老师康有为的“戊戌变法”运动相联系,与胡适的全无凭借,以一己之能而成名大为不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随着《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出版,胡适在上层文化圈的影响逐渐扩大。颜值高、学问好、眼界宽、心胸广,年少丧父、戚戚无名的胡适名声大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37年,日寇进犯中原,七七事变后,蒋介石请胡适担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志在学术的胡适临危受命,次年正式赴任,多次拜访他哥伦比亚大学的同学美国总统罗斯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呼吁美国为中国抗战事业主持正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他在美国担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期间,行万里路,演讲数百次,四处奔走,殚精竭虑,为了表示敬意和对中国抗战的支持,美国各高校纷纷授予他名誉博士35个,这种盛况,在全世界空前绝后。也许,他的学问不是最好的,但这35个博士头衔,都是他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影响的最佳体现。</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论学问,就连学生傅斯年旧学的底子也比他好;论影响,章太炎、陈寅恪哪一个不比他影响大;论政治,梁启超、陈独秀哪一个不比他有想法。但实事上,就是这个在中西学领域均不能称为大师的胡适,完成了一个时代的启蒙,他近乎完美地满足了中国人的理想人格形象。</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范仲淹说:“云水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天高水长。”这句话,一定是为他量身而做的。</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宽容见性,大善于心。</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宽容比自由更重要。”这是胡适流传甚广的一句名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胡适始终保持一份温和、理性与包容的态度。当时,同时代的学者们都忙于全盘西化,他提出“整理国故”的理念,批评他们眼光狭隘,只从“有用、无用”的功利角度出发;当同时代的旗手们都忙着在报刋上相互攻击时,他却担心这种不容忍的冷酷风气会影响下一代的人生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最早的时候,他和鲁迅、陈独秀共同提倡白话文,鲁迅早期的文章多次赞誉他。后来因政见不同而渐行渐远,鲁迅的投枪朝着昔日的战友胡适扎来,一而再、再而三地讥扺他,但胡适一直选择不说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36年,一生以反鲁迅为志的女作家苏雪林大骂鲁迅“人格卑污”“心理完全变态”。这时,胡适站出来告诫苏雪林,“不要攻击其私人行为”,并对鲁迅的功绩做了坚定的肯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凡论一人,总须持平,“</span><b style="font-size: 20px;">爱而知恶,恶而知爱”者,胡适以外,能有几人!</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17年,归国任教北大之后不久,在母亲的安排下,胡适回到老家安徽绩溪迎娶了江冬秀。虽然,包办婚姻他也反对过,但终因“不忍伤了几个人的心”而选择了接受。见过江冬秀的李敖感叹说:“见过江冬秀,才知道胡适的伟大。”天才作家张爱玲曾羡慕地说:“胡适和江冬秀的婚姻是罕见的幸福的包办婚姻。”无怪乎著名史学家唐德刚说江冬秀:“成了传统中国最后一位福人。”</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大学者陈之藩说:“没有人不爱春风的,没有人不在春风里陶醉的。春风是爱物的,长者是爱人的,胡适先生是长者。”这句话应视为对胡适先生为人的最好注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君子和而不同,不出恶声。</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民国,“我的朋友胡适之”,无论相识与否,大家都喜欢说这句话。他曾先后资助林语堂、吴晗、罗尔纲、周汝昌、李敖、沈从文、千家驹等大批才子,后来,这些人都成了栋梁之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对青年才俊如此,对走卒贩夫也一视同仁。卖烧饼师傅鼻子长瘤没钱治来找他,他立即写信给医院院长说:“这是我的朋友,一切费用我来承担。”胡适先生的仗义疏财,可见一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他还是民国史上一位热心的“红娘”,先后为150多对新人证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季羡林在回忆他的文章里写道:“他待人亲切和蔼,见什么人都是满面笑容,对教授是这样,对职员是这样,对学生是这样,从来没见过他摆出当时颇为流行的名人架子、教授架子。”</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大善隐身,厚德载物,世间如果有君子,名字一定叫胡适。</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陈丹青说胡适:“完全是学者相,完全是君子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罗德纲说胡适:“我还不曾见过如此一个厚德君子之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钱钟书说胡适:“统言之,胡适之品格绝高于鲁迅、蔡元培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胡适始终秉持自由宽容的理念,他热爱古代先贤,但不浮夸遥远的光荣。他看好近代中国的进步,但又深知我们民族的弱点,他用世界的水准,不断衡量我们民族的内心和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无论什么年龄,推崇君子之本,知行合一,不爱虚荣,不祈妄福。</span><b style="font-size: 22px;">“君子之德,莫美于恕”“君子立论,宜存心宽厚”。</b><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48年,胡适离开北京时,留在寓所的物件中,有500多封信件,往来的对象,几乎涵盖了国共两党主要领袖、军政要人及社会名流。他对名誉始终保持着警惕和反省,力图再造文明,复兴民族。他以独特的眼光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以人为本的新时代观念,对于中国文化变革产生巨大影响,</span></p> <p class="ql-block">  (资料和图片源自网络,致谢原创!) </p><p class="ql-block"> 2023年9月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