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纪行

Di

<p class="ql-block">今天烧水壶坏了,用了一个小奶锅烧开水。看着咕咕上冒的水汽顶开锅盖,想起了瓦特改良蒸汽机给世界工业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之后、民间广泛流传着他小时候烧水的故事。自改良蒸汽机后,在近代科学创新驱动下,英国诞生了所谓工厂,工业产品第一次从流水线上产出,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国富论》提出的市场经济规律更是为工业革命的推进缔造一个新的经济秩序,短短几十年间,古老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在发生变化,最终将英国推向世界的顶峰,使英国成为第一个现代化国家。历史的咏叹调唱不停世界大国的兴衰消长,今年暑假得以一窥现代英国的面貌,确能体会了在这个古老与现代交融的国度接纳世界文化在此汇聚的雍容与端方。</p> 大城小调 <p class="ql-block">在飞机下降伦敦希思罗机场的过程,舷窗外全是浓厚的乌云,第一次看到机翅膀完全被云层掩埋的情景,有瞬间的失明感,想起小时候学英语,老师说英国画报里的绅士,永远带着一把伞,谈论的话题永远离不开天气。温带海洋性气候遇上英国这一蜿蜒岛国,仿佛整个国家都是湿漉漉阴冷冷的。我们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到达英国,雨伞都难抵狂风。而酒店大厅正在举行一个青年主题大会,各种肤色的年轻人围桌而谈,气氛热烈。他们衣着简单平实,短裤配外套的青年,清一色裤装的女士。而后的几天,即使气温只有十几度,见到不同城市的短裤短袖的英国人,仿佛是他们对夏天这个季节给予穿衣上的尊重。直到在爱丁堡,倾盆大雨中,却在街转角传来悠扬的风笛和露天乐队的声音,终于明白他们镌刻在骨子里的格调,他们可以撑一把破伞走在路上,整条街上衣服的颜色不超黑白灰蓝四色,头发永远是沾湿卷曲披在肩上一个造型,但是一旦出席正式场合,诸如毕业晚宴,周年聚会,婚礼……女士的细高跟,挽起的长发和精美礼服,男士必定是衬衫和西装,造型和气质,穿着和行止,以及令人着迷的绅士淑女感。“为了优雅至死,他们从不穿秋裤。”凄雨寒风中路过一场华美的圣保罗大教堂婚礼,主角配角个个都明艳动人,笑靥中有着与生俱来的体面与精致。而临近冻僵的作为游人的我们,只留下匆匆一瞥,就赶紧找家麦当劳解决温饱了。</p> <p class="ql-block">香料是中世纪欧洲人最初的欲望,大航海时代,香料驱使和推动着欧洲冒险家横跨整个星球,从而改变了世界历史。而当英国对香料的产量增长,从宫廷和贵族向下传播,变成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餐桌之时,他们却从来没有做出一盘香料下的佳肴。“他们一生都从未尝到过美食。”在利兹城堡的酒店,吃过一次很正式的英国晚餐。刀叉是多到不会用的,面包是硬邦邦的,菜是昂贵且难以下咽的,份量是令人迷惑的,食材是看不出来的,还有一朵被腌制成玫红色的西兰花作主菜是令人震惊的……与此相对的,周边坐着的都是各年龄层的夫妻们。下午茶散后,近八点餐厅满员,英国人大约特别重视伴侣关系,人们出行都只携伴侣,在这样一个号称英国最美水上城堡的餐厅,赏夕阳(可惜阴天)看风景喝酒聊天,他们喝着小酒却不怎么吃东西,也从不刷手机,伴侣之间总有聊不完的话题,和无声的亲昵感。杯盏之间,时间滴答流逝,这动态的宁静,美食之外,晚餐极讲究氛围和情调,仿佛呼吸之间,交谈与陪伴就是人生为人全部的含义。</p> 都市乡村 <p class="ql-block">英国的的城市和乡村,都太有风格了。高贵的古建筑,规整对称的线条感,一城一色的格调,城市的古典与乡村的别致,令人不得不感叹那些源自中世纪的古建筑,那时的人们在黑暗之中,仍葆有无限的创造力,雕梁画栋之间,是人们对美的无限追求。</p> <p class="ql-block">英国是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不到20%的人口从事农业,是什么粮食养活了全英人口?在英国的农村间穿行,甚至也感受不到从事农事的人们。时值八月上旬,麦地已然收割,方形的草垛高高堆起,似乎在诉说着它们的丰收。阴冷的气候造就了这里漫地的牧场,你几乎看不到一寸裸露的土地,入眼即是绿色。清晨起个大早,更早起的太阳早已晒干了昨夜急雨打湿的草地和卷起的粪便味,篱笆上藤蔓青翠,羊群也已经在草地上撒欢。干净、安静、宽广、人烟稀少,这几乎就是我对英国农村的印象了。</p> <p class="ql-block">昂贵的进口蔬菜</p> <p class="ql-block">城市化水平高,也意味着有很多老人居住在小镇上。没有车水马龙,没有步履匆匆,在科兹沃尔德,可以尽情感受这里不紧不慢的节奏。卖咖啡和茶点的老人家,用一个小招牌和一个铁桶开启了佛系的自助售卖模式;骑着老年助力车的老人家主动跟我们打招呼,寒暄的内容从“hello”“have a nice day”到我们想以“thank you”作结时,老人一定要接一句“ you're wellcome”来结束交谈。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殖民扩张,殖民地几乎遍布了全球,“日不落帝国”的殖民史使得英语成为当今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甚至我们自己也曾在英语堂上说过好多句破碎蹩脚的英语。但普及程度再高,也不曾得到英国人的精髓,英国人说英语,太有腔调了。</p> <p class="ql-block">但终究,英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体,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哪个不是名声在外的国际化大都市?而此次,我却有幸在应该不大的约克城里,感受了一把都市上班族们的日常。早上七点多,路面上车并不多,江上扑棱着水鸭子,寒气和湿气裹挟着行色匆匆的人们,一丝不苟的正装,严肃的表情,还都夹着一把雨伞,果然是疲于奔忙的打工人日常。英国人走路速度都比我们快很多,这或许是资本家运作下的他们惯常的工作节奏吧。即便如此,日常生活总是那么平淡甚至是枷锁,但他们呈现的更多的是正向的精神反馈。在爱丁堡的火车站,无意中观看了一场下车仪式,工作人员吹着萨克斯,穿着标志的苏格兰格子裙,整齐列队欢送乘客下车,握手拥抱,快乐的乘客不着急赶路,随音乐起舞,驱赶旅途疲劳的方式都如此充满了热情。</p> 古代现代 <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英国人引以为傲的百宝箱,却装载着全世界人民永远的殇。这里摆不下那些被岁月蹂躏的美好,诉不完那些不能归家的哀伤,理不清那些被远方家人惦念的悲悯情愫。人们说,每个中国人,到这里都是骂骂咧咧走出来的。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馆,参观的也不乏当地人。尽管馆内简介极尽措词美化了侵略史,开放思想下的现代人开启的文物之旅,所承载的,不应该只有过去的回忆,应该还有——知来处仍有勇可说的勇气,也有请未来随时可来的底气。在希腊馆,那些丢失于历史长河的雕塑结构,在这里一一找到了真迹,原本精巧的建筑,却只能成为残垣断壁割裂在展馆之中,每一寸不语的石像,都布满了被辱者的眼泪。因六年前在希腊,曾感叹过的残破不堪的梁柱,所以在馆里呆的时间稍久了些,就有拿着手机的几个英国学生,让我给他们在帕特农神庙复原像前拍合照,也不知他们拿起照片的时候,是否曾想起过,这里有精美的文物,也有一个民族在被侵略遭偷盗中承受的伤痛。“在博物馆,时间是切片,也是隐线,是静止的湖,也是惊涛的海。”</p> <p class="ql-block">当然英国自己也有断壁残垣,也有战争和数不清的破碎的生命片断。它也经历过工业革命后的严重环境污染的浩劫,伦敦被雾霾笼罩,泰晤士河成为城市臭水沟。百年修炼,如今的英国,环境干净整洁,人类讲文明有修养,这种缓慢发展中的大格局,让它拥有骄傲的资格。而文物们说:“我们是泱泱大国,中国人不做偷偷摸摸的事,总有一天,我们会堂堂正正的回家。”(《逃出大英博物馆》)海晏河清,家国永安,走好当下的路,才能让过去拥有未来。</p> ==== <p class="ql-block">此行英国,更多是感受它的人文气息。喜欢中国的马面裙会大声夸奖,拙劣的琴技也可以获得自发的掌声,路灯下的约客人主动帮游客照相自己却一脚踩进了水坑里,从车窗伸出大拇指向后车的让车行为表示感谢,建筑总是那么好看,音乐也好好听,满大街都飘着咖啡的香气,人们严谨又明媚有温度,从不吝啬表扬,公众场合轻声说话,天气不好但脾气好,美食荒漠但对艺术永远有追求……绅士满级,情调满级,一路行走一路会有惊喜不期而至。但有一天,我站在超市隔着玻璃往外望去,暴雨如柱,狂风又掀翻了一位绅士的雨伞,抱着小狗的老太太全身已被淋湿,公交车雾气蒙蒙,行人行色匆匆,这一瞬间醒悟,让你觉得惊喜的,也许可能只是别人匆匆忙忙的日常,但是生活啊,不就是需要去感受自己不曾体会过的日常,从而更加认真的生活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