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六上第一单元语文要素: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安排这一要素,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时不仅能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还能由课文展开联想,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同时,活跃思维,激发创造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指向的是阅读思维。阅读思维不是一朝一夕练成的,而是天长日久的积累和练习。所以,语文老师要多提醒学生在阅读中要“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去阅读,多角度地阅读,形成优秀的阅读品质,丰盈自己的阅读兴趣。</p> <p class="ql-block"> 读了这个语文要素,我们要思考的是:什么是“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怎样“想开去”?我们首先要理解“想”。</p><p class="ql-block"> 第一,想开去要融入自己的感受。《草原》一文中,从“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进而产生“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的感受;从“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进而产生“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的感受,并且想“久立四望”想“坐下来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情因景生,景因情美,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我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经过细细品味,孩子们就会发现,作者是在一边观察一边描写一边融入自己的感受,这样想开去,让我们读者如身临其境之感!</p> <p class="ql-block"> 第二 想开去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草原》一文中,把绿色小丘比作只用绿色渲染的中国画,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骏马大牛也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些丰富的想象,充满画面感的文字,源自生活经验的联结,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草原风情!</p> <p class="ql-block"> 两节课的学习,我们梳理出了老舍先生的写作秘妙。阅读的时候我们要跟随作者的脚步这样想开去,那么写作的时候我们也要做到这样想开去!</p><p class="ql-block"> 恰逢暑期很多同学外出旅游,开学第一课,我就让他们对自己的暑假生活以ppt的形式进行展示,结果他们最感兴趣的也是旅游这一话题。于是,上《草原》一课,我就带领孩子们梳理这一课的文脉:草原风光美——人情美——民族大团结。让孩子们感受到,进入六年级了,我们写风景不再是单纯的描写风景,要做到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文章要有中心,有灵魂。</p><p class="ql-block"> 接着布置他们写写假期中游过的景。看看他们怎么写的:</p> <p class="ql-block"> 涂梓恒《游九寨沟》:大山之上,云朵仿佛近在迟尺,让人忍不住想摘下几朵。向下俯视,那些海子如同群山中镶嵌了一颗颗蓝宝石,成了一副美丽而又神奇的画卷……</p><p class="ql-block"> 结尾处:真是“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呀,这里有很多个民族:土家族,白族,苗族等,这么多民族的人门对我们热情招待,怎不让人感动?</p> <p class="ql-block"> 周昶名《黄果树瀑布》:远看,烟雾缭绕,仿佛置身于天造地设的仙家洞府,水面看上去是青色的,并不是那种小清新的青色,而是深邃无比,好像一副由青色渲染的水墨画。……</p><p class="ql-block"> 结尾处:黄果树瀑布是大自然的馈赠,自然界处处是奇观,我们要敬畏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能看见这样的奇观。</p> <p class="ql-block"> 朱廷钰《达摩峡谷》:往每至峡谷入口,只见一股股清泉冒着白泡,向下翻滚而去。沿着入口,看着这清泉水,我不禁弯下腰,伸手去捉,那水如此清凉,我真想脱下鞋子,下水嬉戏,可又不忍破坏这美好如玉的清泉水……</p><p class="ql-block"> 结尾处:“我们是属于大地的,而大地不属于我们!”西雅图酋长的话在我耳边回荡着,我们一起保护环境,让达摩峡谷的美永驻!……</p> <p class="ql-block"> 陶余晨《丹江口水库》:我们行至水边,顿时,一股凉意扑面而来,消除了这炎炎夏日带来的燥热与不安,我的心湖也如这江面上的阵阵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轻轻触碰水面,凉丝丝的,那凉意从指尖直至全身,温润如水,清凉如波……</p><p class="ql-block">结尾处:看到这碧水连天的美丽景色,我想到最近新闻,日本将核废水于8月24日排入大海。水是生命之源,我痛恨日本人的做法,更加怜惜大海中的生物,痛兮,希望全球人行动起来,保护碧水蓝天!</p><p class="ql-block">真希望我永远能泛舟江上,看着夕阳西下,体会“归帆去棹残阳里”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的境界!——后记</p>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能够把“想开去”这种方法运用到作文中,能够把视野扩大到广大的生活空间,知识空间和想象空间中,这就把老师的引领,教材的意图发挥到极致了。虽然还有很多孩子还不能领会到这种意图,但是也能起到熏陶的作用,我们的语文教育不正是这样慢慢熏陶的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