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哈尔滨老道外南头、二、三道街周围,是一片建于上世纪初期的巴洛克风格建筑群,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去一位居住在那里的同学家,对那里的建筑风格至今还有一些隐隐约约的印象--破败脏乱的大杂院中,依然隐藏着一股高雅的气质。</p><p class="ql-block"> 今年八月初,我回故乡参加战友聚会,有幸在妺妹的陪同下,参观游览哈尔滨中华巴洛克风情街。</p><p class="ql-block"> 这种既有西洋的外表,又蕴藏着中式庭院,中西合并的中华巴洛克风格,是哈尔滨人独创的建筑形式。</p><p class="ql-block"> 19世纪末,中东铁路的修建和松花江的通航,吸引了大批外国人和外国资本涌入,使这里迅速发展成为远东大都市。</p><p class="ql-block"> 当时,哈尔滨的南岗区和中东铁路西侧的道里区为沙俄附属地,由"洋人"操刀的大规模城市建设开始兴起---新艺术运动、巴洛克、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和折衷主义等艺术风格的建筑纷纷出现。</p><p class="ql-block"> 20世纪20年代,成长起来的民族资本家在道外腹地置地,而巴洛克建筑的热烈与繁华,刚好迎合了他们的"炫富"心理。他们照搬起对面华丽的西式建筑,并用中国传统特有的饰物对建筑改造。于是一系列"巴洛克"式的立面造型上,出现了蝙蝠、石榴、金蟾、牡丹等有吉祥意义的中式图案。鉴于道外"前店后厂"的商业模式,传统的中式四合院作为"居住和仓储空间"被运用到了建筑中。后世,这种风格由一位叫西泽泰彦的日本学者赋予了"中华巴洛克"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今天,当我故地重游之时,修葺一新的历史文化街区,让我仿佛置身于电影片断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