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无悔 岁月如歌 纪念东北师范大学外语系英73.1班入学五十周年

初心

<p class="ql-block">摄影:英73.1班同学</p><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宋雅范</p> <p class="ql-block">序:本篇以本次隆重纪念东北师范大学外语系英73.1班同学入学50周年纪念活动开篇,后按年代顺序展现不同时期同学们相聚的实况,最后以图片方式展示校园风貌,以文字方式介绍学校历史沿革及发展现状。</p> <p class="ql-block">2023年9月2日,阳光明媚,晴空万里,我们英73.1班的十位同学在东师校园汇聚一堂,庆祝我们50年前也是在这样秋高气爽的时节来到东师,成为外语系英73.1班的一员。</p> <p class="ql-block">大家在校门前集合,等待这欢聚时刻。</p> <p class="ql-block">老同学几年不见,格外亲切。</p> <p class="ql-block">大家纷纷在校门前留影,留下50周年的美好记忆。</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好姐妹苏秀英同学是班里聚会的积极分子,她远在成都,但每次聚会都落不下。这次她因手术尚在恢复期加之家里有事没能赶到,她通过影像合成把自己拉进了这张集体照,以表达急切的心情。</p><p class="ql-block">因故未能参加这次聚会的葛淑惠姐姐也急切地要求把自己的影像加进集体照中来,苏秀英用高超的合成技术实现了她的愿望。姐妹们的积极参与充分说明我们英73.1班是一个团结、友爱、和谐、幸福的集体。</p> <p class="ql-block">步入校园,我们首先来到外语学院教学楼前。这里曾经留下了我们走过的脚印和朗朗书声,50年后再回首,我们感慨无限。</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东师图书馆。想当年,我们曾一砖一瓦在这里劳动过,为学校基本建设做出过贡献。</p> <p class="ql-block">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了静湖,满池的荷花飘散出阵阵沁人肺腑的清香,碧绿的荷叶摇曳着身姿欢迎我们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柳荫下曾有我们读书的身影,冬季结冰的湖面上留下过我们速滑的矫健英姿。那时的我们胸怀远大理想,如今已光荣退休,过着含饴弄孙的幸福生活。</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校园中,大家有说不完的知心话。</p> <p class="ql-block">步伐矫健,分明就是小青年。</p> <p class="ql-block">这座楼群的前身是我们的宿舍。</p> <p class="ql-block">远处突出出来的是我们曾经的外语系教学楼。</p> <p class="ql-block">中午12点,我们来到东师会馆,留下这美好影像。</p> <p class="ql-block">当年班级的团支书赵俊峰同学为这次聚会安排了丰盛的午宴。</p> <p class="ql-block">宾客隆重入场</p> <p class="ql-block">参加聚会的7位女同学被笑称为“七仙女”。</p> <p class="ql-block">酒逢知己</p> <p class="ql-block">精美菜点</p> <p class="ql-block">餐前来碗开胃松茸汤。</p> <p class="ql-block">东道主致欢迎词。</p> <p class="ql-block">大家为庆祝入校50周年频频举杯。</p> <p class="ql-block">参加聚会的同学畅谈各自的人生经历与感想。</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弹指一挥间,我们已从当年的青年步入如今的古稀之年。回忆当年入学的情景和三年大学生活,往事仍历历在目,…… 。</p> <p class="ql-block">1973年9月,我们20名来自省内各地的青年从不同的岗位来到了省会长春,走进了吉林师大(之前和现在的东北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73.1班。他(她)们是:陈新,葛淑惠,谢方庆,肖可燕,李善玲,李新,卓娅,李庆生,赵树勤,宋雅范,戴西维,杨佳玲,王庆山,赵俊峰,安松郎,苏秀英,邹晓英,许传芳,向玉芝,杨印伟。</p> <p class="ql-block">1974年秋季学期,我们来到德惠县后湾子办学基地,边劳动边上课。这是与后湾子永青生产队干部(生产队长,民兵排长,妇女队长等)合影。</p> <p class="ql-block">我班同学参加后湾子办学基地运动会,看那时的我们,意气风发,英姿飒爽,充满活力。</p> <p class="ql-block">在长春煤气燃气厂与二班同学劳动实习。</p> <p class="ql-block">在长春第三机床厂学工时的珍贵影像。</p> <p class="ql-block">我班王庆山,邹晓英,葛淑惠、卓娅同学参加一九七五年大专院校文艺汇演。</p> <p class="ql-block">1975年8月,五位男同学在长春胜利公园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1975年8月,长春人民广场。</p> <p class="ql-block">1975年8月,摄于长春南湖公园。</p> <p class="ql-block">1976年初春,我们来到吉林市吉林化学工业公司毕业实习。周末休息,我们来到吉林松花江边,在江边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在吉林实习期间,全体同学在吉林北山旷观亭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在北山荷花池泛舟。</p> <p class="ql-block">1976年7月,结束了三年的大学学习生活,我们迎来了毕业季,大家即将离开学校,走向不同的工作岗位。</p><p class="ql-block">毕业合影</p><p class="ql-block">前排:安松郎 王庆山 金老师 谢方庆 赵俊峰 李庆生</p><p class="ql-block">二排:陈新 葛淑惠 许传芳 邹晓英 向玉芝</p><p class="ql-block">三排:卓娅 杨印伟 肖可燕 李新 苏秀英</p><p class="ql-block">最后排:戴西维 李善玲 杨佳玲 宋雅范 赵树勤</p> <p class="ql-block">分别前,大家在校园内合影留念。前排右三是我们的任课老师金学庸先生。</p> <p class="ql-block">毕业前,我们在外语系教学楼门前同我们的任课老师金学庸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毕业前,我班552女生宿舍同学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毕业前,我班和三班553女生合寝留影。</p> <p class="ql-block">外语系召开欢送苏秀英赴藏大会。</p> <p class="ql-block">我班召开苏秀英赴藏座谈会。</p> <p class="ql-block">党小组欢送苏秀英同学赴藏留影纪念。</p> <p class="ql-block">赴藏前<span style="font-size:18px;">部分同学与苏秀英合影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1995年,苏秀英携女儿来长,与同学相聚。</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1996年为纪念毕业20周年组织的同学聚会</p> <p class="ql-block">与其他班部分同学合影。</p> <p class="ql-block">班长与白山市第二中学党委书记许传芳同学相聚。</p> <p class="ql-block">部分同学与来自加拿大的李善玲同学相聚在东师。</p> <p class="ql-block">戴西维同学。</p> <p class="ql-block">杨佳玲和李善玲同学。</p> <p class="ql-block">2004年,晓英携女儿来长,与同学相聚。</p> <p class="ql-block">班长与晓英相聚在深圳。</p> <p class="ql-block">2009年8月,部分同学在长春首尔大酒店宴请小苏回吉。</p> <p class="ql-block">2009年金秋十月,我班同学在长春齐聚一堂。这是自1976年毕业后较大规模的一次聚会。</p> <p class="ql-block">班长在“精气神饭店”宴请大家。</p> <p class="ql-block">苏秀英和宋雅范相聚在北京</p> <p class="ql-block">传芳和晓英相聚在白山</p> <p class="ql-block">2015年8月,我班同学在长春净月民宿聚会。</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吃过早饭,我们来到了净月校区参观游览,大家看到学校日新月异的发展不禁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2017年,晓英回长春,与部分同学相聚在东师会馆。</p> <p class="ql-block">2017年8月12~13日,我班在吉林组织了一次聚会。大家从长春、德惠、辽源、白山,深圳、成都、北京等地齐聚吉林。</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次难得的聚会,有14位同学参加。第二天,带队去俄罗斯旅游的杨印伟同学也匆匆赶来,我们15位同学在吉林欢聚一堂,成为自毕业以来我班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聚会。</p> <p class="ql-block">在大排档吃烧烤</p> <p class="ql-block">8月12日,大家来到美丽的松花湖,乘船游览湖光山色。</p> <p class="ql-block">在松花湖的游船上,大家边观赏美景边聊天,回忆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畅谈毕业后各自的工作、生活,……。</p> <p class="ql-block">中午,在湖边鱼餐馆品尝松花湖特产:著名的三花一岛(鳌花、鯿花、鲫花,岛子)鱼。</p> <p class="ql-block">下午,我们来到吉林北山,因时间关系,没有爬山,在山前广场留影纪念。</p> <p class="ql-block">晚上,大家在KTVK歌、猜谜、表演太极,……</p> <p class="ql-block">2018年8月,我班部分同学相聚在长春。</p> <p class="ql-block">2019年5月17日,为欢迎王庆山、苏秀英来长组织的同学会。</p> <p class="ql-block">2019年初冬,我们的好姐妹肖可燕因病故去。病重期间,班长赵树勤及李新、卓娅等同学曾去医院探望。病故后,赵树勤、许传芳、杨印伟、谢方庆代表全班同学送她最后一程,并向家属表达慰问。</p> <p class="ql-block">2023年4月16日,宋雅范、苏秀英成都重逢。</p> <p class="ql-block">沈秀英老师,1973~1975年担任我们外语系英专辅导员。在校学习期间,无论是在校学习,还是去后湾子办学基地,亦或是到工厂学工,去吉化搞翻译实习,……,老师都与我们同行同在。我们的成长、我们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有老师的辛勤付出。在此,我们要真诚地道一声“谢谢!”。</p> <p class="ql-block">2023年9月13日,在一个风和日丽的艳阳天,我和沈老师在北京终于见面了。时隔半个世纪的相聚怎能不令人心情激动!</p> <p class="ql-block">沈老师是一位令人敬佩的老师。当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她既要上课学习,又当咱们的辅导员,学习工作两不误。而且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好榜样。毕业后,</span>她服从组织安排,在最基层的公社中学任教,一干就是二十年,为边远地区基层教育,为培养学生做出了贡献。</p> <p class="ql-block">沈老师是2020年到北京来定居的,早就想见个面,无奈疫情阻隔,今天才见到了沈老师。聊起咱班同学,她如数家珍,能说出每个人的名字,对咱班同学的印象很深刻。我介绍了同学们的近况,并转达了大家对老师的思念之情。听到大家都事业有成,家庭幸福,老师很为大家高兴。老师对李庆生的过早离世和肖可燕的病故表示惋惜和痛惜。时隔半个世纪再见面,有说不完的话。不知不觉中我俩聊了近4个小时,好多话还没说够。最后,沈老师让我转达她对大家的问候和祝福,希望大家珍惜眼前和当下,过好每一天,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并欢迎大家到北京来相聚!</p> <p class="ql-block">在2023年岁末,我和苏秀英有幸在三亚相聚。刚一见面,我们高兴的热烈拥抱。我们聊过去,说现在,谈未来,好多话说也说不够。我们相约,明年夏天回东北,和大家再相聚。</p> <p class="ql-block">2023年12月14日,秀英和晓英在深圳相聚。</p> <p class="ql-block">2023年,给我们留下了太多难忘的回忆。首先是4月份,苏秀英和宋雅范在成都相聚。9月4日,班里10位同学从加拿大、深圳、北京、白山汇聚长春,在东师校园漫步、合影、聚餐,……。国庆节前,宋雅范在北京与沈秀英老师五十年后的相聚。让我们珍惜岁月静好,期待下次再相聚!</p> <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13日,又一个难忘的日子。今天,东师外语系英73.1班的部分同学,在长春<span style="font-size:18px;">欢聚一堂,畅谈一年来的生活和收获。</span></p> <p class="ql-block">不远千里从成都赶来的苏秀英同学给大家带来了象征团结美好喜悦的红围巾,给聚会增添了欢乐喜庆的气氛和色彩。</p> <p class="ql-block">班长在长春《开饭》酒店宴请大家。</p> <p class="ql-block">聚会圆满结束,大家依依不舍,有太多太多的话还没有说完,大家相约2026,我们毕业50周年再相会!</p> <p class="ql-block">东师已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记忆</p><p class="ql-block">附:1.学校标志</p><p class="ql-block"> 2. 学校本部、净月校区及校园设施和环境</p><p class="ql-block"> 3. 学校简介</p><p class="ql-block"> 4. 历史沿革</p> <p class="ql-block">校训</p> <p class="ql-block">校旗</p> <p class="ql-block">校徽</p> <p class="ql-block">校歌</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学生证。</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毕业证书。</p> <p class="ql-block">校园风采</p> <p class="ql-block">静湖</p> <p class="ql-block">净月校区</p> <p class="ql-block">冬天里的校园银装素裹,分外妖娆。</p> <p class="ql-block">学校简介</p><p class="ql-block">东北师范大学(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简称东北师大,位于吉林省长春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校,由教育部与吉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国培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和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援疆学科建设计划”高校、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承办高校、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入选高校。</p><p class="ql-block">东北师范大学于1946年建校,原名东北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50年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易名东北师范大学,隶属教育部。1953年,学校开始招收和培养研究生。1958年划归吉林省管理,更名为吉林师范大学。1980年重新划归教育部,复名为东北师范大学。</p><p class="ql-block">截至2022年9月,学校有自由校区和净月校区;设有21个学院(部),开设本科专业82个;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5000余人,在校硕士研究生15000余人、博士生3000余人;在校留学生700余人。专任教师1700余人,其中教授560人、副教授657人。</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东北师范大学的前身是东北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45年10月25日,毛泽东主席接见延安大学校院主要领导干部,指示学校向东北迁移,创办“新型的东北大学”。1946年元旦前后,东北局指示著名作家舒群创办“东北公学”,同年2月以“依照民主政府建设新东北之方针,广集各级学员,以造就行政技术及师资等实际工作人才”为目标开始招生。不久东北局决定将“东北公学”改名为“东北大学”,任命张学良将军的胞弟、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张学思兼任校长,校址设于本溪。1946年3月15日,转至安东(现丹东市)后,继续转移经通化、梅河口、吉林,于4月26日到达长春。校址设在当时长春著名的建筑之一“海上大楼”。5月,由于国民党反动军队向公主岭进犯,学校再度北撤。27日到达哈尔滨市,除留部分师生接收哈尔滨医科大学,继续北撤。6月1日,最后一批师生到达北满根据地佳木斯市。学校定址于“满赤医院”。1948年7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将东北大学迁往吉林市,与党在吉林市创建的吉林大学合并,定名为东北大学。1949年2月,长春大学、沈阳东北大学、长白师范学院文、理、法三个学院及先修班教职员与学生,全部合并到东北大学。7月,学校由吉林市迁到长春市。1950年4月, 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学校易名为东北师范大学,隶属教育部,成为一所以培养新型的中学师资为目标的高等师范院校。上世纪50年代,成仿吾校长提出了为中小学教育服务的办学思想,学校首开中国高师函授教育之先河。1953年,学校开始招收和培养研究生。1958年,东北师范大学下放归吉林省领导,同年10月学校更名为吉林师范大学。十年动乱期间,学校遭受到严重的摧残和破坏,但富于革命传统的广大师生在动乱中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为学校后来的发展保存了力量。1978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 学校重新划归教育部领导。1980年8月, 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恢复了“东北师范大学”的校名。</p><p class="ql-block">我们为学校的发展建设和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自豪!为成为这所重点师范院校的学子倍感骄傲!</p> <p class="ql-block">结语:自1973年9月入学,到1976年8月毕业离校,我们20名同学在一起共同生活了整整3年。从冬到春,从春到夏,从夏到秋,从秋到冬,整整三个寒暑,大家同学习,同劳动,风雨无阻,情同手足。</p><p class="ql-block">令人感慨和遗憾的是,人生无常,我们班集体的李庆生、肖可燕同学因故已离我们而去,但他们的音容笑貌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里。让我们以此深切缅怀、追忆他们!</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们也向曾经教授我们知识和本领的各位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并送上深深的祝福:祝福各位任课老师晚年幸福快乐吉祥安康!</p><p class="ql-block">回首往事,感慨万千!五十个春秋,弹指一挥间。人生七十古来稀,如今,已迈入古稀之年的我们更加珍惜这份同学情谊。让我们互道珍重,快乐过好每一天,健康的迎接你我、我们大家的八十、九十,百岁那一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3年9月5日完成于返京列车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3年后,既2026年,我们将在这里再聚首,隆重庆祝我们毕业50周年,同学们,朋友们,到那时我们再相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