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曲作评论(70)

东方茉莉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b> 师道强,孝义市人。中国散曲研究会会员,山西诗词学会唐明诗社顾问兼吕梁分社社长,晋西诗词学会顾问,山西黄河散曲大课堂讲师,孝义散曲社和吕梁散曲社首任社长。出版著作有曲作与曲论《蟾宫曲》,诗词集《莺啼序》,散文、评论集《君子兰》,长篇小说《山水间》和《白雪梦》,孝义文化专著《古城情思》等。散曲获白雀奖2023年第一季度全国诗词大赛一等奖,全国第六届百家诗会一等奖,韩建杯贾岛故里全国诗词大赛三等奖,以及孟浩然新田园诗、光彩杯曲咏三秦等全国多个诗词曲大赛的优秀奖。散曲论文10余篇,一篇入选《第十七届散曲与相关文体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其余分别刊登于《今古曲作评论》《当代散曲》《当代新诗体论说与作品集》《孝义散曲》等散曲专业杂志和网络媒体。</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在争鸣中撞击火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一一试从我省散曲界元老黄文辛先生对我和孝义散曲社部分作品的点评中探索创作当代散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评论的几点意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作者/师道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b> 数月前,山西黄河散曲社在《作品与争鸣》专栏,对本社某散曲作品展开讨论时,大家各抒己见,各有见地。《当代散曲》原振华主编在《编者手记》中指出,“思想是发散的,多元的,只有相互碰撞,才能产生出智慧的火花。提倡对作品展开讨论,发出不同的声音,才会促进创作提高,促进散曲发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对此,我是完全赞同的,对某首散曲作品存在不同看法,是正常的,也无需统一,只要对大家有启发即可。而且通过这次畅所欲言的讨论,也引发了我对曲评的兴趣。数日前,我写了一篇较长点的评论文,题目是《酸而不酸 辣而不辣一一从孝义和吕梁散曲社部分社员的作品看山西吕梁地区当代“腊八蒜”风味散曲的特色》。山西黄河散曲社顾问、中华诗词学会散曲工委副主任张四喜先生看后,对我说,“感谢你写了大量对山西散曲有建设性的好文章,这篇文章更深刻更有见地,多宣传新人作品非常必要,再次感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叧外,黄河散曲社顾问黄文辛先生,黄河散曲社社长李玉平,副社长原振华以及孝义和吕梁散曲社的很多朋友都给予了热情肯定。对此,我感到十分惭愧。我过去虽然断断续续地写过一些曲论和曲评,而且也刊登在全省和全国的一些散曲专业杂志、论文集或微信平台上,但都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写到哪算那,全无一点章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究竟散曲要不要评论,如何评论?我虽然不得要领,但回忆起山西诗词学会常务理事、黄河散曲社顾问、我亦师亦友的黄文辛先生在最近这几年来,对我以及我组建的孝义散曲社和吕梁散曲社的部分作品的点评分析看,我似乎摸着了些门路,故作此文与各位散曲方家和曲友们共同商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首先肯定地说,散曲需要评论。有人说,文艺创作和评论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这是非常确切的。如果没有评论,那么创作也就很难前行,甚至偏离方向。在散曲创作方兴未艾的今天,高质量、高品位的评论对散曲的健康发展,尤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作这样的评论容易吗?古人云,“经师易获,人师难得”。黄文辛先生即是这样一位难得的散曲评论家。</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b> 写散曲评论要高屋建瓴,从大处着手,拓展作品的影响力。我收到张四喜先生的赠书《人间万象》散曲集后,写了一点读后感,题目是《用散曲雕刻人世间芸芸众生象》。我把文章底稿发给黄文辛先生后,他回复道:</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读了你的评论文章,你抠得很细,有深度。感谢你对“腊八蒜”说的认可。支持你呼吁促进形成“腊八蒜”流派的建议。当然,这只是一种流派,还有其他流派。但这一流派在山西占了主流,且影响到全国。</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看看黄文辛先生对我的评论,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再评论,他不是简单的附和,而是把我的呼吁提高到山西散曲的“主流”,“影响到全国”这样的大格局上,可谓棋高一着啊!</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数日后,当我把孝义散曲社和吕梁散曲社具有“腊八蒜”风味的部分作品发他后,他立刻回复道:</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孝义散曲社和吕梁散曲社的曲友,最近开展了向张四喜先生学习刻画世间百态创作活动。读了他们的作品,眼界大开。正如当年山药蛋派,在赵树理周围有一群“西李马胡孙”一样,今天的后山药蛋派一一张四喜周围还有那么多“腊八蒜”味道的散曲作者,着实令人兴奋不已。明代何良俊曾经用“蒜酪味”形容散曲的味道,我看在山西缺了醋是不行的。用老陈醋泡的腊八蒜,那才是正宗的山西散曲味道。张四喜散曲正是这种味道。而学习张四喜的这帮老醯子,还能逃脱醋蒜味道吗?这些散曲和忻州、晋中、长治等地的不少曲友的作品一样,或土得掉渣,或酸得倒牙,或辣得过瘾,或暖得如家。将构成一个“腊八蒜”的流派,在百花丛中独树一帜。</b></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看到黄先生的上面留言,我似乎看到一位站在吕梁山上的长者,正满腔热情地歌颂着整个山西散曲界的美好春天,勾勒出了百花丛中独树一帜的腊八蒜流派,这是多么让人兴奋和自豪,并对前景充满希望啊!这,不正是散曲评论的最高境界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讽刺散曲能不能作?敢不敢作?怎么样作?去年9月份我们孝义散曲社首次组织了集体练笔。开始,我把部分作品发黄老,向他请教。他不仅大力支持,而且对其中几首作品进行了具体点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u> 师道强【双调•折桂令】童话里想吃葡萄的狐狸,独木桥体,谐谑有趣。</u></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u> 任志诚【仙吕•一半儿】请客,“一半儿迷糊一半儿跑”活画出那些假朋友的嘴脸。一针见血。</u></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u> 张福清【越调•小桃红】劝某地方领导,恐不是个别,有典型性。只喊不干毁三观的大有人在,当刺!</u></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u> 辛改娥【中吕•迎仙客】宠狗人,“宝贝心肝,爱字形儿变。”爱得过分了,“爱”就变成了“受”,活受罪,自作自受,何苦呢!这个尾结得好!</u></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得到黄老的鼓励后,我们再次组织了集体创作。两次计30多人,创作了60多首作品,分两期公众号进行了发布。我还把自已的几首作品试着投向了《中华诗词》杂志,不想竟发表了两首。试想,如不是得到黄老的点评和鼓励,我们有这样的勇气和成绩吗?</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b> 写散曲评论要抓住散曲自身固有的艺术特色,进行深入的剖析,才能评到点子上。我于2020年下半年组建了孝义散曲社。第二年一月份就集体组织大家参加了白雀奖全国诗词大赛中的散曲作品参赛。本季度大赛要求是用【中吕•醉高歌带过红绣鞋】的统一曲牌,围绕古今文学艺术人物进行主题创作。这首带过曲是我社人们的首次接触。曲中三次句尾用了去上声韵足,三次用了长短句不同的对仗,难度较大。再加上我社是首次围绕知名人物作曲,所以无论是格律,还是主题内容,对大家的压力都很大。我对上述情况给大家作了详细分析和讲解后,大家积极性十分高涨。仅13天时间,就有27人创作了62首作品。作品投出后,经大赛公布,我们有21人48首作品入围。其中,一人获本季度大赛一等奖,二人获优秀奖。这个成绩来之不易。但外人岂知,这和黄文辛先生对本社作品的点评是分不开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当我们作下作品后,我请黄老进行指导。当时,正值春节前夕,家家事多,而他八十多高龄,老伴又病着,但他仍然对我发去的部分作品进行了精心点评。下面仅举两例说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u> 杨正【中吕•醉高歌带过红绣鞋】王昌龄</u></b></p><p class="ql-block"><b><u> 盛唐圣手弛名,边塞诗人秀颖。襄州泪送诗星哽,梦里追魂不醒。【过】年少凌云天命,开元竞夺魁星,为官清正重民生。仕途君相助,尘埃路难行,归林难见影。</u></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黄文辛先生点评: </b></p><p class="ql-block"><b> 所概括的内容丰富,所表达的感情深沉。首句“盛唐圣手驰名”真实不虚。七绝,盛唐存472首,其中王昌龄74首,占六分之一。七绝的发展至王昌龄体制大定,手法成熟,称王昌龄“七绝圣手”当之无愧。杨正散曲通过赋比兴手法,主要是以情感人。作者对王昌龄完备七绝体制、兴起边塞诗风的历史性贡献充满敬仰之情;对于王昌龄待友之忠诚、爱民之真诚充满感喟之情;对于王昌龄两次被贬充满惜才之情;对于他因遭妒而被害充满愤懑和惋惜之情。该曲格调高亢,感情真挚,语言流畅,思路清晰。是一首好曲,首句可直称“七绝圣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从上面黄老点评,可以清晣地看到,他抓住作品的一个“情”字,进行详细分析:敬仰之情、感喟之情、惜才之情、愤懑和惋惜之情。所以他得出的结论是“此曲格调高亢,感情真挚,语言流畅,思路清晰。是一首好曲。”</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其实,任何一首好的文艺作品不外乎一个“情”字。刘勰说,“繁来寡情,味之必厌。”苏轼说,“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黄文辛先生深谙此理,所以他的点评真正评到了点子上,不由人不服。</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u> 辛改娥【中吕•醉高歌带过红绣鞋】杜甫</u></b></p><p class="ql-block"><b><u> 杜诗洋溢奇观,卷轴萦缠痛感。钟灵造化山峰灿,凌顶情燃志满。 【过】三吏浓描征乱,三别尽诉离惨, 忧时伤乱吐奇篇。语惊情沉郁,韵美意酣然,才绝文浩衍。</u></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黄文辛先生点评:</b></p><p class="ql-block"><b> 杜甫这首带过曲,突出歌颂了诗圣杜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和“沉郁顿挫”的典型风格。通过其脍炙人口的篇目,唤起读者的回忆,一位人格高尚、诗艺精湛的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挺立眼前。“三吏浓描征乱,三别尽诉离惨,忧时伤乱吐奇篇。语惊情沉郁,韵美意酣然。”活脱脱描绘出杜甫的高大形象。这首散曲的突出优点是对仗工整,韵律协调,感情充沛。建议将末句的“才绝”二字改为“墨香”或其它适当的词,以彰显杜诗的人民性、通俗性和可继承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上面黄老的点评,除指出本曲“活脱脱描绘出杜甫的高大形象”外,强调说“这首散曲的突出优点是对仗工整,韵律协调”。这里,他依据散曲的基本艺术特色,点明对仗和韵律问题,而这两点正是检测一首散曲的关键点,他作了特别提醒,实属方家所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这次参赛后,我们取得了一定经验,也有了信心。因而至今仍组织大家参赛。两年多来,取得一等奖2人次,二等奖4人次,三等奖2人次,优秀奖14人次。这用“硕果累累”来形容,恐不为过。</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b> 散曲评论不是散曲作品的附属品,而应成为相对独立文体。他固然要对所评论的作品进行剖析和评价,但他不是“裁判员”、“布道者”。而应是真善美的发现者和宣传者。同时要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善于通过作品的个性问题,提出和解决共性问题的思路,这才能启发被评者和广大读者加入到对散曲作者和作品的阐发讨论中。从而撞进出意想不到的思想火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黄文辛先生正是这样一位高明的评论家。去年10月份,我应孝义散曲社曲友的要求,在群里用语音讲了关于自由曲的概念、特色和创作体会。其实,我对这个问题也没有深入研究,更没把握。为此,我把讲稿整理成文《浅谈自由曲—一从古今三支曲子看自甶曲的特点以及向新体诗歌的发展趋势》后,发给黄老。很快就收到他的回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道强学兄你好!看了你的《浅谈自由曲》,非常同意你的一些观点。读了你的自由曲作品,知你不但研究此道,而且亦在实践中探索。希望能有所成就。</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上世纪八十年代,著名诗人丁芒就发表自度曲,1995年温祥首用自由曲这个名称在《山西日报》发表《中秋》,丁芒先用自度曲名称,后来也同意称自由曲。两人携手,推波助澜,引起了诗词界的注意。其中反对的人也不少。甚至遭到个别人的谩骂。我于2006年写了一篇题为《试析诗文化中的自由曲现象》在《当代散曲》上发表,2008年又在全国第22届中华诗词研讨会上发表。刘江平所写的《〈红楼梦〉中的自由曲》一文在《中华诗词》发表。温祥自由曲《张老三闯宴》在全国获了一等奖。自由曲创作一直没有中断。但目前处于低潮。其原因主要是相当一些自由曲作者缺乏格律曲的基础;一部分作品缺乏曲味而接近五四以来的新诗。介绍一些情况,仅供参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通过他的介绍,我对自由曲的发展摡况有了深入了解,同时对创作自由曲有了极大兴趣。于是,我不仅自己带头作,还组织本社人员进行了创作。在较短时间内有近30位朋友,创作了50多首作品,其中不少作品还是长调,即仿格律散曲中的套曲。我们不仅连续出了三期公众号发布,而且我和几位社员的作品刊登在《孝义文艺》《孝义风采》和《孝义文化研究》杂志上。后又被《当代新诗体论说与作品集》收入。</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四)</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b> 写散曲评论要有说真话的勇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敢于褒优贬劣,才能达到评论的真实可信。从理论上讲是这样,保证批评的公正和准确,才能让批评对象真正受惠,知所损益,改善提高。对于作者而言,只要还想进一步提升水平,就需要评论者指出存在的问题,建议改进的方法,这比一味肯定和赞美更重要,更有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但做到这点很难。就客观方面来说,评论者与作者同处一个时空,那些躲不开的人情和面子甚至利益关系,必然导致人们常的“创作容易评论难,评论中指出作品的毛病更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但黄文辛先生就是一位敢说真话的人,他对我作品有褒有贬,我不仅欣然接受,而且十分感激。特举一例说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u><span class="ql-cursor"></span> 师道强【中吕•醉高歌带过红锈胖胖鞋】齐白石</u></b></p><p class="ql-block"><b><u> 萌时巧手灵娃,翁现白须瘦颊。谁知他把和平画,爱意人间尽洒。【过】碧草丛中灵蚱,清枝树上精鸦,引来馋嘴小猫抓。一颗肥白菜,几只细红虾,是真还是假?</u></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对我的上述作品,黄老评论道,师道强的【中吕•醉高歌带过红绣鞋】曲咏齐白石,格律严谨,对杖工稳,上去分明,音韵铿锵。人物形象描写抓住了白石先生“白须瘦颊”的主要特征,使人感到亲切。进而以“谁知他把和平画”点出了先生作画的时代精神和艺术灵魂。散曲作者以白石先生诸多绘画形象的描述,彰显其艺术成就,以“引来馋嘴小猫抓”等赞颂艺术大师神形兼备的巧妙运笔,最后以“是真还是假”结尾,道出了齐白石画作的绝妙之处,这就恰合了齐先生的画论名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此结句也道出了一切艺术创作的真谛。建议将曲中的“红虾”改为“明虾”。典型的白石虾皆为透明水墨色。烧熟了才变红。</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对黄老上述点评中鼓励的地方且不说,单讲最后指出的问题就像当头棒喝,让人猛醒。我当初作这句时,考虑到要和上句的“肥白菜”对仗,对虾的修饰词考虑了好几次。原先写的是“细灰虾”,但觉得“灰字”没有美感。所以改为了和上句“白”的强烈对比色“红”字,而全然没有考虑红虾其实是烤熟的,齐白石是不会画他的。经黄老一针见血的指出,才使我认识到任何作品都要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切不可任意虚构。尤其是细节描写,如违背了真实,有可能导致整首作品的失败。这个教训我永远牢记,以后再作散曲和其他作品时,总要注意把真实性摆在第一位。在出孝义散曲社公众号时,有人建议我改了那个红字,同时删了黄老最后的那句话。但我坚持原文一字不改地照登。因为他不仅是对我个人的教训,同时对读者也是个有益的提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黄老对我作品的点评是尖锐的,但更多是温情的,而且是多样的。有一次,我在个人公众号中发表了一组山坡羊散曲,他看后给我发来了留言,竞也是一首山坡羊,这让我兴奋不已。其作品如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u>【中吕•山坡羊】读师道强曲友《山坡羊》专辑遐想</u></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u>黄文辛</u></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u></u></b></p><p class="ql-block"><b><u> 听扬鞭韵,挥羊铲棍。白云滾滾羊群驯。领千军,震乾坤。洪流一涌天边近。向晩牧歌红日吻。山,披绣锦;心,酿烈醇。 </u></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 纵上所述,黄文辛先生是我散曲的知音。他对我及孝义散曲社和吕梁散曲社十分关心,除欣然接受我特聘他为两社的顾问外,还作了很多有益的评论,让我受益非浅,评论的力量也见一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评论的样式是多样化的,包括理论文章、书评、点评、序跋、对话、访谈、作品或公众号后留言等等,都是评论的一种方式。评论的内容要在散曲作品中间去撞击和发声,要有专业性的理论和针对性的实效,而不是人云亦云,更不是胡吹乱捧。我喜欢像黄老这样实事求事、谨严真挚、温暖澄澈、格调高雅和性灵风韵的评论文字。让人读后有营养,有收获,有快感。这样的评论者和评论文章但愿多多益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建强文艺评论阵地,营造健康评论生态,推动创作与评论有效互动,增强文艺评论的战斗力、说服力和影响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我省散曲界在全国有很大影响力。除有健在的像张四喜、黄文辛这样的元老外,还有李玉平、原振华等领头人。有理由相信在他们引领下,我省的散曲创作和评论一定会齐头并进,相得益彰,共同繁荣昌盛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2023.08.28</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