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刚看完了董宇辉对余华的访谈,其中谈到了余华的小说《活着》,余华自我调侃说,有人说他是靠《活着》而活着。其实,就《活着》这本书,出于再版的需要,余华就已经写了五篇自序,可见这本书的销量之大和受众之广。</p><p class="ql-block"> 《活着》,一本书,一个人,一个年代,一段人生。 一个纨绔子弟的开始,一个沧桑老人的最后,父母妻儿一个一个离开人世,只剩一头老牛陪着他在夕阳里继续走远——余华用千惨万虐的死亡故事,讲述着温和乐观的活着。在那个特殊的历史年代,一名叫徐福贵的老人,年轻时不懂事,吃喝嫖赌败光了家产,先是气死了自己的爹,在去给母亲请郎中的路上又被抓了壮丁,在经历了战场上的血腥后侥幸存活下来,被俘后才得以返乡回家团圆。但在那个为一粒米都能让人出卖良心,让人疯狂的时代,活着对于福贵一家来说是何等的艰辛,先是儿子有庆为给县长老婆抽血而被活活抽死了,哑巴女儿凤霞生孩子生死了,再是早入膏肓的老婆家珍病死了,偏头的女婿二喜被水泥板压死了,就连六岁的外孙苦根也因吃豆子而被活活给撑死了。到最后,他所有的亲人都一个个地离他而去了,只剩下了那只和他一样被生活榨干了血肉的老牛在陪着他,仍在生活的风雨中飘摇着,活着。 </p><p class="ql-block"> 福贵的一生中,一个又一个的亲人死去了,一波又一波无际的苦难一点一点地吞噬着福贵关于活着的信念。一生的坎坷,让福贵失去了太多太多的东西,生活留给他的似乎只剩下“活着”两个字。但到人生的最后,他反而坦然了,死无所惧,面对生活继续的苦难,福贵依然积极地抗争着,苦苦地挣扎着,一次次地寻找着让自己活下去的理由。就象他自己说的那样: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而我还活着,而且还有这头老牛陪着我。</p><p class="ql-block"> 在生命的坎坷和苦难中,福贵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运的,一大家子人,毕竟只有他一次又一次地活了下来。有人说,福贵的一生是惨得不能再惨的一生,而我却从他讲起自己的妻子、女儿、儿子、女婿、外孙的过往中,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幸运和幸福之情中,看到了他在艰难活着的过程中所获得的那份坚定的快乐。他觉得他这一生不只是苦难,还有幸运和幸福,在这苦难的生活中能拥有他们是十分幸运的,和他们一起生活的日子更是幸福的。福贵正是靠着这份和他们在一起的幸福时光支撑着他挨过了一次又一次的苦难,他用生命的过程和长度平衡了活着的沉重,这也是他能在无数恐惧与绝望中,仍能不疯不癫不痴不傻地活下来的原因。 </p><p class="ql-block"> 其实,生活之于今天的我们,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许三观卖血的事情仍在继续着,人活着时所要面对的困境和苦难一直都在,只是变化了方式而矣。所以《活着》其实就是要教会我们学着做个有英雄主义的人,生活中虽多困苦磨难,但只要有内心向上的坚定信念,总会获得活着的那份欣喜的甜,最终明白生活的真谛和活着的意义。就象罗曼罗兰所说的:这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p><p class="ql-block"> 《活着》的韩文版自序中写道: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p><p class="ql-block"> 活着就是一种精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