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赵尔巽公馆

千秋雪

2023年8月31日,天高气爽,我们出发去参观赵尔巽故居。<div>赵尔巽故居在万泉公园里面。万泉公园宽大的园门口一侧有一小花圃,淡紫色的小花正享受着初秋的阳光。</div> <p class="ql-block">  公园大门内侧矗立一块公园的平面图板。</p> 赵尔巽公馆在公园门口附近,是一座青砖瓦舍四合院。 公馆正门朝南,一排五间房,庭院大门居中。大门口前方新立两头石狮子,镇守宅院。 院门口西侧的牌匾<div> 赵尔巽公馆旧址 </div><div> 沈阳市人民政府 </div><div> 2008年10月27日公布 </div><div> 沈阳市文物局立</div> <p class="ql-block">院门口东侧的牌匾 </p><p class="ql-block"> 东北名家书画院</p><p class="ql-block"> 郭兴文 </p><p class="ql-block"> 创作培训基地</p> 原院门。门两侧楹联:<div>  东海高门见天道</div><div> 南州一榻冠人伦</div> 门票20元。老年人等一些特殊人群半价。 <p class="ql-block">赵尔巽公馆简介</p><p class="ql-block"> 赵尔巽公馆是清末民初时期盛京将军、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在沈阳的公馆。</p><p class="ql-block"> 公馆始建于1905年,原有三进四合院和东西跨院构成,形同“品”字,今仅存住院和东跨院。公馆地处沈阳万泉公园内,背倚小河沿荷塘,绿树成荫。院内建筑为青砖木结构,屋顶为小青瓦,此派(?)青堂瓦舍显示身为东三省总督的赵尔巽虽身居高官,确(却)有一颗清净淡泊之心。</p><p class="ql-block"> 公馆内对赵尔巽总督的平生及生活进行了复原、陈列和展示,全面展现了赵尔巽叱咤风云的政治生涯及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p><p class="ql-block"> 赵尔巽公馆在2004年被列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p> 随票赠送公馆简介正面 <p class="ql-block">  随票赠送公馆简介背面,其中一段对赵尔巽的介绍做了简单补充:</p><p class="ql-block"> “赵尔巽在担任盛京将军期向,大肆(举)兴办学堂、银号、图书馆等机构,为奉天省财政、学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赵尔巽晚年主持编纂的《清史稿》为清代正史中最完整的一部。”</p> <p class="ql-block">  环视宅院 ,四合院,有正房一排,东西厢房各一排。</p> 从正房高台阶看向宅院大门。 正房。四盏红灯笼,没有楹联。 <p class="ql-block">  正厅为赵尔巽生活办公还原厅。</p> <p class="ql-block">赵尔巽介绍</p><p class="ql-block">ZhaoErXun introduction</p><p class="ql-block"> 赵尔巽生于1844年5月23日(四月初七),卒于1927年9月3日,字公镶,号次珊,又名次山,又号无补,清末汉军正蓝旗人,祖籍山东蓬莱,出生于铁岭的官宦世家 。赵尔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清朝最后一任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同治年间考中进士,被授翰林编修。1903年,赵尔巽初升任湖南巡抚。1904年署理户部尚书。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赵尔巽任盛京将军,相当于后来的东三省总督地位。在任时着意整理财政,开始成立财政局,铸造银元,创办东三省银号,发行纸币。因其措施得当,为人清廉,在任两年,使奉天省财政大有改观。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4月,赵尔巽调任中央,后调任四川总督,1914年任清史馆总裁(馆长),主编《清史稿》。袁世凯称帝时,被尊为“嵩山四友”之一。1925年段祺瑞执政期间,任善后会议议长、临时参议院议长。</p> <p class="ql-block">  《清史稿》是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修,记载了清朝历史的正史一“清史”的未定稿。全书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纪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传三百一十六卷,以纪传为中心。所记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下至1912(?)(1911)年清朝灭亡,共296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清史稿》自1914年设立清史馆起,编修工作历时十四年,先后参加编写的有柯劭忞等一百多人。至1927年,主编赵尔巽见全稿已初步成形,担心时局多变以及自己时日无多,遂决定以《清史稿》之名将各卷刊印出版,以示其为未定本。赵尔巽在《发刊缀言》中指出,本书是“作为史稿披露”的“急救之章”,并非视为成书"。但因尚无依中国传统正史体例编写的清朝史书,加上《清史稿》本身史料丰富,其价值仍不可忽视。</p><p class="ql-block"> 清史稿是民国初年设立的清史馆编写的记述清代历史的未定稿。它按照历代封建「正史」的体例,也分为纪、志、表、传四部分,共五百三十六卷。清史馆由赵尔巽任馆长,先后参加编写的有柯劭忞等一百多人。1914年工作开始,至1927年大致完稿,历时14年。</p><p class="ql-block"> 《清史稿》虽编成于辛亥革命以后,而编者却基本上还是站在清王朝的立场来写清史的。由于成于众手,彼此照应不够。完稿后又未经仔细核改,刊行时校对也不认真,是以体例不一,繁简失当,以至年月、事实、人名、地名的错误往往可见。对于编纂上的这些问题,编者也是有所了解的,因此《发刊缀言》中指出,此书仅仅是“作为史稿披露”,「乃大辂椎轮之先导,并非视为成书也」。</p><p class="ql-block"> 尽管此书存在错误和缺点,但它根据的大部分材料如清实录、清代的国史列传、清会典和一些档案,编者把大量的资料汇集起来,初步做了整理,这就使读者能够得到比校详细系统的有关清代史事的素材。</p><p class="ql-block"> (读此文,感觉它也是繁简失当)</p> <p class="ql-block">东三省总督</p><p class="ql-block">Governor of the three Eastern Provinces</p><p class="ql-block"> 东三省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东三省等处地方兼管三省将军、奉天巡抚事”,总管奉天(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的军民政务。</p><p class="ql-block"> 从1907年4月20日(光绪三十三年三月初八)设立,到1912年2月12日因清朝灭亡而退出历史舞台,东三省总督存在的时间不足5年,共经历了3任总督。其中,第一任总督徐世昌任期为1907年6月12日至1909年2月8日,第二任总督锡良任期为1909年2月8日至1911年4月20日,最后一任总督赵尔巽任期为1911年4月20日至1912年2月12日。</p> 环廊中有桌椅可供休憩。 环廊围绕的庭院中有多棵山楂树,山楂果即将成熟。 沿环廊走到西厢房——赵尔巽生平展厅。 门口对联:<br>  娱老无如读书乐<br>  出山翻悔避名疏<br>  八十老人无补赵尔巽<br> 一只孔雀似乎在开门迎客——不知是不是赵府的独有传统? 环视展厅内。 去往东厢房的庭院路上,三只孔雀自由觅食,偶尔还飞来飞去。 东厢房——文物书画藏馆 <div>门口对联:<div>  能将孝友传家世<br>  确缘诗句有时名<br></div></div> 厅内环视一周,奇石、葫芦、扇坠、字画...... 去东跨院的小门紧闭,被告知已不属于公馆参观展览的一部分了。如此参观结束了,有闲暇时间欣赏庭院中悠然自得的孔雀。 庭院中除了有山楂树之外还有几株高大的花树。上网查,是绣球花的一种。 出来再看东跨院 门边大牌匾 美兮国风摄影团 <div>墙上小牌匾 新桥创新创业基地(有几个字不清,猜的)</div> 一点感言<br>  清末民初的风云人物赵尔巽在沈阳二次(1905年和1911年)主政,尽管短暂,却留下不少历史印记。我们来到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公馆遗址,依免费<font color="#333333">发</font>放的游览指南,流连了很长时间。本以为在这里能对此历史人物能增进一些鲜活的感性认知,体验沧桑的历史感。结果却大失所望,与游览指南上的介绍文字,如“全面展现赵尔巽总督叱咤风云的政治生涯及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生平及<font color="#333333">生活进</font>行了复原、陈列和展示”,实际上相去甚远。且不说现存(其实为后复建)的公馆原建面积仅为原来的一半;就这一半,还去掉了东跨院不让游客进入,仅剩一座一进的四合院作为常年对外;就这个四合院的正房(生活办公还原厅)、西厢房(生平展)和东厢房(文物书画藏馆),所陈列的有关说明展板、影像图片、百年实物竟然少得可怜,更不可思议的是西厢房已变成一家私人画店,又占据了三分之一的展馆范围,而东厢房里的主人的文物收藏品,也没见到游览指南上介绍的那么多。参观结束,反倒是园庭里的几棵果木和三只孔雀挺引人注目,本末倒置了。我们不是来看植物动物,是本着了解百年前奉天的一段历史而踏足的。多想看看清末民初老沈阳的城市风貌,市井生态,政治风云,经济改良,军事学堂,朝野合作(招安张作霖),《清史稿》编撰过程(张作霖资金相助),赵家的后代等。这些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对于主管文化文物的部门来说,完全属于本职工作,并不难做。不应让前来参观的人们仅仅看见一座漂亮的新古建,更要提供丰富的详实的可见的历史文化内涵,这样才能赋予古建文物的文化含金量和长久生命力。简言之,硬件不足,软件缺位。希望近期有所改进,办出有文化底蕴的新风采。<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