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上学之路之四----此时方知勤学苦(复课)

爱东东娇俏时光

<p class="ql-block"> 1979年,不出意料的高考落榜以后,我也想和大部分同龄人一样准备扎根农村,和祖辈父辈一起修理地球,因为自觉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里依然可以大有作为。可我被我的奶奶----一个颇有见地、深明大义,相信读书有用的小脚老太太,逼着去复课了。</p><p class="ql-block"> 清晰记得,我是在五七中学大门外徘徊了好几圈儿,才硬着头皮走进去的。1979年秋天,我开始了复读生涯。当时,我的发小、我的铁姐们儿、我的那些目标明确的同学们都不知跑到哪里磨刀再战去了。总之,我几乎没有同年的同学跟我并肩战斗。这一年我应该是努力了,尽管我已经忘了我努力的样子。一个复课生在一个小公社高中,还是可以常常考个第一的。小富即安的心理一定有,老师们的表扬赞赏还有同学们带点儿嫉妒恨的羡慕,一定让一个少年觉得胜券在握,自信满满,尽管这个自信有点儿盲目。</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我报考的是高中中专。中专,在那时在老百姓眼中也是一块不小的“金砖”。</p><p class="ql-block"> 可命运却给我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我的数学居然被判了零分!😭学校的领导(当时的教导主任是赵以顾老师)和班主任钱金荣老师都在为我奔走询问,后来才被告知是以作弊卷论处的!原因是我在卷子上打了一块补丁!当年考数学时,我清楚的知道最后一个题做错了,可是已经无处改正。也不知道去问老师怎么办,就自作聪明的撕了一块儿草稿纸,用唾沫粘在错误处,写上了绝对正确的答案。</p><p class="ql-block"> 一切都是天意,我命中就不该拥有这块“金砖”。</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桂珍、小华已经成功抱得了她们命中的金砖。</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1980年,我16周岁。</p><p class="ql-block"> 这次高考的失利,激起了我那份沉睡多年的斗志。重整旗鼓,砺剑再战!这次还是我的奶奶托付我的舅爷爷(奶奶的弟弟)来康庄中学找他的同学王献祖老师。请他帮忙给我一个复读的机会。在王老师的帮助下,苍天顾我,学校在10月份通过考试再招录十几个复读插班生,我如愿考上了,做了王老师的学生。和聪明活泼的张华、朴实安静的维华成了同学。一年的同学成了一辈子的朋友。在康庄中学居然故友重逢更是欢喜异常。海萍、桂芬在这里读高中,周末,我们常常一起斜穿过辽阔苍茫的大地,步行20里地作伴回家。</p><p class="ql-block"> 这一年的复读让我深深懂得了拼搏的含义,亲身体会了勤学的辛苦。同学们一个个伏案苦读的身影,也成了青春路上最美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 高考因为数学失利,我在班里的学号是倒数第二名,可我心里一直有一个声音在呐喊:我不是!我不是!我知道,我,一个来自公社小高中的学生,在康庄中学这个大高中,只有努力,唯有拼搏,为自己正名。记得第一次大考,我就考了班级第六名,那时的自己和同学们一样潜心苦读,挑灯夜战。质疑讨论,冥思苦想,反复研讨,目不窥园。吃从家里带来的在伙房大笼屉上蒸热的装在网兜里的玉米面儿饼子,喝能照见人的还存在着生鲜味道的玉米粥,外加自带的老咸菜,居然一点儿也没觉得苦。现在想想都能让味蕾兴奋的美食就是蹭吃秀云从家里带来的大包子。秀云家条件好一些,我们大部分同学都是吃饼子或窝头,如果偶尔带来了几个白面馒头,放学后一定要箭一般的冲到伙房的笼屉前去拿自己的馒头,去晚了就被别的同学给掉包拿走了。</p><p class="ql-block"> 勤学给了我学习的快乐。勤学也给了我生命的辛苦,有时学习累了。我都能听到我脑子里像自行车磨链条一样的响声。不知是不是意念当中的响声,这种响声一直持续到我工作以后的好几年。有时上晚自习时大脑迟钝了,就走出教室,坐在教室西面固定篮球架的石墩儿上。看看缀满星斗的苍穹,晃晃迷糊馄饨的头颅。闭上眼睛,想知识,过电影,老师讲过的知识,如电影当中的人物、情节,纷至沓来。不失为一个好的学习方法,窃喜😃😃!</p><p class="ql-block"> 1981年麦收时节,我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初选,获得了高考报名的资格,又以班级第二名的成绩终得金榜题名,(第一名是石汝冀)又成功被聊城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录取。我终于抱得了属于我命中的那块金砖。</p><p class="ql-block"> 十几年前,我曾写过一篇《一年,一生》的小文来纪念感谢班主任王老师和其他六位老师 对我们的教育之恩。</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我17周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