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鸭绿江上英雄桥

高群英

<h3>  <br>  <br>  八月下旬去丹东旅游,丹东山好、水好、空气清新、人热情友好。清晨漫步志愿军公园步道,欣赏丹东美景,凝视碧水微波的鸭绿江,享受安宁祥和,岁月静好。 <br>  但拂去岁月风尘,打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气壮山河的历史篇章。一九五零年,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敌对势力妄图乘虚而入之时,祖国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英明决定,“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体现了毛主席的智慧与气魄。<br>  彭德怀司令率二百九七万志愿军战士跨过鸭绿江浴血奋战,打败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取得了胜利。这是新中国立足世界,扬威世界的第一个惊叹号!<br>  与朝鲜一江之隔的英雄城市丹东作出了牺牲和贡献,而鸭绿江上的座座桥梁则是一组英雄的雕塑,可歌可泣的赞歌。<br> <br> 朝鲜国里起狼烟,<br> 志愿应征挥铁拳。<br> 卧水飞虹担道义, <br> 英雄群像史诗篇。<br> <br></h3> <h3>丹东上河口国门,高14米,跨度14米,顶部有瞭望厅,一条铁路穿过国门直通对岸朝鲜。</h3> <h3>  上河口铁路桥,长637.5米,宽3米,高26米,中朝两国共建。该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担负中国人民志愿军过江作战和物资运输的主要作用。由于地处深山,地形复杂,加上志愿军航空力量保护,只在1952年3月被炸坏一次,但很快修复,一直保持畅通。站在国门上俯瞰横卧鸭绿江静听波声的英雄桥,思绪万千,归为一句“致敬英雄,感恩不朽的桥梁”!</h3> <h3>  下河口公路断桥长709.12米,宽6米,21孔。一九五零年十月十九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带着参谋警卫员和一部电台,乘吉普车从此处奔赴朝鲜战场。四天后的一个深夜毛岸英跨过鸭绿江前往朝鲜,牺牲在朝鲜,再也没回到祖国。<br>  一九五一年三月十日,此桥被美国飞机炸断。停战后中方这边桥面修复,桥两侧栏上四十多面红旗猎猎飘扬,每一面代表当年参战的一个军,犹如当年志愿军高擎红旗奔赴战场的场面。漫步桥上,耳畔回荡着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豪壮弦律。</h3> <h3>  鸭绿江上有一座木结构铁路桥,全长500米,宽15米,桥墩是由直径30-50厘米的圆木集群而成,桥墩下部以石块堆积加固。这座桥是在下河口公路桥被炸断后,1951年4月19日东北军区命令铁道兵二师在安东铁路分局配合下,抢建的线路,5月便建成通车,是抗美援朝作战物资和兵援补充的重要通道。如此神速的建设令人赞叹!现存20组木结构桥墩留在水中,默默守护着那悲壮历史。江水为证,永志英雄!</h3> <h3>鸭绿江断桥头的青铜群雕《为了和平》,是以26位真实的战斗英雄为原型,代表26万第一批过江志愿军.。最前面的是彭德怀总司令,右边手指前方的是毛岸英烈士。缅怀英烈,传承英雄精神!</h3> <h3>  鸭绿江断桥(下桥),始建于1909年5月,建成于1911年10月,是鸭绿江上第一座曲弦式钢梁结构铁路桥,每日定时开放,为大型船只过往。全长941.83米,宽11米,是中朝交通要道(1943年上桥修好后改为公路桥)。1950年10月8日被美国空军炸断,朝鲜所属段全部炸毁,中国所属残存4孔,带着累累弹痕完整留下来,成为美国侵略恶行见证。现在为游人开放,是红色旅游打卡景点,白天游人如织,晚上霓虹闪烁,彰显历经苍桑,如今国盛祥和。胜利来之不易,崇敬英雄,爱我中华!</h3> <h3>  中朝友谊桥(上桥),始建于1937年4月建成于1943年5月,全长940.8米,中方长569.9米。抗美援朝期间和其它桥一起承担起军需物资和后援前线的运输任务。首批赴朝志愿军大都从此处前往。<br>  1950年1l月8日至11月21日美军出动600余架次轰炸机,对鸭绿江两岸进行地毯式轰炸,下桥(断桥)彻底瘫痪。上桥亦是千窗百孔但仍然屹立鸭绿江上,被称之为“摧不毁,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成为中朝人民联手抗击侵略者,保家卫国的丰碑和两国人民友谊的一道彩虹。<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