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景山公园</p> <p class="ql-block">景山公园南门内</p> <p class="ql-block">中轴线造型,从鼓楼到永定门</p> <p class="ql-block">崇祯简历:</p><p class="ql-block">(1611年2月6日):崇祯出生。有人误为1610年,他的生日在阴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按照中国传统阴历纪年法),明万历三十八年大部分为1610年,但因算法不同,导致西历与阴历的差距,按照西历来计算,万历三十八年腊月其实已经是1611年了。</p><p class="ql-block">万历四十二年(1614):崇祯的母亲淑女刘氏(孝纯皇后)去世。</p><p class="ql-block">泰昌元年(1620):父亲泰昌帝朱常洛病逝。</p><p class="ql-block">天启二年(1622):被封为信王。</p><p class="ql-block">天启七年(1627):兄天启帝朱由校病逝,即位为帝。</p><p class="ql-block">崇祯元年(1628):袁崇焕提出五年平辽。全国性大灾荒,陕西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p><p class="ql-block">崇祯二年(1629):三月,定立魏党“逆案”,入案者255人,分别惩处。五月,以徐光启主持用“西法”修定历书,至崇祯8年修成《崇祯历书》137卷。十一月,孙承宗起复兵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2]</p><p class="ql-block">崇祯三年(1630),永平四城失守,畿辅震动,诏天下勤王,各方将领自保不暇,逗留不前,独秦良玉慷慨誓众,率翼明捐资济饷、裹粮率师;袁崇焕昼夜兼程,驰援京师,并收复永平四城。 后崇祯将袁崇焕下狱并处死。春,陕西三边总督杨鹤对农民军剿抚并用,部分农民军流动至山西。 十二月,加派“辽饷”153万余两,合原加派“辽饷”共计680万余两。</p><p class="ql-block">崇祯四年(1631):正月,赈济陕西灾民,定议对农民军实行以抚为主的政策。</p><p class="ql-block">崇祯六年(1633):农民军大批度过黄河,进入河南地区。</p><p class="ql-block">崇祯七年(1634):正月,以陈奇瑜为五省总督,主持围剿河南、陕西等处农民军。</p><p class="ql-block">崇祯八年(1635):正月,农民军克凤阳,掘皇陵。明廷调集各省精兵7万余在中原进行会剿。 八月,以卢象昇为总理,与洪承畴分责东南、西北的剿除农民军战事。十月,下罪己诏。</p><p class="ql-block">崇祯九年(1636):七月,高迎祥兵败,被俘而死。秋,张献忠、罗汝才部进入四川,攻克大批州、县。</p><p class="ql-block">崇祯十年(1637):李氏朝鲜投降清朝。温体仁致仕[1]。</p><p class="ql-block">崇祯十一年(1638):张献忠部接受明军招降,李自成部遭明军围剿,损失惨重,仅余十八人。农民军势力一时低沉。同年,清军犯境。十一月,清军进攻高阳,孙承宗及其儿孙城破自尽、战死。十二月,卢象升战死于巨鹿。[3]</p><p class="ql-block">崇祯十四年(1641):正月,李自成部复振,攻克洛阳,杀福王朱常洵。</p><p class="ql-block">崇祯十五年(1642):新年,揖拜阁臣,再图振兴。 二月,李自成部在襄城大败明军,杀陕西总督汪乔年。 三月、四月,松山等城相继破,洪承畴被俘,降清。 五月,李自成部三围开封。七月,皇贵妃田氏病故。</p><p class="ql-block">崇祯十六年(1643):孙传庭战死于陕西潼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命后宫嫔妃尽皆自杀,懿安张皇后、孝节周皇后自尽。其后崇祯皇帝亲手砍杀自己的两位女儿,昭仁公主被杀。长女长平公主因用手挡剑手臂被砍断,幸存,于两年后病故。又命贴身太监小毛子带三位皇子出逃。崇祯皇帝于煤山自缢而死,太监王承恩、大学士范景文、都御史李邦华、户部尚书倪元璐等诸臣从死,明朝灭亡。四月,清军入山海关。</p> <p class="ql-block">崇祯详解:</p><p class="ql-block">明思宗朱由检(1610-1644年),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弟。于公元1622年被册封为信王。明熹宗于公元1627年8月病故后,由于没有子嗣,他受遗命于同月丁巳日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崇祯”。1627-1644在位。在位17年,李自成造反军攻破北京后自缢,终年34岁,葬于思陵。</p> <p class="ql-block">如果可以抱怨的话,那么崇祯帝朱由检肯定认为自己生不逢时。他是个勤政的皇帝,但一样不能挽救大厦之将倾。因为他是明朝末代皇帝,所以在他身上也一直有着颇多争议。他处置阉党、整理朝纲,却又信任内臣、不分青白杀戮文臣武将;他殚精竭虑,使尽全部智慧,力图挽狂澜于即倒;他搜刮民财、恪尽节俭,却依然无法填平战争的无底洞。在中国两百余年的封建帝王中,他应该不是特别无能的皇帝,但是因为历史的积淀,他不得不掩面而绝于世。历史的更迭,总有人要充当这个角色,他只不过是一个牺牲品而已。</p> <p class="ql-block">——崇祯帝第二次《罪己诏》</p><p class="ql-block">朕自登极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p><p class="ql-block">——崇祯帝临终遗诏</p> <p class="ql-block">崇祯的生平大事</p><p class="ql-block">清除阉党</p><p class="ql-block">崇祯皇帝朱由检继位伊始,就是大力清除阉党。明天启七年十一月,朱由检抓准时机铲除了魏忠贤的羽翼,使魏忠贤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然后一纸诏书,贬魏忠贤凤阳守陵,旋之下令逮治。在其自缢而死后,下令磔尸于河间。此后,将阉党二百六十余人,或处死,或遣戍,或禁锢终身,使气焰嚣张的阉党受到致命打击。崇祯皇帝铲除了魏忠贤集团,曾一度使明王朝有了中兴的可能。但是也失去了对朝中朋党的制约,致使崇祯的政策受士大夫集团的摆布。</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明王朝外有后金连连攻逼,内有农民起义军的烽火愈燃愈炽,而朝臣中门户之争不绝,疆场上则将骄兵惰。面对危机四伏的政局,朱由检殷殷求治。每逢经筵,恭听阐释经典,毫无倦意,召对廷臣,探求治国方策。勤于政务,事必躬亲。同时,他平反冤狱,起复天启年间被罢黜官员。全面考核官员,禁朋党,力戒廷臣交结宦官。整饬边政,以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赐尚方剑,托付其收复全辽重任。与前两朝相较,朝政有了明显改观。</p> <p class="ql-block">因对外廷大臣不满,朱由检在清除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后,又重用另一批宦官。给予宦官行使监军和提督京营大权。大批宦官被派往地方重镇,凌驾于地方督抚之上。甚至派宦官总理户、工二部,而将户、工部尚书搁置一旁,致使宦官权力日益膨胀,统治集团矛盾日益加剧。无奈中,他不断反省,四下罪己诏,减膳撤乐,但终无法挽救明王朝于危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饮恨煤山</p><p class="ql-block">大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临没顶之灾。明军在与农民起义军和清军的两线战斗中,屡战屡败,已完全丧失战斗力。三月十七日,农民起义军围攻京城。十八日晚,朱由检与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也称万寿山,今北京市景山),远望着城外和彰义门一带的连天烽火,只是哀声长叹,徘徊无语。回宫后写下诏书,命成国公朱纯臣统领诸军和辅助太子朱慈良。又命周皇后、袁贵妃和3个儿子入宫,简单叮嘱了儿子们几句,命太监将他们分别送往外戚家避藏。他又哭着对周皇后说:“你是国母,理应殉国。”</p><p class="ql-block">周皇后也哭着说:“妾跟从你十八年,陛下没有听过妾一句话,以致有今日。现在陛下命妾死,妾怎么敢不死?”说完解带自缢而亡。朱由检转身对袁贵妃说:“你也随皇后去吧!”袁贵妃哭着拜别,也自缢。</p><p class="ql-block">朱由检忙又召来15岁的长公主,流着泪说:“你为什么要降生到帝王家来啊!”说完左袖遮脸,右手拔出刀来砍中了她的左臂,接着又砍断她的右肩,她昏倒在地。接着又杀了幼女昭仁公主及几个嫔妃,并命令左右去催张皇后自尽。</p><p class="ql-block">张皇后隔帘对朱由检拜了几拜,欲自缢(但还未身亡李自成就闯入宫中救下在百姓中声望极好的张皇后,派人保护,但张皇后还是于第二晚自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崇祯越绝望,求生的本能则越强烈。于是,他换上了便服,准备出城。他混在太监中出东华门,至朝阳门,假言王太监奉命出城,但守门的人请天亮时验明再出。太监夺门又不成,便忙派人到负责城守的戚国公朱纯臣家,朱家人说朱赴宴未归。崇祯又赶到安定门,门闸太沉重,无法打开。求生的路被彻底截断了。</p><p class="ql-block">十九日,天刚破晓,太监王相尧以宣威门投降,大顺军将领刘宗敏的军队浩浩荡荡开入城中,守卫正阳门的兵部尚书张缙彦、朝阳门的朱纯臣也先后开门迎降,北京内城被攻陷。崇祯帝得知这个消息,亲自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可是钟声再响也没召来一人。于是,他与太监王承恩登上了煤山寿皇亭,这里曾是崇祯帝检阅内操之处,可如今成了他要去面见列祖列宗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山穷水尽的崇祯帝卸下皇袍,在衣襟上愤然留下了这样的话:“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依其所言,与王承恩相对而缢。两天后,人们才发现这个僵死的国君。四月初,由大顺政权派人将崇祯帝与周皇后草草葬入昌平县田贵妃的墓穴(思陵)之中。 </p> <p class="ql-block">【秘闻轶事】</p><p class="ql-block">崇祯的公共采购:戳穿采买太监开虚账的把戏</p><p class="ql-block">大概就是在春节假期刚刚过完,油烟酒气还没飘散的时节,崇祯皇帝在后宫吃腻了大鱼大肉和烹炸食品,想来点儿清淡的,他让小太监传来御厨房的厨子,问都有什么甜点,厨子掰着指头说了一大堆。</p><p class="ql-block">崇祯说:“朕想吃果馅儿的小甜饼。”厨子回道:“小甜饼倒不难做,只是咱们宫里缺少原料,像松子啊、桂花啊、榛子啊、糖稀啊,都没有,微臣做不了馅儿,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于是,崇祯又传来专管采买的太监,让他去买原料。</p><p class="ql-block">那采买太监效率很高,一溜烟跑出紫禁城,不到半个时辰就把东西买回来了。崇祯问他花了多少钱,他从袖子里摸出一张账单,上面写道:松子一包,纹银三百两;干桂花一包,纹银二百两;榛子二斤,纹银四百两;糖稀一大盏,纹银六百两。总计用银一千五百两整。</p><p class="ql-block">崇祯看完,笑了笑说:“我没做皇帝的时候,也到集市上买过东西,这些东西要是我去买,加一块儿也用不了半两银子,你这奴才竟能砍价砍到一千五百两,可真有本事!”</p><p class="ql-block">采买太监登时汗流浃背,磕头如捣蒜,承认了自己的欺君之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个故事原载于《万历野获编补遗》第一卷,作者是明末清初的文人,名叫沈振。沈振分析说,采买太监都有开虚账、多报销的毛病,不过,他们一般不会受到查处,这倒不是因为皇帝仁慈,而是因为皇帝大多高居深宫,不懂行情,太监说是什么价,他们就以为是什么价,从不生疑。而崇祯就不同了,他做皇帝做得晚,早年除了身份高贵,也就一普通市民,所以比较内行,一下子就戳穿了采买太监的把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历史启示】</p><p class="ql-block">崇祯推卸责任最终误国</p><p class="ql-block">领导不是完人,当然也有犯错的时候。但犯错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犯错之后的态度。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首先要勇敢地承担自己的责任。领导有了过错,不应该千方百计地为自己开脱,而应该拿出当领导的魄力和勇气来,勇敢地面对。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领导是下属眼中最值得信赖的领导。</p><p class="ql-block">古语说:“事败归咎于谋主者,乃庸人。”就是说,领导者要勇于承担责任,自己有了过失不应该推诿给下属。</p><p class="ql-block">朱由检是明光宗的第五个儿子。天启七年,朱由检的哥哥明熹宗朱由校病死,他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继承了皇位。</p><p class="ql-block">即位之初,朱由检很想有一番作为,他处死了祸国殃民的魏忠贤,杖杀了淫乱朝纲的客氏。但是后来,在清兵入关、闯献起义、中原动乱的情况下,明王朝灭亡了,朱由检最终当了亡国之君。</p> <p class="ql-block">朱由检是一个不愿意承担责任的人,他有时做出一些冒险的决定,让大臣们去办,一旦出事,他就怪罪于臣子,治臣下的罪。</p><p class="ql-block">崇祯十年四月,熊文灿奉命统大军镇压以张献忠为首的农民起义军。起义军鉴于敌众我寡的情况,被迫投降。这时朝臣们对收抚意见不一,最后由朱由检来做决定,招降张献忠等义军。这时,罗汝才、贺一龙、贺锦等部的义军也在明军围剿下,被迫受抚。</p><p class="ql-block">张献忠受抚后,拥众数万屯于湖北谷城。朝臣有人对此提出疑义,建议遣散张献忠的部队,朱由检当众反驳他们,说让这些人盖房种田,他们一定不会再叛乱了,没必要遣散他们。后来张献忠再次起义,罗汝才等部也纷纷背叛朝廷。为了掩饰自己的过失,朱由检就拿熊文灿问罪,对他处以极刑。</p><p class="ql-block">崇祯十五年,朱由检决定与满族人议和,但他不公开自己的主张,而是密令兵部陈新甲去办议和的事。陈新甲忠实地执行了他的指示,后来议和的事情泄露了出去,朝臣上疏参劾陈新甲,朱由检害怕事情败露,殃及自己,于是立即下令处死了陈新甲。</p><p class="ql-block">朱由检在位十七年,朝中阁臣、尚书要员像走马灯一样更换。先后出任阁臣的有50多人,其中吏部尚书13人、兵部尚书17人、刑部尚书17人,由于他的喜怒无常、猜忌多疑,这些阁臣、尚书下场大都很悲惨,多数是被罢官、流放,有的被关人大牢或者被杀。还有11个总督和11个巡抚被诛杀,这不仅是在明代,就是在中国历代帝王中都是非常罕见的。</p><p class="ql-block">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的义军攻占北京城。崇祯帝在满朝文武百官如鸟兽散的情况下,命令皇后自杀,用剑刺死公主,携太监王承恩来到景山,与王承恩一起缢死于槐树下。</p><p class="ql-block">崇祯一直到死,都认为是群臣有负于他,对他不够忠心,而他却没有反省自己的错误,其实正是他的这种事事推诿于臣子的做法,才让大臣们寒心的。</p><p class="ql-block">上司自己犯了错,往往都是出于爱面子,或者为了保持自己的威严,而死不认账,然后将错误推诿给下面的人,甚至很多上司宣扬:领导永远都是对的。他们的意思是,就算领导做错了事,下属也有未加提醒的过失。事实上,这样推卸责任的领导并没有保住自己的尊严,相反,这样的领导在下属的心里会一文不值。</p><p class="ql-block">如果领导能够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那么他不但不会失掉尊严,相反,还会赢得下属的尊敬和信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