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董朝文,青果巷董氏十一世孙。字君辅,号静菴,国子监生,官上林苑录事。娶天顺丁丑进士刑部尚书赠太傅白昂曾孙女,鸿胪寺署臣诏女。父董士毅,子一董汝弟,女五,长适奉直大夫河南信阳州知州郑邦煜,次适李可登,次适府学生孙鎏,次适万历甲辰进士南户部尚书钱春,次适朱。</p><p class="ql-block">【相关链接】:</p><p class="ql-block">1、白昂(1435年-1503年),字廷仪,谥康敏,江苏常州武进人,明代弘治年间著名黄河治水名臣。主要工作经历包括:在凤阳督造皇陵,在江苏沿海剿灭倭寇。天顺元年(1457年),同进士出身,历任礼科给事中,后平定刘通叛乱有功,升兵部侍郎,此后调户部侍郎,巡江治河,颇有政绩。此后升为都御史。弘治六年任刑部尚书,弘治七年加太子少保,弘治十一年进太子太保,加光禄大夫、柱国。弘治十三年致仕,加太子太傅,赐以敕命。卒于弘治十六年,谥康敏,赐祭葬。王鏊、吴宽和李东阳分别撰有白昂行状、家传和墓志铭,《晋陵白氏族谱》附有刘健所撰《刑部尚书赠太保白康敏公神道碑铭》,不见于史籍。</p><p class="ql-block">白昂生平重要事迹有缉捕大盗刘通、督修凤阳皇陵、治理黄河、治理高邮甓社湖、修《问刑条例》等。</p><p class="ql-block">白昂在河南阳武修筑的长堤,被当地百姓命名为“白堤”;宿州符离河河桥上,也刻有大儒李东阳为他撰写的碑文;保存完好的白氏宗族祠堂,当地人常常去拜祭,连抗战时候杀人如麻的日本鬼子也敬畏三分,路过此处时恭恭敬敬的绕道而行。</p><p class="ql-block">白昂归乡后,明孝宗朱祐樘亲笔为他题写了“宏裕之量,明达之才”八个大字。今天立于江苏常州白氏宗族祠堂内。不过这样一位杰出人物,竟然没有被列入清朝人编的《明史》,真不知道张廷玉们执行的是什么标准。</p><p class="ql-block">白昂在官场上以清廉正直、勤政爱民著称,深受百姓的爱戴和尊敬。同时,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的诗词、散文、书法作品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在当时的文化圈中备受尊重和喜爱,被誉为“江南第一才子”。</p><p class="ql-block">白昂弟白昇为教谕,弟白晟为成化十年举人,曾任崇仁知县,官南京太仆寺丞。白昂长子白埈官至锦衣卫都指挥同知,卒于正德十三年,其行状、墓志、墓表分别由毛宪、刘春、杨廉撰写。白昂次子白圻,成化二十年进士,官至右副都御使总督南京仓储,有政绩。白昂三子白坊,领成化二十二年乡荐,任兵部、吏部司务。</p><p class="ql-block">白埈子六人,其中次子白诏任鸿胪寺署丞,六子白谱曾任广东信宜县令、福建汀州府通判。白诏子白若圭为明嘉靖十七年进士,授兵部职方主事。</p><p class="ql-block">2、《明史.职官志三》:“鸿胪[寺]掌朝会、宾客、吉凶仪礼之事。凡国家大典礼、郊庙、祭祀、朝会、宴飨、经筵、册封、进历、进春、传制、奏捷、各供其事。</p><p class="ql-block">3、郑邦煜,字文行,武进横林人,三授诰封。长子振元,字乾初,国子监生。次子振先,字太初,第三子振光,字明初,皆万历进士,为地方官有政声。振先升任礼部主事,有直谏声。振先娶翰林院检讨吴公可行女为妻,郑鄤即振先长子。</p><p class="ql-block">因为两个儿子当官,三次受到诰封,先被封嘉兴县令,再封承德郎兵部武选司主事,后又被封为奉直大夫河南开封府许州知州。但是他保持着十分谨慎、低调的姿态,给他的官服他除了谒墓之外从不穿戴。</p><p class="ql-block">【备注】青果巷董氏谱载:“信阳州知州”(此处应有误)。</p><p class="ql-block">郑振先(1572-1628)号太初,常州府武进县人(今常州市武进区)。明朝政治人物。郑振先为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历官嘉兴县令、工部营膳司、兵部武选司、礼部主事。与顾天埈友好,弹劾内阁大学士朱赓、李廷机未果,叶向高认为郑振先“旦夕望拜”,“皆自为计”。万历三十九年,被革职,闲居家乡。生于隆庆六年,卒于崇祯元年,享年五十七岁。振先妻吴氏,为翰林院检讨吴可行之女。有子四人,郑鄤、郑郏、郑邾(庶出)、郑郿,女七人。</p><p class="ql-block">郑振先的少年时代是在艰苦的环境中度过。郑鄤写到他们家当时的况,"太封翁日拮据门户,董宜人则尽脱簪珥奉节妇姑欢。遭戊子岁大浸,死者相枕藉,府君手一卷于尸陀林中,日一糜而已”</p><p class="ql-block">郑振光(?-1616)字明初。南直隶常州府武进县(今属江蘇省常州市)人。明朝政治人物。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庚戌科第二甲第十五名进士出身。精研《尚书》。四十一年(1613年)授河南许州知州。</p><p class="ql-block">郑鄤(1594年9月22日—1639年9月23日),字谦止,号峚阳,明代常州横林人。少有才名,随父讲学东林。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进士,因上疏弹劾阉党,被降职外调,回籍候补。天启六年,杨涟、左光斗等六君子遭魏忠贤阉党诬陷入狱,郑作《黄芝歌》寄予同情,乃遭削职为民。崇祯八年(1635)复起用,入京后,因批评内阁首辅温体仁,后遭温体仁诬陷。十一月,被捕入狱,备受毒刑,狱中作《痛沥奇冤疏》。崇祯十二年(1639年)被凌迟处死。父郑振先,母吴安人,大学士吴宗达之妹。</p><p class="ql-block">4、钱春,字若木,钱一本子。常州武进人,万历三十二年 (1604) 进士。历知高阳、献二县令,征授御史、湖广按察史、福建右参政。上三疏,告徐兆魁邪,为楚宗人讼冤,求释故宗家属,复陈采榷之害,抗疏论方从哲为首辅不当,受帝责,调外任。天启中,官至光禄卿,被魏忠贤党弹劾,革职归。崇祯九年,召拜通政使。迁户部右侍郎,官至户部尚书。疏请改折白粮,忤旨罢归卒。。著作有《若木谭书》2卷、《益蒙编》、《留计奏议》6卷、《督部奏议》8卷附银台奏议、《湖湘五略》10卷、《湖湘校士录》8卷、《五行类应》9卷。</p><p class="ql-block">5、钱一本(1546-1617),男,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字国端,号启新,明朝学者,武进人。万历十一年进士。除庐陵知县,征授御史。入台即发原任江西巡按祝大舟贪墨状,大舟至遣戍。已,请从祀曹端、陈真晟、罗伦、罗洪先于文庙。出按广西。万历十一年进士,任庐陵知县,授福建道御史,曾劾江西巡按祝大舟,又劾张居正假圣旨以塞言路,因上《论相》、《建储》二疏论政弊,触怒神宗,被削职为民。归筑经正堂,潜心六经及濂洛诸书,尤精于《易》,学者称启新先生。其学忌谈本体,以工夫为主。与顾宪成为东林书院讲席,为“东林八君子”之一。天启初追赠太仆寺卿。著有《像象管见》九卷、《像抄》六卷、《续像抄》二卷、《四圣一心录》六卷、《范衍》及《遯世编》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