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游(38)2023年7月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刘燕云

<p class="ql-block">彭家弄,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宋代。老街巷依古御窑分布而建,集“窑、作、居、厂”于一体,以缩短瓷器的搬运距离及减少搬运过程的破损。古街巷在岁月的洗礼中,由曾经的辉煌而渐变成破败不堪的模样,经过多年修复改造,如今已恢复了往日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湖北会馆,亦称湖北书院,位于彭家下弄13号,是景德镇现存体量最大,木雕石刻精美的会馆建筑。最初,它东临前街,西通昌江。现存主体建筑大梁上的纪年文字,告诉我们它建于1866年即清同治五年。会馆建筑以木石为建筑材料,布局独具匠心,雕刻、内外装饰和大门口的陈设都具有地方特色。馆内原还建有黄鹤楼,别具一格。整个建筑呈目字形,三进三开间。主体建筑北边还有为癸祀客死景德镇的湖北同乡的“义祭祠”。民国初期,这里曾是袁世凯洪宪瓷器的包装、发货点,还办过湖北小学。新中国成立后,一度为陶瓷原料供应处办公地。</p> <p class="ql-block">昌江边尚保留着不少随处可见的徽派老建筑、及巷子里的原生态生活作派,不被打扰,少有商业化的慢生活,烟火气息浓烈。20多条的巷弄,延续着当地的传统习俗,蕴含着老城文化的传承和寓意。御窰景巷,带着世代制瓷者的记忆,让人从中去领略瓷都的人文风情和陶瓷文化。</p> <p class="ql-block">这一大片区域都是尚在修建中的御窑厂景区,实行24小时免费开放,我们穿街走巷的看了看,赶紧的直奔御窑厂北门而去,重要的是去看美名远扬的御窑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御窑厂遗址,位于景德镇市城内的珠山陶阳里,设立于1279年,专司烧制皇家用瓷。自1982年发现古瓷片后,经过30多年的考古发掘,已发掘御窑厂遗址范围达13.8万平方米,有大量的古作坊群、古窑址、古瓷器等反映官窑陶瓷生产和文化信息的历史遗存, 地下遗存极为丰富。已出土有元代官窑瓷器和大量明代洪武、永乐、宣德、正统、成化、弘治、正德年间的各类器皿,为中华古代文明的共同记忆,是研究中国陶瓷历史的重要历史遗存和文化遗产。 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向世界遗产委员会递交申请,以进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程序。</p> <p class="ql-block">明代路基遗址。</p> <p class="ql-block">御窑博物馆,建筑风格独特,借鉴了景德镇清代独创的蛋形柴窑构造特点,设计成8个长度不一、大小各异的多曲面钢筋混凝土拱体结构,错落有致地散落在御窑厂遗址以东区域,拱体内外侧采用悬挂窑砖的装饰,拱体两端采用木框玻璃幕墙封闭,通过下沉广场、景观水池、民窑遗迹、景观绿化、清水混凝土墙顶、青色花岗岩地面,把建筑、景观、遗址融为一体,获“2017年度未来建筑奖”之“最佳文化建筑”,2020年被评为“全球第二美博物馆”, 2021年荣获“建筑界的奥斯卡奖”。极致的对称美学设计,将传统和现代建筑艺术融合得恰到好处。红砖拱形门洞,支撑起了整个建筑,夹杂着下沉式的空间,将这种城市的文化底蕴表达到了极致,令人叹服而留连忘返。</p><p class="ql-block">御窑博物馆每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周二至周日、法定节假日的开放时间为9:00-22:00(21:30停止入场)时,凭有效证件预约进场。</p> <p class="ql-block">拼接粘连的碎古瓷。</p> <p class="ql-block">古代皇宫用瓷均须是独一无二的精品,凡落选的瑕疵品,都得打成碎片,埋于地下,这里遗存几个朝代近千年的陶瓷落选品碎片的埋葬坑。</p> <p class="ql-block">北京故宫里那些遍布的消防盛水的硕大铜缸,竟有如此的渊由来缘,真难为了当年的制瓷匠人。</p> <p class="ql-block">古建筑用瓷。</p> <p class="ql-block">御窑厂的前世今生,元代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元世祖忽必烈在珠山设浮梁瓷局,负责为皇家监造御用瓷。公元1369年(明洪武二年)朱元璋将浮梁瓷局改建为御器厂,清康熙年间又改称御窑厂,到公元1911年(宣统三年)止。632年间,御窑厂的规模不断扩大,建有衙署、作坊、窑房以及附属的祠、庙、亭、阁等。这里集中了最优秀的人才,最精湛的技艺,最精细的原料,最充足的资金,造出了许多精美绝伦、无价之宝的瓷器,在陶瓷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