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高加索三国之旅(格鲁吉亚篇2)

杨 端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六、库塔伊西市区</font></b></h1><div><b><br></b></div><div><h1> 库塔伊西是格鲁吉亚西部历史名城和第二大工业城市,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在希腊神话中,这里是被称为“世界的尽头,太阳升起之地”的东方科尔基斯王国(Colchis)的首都,也是希腊神话中伊阿宋(Iason)乘坐阿尔戈号(Argo)夺取金羊毛之地。公元9—12世纪,库塔伊西是格鲁吉亚的首都,1810年又并入了帝俄。由此可见库塔伊西历史悠久,因此古迹甚多。</h1></div> <h1>  7月28日下午,我们抵达库塔伊西市区,随即入住酒店。一下车,便看见旁边一座形似埃里温那样的大阶梯。</h1> <h1>  晚饭后,夕阳西下。我们来到库塔伊西市区的中心广场,广场四周都是著名的建筑,有市政厅、博物馆、教堂、酒店、中央公园等。</h1> <h1>  最引人注目的是广场正中间有一座很大的圆形喷泉,这就是著名的科尔基斯喷泉。喷泉有五层,每层都装饰着不同的动物雕像,共有30个。中心最高处是两匹金色的战马,这是希腊神话中科尔基斯国王挨厄忒斯的战马。所有动物皆是考古发掘文物的同比例复制品。</h1> <h1>  我们溜达到了中央公园旁的歌剧院,从外观看这个歌剧院很有年代感。</h1> <h1>  从不同角度拍摄歌剧院。</h1> <h1>  据说歌剧院楼顶的雕像都是古罗马和古希腊时期的名人。</h1> <h1>  歌剧院的斜对面是个小小的苏联雕塑公园。</h1> <h1>  我们步行回酒店,以便领略库塔伊西的市容市貌。</h1> <h1>  我们沿着导游给指的路线溜达回酒店,大约半个小时竟走到了大阶梯的最上面,和朋友们在库塔伊西留下这开心的纪念照。</h1> <h1><p>  夜幕降临,大阶梯是市民休闲的好地方。</p><div><br></div></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七、巴格拉特大教堂</font></b></h1><div><br></div><h1> 位于库塔伊西的巴格拉特大教堂又名圣母升天大教堂,曾为当时大主教主持弥撒的主座教堂,始建于10世纪末,完成于11世纪初。</h1> <h1>  上午,我们来到巴格拉特大教堂。大教堂屹立在乌基莫里奥尼(Ukimerioni)山丘上。</h1> <h1>  巴格拉特大教堂为十字形圆顶建筑,宏伟壮观。几个拱门上都雕刻有花草鸟兽和精美的花纹,蓝绿色的屋顶,黄白色的石墙虽有不少崩塌与脱落,但一点不影响它的壮丽。</h1> <h1>  1003年,国王巴格拉特三世在位时修建了这座教堂,因此教堂名曰“巴格拉特”。俄土战争中,它先是被土耳其人炸毁了中心的圆顶,后又被俄军毁了大部分。大教堂的保护和修复工程以及考古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修复工程分为六个阶段,持续了几十年,于1994年初步完成。同年,这座具有上千年历史的教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h1> <h1>  教堂内部陈设相对简单,中央的大圆顶由4根高大的立柱和相互重叠的拱门支撑。这崭新的钢筋水泥柱与旁边历尽沧桑的石墙形成鲜明的对比。</h1> <h1>  神父正在念着什么,不懂。</h1> <h1>  破损的墙上有很多精美的壁画,大柱子上也挂着很多油画,都是有关宗教的。</h1> <h1>  教徒们开始唱诗,那丰富、浑厚的和声特别有磁性,吸引我们驻足倾听。</h1> <h1>  本世纪大教堂又经历了一次大规模重建,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这次重建破坏了教堂的原貌,于是,2017年它被移出了世界遗产名录。当我走出教堂,看到裸露在外墙那不和谐的电梯,回想教堂内的那几根钢筋水泥柱,理解了它为何会被除名。但无论如何,巴格拉特大教堂都是中世纪格鲁吉亚建筑艺术的杰作。</h1> <h1>  大教堂所在的乌基莫里奥尼山丘上是俯瞰库塔伊西城区最好的位置。</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br></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八、哥里斯大林博物馆</b></h1><h1><br></h1><h1> 哥里位于格鲁吉亚库拉河畔,是一座古城,也是什达-卡尔特州的首府,距离首都第比利斯西北部90公里,前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于1878年出生于哥里。斯大林逝世4年后的1937年,前苏联政府在这里建造了斯大林博物馆,它是全世界唯一纪念斯大林的官方博物馆。</h1> <h1>  下午,我们到达哥里斯大林博物馆。</h1> <h1>  走进博物馆主楼,中间楼梯上的红地毯一直延伸至二层一座高大的乳白色斯大林雕像前。斯大林曾经铁腕统治苏联近30年之久,他领导苏联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他在大清洗运动、古拉格劳改营等事件中的所作所为让人们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且极具争议。</h1> <h1>  博物馆分三部分:展厅、旧居、专列车厢。我们先参观二楼的展厅,这里展出了令人目不暇接的图片、文件和实物,按年代介绍了斯大林的生平,革命活动,以及他领导的国家建设等。</h1> <h1>  最后一个展室展出了各国领导人、组织机构送给斯大林和博物馆的礼物,竟然还有中国祝贺斯大林70寿辰送的礼物。</h1> <h1>  大家认真聆听博物馆讲解员讲解。</h1> <h1>  导游安妮在翻译。</h1> <h1>  从走进博物馆大楼就感觉楼里的装修既简单又华丽,既庄重又典雅。</h1> <h1>  我们又来到斯大林故居参观。为保护故居不被日晒雨淋,外面又建了一个棚屋。</h1> <h1>  斯大林的父亲是个鞋匠,家境贫寒。1878年斯大林就出生在这里,他在哥里度过了童年和青年时期。</h1> <h1>  博物馆主楼旁的铁轨上停放着一节斯大林自战争年代直到去世前一直乘坐的专列车厢。当年斯大林就是坐着它去参加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兹坦</h1><h1>会议的。斯大林逝世后,这辆专列停在俄罗斯的罗斯托夫火车站,1985年二战胜利40周年,转移到了这里。</h1><h1><br></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九、津瓦利水库</b></h1><p class="ql-block"><br></p><h1> 津瓦利水库(Zhinvali),1980年由苏联投资建设。把源自冰川的雪水引入阿拉格维(Aragvi)河谷,建成了这个大型水库。津瓦利水库能提供第比利斯市大约一半的饮用水源。</h1> <h1>  我们离开哥里经军事大道前往卡兹别克途中经过津瓦利水库,几乎所有车辆都停下在此打卡,因为此景太美了!</h1><h1> 说到军事大道,这条古老的公路早在公元1世纪就已经出现,它全长超过200公里,是第比利斯至大高加索山脉速度最快、风景最优美的公路。它经过津瓦利水库,经过我们将要去的阿娜努日城堡至滑雪胜地古道里,翻越2379米高的季瓦里山口,去往我们向往的卡兹别克山,最后到达俄罗斯。</h1> <h1>  湖光山色,山青水秀。</h1> <h1>  远山,层峦叠嶂、苍翠欲滴;近水,波光粼粼、碧蓝深邃。</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br></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十、卡兹别克山</b></h1><h1><br></h1><h1> 卡兹别克山位于格鲁吉亚东北部,是一座休眠火山,海拔5033米,是格鲁吉亚第三高山,高加索山脉的第七大高山。1979年,卡兹别克山及周边区域被前苏联政府确立为国家自然保护区。</h1> <h1>  7月29日晚,我们抵达卡兹别克山下的斯特潘茨明达小镇,入住马可波罗酒店度假村。</h1> <h1>  第二天凌晨5:20,天还漆黑,我们便乘大巴出发前往卡兹别克山间的圣三一教堂。大巴开了近50分钟,我们又换乘越野车继续前进,一直开到了圣三一教堂小山下。可是,一二十米开外的教堂却在浓雾中模模糊糊看不清。我的心哇凉哇凉的!</h1> <h1>  上到教堂前的平台,远处白茫茫一片,只有近在咫尺的小小野花在寒风中摇曳。</h1> <h1>  矗立在群山之中的圣三一教堂,始建于14世纪,海拔2700米,据说是世界上最高的教堂,被誉为离上帝最近的教堂。</h1> <h1>  不多一会儿,大雾竟渐渐散去,眼前的青山露出了真容,我的心里充满了希望!</h1> <h1>  啊,真的云开雾散了!对面巍峨壮丽的雪峰屹立在我们面前,感谢老天爷眷顾!</h1> <h1>  我凝望着云蒸霞蔚中的卡兹别克雪峰,思忖:古希腊传说中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被宙斯囚禁在卡兹别克山顶的洞穴中,是这里吗?在对面吗?</h1> <h1>  全神贯注。</h1> <h1>  仅仅5分钟左右,又开始大雾弥漫,银幕渐渐关上了!虽然时间短暂,但我已经很满足了,因为我如愿以偿,看到卡兹别克山最壮丽的模样!</h1> <h1>  古老的教堂几百年来遗世孤独,由于位置偏远,公元十八世纪波斯人入侵格鲁吉亚时期,许多来自姆茨赫塔的珍贵文物,包括圣尼诺十字架,都曾被带到这里保管。</h1> <h1>  1829年,普希金被流放到卡兹别克时创作了诗歌《卡兹别克山上的修道院》:</h1><h1> 高高耸立在群峰之上,<br> 卡兹别克,你帝王般的峰顶,<br> 正闪烁着永恒的光芒。<br> 你那座云间的修道院,<br> 就像浮游在天上的方舟,<br> 依稀翱翔在群山之上。<br> 遥远的梦寐以求的岸!<br> 真想对峡谷说声再见,<br> 然后攀上那自由的峰顶!<br> 去那儿,藏进云后的密室,<br> 我便可以与上帝毗邻!……</h1><div><br> 《普希金诗选》<br></div> <h1>  圣三一教堂又模模糊糊看不清了。</h1> <h1>  和来时一样,天地间一片白茫茫,我们意犹未尽地离开圣三一教堂。</h1> <h1>  圣三一教堂下的山村早晨,宁静、美丽。</h1> <h1>  我们乘车下山,沿途所见好似一幅长长的水墨画。蓝天下云雾缭绕,高山青绿的草甸上点缀着旅行者红色的简易房和帐篷,各色的野花一簇簇,一丛丛。</h1> <h1>  远处应该是斯特潘茨明达小镇,我们已经没有时间去小镇逛逛了,只能在酒店门口随手拍。</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br></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十一、格俄友谊纪念碑</b></h1><p class="ql-block"><br></p><h1> 格俄友谊纪念碑建于1983年,为庆祝格鲁吉亚和苏联俄罗斯的友谊持续二百周年而修建。</h1> <h1>  上午,我们来到卡兹别克山中的格俄友谊纪念碑前。纪念碑海拔2384米,矗立在一个山头上。</h1> <h1>  格俄友谊纪念碑造型独特:巨大的大半圆形的混凝土建筑,下面是一个一个的半圆拱门,显得很有艺术性。</h1> <h1>  内侧墙壁上鲜艳的马赛克瓷砖壁画展现了格鲁吉亚和俄罗斯昔日“蜜月期”的历史场景。可是,想想现在已经断交的格俄来说,“友谊”何在?心中不由抱以深深的遗憾,真希望世界和平,友谊长存!</h1> <h1>  站在纪念碑观景台上眺望高加索山脉,那巍峨的气势,壮丽的山景令人心胸开阔,气定神闲。</h1> <h1>  羊儿满山坡。</h1> <p class="ql-block"><br></p><h1> 俯瞰下面的山谷,一汪椭圆的池水,泛着淡蓝的光,就像一颗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翠绿色的山谷中。</h1> <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十二、阿娜努日(Ananuri)城堡 </font></b></h1><div><br></div><h1> 阿娜努日城堡也位于军事大道旁的津瓦利水库尽头,是封建Ananuri王朝时领主的城堡,用来抵御外敌,也是军事要塞。8世纪Aragvi王朝被推翻,这里随之也被占领,但直到19世纪城堡依然是军事要塞。</h1> <h1>  还没进入城堡便感觉到它美丽的环境和雄伟的气势。</h1> <h1>  </h1> <h1>  从一个小门进入城堡,迎面就是一座教堂,外观非常具有历史厚重感。</h1> <h1>  教堂面对湖的那面石墙上有一个很大且精美的浮雕,那是格鲁吉亚特有的葡萄藤十字架。</h1> <h1>  教堂内陈设简单,但庄严肃穆。</h1> <h1>  城堡周围的城墙高达十几米,而且很厚,全是石头垒砌,看着非常坚固。城墙上每隔一段有瞭望口、碉楼,可见经历几个世纪,换了几个领主都把这里作为军事要塞的原因。</h1> <h1>  教堂钟楼面临青山绿水,高高耸立在围墙外。</h1> <h1>  从围墙的豁口望出去,湛蓝的天空下,延绵的青山,碧蓝的湖水,风光旖旎。难怪曾登上《孤独星球》外高加索版的封面。</h1> <h1>  我们登上城墙,一人宽的小道令人胆颤,我上到两层楼高便退了回来,有胆大的一直上到三四层楼高的最高处。</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br></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十三、生命之柱大教堂</b></h1><h1><br></h1><h1> 姆茨赫塔古城的生命之柱大教堂是格鲁吉亚的第一座教堂,公元4世纪建成后被毁,后重建又被毁,如今这座已是在同一选址上建造的第三座了,由中世纪的格鲁吉亚建筑师阿苏基斯泽于1029年完成。千百年来,大教堂一直是姆茨赫塔的地标性建筑,而且是姆茨赫塔三处世界遗产之一。</h1> <h1>  下午,我们抵达姆茨赫塔古城的生命之柱大教堂停车场,顶着烈日,穿过小街鳞次栉比的商铺,围着大教堂高高的院墙走了大半圈终于到达雄伟的大门前。</h1> <h1>  进入大门,映入眼帘的便是壮观的生命之柱大教堂。</h1> <h1>  关于教堂的建立,从网上查阅得知:格鲁吉亚有这样的传说:在押送耶稣从耶路撒冷通向刑场的苦路上,行刑的士兵们强迫他穿上朱红色的披风,并百般戏弄他。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后,一个叫Elias的犹太裔格鲁吉亚人带着耶稣长袍回来此地,他姐姐碰到圣物后,立刻在充满神圣感的情绪冲击中死去,死的时候抓得太紧放不开,家人将她与披风一起埋葬,不久之后,坟茔上便长出了一棵雪松。</h1><h1> 公元330年前后,修女圣尼诺到伊比利亚王国传播福音。她带着圣母玛利亚赠予的葡萄藤十字架,从罗马出发,在姆茨赫塔停下了脚步。在此期间,她先治愈了王后的重病,后又治愈了国王米利安三世的眼睛,于是国王放弃了传统宗教,宣布基督教为国教。之后 ,圣尼诺选中茜多尼亚墓穴所在地建造教堂,她所用的七根木桩,正是取材自那棵已长了近300年的参天雪松。当六根柱子就位后,第七根柱子却悬在空中,怎么也落不下来。圣尼诺为此整整祈祷了一夜。次日,木桩顺利落地,它渗出的汁液竟有神奇的治愈功效,教堂也因此得名为“生命之柱”。</h1> <h1>  生命之柱大教堂恢宏壮丽,当年是格鲁吉亚著名设计师阿苏基兹设计的。为防止阿苏基兹拿出更出色的作品,国王残忍地命人砍去了他的手臂。我们进入教堂大院,导游安妮第一时间带我们去看教堂北侧外墙上的浮雕,那是国王命人雕刻的一只拿着工具的断臂。"断臂“高高在上,非常不起眼。</h1> <h1>  走进教堂,人声嘈杂,怎么这么多人啊?对于东正教教徒来说,今天应该是个好日子,牧师在给新人证婚,而且一对接一对,络绎不绝!</h1> <h1>  教堂各处都有很多精美的壁画,墙上、柱子上也挂有很多宗教画作;教堂地上满布历代国王的墓碑,还有很多可观赏的文物,终因新人和他们的亲友团成群结队,我只能从人缝中大致欣赏欣赏了,太遗憾了!</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br></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十四、季瓦里教堂</b></h1><h1><br></h1><h1> 季瓦里教堂建于公元585年至604年间,是当地最古老的教堂。季瓦里教堂又被称为圣十字教堂(“季瓦里”是十字架的意思),因为这是圣尼诺第一次竖立十字架的地方。圣尼诺把十字架竖立在这个原异教神庙的遗址上,十字架经常显现神迹,致使整个高加索的信徒都前来朝拜。因此,季里瓦十字教堂在格鲁吉亚历史中意义重大。1994年季瓦里教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h1> <h1>  我们离开生命之柱大教堂,很快到达了季瓦里教堂。教堂坐落在季瓦里山上,它高高在上,与生命之柱大教堂隔河相望。</h1> <h1>  我们一步步登上季瓦里教堂。教堂是中世纪教会建筑的经典范例:呈“十字穹顶”风格,四个对称的殿堂形成十字架形状,正中央八边形的大穹顶高高耸立。教堂的外墙全部由一大块一大块的石头垒砌而成,经1400多年的风雨洗礼,有的墙体有些风化脱落了,显现出那历尽沧桑的古老风貌。</h1> <h1>  走进教堂,里边正在维修,横七竖八地竖着钢管,尽管这样,小小的教堂内仍人头涌涌,挤满了结婚的新人和亲友团。</h1> <h1>  教堂正中树着一个大大的十字架,因为很多人围着,我只好在人群中转一圈出来了,有些遗憾。</h1> <h1>  走出教堂右转,站在一个小小的平台上俯瞰,群山连绵,姆茨赫塔古城尽收眼底。</h1> <h1>  教堂门口的平台上视野极好,库那河与阿拉格维河在此交汇。阳光下,重峦叠嶂,蓝绿色的河水波光粼粼。</h1> <h1><p></p><p>  姆茨赫塔全貌一览无余:面对大河背靠青山——古城地理位置极好。高高低低、各式各样的红屋顶密密匝匝,生命之柱大教堂赫然矗立于古城正中央。姆茨赫塔古城建立于格鲁吉亚王朝铜器时代,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2000年,是格鲁吉亚最古老的城市,曾经是伊比利亚古国的首都,格鲁吉亚的宗教中心。非常遗憾,我们没有时间去古城逛逛。</p><div><br></div><p></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十五、Bodbe修道院</font></b></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Bodbe修道院全名是Bodbe圣尼诺女修道院,是格鲁吉亚重要朝圣地之一。公元337年,圣尼诺引领格鲁吉亚皈依了基督教,从此格鲁吉亚是世界上第二个以基督教为国教的国家。后来,圣尼诺来到Bodbe地区直至去世。圣尼诺去世后,米利安三世国王在Bodbe修建了一座小修道院让她在此长眠,以纪念这位基督教圣徒。</div><div><br></div></h1> <h1>  7月31日早晨,刚下过雨,雾蒙蒙的,我们来到了Bodbe修道院门前。一位白发苍苍的守门人一动不动凝神坐在修道院大院门口。</h1> <h1>  进了院门,沿着小路,我们径直来到这座并不高大的教堂。这里就是公元4—5世纪时格鲁吉亚极具威望的圣尼诺修女的埋葬地,距今已经1500多年了。圣尼诺的传教在姆茨赫塔开始,在Bodbe终结,可谓是善始善终了。此时两个女教徒正趴在墓上亲吻,虔诚!教堂内很多壁画,应该都是圣尼诺修女当年传教的故事,但时过千年,多已斑驳。教堂内不允许拍照。</h1> <h1>  离开小教堂回头一望,参天的柏树和盛开的鲜花环绕着圣尼诺的长眠之地,不由得感叹格鲁吉亚人对这位虔诚、执着的基督教传播者的尊敬与爱戴。</h1> <h1>  16世纪时,Bodbe修道院遭到了波斯萨非王朝的洗劫,之后得到了泰穆拉兹一世国王的重新修复,随着修道院的再次复兴,扩大了规模,建立了神学院,并成为格鲁吉亚最大的宗教书籍保存地之一。 </h1> <h1>  Bodbe修道院建在陡峭的山坡上,下面是大高加索山脉下壮丽的阿拉扎尼山谷,可是整个山谷在大雾笼罩之中,只见得一望无际白茫茫。</h1> <h1>  来到主教堂门口,只见一个修女正指着大门上严禁拍照的图示在训斥一个女人。主教堂内陈设简洁,也有很多鲜艳的壁画。</h1> <h1><p>  Bodbe修道院仿佛在一个大花园中,教堂周围都是绿树、青草、红花,非常美丽,显现出女修道院特有的优雅与温柔。</p><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十六、西格纳吉小镇</font></b></div><div><br></div><div> 西格纳吉小镇位于格鲁吉亚东部的卡赫季州,是卡赫季州所辖西格纳吉行政区的中心城镇,也是格鲁吉亚古丝绸之路沿线的众多站点之一。西格纳吉小镇是格鲁吉亚最后一位有为之君在18世纪时下令修建的。建造目的第一是为了保护当地人免受高加索穆斯林山民出山劫掠;第二是吸引亚美尼亚商人,手工业者来格鲁吉亚繁荣经济。近年来,美丽的西格纳吉已经成为了来格鲁吉亚旅游的热门目的地之一了。<br></div></h1> <h1>  离开Bodbe修道院,只有两公里路就到达了西格纳吉小镇。出了停车场,我们跟着导游安妮上了马路,石块铺就的马路上方挂着彩旗和彩灯。</h1> <h1>  既古典又现代的市政厅,这应该是西格纳吉最高大的楼。</h1> <h1>  西格纳吉流传着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现如今因为它独特的风情和浪漫,吸引了许多情侣来此拍婚纱照,登记结婚,因此,西格纳吉又被称为“爱情小镇”。我们经过一幢二层小楼,导游安妮说,这个就是提供24小时服务的婚姻公证处。</h1> <h1>  我们经过一个街心花园,花园中最醒目的是墙上长长的浮雕,它记录了格鲁吉亚人民在二战中抗击侵略者的历史,每幅雕塑的旁边都有密密麻麻烈士的名字。</h1> <h1>  西格纳吉的土地上生长着一棵高大的橄榄树,飞来的和平鸽衔着橄榄枝,象征着人们爱好和平的美好愿望。</h1> <h1>  漫步在街头,石块垒砌的房屋、碉堡,石块铺就的马路,显现出浓郁的古风古韵。</h1> <h1>  古老的圣乔治教堂。</h1> <h1>  西格纳吉小镇坐落在陡峭的山顶上,繁茂的绿树丛中一幢幢红顶的房屋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山下是壮美的阿拉扎尼山谷。</h1> <h1>  各式各样的建筑都依山而建,大街小巷不是上坡就是下坡,名副其实的山城。</h1> <h1>  一片一片民居都建在一个一个小山头上,绿树环绕,红顶粉墙,云雾蒸腾,煞是好看!</h1> <h1>  很多餐厅都建在高高的悬崖边。</h1> <h1>  我们午餐的餐厅也在山边,视野很好,面对阿拉扎尼山谷和对面山头的绿树、村落。</h1> <h1>  过了这道城门下个大坡就是西格纳吉古城墙景观的入口。</h1> <h1>  古城墙最能代表西格纳历尽沧桑的厚重历史。城墙几乎环绕整个古镇,是18世纪Erekle二世国王修建的,用以防御外敌。</h1> <h1>  古城墙全部是石块和鹅卵石垒砌而成,约有一米多厚,共有23个堡垒,约5公里长,但很多已经坍塌,如今修复好供游览的只是一小部分。</h1> <h1>  我们登上城墙,眼前豁然开朗。一边是广阔的阿拉扎尼山谷,尽管天地之间泛着薄雾,但大片大片青绿的葡萄园依稀可见,天边的大高加索山脉模模糊糊看不清楚。另一边可以俯瞰到一丛丛绿树和一堆堆的红顶房子,景色美不胜收。</h1> <h1>  在此我下了城墙。</h1> <h1><p>  抬头看见朋友们走过来,我大声说:“大家看我!”咔嚓!我拍下了这快乐的画面。</p><div><br></div></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十七、Khareba海列巴酒庄</font></b></h1><div><br></div><h1> Khareba海列巴酒庄是格鲁吉亚最大的酒庄,整个庄园占地面积2.4公顷,拥有四个酿酒工厂,7.7公里长的隧道式酒窖及900平方米的葡萄园。酒庄将古老传统的葡萄酒纯正酿造法与现代欧洲生产工艺相结合,酿造出享誉世界的葡萄洒。</h1><div><br></div><div><br></div> <h1>  下午,我们来到了西格纳吉小镇附近的Khareba海列巴酒庄。</h1> <h1>  一进酒庄大院便看见几个超大的酿酒陶罐,非常醒目。根据资料显示:格鲁吉亚对酿酒陶罐的制作有着严格的法律规定:所有用来装葡萄酒的陶罐都需要经过21道完整的手工工序,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颁发相应的证书,才能用来装葡萄酒。据说现在全格鲁吉亚能制作陶罐的人已经以个数记了。此外,陶罐烧制好之后,里面要用蜂蜡涂壁,外面还要用石灰包裹,以确保陶罐不透气。</h1> <h1>  酒庄是前苏联的防空洞改造而成,有近8公里长。我们在门口都披上了酒窖准备的大红披肩,因为里边温度较低。</h1> <h1>  酒窖门口的销售柜台摆满了不同价格的红酒。</h1> <h1>  沿着凉爽的甬道进入酒窖,两侧墙壁上摆放了26000瓶红酒,这些都是装饰,不出售。</h1> <h1>  Khareba海列巴庄园的葡萄产自西格纳吉小镇山下的阿拉扎尼山谷,均为人工采摘,严格按照格鲁吉亚清洁标准,精选树龄在50年以上,充分吸收了铁等微量元素的优质葡萄树的果实,确保无添加,无污染。而酿酒技师必须熟知格鲁吉亚的酿酒技艺,亲自负责每道工序。</h1> <h1>  <span style="color: inherit;">酒窖现在也使用高品质的匈牙利橡木桶,保持自然4—14度恒温和70%的湿度来酿造和存储葡萄酒。</span></h1> <h1>  格鲁吉亚古老独特的酿酒工艺主要是:将碾碎的葡萄封入粘土陶罐后埋入土中让其自然酿出美酒。2013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格鲁吉亚陶缶酿酒法”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国际酿酒师们都高度认可这种传统的酿制方式。</h1> <h1>  酒窖展示了传统的酿酒古法及工具。</h1> <h1>  有着“红酒小镇”美誉的西格纳吉,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酒窖,都能自酿葡萄酒。</h1> <h1>  大家认真聆听酒窖工作人员给大家讲解格鲁吉亚传统的酿酒方法。</h1> <h1>  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对格鲁吉亚的葡萄酒都情有独钟。</h1> <h1>  陶罐葡萄酒以它丰富、醇厚的味道,证明着它的“独一无二”。工作人员给大家斟酒品尝,我们尝了好几个品种,可惜我是个品酒的外行。</h1> <h1><p>  中国现在是格鲁吉亚葡萄酒三大进口国之一,Khareba海列巴酒庄的葡萄酒销往五十多个国家,包括中国。</p><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十八、圣三一教堂<br></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圣三一教堂是格鲁吉亚东正教主座教堂,是格鲁吉亚乃至整个外高加索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也是第比利斯标志性建筑之一。<br></div></h1> <h1>  我们于7月31日傍晚到达圣三一教堂,一进大院就见一座恢宏雄伟的建筑矗立在高高的台阶之上。</h1> <h1>  圣三一主教堂高约100米,7.5米高的穹顶全部包着纯金,据说一半的黄金皆由格鲁吉亚人自发捐赠,可见当地老百姓对宗教信仰的虔诚。</h1> <h1>  教堂位于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的库拉河左岸的伊利亚山上,是为纪念耶稣2000年诞辰而建。格鲁吉亚的教会在1989年苏联时期就开始着手修建这座教堂,但随着苏联的解体,这项工程直到1995年才破土,于2004年建成。</h1> <h1>  我从侧门进入教堂,教堂内部特别宽敞、高大,是我们在高加索地区所看到的最为豪华的教堂。地面铺着大方格地砖,墙面随处可见鲜艳的壁画和挂画,空中有几盏漂亮的水晶大吊灯。</h1> <h1>  教堂内的摆设、物件和装饰都非常考究。</h1> <h1>  </h1> <h1>  神父念念有词,信徒们虔诚地肃立祈祷。</h1> <h1>  绿树丛中红顶粉墙的礼拜堂非常养眼。</h1> <h1>  教堂门口宽敞的大平台。</h1> <h1>  至此,我们在格鲁吉亚的行程全部结束,明天一早就要飞往阿塞拜疆,没有时间看看古都第比利斯了。其实第比利斯是非常值得参观的:这个建都于4世纪,多个朝代的首都,保存有大量的古迹;现在是格鲁吉亚政治、经济、文化及教育中心。</h1> <h1>写在后面:</h1><h1>  我们用8天时间几乎绕格鲁吉亚一圈,对格鲁吉亚的历史、地理、人文,自然风光等有了初步了解。祖格迪迪国家博物馆、阿娜努日(Ananuri)城堡、生命之柱大教堂等等古迹都承载了格鲁吉亚那古老厚重的历史。梅斯蒂亚、乌苏故里、卡兹别克、西格纳吉那巍峨的雪山,满眼的青绿,湛蓝的湖水,美丽的村镇令我历久弥新。难怪格鲁吉亚被《孤独星球》评为“全球十大最佳旅行国家”。可是,这一趟也留下了不少遗憾,而且是难以弥补的遗憾!<br></h1><h1> <br> 完</h1><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