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多年前,安民队长警校毕业返回前,在开封火车站附近饭馆吃饭时目睹了一幕:一位衣衫褴褛的老者蘸着饭馆老板主动送上的一块豆腐乳喝完一瓶白酒。安民队长感慨:这位老者“打牙祭”的方式比较独特。</p><p class="ql-block"> 安民队长讲述的故事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个与酒有关“打牙祭”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多年前,上大学期间,一间宿舍上下铺睡了七名求学的学子。当年流行按出生年月排位次,我排行“老六”。睡在我下铺的“老五”讲述了爷爷用铁钉蘸盐喝酒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老五”是湖南郴州人,湖南人说“吃饭”的发音为“恰饭”。“老五”说:当年爷爷家真是穷,“恰饭”时没有菜,用一枚铁钉蘸盐喝了一瓶酒。睡在上铺的我,从蚊帐中探出头侧身问“老五”:真的?假的?你爷爷怎么不用手指头蘸着盐喝酒?万一喝醉了,误吞了这枚铁钉,岂不是饮恨终身。我的话音刚落,住在对面上铺“老二”笑着说:“老六”所言极是。说完,山东大汉“老二”坏意的笑声荡漾在整个宿舍,“老六”嘟囔了几句表达对老二笑声的不满。</p><p class="ql-block"> 多年前,我打牙祭的方式:豆腐皮配“仰韶”口杯,外加一个烧饼,花费标准十元左右。</p><p class="ql-block"> 多年前,距离现在也有近三十年。一九九四年九月自己毛遂自荐到《三门峡公安报》打临工,二百大毛收入自然微薄,仅能用于支付生活费、房租等基本开销。习文者喜酒的传统在我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当年,诗仙李白《将进酒君不见》诗中写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就写出了喝酒的豪气。每天不喝点酒好像生活中缺少点什么?但每天喝点酒的愿望被现实的收入所击破。每天改为每周,间隔时间的拉长,酒虫在肚内跃跃欲试,到时一醉方休,既解酒馋,又花销不大,两全其美。</p><p class="ql-block"> 喝什么酒配什么下酒菜?既不能超出生活开销还能吃上适宜自己胃口的菜品,这确实让自己费了不少脑细胞。</p><p class="ql-block"> 适宜配酒的美食是表弟领着我在上阳路半坡品尝之后确定为打牙祭的最佳选择。</p><p class="ql-block"> 当年,上阳路坡下是两排平房组成的餐饮大排档。每当夜幕降临,穿过大排档走上半坡,一位大娘坐在板凳上,面前放着煤球炉,炉上放着一个半大的瓷盆,瓷盆里有汤汁和竹签穿着的豆腐皮。表弟对我说:你尝尝这位大娘的涮豆腐皮。</p><p class="ql-block"> 望着色泽不鲜亮的汤汁,我正犹豫着,急性子的表弟一手把我按在煤球炉前面的小板凳上,对着大娘说:先来四十串,烫软点。大娘拔下堵在炉子进风口的铁盖,表弟对我说:等着,我去买酒。豆腐皮在沸腾的汤汁中静候食者的品尝。大娘递给我一个小碗,说道:可以吃了。我从瓷盆中拿出几串豆腐皮顺着嘴边撸下,软和的豆腐皮没有细品就被我咽下,大娘见状:慢慢吃,别烫住。不胜酒力的表弟用塑料袋兜回四瓶“仰韶”口杯,我知道,其中三瓶今晚定让我不醉不归。</p><p class="ql-block"> 大娘递给我的小碗是用来盛放撸下的豆腐皮,免得烫嘴。一小碗豆腐皮配一口酒让我吃的大快朵颐,喝的也慢慢进入微醉状态。我和表弟海阔天空地聊着,我知晓了几句只有在三门峡当地才有的方言,如“瓷蝇“、“信球”。我一脸不解地问表弟:瓷蝇啥意思?表弟说:冬天的苍蝇爬在玻璃上的状态就叫瓷蝇。感情是骂人的词儿。</p><p class="ql-block"> 豆腐皮一扫而光,空着的三个酒杯散落在我脚下。表弟表情诡异地说:尝尝汤汁,你会收获更大。酒醉的我二话没说端起微热的瓷盆就喝,大娘急忙拦下,着急地说:用勺子用勺子。入口的汤汁确实味道不一般:余味绵长。多年以后,当“红九九”等火锅底料琳琅满目地摆放在在超市货架上供食客选购,味道还是不如当年大娘汤汁的鲜美。</p><p class="ql-block"> 之后,每周到大娘这里“打牙祭”成了周末的首选地,拿现在流行的话讲:打卡地。我成了大娘的常客,在我的提议下,大娘的菜品也渐渐丰富起来,不再是豆腐皮唱主角,面筋、生菜、蘑菇粉墨登场,也不用自带酒水去大娘那里。大娘说:小孙,酒我也给你备好了,平价给你,只能是两杯,多了误事。大娘熬出的汤汁依旧美味如初,我也依旧持续着吃完豆腐皮等菜品,末了还要喝一些余味悠长的汤汁。</p><p class="ql-block"> 三十年后,标配的“仰韶”口杯已经荡然无存,食材“豆腐皮”也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各类火锅必选菜品之一,配上其它辅料称之为“涮菜”,依然没有当年大娘路边摊上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三十年后,标配打牙祭的食材和酒品依然让我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三十年后,我们已是步入五十岁的油腻大叔,“打牙祭”的场景陪伴我们走过那段青葱岁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