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光会议——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祥瑞齐天

<p class="ql-block">淄博煤矿博物馆是山东省党史教育基地。在这座全国煤炭行业为数不多的专业博物馆里,珍藏着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老照片。</p><p class="ql-block">驻足在这些老照片前,咀嚼着里面的故事,无不令人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尤其是那幅透着铮铮铁骨男儿气的“烛光会议”图片,也许只有照片里的主人才能理解它的厚重和份量。但是,当我们把时空转换到当时的情景时,“烛光会议”所具有的意义是转折性的,也是历史性的。是企业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淄博矿区的煤炭开采始于唐。主要用于陶瓷、琉璃烧制和冶铁,由此成就了名扬四海的淄博陶瓷、博山琉璃。 </p><p class="ql-block">1904年,随着德国工业资本的进入,淄博煤矿开采进入了工业化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接管了德国在淄博的采矿权,直到抗战胜利。建国后,淄博矿区职工发扬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将一个满目疮痍的矿区建成了全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煤炭产量曾一度占到全省的一半以上,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计划经济时期,山东半岛、胶济铁路沿线及东南沿海部分地区工业用煤,大都来自淄博矿区。受煤炭赋存条件影响,尽管煤质不占优势,但是煤价由国家制定,盈亏由国家平衡,不愁煤炭没有销路。</p><p class="ql-block">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社会经济发展活跃,对煤炭需求量猛增。在“有水快流”的舆论引导下,极大地刺激了社会、民间在煤炭领域的无序投资。大矿小矿一起上。由于管控失度,“八五”末,全国煤炭行业陷入了供大于求严重、市场竞争极度激烈、价格秩序混乱的局面。由此对淄博矿区的生存造成了巨大冲击。</p> <p class="ql-block">受市场冲击和资源枯竭叠加双重影响,淄博矿区衰老速度进一步加快。至1995年,先后有8对矿井报废、5对矿井被注销生产能力,原煤产量由高峰时的800万吨跌至500万吨。在市场的残酷竞争下,淄博矿区区位优势不再,高灰高硫煤更是销路不畅,致使煤场爆满,堆积如山。有的被迫全员销售,以销量抵工资;有的被迫减产停产。企业亏损不断攀升,1995年达到了近1.5亿元。当时全局2300个家庭月人均收入不足100元,职工吃饱饭都成了问题。有的家庭一年吃不上几顿肉;有的家庭没钱买本子给孩子写作业,孩子就在烟盒背面写。同时因矿井报废注销,1.5万人需要重新安置。曾经为国家做出重要贡献的淄博矿区,却变成了全国煤炭系统36家特困企业之一。</p><p class="ql-block">用亲身经历过那段辛酸的人们话说:就是企业不堪重负,到了无米下锅,难以维系的境地。</p> <p class="ql-block">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而不可再生资源矿区大都循着转产、转移路经走。简单的说,转产就是放弃原来熟悉的产业进入新领域。转移就是从一个地方转到另一个地方,继续从事原来的老本行。</p><p class="ql-block">“八五”时期,淄矿老区就走在了转产的路上。而转移需要有资源的接替区。当时的淄矿有没有接替区呢?答案是肯定的。</p><p class="ql-block">20世纪80年代中期,淄博局就多次向煤炭部和山东煤炭工业局反映矿区接续问题。几经波折,到了1991年8月,能源部正式下文,确定将济(宁)北矿区作为淄博老区接替矿区,以解燃眉之急。</p><p class="ql-block">济(宁)北矿区筹建班子随即成立。许厂、岱庄也相继成立了筹建处。1992年春节刚过,首批20多名筹建人员,带着300元现金,从淄博来到济(宁)北,开始了新矿区的筹建工作。</p> <p class="ql-block">异地办矿人生地疏,地企关系协调困难。加之缺乏建设大型现代化矿井的专业人员,特别是国家的能源贷款迟迟不到位,直接影响着筹建工程的推进。三四年下来,只完成了许厂矿井的征地和部分零星工程。新矿区建设陷入了进退两难而又必须强攻硬上的境地!</p><p class="ql-block">进,困难重重。但只要抓住机遇,千方百计把济北矿区这块优质资源开发起来,濒临破产倒闭边缘的淄博局就会被救活重生。</p><p class="ql-block">退,无路可退。济(宁)北矿区事关企业的未来,事关淄博老区10万名职工家属的生存。</p> <p class="ql-block">1995年8月,淄博局新一届领导班子刚成立,具体负责济北筹建工作的副局长向主要领导详细汇报了进度情况,动情之处,不仅潸然泪下,也深深地感染了新上任的企业当家人。</p><p class="ql-block">主要领导在听取了济北新区的筹建情况后,陷入了深深的思索。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调查和深思熟虑,下定了加快开发建设济北新区的决心。</p><p class="ql-block">这年10月23日,送走前来济北矿区视察指导工作的煤炭部部长后,局主要领导当晚在许厂矿井筹建处单身宿舍找了个房间作为临时会议室,研究部署加快济北矿区和许厂矿井建设工作。许厂矿井筹建处全体人员、翔宇公司及局工程处共计20多人参加了会议。</p><p class="ql-block">当时,由于正式变电所还未建成,没等会议开始,济北新区10千伏临时变电所突然出现了故障,宿舍楼陷入了一片漆黑。</p><p class="ql-block">没有电怎么办?工作人员就到附近的几户村民家里找来7根蜡烛,又从建设工地找来3盏电石灯来照明。</p><p class="ql-block">会议在微弱的灯光下开始了。这就是被称为济(宁)北矿区建设史上有名的“烛光会议”。这次会议决定了济(宁)北矿区的命运,成为新区建设的转折点。</p> <p class="ql-block">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他们响亮地提出了“资源枯竭不是末日,煤炭产业不是夕阳”“不靠天,不靠地,扭亏解困靠自己”的口号。</p><p class="ql-block">会上,大家分析了新矿区建设面临的困难局面,同时也分析了有利形势,即在经济困难时期搞矿井建设,物资材料价格低,施工单位好找,建设成本低,如果再争取到日本第三批能源贷款和开发银行的支持,建设速度会进一步加快。加上淄博局有着光荣的历史传统,向心力凝聚力强。只要紧紧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就会绝处逢生,再创新的辉煌。</p><p class="ql-block">他们还自信地提出了到2000年的奋斗目标:全局扭亏为盈,5个衰老矿井实现转产,原煤产量恢复到500万吨,许厂煤矿到1998年移交生产管理,1999年正式投产,2000年达到设计能力150万吨。经过10年建设,济北矿区形成660万吨生产能力,全局建成为年产1000多万吨的大型企业。</p> <p class="ql-block">在摇曳的烛光里,会议从晚上7点一直开到深夜,直到找来的7根蜡烛燃尽。“烛光”驱散了人们的睡意,也驱散了几年来笼罩在大家心头的阴云。它迎来的不仅是东方欲晓的黎明,更是济北矿区光明的前途。不久,一场快速建设许厂煤矿的大会战拉开了帏幕。</p><p class="ql-block">会议结束后不久,全局广大干部职工、离退休人员勒紧裤腰带,硬是拿出吃饭钱、棺材钱,集资的4000万元注入济北,几乎停滞的新区建设重新启动。</p> <p class="ql-block">许厂煤矿于1996年6月3日正式破土动工,1999年10月1日正式移交生产,同期建成的还有一座年设计入洗能力150万吨的选煤厂及运煤专线。历时28个月,创造了国内建矿史的新纪录。</p><p class="ql-block">从济北矿区第一对矿井许厂煤矿投产,到2005年唐口煤矿投产,短短几年间便在济北矿区建起了4对矿井和一条铁路专线,生产能力达千万吨,不仅创造了全国煤炭行业建井史上的新水平,而且为后来的省外大开发锻炼了队伍,储备了技术,积蓄了人才。</p><p class="ql-block">济北矿区的提前建成投产,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山东经济结调整提供了重要的能源支撑。同时为改善企业经营状况和职工生活提供了坚实保障。淄矿由此冲出困境,重新走上了发展振兴之路!</p><p class="ql-block">“烛光会议”是在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关键性会议。在当时的极端困境中,淄矿人把济北建设上升到“救命工程”来对待,让广大干部职工从中看到了未来与希望,从而凝聚起了闯关夺隘,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力量,创造了企业凤凰涅槃的奇迹。</p><p class="ql-block">“烛光会议”的光芒不仅铸就了济北精神,而且催生出来的济北建设新模式,熠熠闪耀在中国煤炭发展的光辉史册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