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六周年八一琼崖行(四)

张宝胜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作者/琼崖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23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续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导语:众里寻他千百度讲述了一段失散84年,悲欢离合,美丽感人,姐妹俩在香港团圆的寻亲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八、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失散八十四年后的上天安排</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23年7月31日上午,应研究会张丽琴女士的邀请,笔者与128师383团的二代王雄同志,相约去探望张丽琴的母亲梁育英(家住海口龙华区龙华路20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为什么要去探望张丽琴的母亲梁育英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因为海南省渡海作战史研究会2019年发起《海南岛与亲爱的父母》的征文,到2023年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梁育英找到自己失散80多年的姐姐与亲人。2023年6月5日,梁育英以91岁的高龄,在3年新冠疫情严防刚过的情况下,不顾一切的赶赴香港,与98岁的姐姐陈婵相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梁育英今年已经90高龄,在旧社会有一段苦难的童年,幼年时被卖到海南岛。海南解放后,梁育英与参加过解放海南岛战役的第43军老战士张乐善结婚,命运才发生根本改变,在海口安享晚年。梁育英解放后一直有一个愿望,希望能寻找自己失散多年的娘家亲人,却一直找不见。然而人世间还真是“无巧不成书”。宋朝大诗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所描绘的“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情此景,无不令人唏嘘感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委托人张丽琴(左一)与笔者琼崖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梁育英年轻的照片(张丽琴的母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原43军127师381团迫击炮连指导员张乐善(张丽琴的父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梁育英寻亲的故事,要从2019年1月9日说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一天,海南省渡海作战史研究会发起了纪念《海南岛与亲爱的父母》的征文活动,无论是40军的二代,还是43军的二代,凡当年父母亲参加过解放海南岛的二代们,都闻风而动,纷纷撰文纪念“解放海南岛与亲爱的父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些纪念文章,语言朴实,感情丰富,字里行间透露出两代人在海南岛走过的路,特别是父、母亲一生为解放海南、保卫海南、巩固海南、建设海南所做出的无私奉献。这些纪念文章,披露了大量的父辈们从东北到海南岛的细节,从而填补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战斗历程空白。通过这些纪念文章,表达了第二代人对海南岛的无限眷恋,以及他们对父辈在海南岛建功立业的深切缅怀。虽然父辈们绝大多数都已作古,但他们的精神不朽。二代们对父辈的无私奉献和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精神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就在征文陆续收获的第3年,一篇来自广西南宁署名作者陈殷的纪念文章——《父亲陈慕基在海南岛的峥嵘岁月》,2021年元旦在海南省渡海作战史研究会的公众号刊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篇文章发表后不久,立即引起了在海口的43军127师二代张丽琴的关注。张丽琴发现陈殷所写她父亲陈慕基苦难的童年之家世,与母亲跟她讲过的家世很相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陈殷的纪念文章是这样写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亲陈慕基生于1933年,祖籍广东省佛山市人。我小时候,父亲曾跟我们说,我们的老家就住在离祖庙很近的地方,解放前家里穷。我的爷爷陈仲华到广州谋生,认识了我奶奶张惠金。奶奶张惠金在广州东山基督教教会里帮工,洗衣做饭。爷爷和奶奶成家后,生有父亲五兄妹,都在广州出生。父亲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排行第五,上面有2个哥哥,2个姐姐,大哥叫陈慕诚,二哥叫陈慕良(2017年去世),大姐陈婵(目前在香港),二姐从小被卖给别人不知道名字,一家人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父亲的大哥和二姐不知去向,至今下落不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亲说他还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病逝了,一直跟着母亲在教会里生活。父亲他从小经常帮教会里三育学校的教室打扫卫生,因此有机会在教会的学校上课识字。1943年父亲十岁的时候,我的奶奶也去世了,父亲在广州又熬过了三年多时间。由于父母双亡,在广州没有依靠,于是决定去投靠二哥陈慕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47年,14岁的父亲,跟着教会里的人来南宁找到正在打工的二哥。父亲的二哥比父亲大9岁,找到他的时候,二哥已经结婚,有自己的家庭,父亲只能依靠自己求生活。因父亲有过在广州教会的经历,所以父亲就又进到南宁经文街基督教教会的三育学校,继续边做工边读书,半工半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根据这3段文字,2021年1月5日,张丽琴通过王雄找笔者。王雄把张丽琴给他的微信直接转发给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王雄哥你好!我在渡海研究会群里,看到了马海南大哥,发了一条陈殷:写他父亲在海南岛峥嵘岁月里,有一段关于他父亲的家庭情况,有写到父亲有个二姐被卖掉至今还没找到,在这里我想拜托大哥,联系马大哥帮我找陈殷,因为他父亲的家庭情况,有一点和我母亲的情况相似,我母亲也是很小的时候在广州被卖来海南的。母亲说:她很小的时候,父亲也是因病去逝,当时好像家里有哥哥,姐姐,弟弟,住宅附近好像有所医院或是教堂,注:因此我母亲从小就不吃牛肉,羊肉。而且母亲至今都还没找到亲人。拜托大哥,联系马大哥帮忙要陈殷的联系方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月6日,在收到王雄转来张丽琴的诉求后,立即为此事忙碌起来。笔者先与张丽琴建立了电话与微信的联系。在电话先听了张丽琴叙述她母亲被卖的经过,与陈殷所写的情况相当吻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因为关于陈殷的父辈及家世,在收到陈殷的初稿时,笔者已经在电话中与陈殷认真聊过。陈殷说:父亲常跟她们子女讲家史,讲到二姑卖给人家后,从此失去了联系,很可怜,不知道被卖后的情况如何。总之解放后,家里人每逢讲到二姑被卖,大伯下落不明,都为他们的命运多舛而难过。父亲一直挂念这个可怜的二姑,一生难以释怀。而这时张丽琴也说,她的母亲很想找到自己的家人,这个愿望已经有80多年了。她们还曾与中央电视一台《等着你》的寻亲栏目组联系过,提供了有关资料,希望《等着你》寻亲栏目组帮助母亲寻找家人。但一直没有回音。大概是中央电视一台《等着你》的寻亲栏目组,也暂时无能为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想到这些前因后果,笔者又反复阅读了陈殷的《父亲陈慕基在海南岛的峥嵘岁月》这篇文章和该文的末尾编辑对该文的批注,如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海南岛与亲爱的父母》征文编辑批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海南岛解放后,为防卫海南岛,巩固海南岛,建设海南岛,一大批人民解放军为此作出积极的贡献。1950年5月1日海南岛解放后,5月15日第四十军开始撤离海南岛;第四十三军除留一二八师外,一二七师、一二九师和军部也于6月以后,陆续北撤雷州半岛,在南路地区(粤桂边)清剿土匪,协助建政。1952年,美军利用朝鲜战争正在谈谈打打的胶着时机,企图动员蒋介石夺取海南岛。蒋介石有鉴于联合国军在朝鲜都没有打赢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现实,自知没有实力,不敢轻举妄动。但为了争取美援,也不拒绝。这时,我方获知美蒋的情报后,立即将第四十三军的部队调回海南岛,增强防卫。陈慕基这时随一二九师调防海南岛,守岛17年,为防卫海南岛,巩固海南岛,建设海南岛,奉献了自己最宝贵的青春,为海南宝岛作出了积极的不可磨灭的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陈慕基的女儿陈殷,对父亲的经历很关注,观察细致入微。如对部队的射击训练细节,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描绘,这是二代中很少见的。陈殷对自己在海南岛的童年有深刻的记忆,字里行间透露出那一代人的大量生活信息,令同时代的军娃们产生共鸣。我们的父辈就是在这样艰苦奋斗的过程中走过来的,他们克己奉公,不仅自己以身作则,而且教育自己的子女家属率先垂范。因此,军娃们也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磨练成长的。军娃们从幼儿园开始,就远离父母,过集体生活,从小参加各种劳动,帮助农民种田,收稻子,插秧,接受社会底层的历练和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从而养成了纪律性和独立性。造就了不娇气,不退缩,机断果敢,敢于拼搏,善于学习和吃苦耐劳的性格。这些磨练,对他们的一生,无疑是终身受益的。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海南省渡海作战史研究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021年1月1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陈慕基当时是43军129师385团的文化教员。1952年原44军132师调入海南岛归海南军区兼43军序列。因原396团留在广州,没有随师到海南岛,原129师385团并入132师改称396团。因此,陈慕基便先后在132师396团任作战参谋、股长、团副参谋长等职,1965年从海南军区转业到南宁,先后守岛17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原43军129师385团文化教员陈慕基(陈殷的父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重温了征文和末尾编辑的好评后,笔者心中的涟漪翻起波澜。啊!这不仅是一篇很好的纪念文章,更是43军的一段奇缘。这段奇缘,就人的一生来讲,十分罕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首先,陈殷的父亲陈慕基,恰巧也是43军的老战士,与二姐夫张乐善两人同在一个部队。却因为以前的海南岛交通及通讯手段落后,消息闭塞,而无缘相识。尽管陈慕基一直挂念的二姐和他本人都在海南岛,都在43军,但人海茫茫,姐弟2人失之交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其次,离散80多年,到90多岁才重逢,前提是人要长寿。中国人常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如果人只活70岁,显然不行。能活过七十三、八十四,已经是高寿,但仍然不行。只有年过90,才能达成。试问世间能有几个人在失散80多年后,还可以重逢呢?这无疑是人间的奇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再之,两位老人的重逢,还必须经过2020年、2021年、2022年这3年多的新冠疫情的严峻考验。然而,能经受得住这3年严峻疫情考验的耄耋老人,却是凤毛麟角。据笔者所知,43军最后幸存的开国老战士,除个别人外,百分之九十九都驾鹤西去了。因为防控的最后时刻,医生和护士们也都感染了,所有住院的老人也就在劫难逃。在百分之百被医生护士所感染的耄耋老人,在此关键时刻,能否闯过这生死的大关,比登天还难,也只能听天由命。然而神奇的是,梁育英和陈婵两位90多岁耄耋姐妹,却因为没有住院,也没有打预防针,更没有被医生护士传染,反而逃过了一劫。她们的重逢,完全是上天命运的安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此时,那首 “和你相识在人海,是上天的安排”的溢美歌词的意境,便油然而生。古人称:六十岁以上为耆老【耆[qí]】,七十岁以上为“耋老”【耋dié】,年纪过八十至九十岁为“耄耋”[mào dié]&nbsp;老人,而能活过九十的老人,自为人瑞。因此,90多岁的姐妹,在失散80多年后再重逢,确实是人间奇缘。43军家眷的这一段奇缘,是在中央电视一台《等着你》寻亲栏目组无能为力的时候,却被《海南岛与亲爱的父母》的征文活动挖掘出来。这无疑是天意!是荣耀!是头彩!是千载难逢的机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想到这里,决定先把手头的事情放一放,抓住机缘,尽快与陈殷取得联系,不失时机的把这件事情办好。但为慎重起见,笔者根据已掌握的基本情况,先把线索进行了逻辑梳理,做过如下分析判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第一,已知陈慕基1933年生,其二姐,当在1932年及以前出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第二,已知陈慕基的2哥比陈慕基大9岁,应为1924年生,2017年去世,享年93岁(陈家5兄妹,有3人年过90岁,说明他们具有长寿基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第三,已知陈慕基的大姐2021年是96岁,应为1925年生,因此二姐的出生年份,应在1926年至1932年之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第四,陈慕基的母亲张惠金1943年去世,可以推断二姐被卖的时间是1943年以前(二姐的年龄和被卖的时间,是厘清线索与脉络的关键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第五,假设二姐1930年出生,1942年被卖,年纪是12岁。穷人家的12岁女孩,一般会比较早懂事,就算被卖了,也会记得自己的父母、家人和兄弟姐妹的名字。但张丽琴的母亲梁育英却只有朦胧的记忆,只记得:“她很小的时候,父亲也是因病去逝,当时好像家里有哥哥,姐姐,弟弟,住宅附近好像有所医院或是教堂。”说明笔者最初这个假设——“1930年出生,1942年被卖”,是不对的。其二姐被卖的时间应该更早,出生的年份应该较晚,被卖的时间大概是6、7岁这个样子。因为6、7岁的孩子,对家庭人员的组成,正是似懂非懂的阶段。假如二姐是1932年出生,6、7岁左右被卖,被卖的时间当在1939年左右。据张丽琴说,她母亲在广州被卖时,可能是1940年。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开始是准备卖大姐,但买家(姓赵,海南琼山赵村人)看到二姐后,就表示买小不买大。因此,二姐先被卖到湛江,后去海南岛。假设二姐是1932年出生,1950年海南岛解放的时候,张丽琴的母亲当在18岁左右。后来二姐嫁给了张丽琴的父亲——解放海南岛的老战士张乐善同志(张乐善1922年生,如果活到2023年,101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分析了以上情况,寻亲的脉络和线索就比较清楚了。下一步怎么办,也就有了思路。于是,一方面再与张丽琴沟通,并希望她把母亲梁育英的相片发给笔者。另一方面(于1月6日当天)也立即与陈殷进行联系,把情况告诉陈殷,并叫陈殷把他父亲、二伯父和大姑的相片发给我,以便对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陈殷很兴奋,立即与张丽琴建立了联系,并把双方长辈的照片彼此发了过去。这就好了,有了彼此的照片,就可对比了。结果一比,还真令人惊喜。张丽琴的母亲梁育英与陈慕基的二哥和大姐十分相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面是张丽琴的母亲,与大姐的近照对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张丽琴的母亲与二哥、弟弟陈慕基(右)的比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张丽琴母亲(左上)与二哥大姐弟弟陈慕基(左下)的比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特别是张丽琴叫她的女儿把诸照片拼在一起后再比对,那就更明显了。张丽琴的母亲与陈慕基的二哥陈慕良、大姐陈婵,十分相像,称其为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点也不为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哎呀!身世惊人的相似,相貌也惊人的相似,一看就是一家人,是失散多年的亲兄妹,应该八九不离十了。尽管这天大的喜事不必质疑了。却还需要现代科学DNA的血缘证明,才能圆满和板上钉钉。然而,此时要做DNA检测并非易事。因为2021年正是新冠疫情肆虐的时候,疫情防控处于关键时刻,亲戚朋友之间都不宜来往,时间就拖了下来。直到2023年4月22日,陈殷姐弟3人陪同母亲重返海南岛,到大本岭6926部队团部故地重游,陈殷姐弟2人才与张丽琴的母亲梁育英做了DNA检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不久,2023年5月12日晚上18时13分,张丽琴给笔者转发了陈殷给她的微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特大好消息!刚刚接到广东省公安厅电话,DNA结果已经出来,证明了我们姐弟与海南姑妈确实有血缘关系,这真是上天给我们一个非常圆满的答复,太好啦,太兴奋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23年4月22日,陈殷姐弟3人陪同母亲重返海南岛,陈殷姐弟及母亲李幼玲与张丽琴及母亲梁育英俩家人在海口相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确实是好消息,不仅是张丽琴和陈殷两家人的喜事,是海南省渡海作战史研究会的喜事,更是43军的喜事。因为世间曾经有过无数无巧不成书的奇缘,大家在做DNA检测之前,就已经认定他们是一家人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现在从科学的角度得到确实有血缘关系的好消息后,两家人都很振奋,于是商量尽快一同去香港探亲,走完万里长征的最后一步,使已经失散80多年的91岁妹妹,尽快与98岁的姐姐在香港团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23年6月5日,梁育英在张丽琴等几个女儿的陪同下,启程去香港,与大姐陈婵相会。陈殷一家也陪同87岁的母亲从南宁飞香港团圆,使团圆的气氛达到高潮,并名副其实。两位世纪老人经过了人生的“九九八十一难”,排除了时空的障碍,终于在有生之年得以重逢,一家人其乐融融。此时,阴霾已散,红日高照,万丈霞光之兴奋,在手机和摄影机的光圈下,三位耄耋老人,神采奕奕,笑容灿烂,留下了人生最幸福的高光时刻,留下了人间无与伦比的美好纪录。这是一幕炫丽的人生大戏,一幅斑斓的人生画卷,一首可歌可泣的人生凯歌,将永垂43军史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左为:陈慕基的夫人李幼玲87岁;中间:陈婵98岁;右:梁育英(陈娥)91岁。三个耄耋老人在香港坐轮椅的团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李幼玲(左)、梁育英(中)、陈婵(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仔细端详着对方,失散了八十四年后两双手紧紧的握在一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91岁的妹妹梁育英与失散八十四年98岁的姐姐陈婵在香港团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梁育英与李幼玲相互拥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张丽琴(左一)与母亲梁育英(陈娥)、陈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陈慕基与妻子李幼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随着一个罕见的世纪团圆奇迹,划上圆满的句号后。有些问题,才逐渐进一步搞清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一)比如梁育英为什么不姓陈,她原来的名字叫什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据梁育英回忆,她最初被卖到湛江,买她的地主叫赵经春(海南话也叫五伯爹)。赵经春买梁育英的目的,是给赵经春的女儿作陪嫁丫鬟,即跟随赵家小姐陪嫁到湛江。梁育英自己由于年纪太小,并不记得自己原来的名字,只知道被人叫她小名“娥姐”。海南岛解放后,自己给自己起名为梁育英。国民党从湛江逃海南岛的时候,梁育英也跟随逃难的人逃到海南岛,无家可归,开始在海口长堤路钟楼那里流浪街头。后被赵经春的老婆五伯母碰到,五伯母就问梁育英:“你是不是阿娥?”这才把梁育英带回赵村(在海口老铁桥南岸)。因此,判断梁育英原来的名字有可能叫“陈娥”,因为姐姐叫“陈婵”,妹妹叫“陈娥”,寓意“婵娥”,都有女字边。又因为陈慕基的大哥叫陈慕诚,二哥叫陈慕良,显然3兄弟的名字,首先是讲究辈分,其次是族中有文化的人给起的名字。因此,陈家的女儿起名也是有讲究,有规律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海南岛解放后,1954年43军127师381团炮营迫击炮连恰好住在赵村,连指导员张乐善认识了娥姐,正等待转业。连指导员张乐善看上了娥姐,与她结婚,结为秦晋之好。娥姐给自己起名梁育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据了解,买梁育英的地主叫赵经春(叫五伯爹,五伯母是他老婆),是海南琼山县赵村人。他家的老二赵经乙(叫二伯爹)在湛江参加了革命,解放后在湛江地区任职。他们兄弟在赵村还有一个老三,叫赵经鼎(三伯爹)。因为赵经鼎的女儿年纪小,1949年才出生,由梁育英帮助带大。因此,赵经鼎的女儿至今与梁育英及张丽琴保持有联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至于梁育英的年龄,据陈殷说,比她父亲大一岁。因此,笔者曾推理的年龄,系1932年生,比较接近实际年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二)比如张丽琴父亲张乐善的情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张乐善,1922年生,籍贯辽宁省大连市,1945年9月于哈尔滨参军,是从东北打到海南岛的老战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5年9月,在松江省第二分区三旅九团一营一连当战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6年2月在松江第二分区三旅九团一营二连当班长,12月战斗负伤住松江第二分区医院疗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7年6月,伤愈后分到第六纵队十七师五十团一营机枪连任副班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8年1月,在第六纵队十七师五十团一营机枪连任班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注:十七师五十团一营即后来的渡海先锋营(383团1营)。张乐善在机枪连任迫击炮班副班长半年,任班长10个月,在1营机枪连共16个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8年10月,调第六纵队十七师五十团战防炮连任班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注:辽沈战役十七师为锦州攻坚战的主力,号称攻坚老虎。攻克锦州和辽西会战后,第六纵队十七师五十团缴获了国民党军的战防炮,组建战防炮连,张乐善从一营调五十团战防炮连任班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9年6月,调第四十三军炮兵团一营二连任班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9年8月,调第四十三军炮兵团山炮营二连任班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6月,调第四十三军炮兵团重炮营二连任班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注:通过张乐善的任职与调动,反映了43军炮兵部队的演变及装备的改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1年1月,在第四十三军炮兵团重炮营二连任副排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1年5月,在第四十三军炮兵团重炮营二连任见习副指导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1年6月,调第四十三军一二七师三八一团迫击炮连任见习副指导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2年12月,调第四十三军一二七师三八一团炮兵营三连任排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3年3月,调第四十三军一二七师三八一团107迫击炮连任副指导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3年3月,在第四十三军一二七师三八一团炮营迫击炮连任指导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张乐善立功证书记载的立功情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9年10月累计立大功一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48年11月,进关行军中,工作带头,活跃部队,评一小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49年2月,在南下行军中,工作积极,耐心教育同志,群众纪律好,关心同志,有病坚持行军,评二小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总之,海南省渡海作战史研究会在《海南岛与亲爱的父母》征文中发生了这样一件戏剧性的旷世情缘,令43军的二代们瞩目、关切和兴奋。虽然只是两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却是一桩十分罕见的人间奇缘,反映出来的本质,是43军老战士们家家都有一本苦难史,这里只是冰山一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梁育英个人的命运,其苦难的童年与旧社会相关。解放后梁育英的命运,则与第43军和海南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她个人的悲欢离合,与时代的变迁同轨迹,与普罗大众荣辱与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值得说道的是,耄耋老人的重逢,用了一世缘,用了一生的光阴,没有长寿的人生,这是不可能达成的。而在海南军区兼43军中,有一批这样的老战士,打天下,他们是战功卓著的英雄,虽然身上有战伤,却仍然能够成为老寿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如百岁老人有:原43军128师副师长李丕功寿至106岁;原43军127师副师长张本林寿至101岁;原43军128师参谋长、海南军区第7任司令员孙干卿寿至100岁;原127师381团6连战斗英雄12大功荣立者马玉山寿至100岁;原128师渡海先锋营3连指导员宋占魁寿至100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95岁以上的有:原127师380团政治处主任、127师师长、湖南省军区副司令魏凯江寿至99岁;原129师386团政治处副主任杨芳茂寿至99岁;原128师382团6连指导员曹芝芬寿至98岁;原128师渡海先锋营侦通连指导员李清桂寿至97岁;原127师379团政治委员、127师政治部主任辛德成寿至96岁;原43军军长李作鹏寿至95岁;原127师379团政治委员、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单印章寿至95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超过90岁的有:原128师383团组织股长、海南军区政委、广州军区政治部顾问王亮94岁;原43军128师382团团长、128师师长、海南军区副司令兼参谋长张实杰寿至94岁;原127师379团第3机炮连指导员赵国顺寿至94岁;原43军军长洪学智寿至93岁;原43军128师383团参谋、第一军医大学政委王怀祥寿至91岁,等等一大批老战士……均为长寿之代表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他们福寿长隆,光彩照人,是人间正道吉祥万代的象征,是上天的安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写到这里,再看看陈慕基少尉英俊的脸庞,看看张乐善指导员的坚毅形象,看看43军众多老战士们解放海南岛后的英雄照片,情不自禁的再次回忆起他们最喜欢唱的歌: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消灭了蒋匪军。我是一个兵爱国爱人民革命战争考验了我,立场更坚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铿锵的革命歌曲,给人力量,给人鼓舞,已经传了多少代,还将不朽的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老战士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们一生都在默默地为人民大众的“岁月静好”负重前行,以换来社会的幸福和祥与安宁。正是有着无数前辈们的默默奉献,在海南,在全国,才能反复出现“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精彩轮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梁育英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43军二代的身边,意义非凡,是我们这次《海南岛与亲爱的父母》征文的最大亮点之一,应载入史册。特予记载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23年9月2日周六与9号台风苏拉共舞(8200余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待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九、考察“美厚村”和“三让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十、再考察北黎、八所和“登陆先锋营”登陆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留言摘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陈慕基的女儿陈瑛与作者琼崖魂的对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马大哥早上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刚晨练回来就看见您发来的美篇,谢谢您帮我们完成了寻亲后最完美的结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您是最了解我们的情况,比我和张丽琴还更清醒明白,真的是旁观者清,当初我有点觉得太不可思议了,父亲这辈子寻找姐姐的心愿,不会因这一篇文章就完成了?现在看来一切都是天意,让我们43军二代相聚在海南省渡海作战史研究会这个大家庭里,由您和研究会组织的征文,才使我们陈家两位九旬姐妹、我的两位老姑妈分别八十多年后相聚,创造一个罕见的世纪团圆!一个非常完美的结果!真心感谢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