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br> 撰文/夜辰·河南郑州<br> 编辑/渝夫·天津河东<br><br> 【渝言不止】<br><br> 对孔子这种拥有众多弟子的名师,如何做到公平施教而被大多数学生认可,实在不是一件易事。而事实上,即使是孔子这样的圣贤,也很难做到一碗水端平。因而对学生而言,最明智的办法不是抱怨老师不够公平,而是虚心向老师和学习学习,努力提高自己。 <br> 【原文】<br><br>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br><br><br> 【翻译】<br><br> 杨伯峻——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br> 李泽厚——孔子说:“你们这些学生以为我有什么隐瞒吗?我没有什么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情不对你们公开的。这就是孔某的为人。”<br> 钱穆——先生说:“诸位以为我对你们有所隐匿吗?吾对诸位,没有什么隐匿呀!我哪一行为不是和诸位在一起?那就是我了呀!” 【夜辰心得】<br><br> 天下当老师的人,难啊!孔夫子万世师表,难题从他那时就已经开始了。<br> 试想,孔夫子带了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贤人。弟子们一边看到老师的学问“高山仰止”,一边看到七十二个师兄弟进步神速,再回头看看自己,同样跟随老师多年,怎么就没什么长进呢?此时,心里不免嘀咕:是不是老师“留私货”或者“藏了一手”?是不是私下里给师兄弟“开小灶”了?<br> 此种情绪一弥漫,孔夫子觉得有必要澄清一下。为此,他义正辞严地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br> 《朱注》:诸弟子以夫子之道高深不可几及,故疑其有隐,而不知圣人作、止、语、默无非教也,故夫子以此言晓之。<br> 孔夫子很敞亮,他说自己“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这里的“行”,包括了一切言行举止。夫子把自己的一切暴露给弟子们,至于学成什么样子,那就看个人的修行了!<br> 儒家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个同样适用于学习。<br> 同样一个老师,那为什么教出的弟子们会有很大的差别呢?<br> 毋庸置疑,病根在自身。仅从产生老师有什么隐藏的想法来看,这些弟子就实在是愚不可教。<br> 我们先看,孔子自己是怎么学习的?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一点,有几个人可以做到?如果做到了,那孔子是老师,七十二贤人是老师,其他二千九百九十九个弟子也都是老师,这么多老师难道还教不会自己吗?<br> 再看,颜回是怎么学的?孔子总是夸颜回好学,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颜回听了老师的教导,从不违背犹如傻子一样,而且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有所发挥。一个对老师传得道,真学真信真用的学生,能不牛吗?颜回不单是入脑入心,而且全面践行,这样才做到了“不迁怒、不贰过”。<br> 朱子说,“不知圣人作、止、语、默无非教也”。我们常说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以前不太理解,现在才真正体会到为什么古人要跟随老师一起学习修道。<br> 圣人的教化,包括了作、止、语、默。细一想,人除了作就是止,除了语就是默,那不就是完完全全的一个人的教化。《中庸》里讲:“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直白点说:圣人就是道体,无论他干什么或者不干什么,说什么或者不说什么,一切都是在教化众生。<br> 认识到这点,那就看各自的悟性了。悟性高的,能够把四样都当成教化;悟性一般的,可以把作与语当成教化;没啥悟性的,也就只是天天盯着老师说点啥,学不会还怀疑老师有所隐藏,他根本就没有看到其他三样的教化。<br><br> 想想,一个人最可怕的是:自己愚蠢,永远无法领略人生之美。为此,人生最大的最迫切的追求,应该是自我升级!<br> 【作者简介】夜辰,本名张烨琛,“80后”,生于鹿城,军装在身,奔走四方;以劳作砺志,以读书修行,以文章会友,涵养心智,求索人生,现已出版多部个人作品。<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