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礼拜堂

卞鹄(Aubrey凡人哥)

<p class="ql-block">衡山路53号的上海国际礼拜堂,最早由美国侨民于1920年在杜美路(今东湖路)修建,规模很小,初名协和礼拜堂,取义于《尚书》“协和万邦”。1923年,由在沪美国侨民及其他外国侨民集资募捐,购得贝当路美童公学土地11亩建新堂,教堂于1925年3月8日落成,为当时上海最大的基督教堂,可容700人。</p><p class="ql-block">教堂建成后,因参加者主要是美国基督徒,人们又称美国礼拜堂,首任牧师是美国匹兹堡卫理公会费礼门(Luther Freeman)。抗战时期吸收了许多欧洲人及少数中国人,遂改名为国际礼拜堂。</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国际礼拜堂由上海西侨建筑师布雷克事务所设计,江裕记营造厂承建。平面最初为巴西利卡式,室内分中厅、侧廊,大厅正中为祭台,两侧为二层廊式楼厅。1936年扩建了与大厅相连的三层建筑,使整所教堂平面呈L形,并围合出一个沿街的内院。外墙面布满常春藤,石砌窗框及窗棂等均十分精致,呈现出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建筑风格影响下的乡村教堂特征。</p> <p class="ql-block">国际礼拜堂建成于1925年,为当时上海最大的基督教堂,由上海西侨建筑师布雷克事务所设计。整幢建筑呈“L”形,近代哥特式的砖木结构,呈英国民间乡村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教堂陡峭的两坡屋顶采用类似英国悬垂式屋架的交叉人字形木屋架,铺盖中式鱼鳞状小青瓦,在阳光下折射出奇妙的光线,成为人们对国际礼拜堂难以磨灭的集体记忆。</p> <p class="ql-block">国际礼拜堂还使用有效的传播手段,即通过上海广播电台转播教堂的礼拜、布道和庆祝活动。从1925年到1936年之间,国际礼拜堂的布道和礼拜活动通过电台在全城转播。</p><p class="ql-block">20世纪30年代以后,上海从流行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生活方式,转为流行美国大繁荣以后的生活方式,许多人被美国的时髦生活吸引来到教堂。如此,大量华人信徒参与到国际礼拜堂的活动中。</p><p class="ql-block">国际礼拜堂聘请美国牧师,讲道使用英语。到20世纪40年代,很多会说英语的华人牧师成为主任牧师,如彭子仁、丁光训、李储文、黄培永等。</p> <p class="ql-block">国际礼拜堂大堂东、西立面一层大量采用了柳叶窗、尖券窗,北立面石质大型花窗以及三叶饰的窗套和斩假石的尖券拱门,都体现了建筑的哥特复兴式风格特征。</p> <p class="ql-block">从1950年起,国际礼拜堂美式英文礼拜改成了中文普通话。经过改组,国际礼拜堂理事会的理事长不再由外国人担任,第一任华人理事长是法学博士李中道,继任理事长是医学博士、中山医院院长沈克非。后来还有欧阳旭明、徐继和,也都是上海的著名医生。</p><p class="ql-block">50年代,不少信徒参加教堂礼拜,是为了温习英语,礼拜天和牧师、和教友用英文打招呼、聊天,国际礼拜堂是上海最早出现并延续下来的“英语角”。</p><p class="ql-block">1958年,国际礼拜堂成为徐汇区联合礼拜的主要场所。</p><p class="ql-block">1962年,金陵大学哲学系毕业的高才生沈以藩先生担任国际礼拜堂联合礼拜主任牧师,他的英文非常好,聚集了一大批信徒。</p><p class="ql-block">1966年,国际礼拜堂关闭。京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剧组占用了国际礼拜堂,圣坛前的大乐池被用作排练厅,管风琴、洗礼池和铜十字架等教堂设施被挪走或损坏。</p><p class="ql-block">1980年,落实宗教政策,国际礼拜堂率先修复开放。1981年1月4日,国际礼拜堂举行了文革后的首次礼拜。恢复后的礼拜保持了传统的音乐特色,呈现出原有的国际化、跨宗派特征。</p><p class="ql-block">国际礼拜堂是上海乃至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伦西、南非大主教图图、美国布道家葛培理、美国总统卡特、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美国众议院议长金里奇夫妇、挪威国王哈拉尔五世等都访问过国际礼拜堂。</p> <p class="ql-block">国际礼拜堂尖券拱门</p> <p class="ql-block">国际礼拜堂尖券窗</p> <p class="ql-block">国际礼拜堂曾先后走出过两位中国基督教的大主教,其中一位是德高望重的丁光训主教,他是1943年至1946年期间在上海国际礼拜堂任牧师。</p><p class="ql-block">丁光训主教早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理学院和神学院,获文学学士和神学学士学位。离开国际礼拜堂后,他于1947年至1948年至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美国纽约协和神学院学习,获宗教教育硕士学位。1948年至1951年任瑞士日内瓦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干事。1951年9月回国参加金陵协和神学院的筹备工作;1952年12月担任金陵协和神学院院长。1955年6月被祝圣为中华圣公会浙江教区主教。丁光训积极投身于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于1980年至1996年间任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p><p class="ql-block">由于国际礼拜堂的特殊地位,为了摆脱外国势力对新中国三自教会的控制,中国政府于1952年将美籍上海国际礼拜堂牧师,同时也是美国南长老会传教士、金陵神学院教授、社会活动家、汉学家的毕范宇(Frank Wilson Price,1895~1974)驱逐出境,基督教反帝爱国运动轰轰烈烈,建立世界新秩序征途漫漫,这也是中国教会的时代见证。</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部剪刀形木构大屋架,支撑起陡峭屋面。平面为巴西利卡式,侧廊2层。大堂正中为祭台,两侧为二层廊式楼厅。1931年建造了3层侧楼小礼堂,因此形成了L形平面。</p> <p class="ql-block">国际礼拜堂最大的特点是不分教派和国家,这是上海第一次由不同国家不同教派而创建的教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