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名人——陈琳与朱升

岁月风铃

<p class="ql-block">  提到盐城这个地杰人灵的地方,我们一定想到的是民族气节负帝投海的陆秀夫,“中共中央第一支笔”的胡乔木,新中国外交战线纵横捭阖挥斥方遒的乔冠华,台湾地区行政管理机构负责人郝柏村,安徒生文学奖得主文学家曹文轩,盐阜老区工作过的陈毅和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而今天,在开学前夕,有幸走进大纵湖东晋水城,认识了两位历史名人陈琳与朱升。</p><p class="ql-block"> 对于陈琳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初中的文学常识上,只知道他是“建安七子”之一。在这个宁静的周末,和朋友走进在建安大街上的陈琳朱升生平陈列馆,静静深度赏析,思考,细细品读每一张介绍与图片,走近陈琳,了解他的生平事迹,深深感到自己的孤陋寡闻,对这位盐城籍的文学家知之甚少。</p><p class="ql-block"> 陈琳是射阳府东沙沟人,即今大纵湖东沙沟村。生活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之时。他三易其主,先是力谏何进,再是依附袁绍,最后归依曹操。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极高,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当年讨伐曹操的《为袁绍檄豫州》,把一代枭雄曹操祖宗十八代骂了个狗血淋头,这篇讨贼檄文文笔犀利,痛骂曹操,惊出曹操一身冷汗,头风病都被吓好了,所以他被称为那个时代最有名的“喷子”。而他因为曹操惜才爱才,不计前嫌,最后感念其知遇之恩,还是把聪明才智献给了“天下归心”的曹操助其完成统一大业。“慷慨以任气,磊落而使才”的建安风格与济世悯民的报国志向使他与曹操在政治、文学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创造了自身的光彩熠熠的历史价值。可惜的是这样一位旷世奇才人到中年在一场瘟疫中逝世,最后归葬故乡盐城大纵湖。</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对陈琳的评价褒贬不一,也不乏訾议。有人称之三易其主,是为不忠,但是历史是很难以对错来评判的,在那个纷繁复杂群雄纷争的时代,作为一介书生,“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也不应该遭人诟病。后世对他最有名的评说当属唐代温庭筠的《过陈琳墓》,借古喻今覇才有主与覇才无主的对比,表达自己怀才不遇与陈琳异代同心、惺惺相惜的情怀。而现代一代伟人也曾经询问过他的秘书盐城籍的胡乔木对陈琳这位古人乡邻的了解,非常喜爱并亲笔抄写了《过陈琳墓》,陈琳的历史价值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东晋水城的另一位古人朱升,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而好奇,这样一位我以为名不见经传的古代人物与盐城有怎样的渊源,细细品读朱升,方知道自己又要被人贻笑大方了。</p><p class="ql-block"> 朱升,安徽歙县人,明代开国谋臣。自幼聪明好学,博学多才。他是满腹经纶,著作等身。生活在元末乱世争雄的年代,他的才智足与三国诸葛亮相媲美。古有三顾茅庐,他也有开国皇帝“三顾石门”求贤若渴的佳话。贵为“一代帝师”的朱升向朱元璋献上九字箴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为朱元璋成就帝业立下汗马功劳,朱元璋高度评价他“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而他在明代基业稳固功成名就时候选择的激流勇退,归隐山林,成为寥寥无几的躲过洪武杀戮的开国功臣,表现出他过人聪慧的才智与先知先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对朱元璋说是要告老还乡,其实他早就选好了游学时看中的地势低平、河网密布盐城西乡大纵湖畔的南龙港村作为归隐之地,最后得以保全自己而善终。读书使人明智,一代伟人博古通今博览群书,他盛赞朱升是“九字国策定江山”并从中得到启发与借鉴,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作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英明主张,从而领导我国人民走出困境,从胜利走向胜利,表现出他高瞻远瞩的深刻洞察力。</p><p class="ql-block">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 盐城,这块神奇的土地,古往今来 ,滋养了多少文人名士,星罗棋布,人才辈出,他们在历史长河中群星璀璨,光彩熠熠,照耀后来人。有如此得天独厚的深厚文学积淀与旅游资源,如何发扬光大,让他们不流于形式,厚积薄发。文化传承,任重而道远。</p> <p class="ql-block">东晋水城风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