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印迹

猫咪日记

<p class="ql-block"> 土地的印迹(刘均红)</p><p class="ql-block"> 村庄终于拆迁了,舍与不舍的人都要离开。抛在他们身后的不只是父一辈,子一辈的生活方式,还有一块块分包到户的自留地。女人积极向上,这一点她感恩曾祖。是曾祖把家安在这个向东的村庄,使她每天可目睹日出的壮观与绚丽,长此以往造就了女人踏踏实实,波澜不惊的性格。</p><p class="ql-block"> 女人念旧,故乡的鱼米和着乡情,早已化作人间烟火融入她的血液。试想,这样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娃,这样一个与土地还有牵连的人,怎能轻易放弃与生俱来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搬迁后的新家甚远,女人只得在自留地栽下千把棵山楂树,待树苗抽枝发芽时,女人兴奋不已,仿佛幽香洁白的山楂花,已开满她梦中的田野。然而,茁壮成长的树苗却在一个深秋之夜全部消失,当女人驱车赶到时,田里只余下几道深深的车痕。</p><p class="ql-block"> 春来几次,秋走几回,自留地边依然常现女人的身影。夏日的杂草如织,但秋来败草的枯黄,却描不尽女人失落的心境。</p><p class="ql-block"> 踌躇于田埂间,嫩嫩的二月兰,蒲公英已崭露头角,接下来曲曲菜,苜蓿菜也会接踵而至。这些不起眼的报春草,是土地赋予人类生命的喘息。</p><p class="ql-block"> 一步一步,咔嚓咔嚓,摧枯拉朽的腐草在女人脚下发出断裂的声响。前面,又一堆被人偷卸的垃圾令人懊恼,这曾经鲜活的土地,如今像个无家可归的老者般衣衫褴褛,独自在四季的风雨里茫然地流浪。</p><p class="ql-block"> 垃圾堆旁一丛稗草泛着新绿,女人轻轻将它拔起,见稗草根部的泥土颜色依旧。女人仰起头,发出悠长的叹惜。忽然,春风狂乱,携清凉的雨滴迎头洒落。似乎是这天地的造物,拨动了女人的心弦,又似乎是这久违的风雨,唤醒了沉睡的种子,此时一幅美丽的画卷,在女人梦中的田野再次展开。</p><p class="ql-block"> 一群蚂蚁在田和田埂之间忙碌着,泥蛋子,虫卵子,碎米子。女人也在田和田埂间忙碌着,乱石子,碎瓶子,烂衫子……。</p><p class="ql-block"> 捡拾垃圾何尝不是捡拾对土地愧疚,每一次弯腰都是对土地歉意的表达。手套磨破了,铁锹撅折了,接下来的接下来还需坚持。好在女人有同样锲而不舍的朋友,与之不辞劳苦地努力着。垃圾被一袋袋运走,愧疚也在女人的心头一点点减少。</p><p class="ql-block"> 周围横生的树枝被清理了个把月,粗的在地头搭建了茅草屋,细的做了茅草屋旁的篱笆墙。女人想在沿河推倒的废墟下去寻旧砖头,却意外寻到一盘石磨和石碾,还有一盘材质细腻的小石磨。</p><p class="ql-block"> 一块块砖头凑成堆儿,用最原始的方式传递到茅草屋前。偶尔,同伴扔的力气大了,接砖的女人会被惯力兜上一个圈儿,于是,爽朗的笑声在田野间散开,惊动了各样觅食的鸟儿纷飞。</p><p class="ql-block"> 耕犁后的土地规划成一垄垄一畦畦的雄壮整齐,它们怀揣着女人的播种痴痴地晒着太阳。土地不会忘记女人十二岁时,在她脚下撒过的麦种,十八岁时在她怀里插过的禾苗。那时的女人是女孩儿,那时的女孩儿是田边清澈的溪水。溪水流过家乡的土地,幻化成无形的纽带将土地与女人连接。</p><p class="ql-block"> 渐渐地,夜色低垂,结束了劳作的女人回家了。被铁网保护的土地,在重建的家园里安静下来。又渐渐地,月亮升起来,她用柔软的月色,轻抚着睡梦中成长的种子。</p><p class="ql-block"> 女人太勤劳了,路过的人都这样说。有了女人的打理,自留地硕果累累,就连隔壁家的果树都在欣赏女人。它们想和女人搭讪,于是将枝杈伸到她的田里,用比往年更加丰厚的果实,吸引着女人的目光。女人散发着会心的笑容,她知道土地不愿孤独地终老,树木不愿孤独地成长,庄稼更不愿孤独地开花结果。</p><p class="ql-block"> 与土地的交融,点缀着女人平淡如水的生活。茅草屋前的咫尺小院成了劳作后的栖息地,几杯茉莉花茶热腾腾的,在大磨盘上飘缈着惬意。小磨盘上熏虫的草香蓝烟袅袅,散发着劳作人挥汗如雨后的清闲。</p><p class="ql-block"> 夏已过半,站在高高的田埂平视而望,所有的土地因为绿色相连。青草、树木、庄稼,深深浅浅高低起伏,风儿吹过涛涛如海。头顶上,净蓝而高远的天空白云朵朵,似山似峦,似陶醉了茅草屋前饮茶的人。此时此刻,虽没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但拥有了人与土地最融洽的守望。</p><p class="ql-block"> 女人用肺腑去触摸土地,土地用累累的硕果回馈女人。女人相信土地的品质胜过相信自己,土地也确如母亲,待儿女倾其所有。</p><p class="ql-block"> 茅草屋前,生锈的磨盘和石碾不再转动,它们成了有资历的看客。它们看女人挥汗如雨,看女人在这片土地上不停地转动,而深入人心的事物会永远有迹可循,例如这磨盘、这石碾,它们经过恪尽职守的历程,终成为一本耐人寻味的好书。</p><p class="ql-block">2023年八月十五日 刘均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