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蜜蜂一样耕耘 ——邓州人刘新春在荆门的养蜂事业

沉淀岁月

写在前面的话——<div> 亲爱的读者朋友,感谢您的阅读。本文介绍的是一位邓州人刘新春老人在湖北荆门的不平凡的养蜂之路,老人是一位有想法、有抱负、有情怀的人。读完后或许对你有所感触。</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丰富多彩的新春蜜蜂科普馆</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 古有叶公好龙,今有“刘公好蜂”。<br> 这里的“刘公”,他的名字叫刘新春,河南省邓州市白牛镇邵营村人。在湖北荆门养蜂界,提到刘新春的名字,可以说无人不晓,无人不知,刘新春是当地赫赫有名的“蜂王”。<br> 刘新春是妻子的近门二哥,说是哥哥,实际上却从未谋面。去年夏天,我曾写了一篇《千里养蜂人》的文章,叙述了一位湖北荆门的养蜂人老陈在邓州等地辗转养蜂的事,发表在《今日邓州》上,妻便分享在刘家群内传阅。说来也巧,刘二哥竟也在群里,他看了文章后,通过妻的一位侄子联系到了我,说在荆门建立了一所蜜蜂科普馆,邀请我到他那儿去看一看。我饶有兴趣,趁着暑假的机会,一家人驱车欣然前往位于荆门郊区刘二哥的新春蜜蜂科普馆,在那儿待了两天。<br> 两天的所见所闻,让我对眼前这位略显驼背的、瘦小的、朴素的小老头,不!刘二哥,刮目相看,崇敬有加。 刘二哥的新春蜜蜂科普馆坐落在荆门市掇刀区团林镇双碑村,在荆门市南,距离市中心也就半个多小时的车程。馆区占地23亩,放眼望去,四周尽是绿油油的稻田,院内中央花团簇锦,环绕着亭台廊道,与东西两侧的两座大楼相呼应,情趣盎然,好一个世外桃源。 走进蜜蜂科普馆,便走进了一个蜜蜂的世界。<br> 这里满眼都是有关蜜蜂的事物:大门的右上角和展厅前的蜜蜂卡通造型很是可爱,张开手臂,热情地欢迎着远方的来客,活灵活现,趣味十足;铁艺大门上镶嵌的两只铁艺大“蜜蜂”,仿佛扇动着翅膀翩翩欲飞;院中矗立着许多蜂房型模板,模板中间配以图片文字,周边加以鲜花点缀,赏心悦目;东北角的小树林里,一个个蜂箱整齐排列,蜜蜂忙碌地飞来飞去;为了便于近距离观察蜜蜂,蜂场边还设有看蜂台,抽开挡板,透过透明的玻璃,蜂箱内蜜蜂的活动一览无余,非常清晰;蜜蜂展厅楼道、墙壁上到处是有关蜜蜂的手绘图画:什么薰烟采蜜、悬崖采蜜、蜜蜂转运等等,十分形象逼真。 而更为精彩的,还是科普馆展厅里的内容。<br> 推开展厅的门,眼前的一切简直让人惊呆了:在偌大的展厅里,满眼都是与蜜蜂相关的蜂箱、蜂具、模型、标本、化石、文件、书籍、刊物、字画、图片、蜡染、邮票、玩具、光碟、磁带、艺术品等,多达数百件。更为巧妙的是,展厅以历史发展进程为脉络,通过精美的图片、文字和实物,丰富生动地展示了蜜蜂的起源、演化及蜜蜂生物学知识、养蜂技术知识、蜂产品知识和蜂疗知识,演绎再现了养蜂业发展的艰辛历程,蜜蜂与人类文明的渊源,中国现代养蜂业发展成就和科技成果等,图文并茂,寓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相得益彰。 聆听着刘二哥的讲述,欣赏着一幅幅精美的图片、文字和实物,我仿佛已如同庄周,物我两忘,陶醉在蜜蜂的自然王国里。在感受蜜蜂王国神奇魅力的同时,不知不觉中获得了宝贵的自然科学知识。同时,蜜蜂的那种团结、勤劳、勇敢、奉献精神,更让我敬佩不已。 趁着兴致正浓,刘二哥又把我们引到对面的乡村故事馆,这里面又是另一番景象。<br> 步入二楼乡村故事馆展厅,映入眼帘的是一位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老大爷在稻田里驱牛耕作的雕塑,惟妙惟肖,非常传神,把人一下子带入美妙的田园农耕场景。还有田间插秧的、除草的、槐树下放蜂场采蜜、场院秋收的等等雕塑,画面感十足,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而故事馆展示更多的则是那些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的一件件老物件:有传统农业生产工具、老家具、厨具、餐具、茶具、烟具、卧具、渔具、木匠工具、泥匠工具、窑匠工具,乐器、字画、书籍、红色文化、报纸、杂志、化石、标本等林林总总,种类繁多,足有3000多件。有能叫上名称的,也有见所未见的,这些旧物件,曾经是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好帮手,但随着科技的进步,许多都已经被淘汰掉了,逐渐淡出人们视线。 通过这些老物件,我们可以了解到前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农村和农民生活。其中所展示的每一个场景和每一个物件都承载着过往的历史,更蕴藏着岁月的沧桑,也昭示着农耕文明的进程。这里的每一件农具、每一个物件背后,都有它的生动故事,它钩沉往日岁月,唤醒我们久远的记忆,近观现代农业的进步,我们为先辈由刀耕火种年代走向现代农业文明进步的高科技时代的智慧感到骄傲和自豪。驻足观赏,我们更为先辈们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精神所深深感动。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蜜蜂科普馆还是乡村故事馆,这里边的一件件实物都是刘二哥长年累月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起来的,凝聚了老人家多少年的心血和汗水,更见证着老人家那种对蜜蜂的无比喜爱、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对农业农村浓浓的乡土情怀。<br> 与两馆相配套的,还有养蜂场、蜂蜜加工厂等,可以说刘二哥的蜜蜂科普馆是集蜜源植物种植、蜜蜂养殖、蜂产品加工、蜜蜂文化、农耕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科普馆,真让我大开眼界。一个异乡人在外省养蜂,不仅养出了门道,发了家致了富,还组建了合作社,带动更多的养蜂人共同发展,更是创建了蜜蜂科普馆和乡村故事馆,将蜜蜂的事业做到了极致,这也让我对刘二哥的经历充满了好奇。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蜜蜂科普馆背后的故事</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 刘二哥的名字上文已提到,叫刘新春,1947年2月出生在河南邓州农村。在幼小的时候,隔壁家的七伯会养蜂,没事的时候,刘新春就会跑到七伯家观察蜜蜂,而七伯呢,也时不时送一些蜂蜜让刘新春尝尝。甜甜的蜂蜜和胖嘟嘟可爱的蜜蜂形象,给小新春留下了深刻印象。刘新春听父亲讲:药书上说常吃蜂蜜可以“强智轻身,面如桃花”,小新春自认为‘轻身’是多吃蜂蜜能够飞檐走壁。在七伯和父亲的影响下,养蜜蜂多吃蜂蜜的梦想在小新春心中扎下了根。 1963年,是刘新春人生的转折点。这年,16岁的刘新春辗转来到湖北五三农场,投奔先前在那儿的哥哥讨生活。从此之后,刘新春告别了家乡,开始了在荆楚大地上不平凡的人生。<br> 一年后,刘新春被招收为农场的正式工人,当了农场生产小组里的一个小小记工员。那时,五三农场有一个十多人的专业养蜂队,时常四处放蜂,酿出的蜂蜜很受欢迎。这一下唤醒了刘新春的童年梦想,于是,他私下里也尝试着捉些蜜蜂来养。由于没有技术,经验更欠缺,他先后养了一、二十群蜜蜂,但大都死的死,逃的逃,收获的蜂蜜也很少,无疑给正在兴头上的刘新春泼了一头冷水。蜜蜂不是那么好养的,况且那时文革尚未结束,私自养蜂也是要冒很大风险的。 峰回路转,柳暗花明。1979年,又是一个春天。在遭遇失败之后,刘新春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他特地买来一些养蜂技术书籍并订阅了一些养蜂杂志认真学习,又虚心向当初农场的养蜂队队长马书甫请教,进步很大。1981年,在了解到刘新春没有资金养蜂的情况后,热心的马书甫赊给了他3群蜜蜂,靠着这3群蜜蜂,刘新春开始了真正的养蜂之路。第二年,又巧遇了河南新野来五三农场放蜂的叫牛午的养蜂师傅,牛师傅养蜂技术很有一套,蜂蜜的产量很高。刚开始牛师傅对主动接近的刘新春心存芥蒂,但刘新春不灰心,仍然热心地为这位远道而来的河南老乡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一次,正逢取蜜的关键时刻,牛师傅却病倒了,心急如焚却无能为力。就在这个时候,刘新春过来了,看到这个情况,二话不说,帮牛师傅取完了蜂蜜,免遭了损失。牛师傅很感动,于是将自己几十年摸索出的养蜂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刘新春。<br> 取了真经的刘新春,从此如鱼得水,他勤奋好学、辛勤努力,养蜂也慢慢步入健康轨道,规模不断扩大,从原来的3群蜜蜂开始,1998年发展到180群,他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蜂王。 当然,刘新春的养蜂事业,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和参与。刘新春有3个女儿,由于养蜂很辛苦,女儿们从学校毕业之后都并没打算跟随父亲养蜂。但看到父亲的养蜂事业越做越大时,她们也动心了,最终选择跟随父亲学习蜜蜂养殖。最有意思的是,她们的择偶标准都出奇的一致,希望找一位热爱蜜蜂事业的志同道合的伴侣。至今当地还流传着刘新春用蜜蜂给女儿作嫁妆的故事,一时传为佳话。<br> 在刘新春的影响下,家族的养蜂事业更加繁荣,他们先后在荆门开了两家蜂产品经营店。为了扩大宣传,刘新春别出心裁,时常和儿女们引诱活蜜蜂制作蜂衣、蜂须走街串巷进行特技表演。当密密麻麻的蜜蜂聚集在人的身上,一件神奇的“蜂衣”便展现在人们面前,简直太不可思议了!之后,在荆门“中国第八届文化艺术节”上一经展示,便大放光彩。为此,荆门晚报、楚天都市报都做了专门报道。这支蜂衣模特队的特技表演还走进了央视,成为一条热点新闻,而且还被湖南卫视、上海卫视、浙江卫视数十家较有影响的电视台转播!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靠养蜂致富了的刘新春,不忘带领大家走共同富裕之路。 2007年,已经花甲之年的刘新春得知国家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敏锐的刘新春觉得这是一个好政策,何不尝试尝试联合更多的蜂友,成立一个养蜂合作社,将蛋糕做大做强呢?说干就干,在他的积极奔走和精心筹备下,2008年2月27日,以刘新春名字命名的“荆门市新春养蜂专业合作社”正式在荆门荆楚理工学院宣布成立,刘新春众望所归,被推选为第一任社长。 合作社社员过去都是一个个居住分散、单打独斗的养蜂农民,生产技术闭关自守,所产产品品质低、价格低、销售难。另一方面则是市场上消费者买蜜难,买好蜜更难。新春养蜂专业合作社成立以后,参照国家蜂产品相关质量规定,制订了合作社内部的相关产品质量标准,建立产品质量追溯制度,确保产品质量优质安全。在刘新春的带动下,合作社通过开展技术指导、技术培训、技术协作、开发生产新产品等手段,不断提高社员的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品质,将社员生产的产品与市场良性对接,建立起“农市对接”的通道,使社员能增加收益,使消费者能买到称心如意的好产品。并且,合作社每年都会召开年会,为社员返还营销利润。2019年,2022年春季,新春合作社还邀请在荆门市赶油菜花的外地蜂友聚集在新春蜜蜂科普馆,召开了蜂友联谊会,组织这些养蜂朋友在一起交流信息,交流养蜂技术经验。还建立了蜂友联谊会养蜂技术信息交流群。合作社还在兴办加工包装、储藏运输、贸易等诸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合作社的成立,不仅为蜂农降低了养蜂的风险,而且还可以享受到更多的利润、更全面的技术支持和更为畅通的信息渠道,从而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9年,新春养蜂合作社被中国蜂产品协会授予“全国蜂农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br> 2011年3月,新春养蜂合作社被中国养蜂届最高学府福建农林大学蜂学院确定为“校外实习基地”和“青年创业就业见习基地”;<br> 2011年,国家农业部审定新春合作社为农业部标准化养蜂示范基地;<br> 2012年,荆门市委市政府授予新春养蜂合作社“荆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其蜂产品取得了国家食品认证;<br> 2012年11月,在第九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上,新春养蜂合作社参展蜂产品被博览会组委会授予“特色农产品”奖;<br> 2012年8月,新春养蜂专业合作社“新春蜂业”商标被荆门市工商局认定为“荆门市知名商标”;<br> 2013年7月,新春养蜂合作社“新春蜂业”商标被荆门日报传媒集团、荆门市消费者委员会、荆门市质量协会授予“影响荆门市民生活100品牌”;<br> 2014年10月,刘新春被荆门市委表彰为“荆门市农民合作社十佳理事长”。<br> ......<br> 这一系列荣誉称号,是合作社发展繁荣的有力证明,它标志着新春养蜂合作社所产蜂产品不仅取得了国家食品认证,获得了企业商标,从而把产品推向了更广阔的市场,走出荆门,走向全国,并获得了极佳的社会口碑。新春老先生功不可没。 现在,新春养蜂专业合作社拥有社员168名,共饲养蜜蜂10000余群,可年产蜂蜜750吨,蜂王浆30吨,花粉20吨,蜂原胶0.5吨。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br> 2010年,在刘新春的倡议下,合作社趁势而为,在漳河镇却集村投资数十万元建成了蜂业博物馆。2017年,蜂业博物馆由漳河镇却集村迁建于现在团林铺镇双碑村,并更名为“新春蜜蜂科普馆”。2022年,在国家乡村振兴农业强镇项目的大力支持下,科普馆园区里又建起了乡村故事馆。故事馆以农耕文化为背景,以收藏、研究、保护、研学、教育、展示、欣赏为目的,游人在这里体验先辈们推磨、摇风车、杵米等传统农耕工具的同时,让后辈人对传统农业文化及其发展脉络有一个基本了解,真实感受前辈的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新春乡村故事馆的建立,是蜜蜂科普馆文化的延伸和有机组成部分,它拓展了企业文化,也圆了刘老先生多年的夙愿。 新春蜜蜂科普馆的建立,是当地养蜂界的一件盛事。国家农业部、湖北省农业厅、湖北省委政研室、荆门畜牧局、经管局等单位领导曾多次来此视察、调研等,新春蜜蜂科普馆曾经接待了来自新疆、黑龙江,河南,湖南、山东、北京等地及湖北各县市的参观团体。新春蜜蜂科普馆先后被荆门市教育局确定为“荆门市首批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被荆门市科协和湖北省科协认定为“科普教育基地”,每年都有许多游客慕名前来参观游览,学校组织学生来这里开展研学活动,荆门当地报社记者曾多次来这里现场采访,荆门作协众作家也曾多次到科普馆采风,合作社定期在这里开展培训、讲座......新春蜜蜂科普馆为推广养蜂技术、宣传蜜蜂文化等正发挥着重要作用。 曾经作为合作社的理事长、科普馆的创建者——刘新春,一个地地道道、普普通通的养蜂人,却干出了不一般的事业。2011年,刘新春正式受聘于中国养蜂届最高学府——福建农林大学蜂学院,成为这所我国唯一的蜂学院养蜂生产的校外指导教师。作为中国养蜂学会、中国蜂产品协会成员,他不仅走进央视、上海卫视、湖南卫视等多家颇有影响的媒体,多次参加国际蜂业会议,还应邀到荆门大学等单位做蜜蜂知识讲座等,其拍摄的作品曾在《中国蜂业》杂志征文中获“最佳摄影作品”奖,其撰写的散文《蜜蜂王国趣闻》还在由中国散文学会、中国诗歌学会、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中国蜂产品协会联合主办的“蜜蜂赞”全国征文活动中获优秀奖,谁能想到这些竟出自一位养蜂老人之手。<br> 如今,已近耄耋之年的刘新春老人,早已将合作社事宜交于大女儿刘吉艳打理,本应该颐养天年,安享天伦之乐。而他仍像蜜蜂那样,为传播蜜蜂文化而辛勤耕耘着。他不仅会电脑打字,相机摄影也不在话下,对于大多数老年人不会用的智能手机,他更是非常熟练,每天总录段有关蜜蜂知识的小视频,配上合适的音乐更新一下朋友圈...... 暮色中,微风拂面。坐在科普馆的庭院里,喝着甜甜的蜜茶,听着刘二哥的娓娓述说。我忽然发现,不远处的柚子树上,硕大的柚子挂满枝头,沉甸甸的,沐浴着夕阳的余晖,鲜艳夺目,这不正是刘二哥事业的真实写照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