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绿树浓荫夏日长,正是读书好时光。在这个万物积蓄力量的季节里,捧起书本,开启了一场与书的约会,在书香中沉淀自己,在经典中汲取力量,让阅读成为成长路上最温暖的陪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次阅读的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2.0——如何教对数学课》一书中列举了很多关于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实例,学习到很多很新、很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非常具有教学指导意义。阅读中我不断对照和回想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有一些收获和感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篇章一:遇见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本书中有6大领域12个课例,每一案例都让我感受到种子课“清晰简洁大气”的魅力。例如《分数的认识》,俞老师分析教材,例题用这个分数将分率和量直接同时呈现在学生面前,从一开始就混淆在一起,纠缠后再要分开,便十分困难。于是俞老师这样设计: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先深刻经历关于量的分数的认识,再经历关于分率的分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比较两种认识的差别,两者不混乱不纠缠。确实让我豁然开朗,明白了为什么在我的教学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区分,有些学生就是将两者分不开来,是因为从一开始的认识就混淆了。俞老师的种子课其魅力就在于此,直击“痛点”,清晰简洁。将这样的课上好上透,学生就会对整个相关单元其它知识有基础有思考,让数学学习变得简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篇章二:扎根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俞老师的文字里,他的很多思考都是来自平常对问题的思考。比如针对为什么总是会有孩子将数抄错的问题,类似“879”抄成“897”这些问题经常出现,我遇到后通常都归结为孩子学习习惯不太好,不认真。但俞老师深入思考和研究下去了,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在教学百千数的认识时,是否将位值思想真正让学生体会并感悟,是非常重要的。发生这样错误的同学数位感较差,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深刻建立数位感,俞老师也根据这一问题又着重“位置思想”设计出了“百千数的认识”一课。其实,我们一直说学的问题会暴露教的问题,却忽略了真的静下心去思考。这样的案例都在告诉我们,对问题的思考就可以成为一堂课设计的起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篇章三:生长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书中俞老师对青年教师成长也有一些寄语,课堂教学要在“术”上有进步,一定要去钻研教材,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呈现教材,积累属于自己的关于教材组织的经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我们的各类赛课、推门课等等的选题中,接触的大都是起始课或概念课,这些课只要我们认真思考打磨,都可以变为自己的种子课。回想我自己也是从教第三年开始慢慢积累自己的课例,这些课例都是在师傅同伴们的帮助下、在反复的试讲磨练下完成的,如果自己在打磨的过程中和上完课之后也反复推敲,持续优化,认真梳理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相信会让这些课成为真正属于自己的“种子课”,让自己的专业成长也随着这些课的种子,生根发芽,开枝散叶,就能收获课堂教学进步的果实。</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名学生都是一个蓬勃发展的生命体,他们带着能量,带着春夏秋冬的记忆,带着生长收藏的使命而来,需要我们教师用心去体会、去感悟、去尊重、去唤醒,将有胚有芽的种子撒满课堂,给予关怀与尊重,这样才能听到种子生长的声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