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朵山花放异彩 悠悠岁月书芳华

明丽馨怡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刘益令中短篇小说》读后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朵朵山花放异彩 悠悠岁月书芳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刘益令中短篇小说》读后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刘益令是我敬慕的学长。他是我母校大连十一中学六六届高三.二班的班长。他和我们同年上山下乡到辽东山区桓仁县,在那里生活了20年。当过农民、生产队长、民办教师、校长,乡长、文化局长、宣传部长,他的身心被打上了不可磨灭的知青印记。 我曾在知青下乡50周年纪念时,写过《益令散文100篇》的读后感:“历史从来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正因为刘益令有了山的魂魄,海的胸怀才有了他今天的成就!坦荡的人生!”这篇文章在很多知青群,特别是十一中的校友中传遍,感慨万千,因为益令学长所思所悟所写,正是我们难以忘怀难以割舍的知青情结,是我们跌宕人生的芳华岁月。 当得知益令学长锦上添花,酝酿写作关于知青的中短篇小说时,我特别的特别的期待,盼望着盼望着小说选的诞生,也坚信:它必定会在益令作品百花园中添加一株破冰绽放美丽夺魂的冰凌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今 天,近水楼台,我拿到了《刘益令中短篇小说选》。小说封面是益令学长亲自设计的,设计的简约、大方,线条字体很是有一番讲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打开扉页,益令与夫人孙萍学姐在桓仁县家中的照片跃入眼帘,他们是同班同学,相濡以沫半个多世纪,真正是郎才女貌举案齐眉的幸福伴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小说的《序》是我的师兄学长郭学仁所作,他提纲挈领介绍了《刘益令中短篇小说选》,强调了作者是有资格写知青的;肯定了这本书内容的客观性、思想性和可读性;阐明了这本书的出版是有一定社会意义的。在《序》中,他还真挚、坦诚、直抒胸臆地写了他与作者的如陈酿老酒的友谊,越品越香醇。为学仁写的《序》喝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小说共八篇。我爱不释手地读了起来,深深地被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所感动;被小说中人物个性的鲜明、思想感情的丰富所打动;被小说写作构思角度的精巧以及环境描写的美妙所吸引。眼前出现的是我们知青在大山里生活的一幕幕…</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 小说中的人物刻画生动鲜活故事情节扣人心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刘益令中短篇小说选》中,益令学长用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文字功底,将一个一个人物生动鲜活地刻画在我们身边,与我们休戚与共,也让我喜欢上了小说里的人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如《仕途》写了县委秘书小刘的成长。文中的知青小刘是县里秀才堆里的第一大笔杆子,聪明、单纯、务实,还很可爱。故事情节是从派他到桦树乡任副乡长开始~分管计划生育文教卫生~干的卓有成效~提局长时一波三折~最后醒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当农民企业家办野生资源加工厂。我很喜欢他的一身正气!作者把农村基层干部、普通农民、妇女的众多人物形象、心理、动作、语言都生动真实地剖露出来,特别是几个村民为了留下小刘在村里干实业不惜用诬告的办法,那种狡黠的情节活灵活现 ,让我读后真是又恨又很无奈。小刘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收获了真正的爱情,我为他欣喜。我喜欢结尾的描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二天早晨,小刘打开门窗,只见霞光初照,炊烟低飘,乡政府大院像往常一样宁静而清新,大院中间的圆形花坛里每一株匀称的草都顶着一颗亮晶晶的露珠,喇叭花沿着围栏毫无顾忌地攀援而上,无所畏惧地吹奏着心中的歌,小刘听懂了那歌的旋律、那歌的内容。不禁走过去俯下身子,孩子气地吻了一下那娇艳的花蕊。他咣当一声打开大铁门,推出自行车,很潇洒地飞身骑上去,朝空荡荡的政府大院打了一个绵长的口哨,紧蹬几下,自行车像硬弓射出去的箭,直奔岭道沟而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城市灯光》中的刘节,可以说是作者的化身,是我们大连知青留在山乡里为山村教育作贡献的代表,真实地刻画出我们这一代知青人的内心世界,有文中主人公无奈的选择,也有作者的灵魂思考,但是追求的是人性的善良,“自处超然、处人蔼然”,就像我身边的高三.二班同学,他们有才华,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他们有情有义,尊师重教,30余年,年年给班主任金培蘭老师过生日,年年初五给老师拜年,平日里问医送药嘘寒问暖;他们之间和睦相处,有着真纯、温暖、不渝的友谊,文宅汇歌就是他们续写的铭记一生的同窗情缘;他们是一群大写的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刘节就是他们的影子,就是能发光,能开启很多人的心智,照亮很多人前程的灯!我为他们骄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宣泄》里,作者用五个同一青年点回城知青的本身故事,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知青群体生活的一个个侧面。生动描写出这些个人物形象,神态和他们各自的心理活动,回忆的故事也是当年知青下乡所遇所求之事,有朦胧的初恋,有和当地山民结下的纯真无邪的友情,有遗憾,有悲痛,更多的是的伤感…最后才是一声声的宣泄…作者构思的巧妙,让我读后不禁也有一丝的悲壮感油然而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反朴》这篇小说,写了一个叫吴斌的农村青年爱上了下乡知青范春莲的故事。吴斌外号吴膘子~外表装膘实则很精明。范春莲因病回城结婚,离婚,再婚被骗。吴斌痴爱着范春莲。在生活的经历中,重新认识对方,最后两个人都返璞归真了,吴斌和农村媳妇儿和和美美过日子,范春莲也脱胎换骨,重新组织家庭。故事有激情也有平静,读后感到吴斌这个当地男青年就像大山里的山里红,有一颗红红的心,有一种纯纯的情,体现了优秀山乡青年的淳朴品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长白山的秋夜是一年中最有味道的夜晚,秋高气爽,繁星闪烁得格外明亮,因而更像女人的眸子顾盼传情,而且情深莫测;秋风从山谷里吹下,带着枫叶和赤桦的鲜艳和山货野果的甘甜,沉甸甸的扑面而来;不知名的虫儿吟唱着大自然里最后的一首歌,或死去,或冬眠于地下。不管年景好坏,丰收还是歉收,毕竟是收获的季节,连每一株匀称的小草都感到了自身的饱满和奉献,顶起了一粒或几粒成熟的种子。”小说中的主人公吴斌、范春莲就是这成熟了的种子,会孕育新的生命新的希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犯法者》中,我非常欣赏益令学长笔下的文化局长刘树。这个人不为官位而迷惑,而真正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了让贫困县全县人民有电视看,为了把损失降到最低,在有古迹的富尔山建立电视转播台,自己举报自己的违法行为,故事情节感人至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上得山来,刘树先领大家到舍身崖,他问,你们知道舍身崖的故事吗?把大家都问愣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舍身崖的故事在这个县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是说有一个叫慧能的和尚宁死不屈,在强盗抢夺镇寺之宝时,怀揣宝物舍身跳崖的事。刘树说,慧能和尚是为保护文物舍身跳崖的,我却是为破坏文物舍身跳崖的。他仰天长叹:我这个守土有责的文化局长不如古人,不如守庙撞钟的和尚啊!他请省里的技术员在富尔山的一角选好台址,从面包车上拿出一把铁锹,一脚踩下去,说就从这挖地基。”我喜欢刘树这:“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豪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刘益令中短篇小说选》中,《县剧团》的吴大花团长、《电工王翠娟》里的回城知青王翠娟、《腊月》大山里的村姑腊月,在作者的笔下都是有血有肉的女人,她们妍丽秀美、有情有爱,正直善良,聪明能干,是时代的娇娇者。我喜欢吴大花的聪慧泼辣领导才能;喜欢王翠娟电工技术的高超和多情善感的性格;更喜欢益令学长笔下的村姑腊月,美丽而有灵气,聪敏而大气,有情有义,知恩必报,有原则不过分。我不喜欢作者笔下的知青人物欧阳青,这个人自私、浅薄、势力、不踏实,这山望着那山高,在情感上也是朝三暮四,这样的人即使有些才气,在社会上遇到问题也会浑浑沌沌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总之,《刘益令中短篇小说》八篇中的人物个个特性鲜明,故事情节跌宕,虽然小说创作允许虚构,但是我读起来,就像看到了知青自己的影子;看到了益令学长在乡下和老伴携手走过的岁月;看到了益令学长仕途的艰辛不易…。真情实感,有滋有味,引人入胜。如学长郭学仁在《序》中所言:“我甚至可以把这八篇小说都称之为纪实小说,比一般的小说和影视作品更尊重事实,更符合实际。”</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小说中乡土气息浓厚 风土文化生动有趣:</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读每一篇小说我都感受到了益令对桓仁山乡风俗的依恋和对风俗文化的熟谙,这些乡土气息本身是自自然然的,在小说中营造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欢乐热闹的气氛。例如《腊月》正月十五抹花泥的习俗描写:</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正月十五晚上,月上柳梢头时分,腊月从菜窖子里掏出几个青皮萝卜,切去头,蹭上锅底,灰冷不防地朝欧阳青脸上抹去,他没有防备,腊月下手很重,脸上火烧火燎的,腊月咯咯笑着,把青萝卜递给他,把脸伸过去,叫他学着她的样子往她的脸上抹。自从来到这个大山沟,欧阳青经历了许多怪事情,已经见怪不怪了,腊月叫他抹,他就抹,把一张俏脸抹上好几道黑印子。腊月被抹了脸,脸就红了,呼吸也急促起来,看欧阳青的眼神也不一样了。…这是有讲究的,青皮萝卜蹭上锅底灰就是一个很诗意的名字,叫花泥,正月十五晚上抹花泥的习俗在这条大山沟里由来已久,怪的是别的地方却少见,据说男女互抹是向对方表示爱慕的举动,结了婚的男女也可以肆无忌淡的去抹意中人,就连最封建的老人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有痴情者,无论怎样穷困潦倒,无论多么山高水长,都要在这天晚上把花泥抹到心上人的脸上,因此而喜结良缘和结为相好的不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县剧团》中对二人转的描写:</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人转这种曲艺形式,在东北最受百姓欢迎,因为它是以当地民歌、大秧歌为基础,吸收关里莲花落演变而成的。一般由一男一女两个彩扮的演员搭成一副架子,一旦一丑,又说又跳又逗,演出一个叙事兼代言的故事。演人物又不用人物扮,“千军万马,全凭咱俩”,演员穿红挂绿,甩着大扇子,大手帕,玩转绝活,跳入跳出,又扯又逗。唱有唱口,说有说口。唱腔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说口则卖弄噱头,打情骂俏浪丢丢的逗人发笑。演员在台上不但常常脱离剧情,以自我的身份对所说唱的故事进行评论,甚至于台下的观众对话、对骂,由于演员的道德修养参差不齐,有些话说得就有黄的,有粉的,暧昧而挑不出大毛病。二人转与东北农民的关系是“宁舍三顿饭,不舍二人转”。同样的曲调,一人演唱叫单出头,三人以上叫拉场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益令学长对民风民俗、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注有研究有著作,他是非遗保护专家、省非遗学术专员和大连市历史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他用丰富的语言、浓醇的笔墨记载民风民俗,抒发怀旧情怀,使山乡里的民风民俗生动鲜活地再现于小说中,使小说更具吸引力,增进了亲近之情,传承了人性的美,尊重了精神的价值。如学长郭学仁在《序》中所说“大山生活,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在他的笔下就有了丰富多彩的辽东风情。”这也是益令小说写作艺术源于生活寄托情感升华主题的显明特点。我喜欢。</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小说中借景抒情的优美让人陶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非常欣赏益令学长的语言创造和崇拜他的文学功底。漫步在他的散文和小说里,景物的描写让我陶醉。春有春的诗意,夏有夏的风情,秋有秋的色彩,冬有冬的画意,令人心旷神怡。罗丹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摘抄几段益令小说中景物的描写,看他是怎样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蜿蜒的小路、潺潺的流水、起伏的山峦、寂静的山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正是春末夏初,山路被车前子草盖的严丝合缝。,两边镶满了杂乱耀眼的花朵。那花不大不艳,却眉清目秀精神抖擞,叫小刘不忍心去践踏。小鸟啾啾地叫,似在耳边不在耳边,小溪哗哗地流,似在脚下不在脚下,看那林涛,虽然都绿,却有深绿浅绿浓绿嫩绿之分,绿波荡开,山峦便扭动起腰肢,一片片野果树的花丛便是那林的胭脂、坡的媚眼。偶尔有崖上的青藤垂落下来,去俯就那透底的潭水,再加上野蒿牵衣纤枝摇曳,真是要多缠绵,有多缠绵。”(《仕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辽东大山里的秋景五彩缤纷,别提多好看了,枫叶还没有红透,野菊开的灿黄,车前草铺满山间路径,阳光从密林的缝隙中透漏下来,斑驳陆离,一闪一闪,叫不出名字的鸟儿在林子深处鸣叫,各种虫子不知躲在什么地方吟唱,偶尔有野鸡、兔子和松鼠从草丛中窜跳出来,吓人一跳,走着走着,一会儿能碰见一束红玛瑙一样的山里红,一会儿又能碰见一架绿中透灰的软枣子,山泉水汇集成的小溪水傍着崎岖的山路流淌,清清亮亮的,空气湿润而清新,连山风都带着一股香甜味儿,我忘情于山林,忘记了上山的目的。”(《宣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山已经是五花山了,红、黄、褐、紫、绿,层林尽染,像是走进了一幅浓墨重彩、梦幻般的油画里。欧阳青的眼睛不够用了,他发现,门前流淌的小河水,原来是从山泉中涌出来,汇集成流的,怪不得那么清澈甘甜,树的品种从山下往山上排列有序,灌木之上是杨、柳、槐、椴、柞,再往上才是松、柏、桦的领地,树种不同,结的果也不一样,柞树结的果实是椭圆形的,尾部有个碗状的壳,栗子是躲在刺猬一样的毛囊里,山核桃的外层包着青灰色的皮,几个聚在一起挂在树上,像一嘟噜一嘟噜的青桃子,同样是梨树,却结出不同形状和大小的梨子,松籽整齐地排列在松塔里,还有山里红、山葡萄,软枣子,经霜后,红的红,紫的紫,绿的绿,一簇簇一串串,面上都像抹了一层白脂粉似的,林下的秋草很柔软,黄褐色的落叶铺在上面,又厚实又松软,像是走在地毯上。棒槌鸟在叫,远在天边,落果的声响似在眼前,江雾从身后而来,树荫从四面笼罩,野蒿牵衣,秋菊含情,在欧阳青这个大连知青的眼里,这座秋日下的大山,就像是走在身边的这个相识不久的村姑,成熟饱满,又美丽神秘。”(《腊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些描写岂不是唯美的展现生命的各种状态的教材吗?凝视这一幅幅的风景画,领略其中的美,远处是风景,近处是人生。怦然使我心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读《益令散文100篇》曾写道:他是什么样的人呢?他是大山乡民的一员,他是贫困学子的启蒙,他是民族团结的模范,他是下乡知青的楷模。他从政清廉,从文正派……是什么意识,什么力量成就了他呢?今天读他的小说也是同样的感慨。他的笔一直游动于山海之间,用海的思维写山,用山的视角写海,山魂海魄铸就了他纯真率直的情感,卓而不俗的人品,朴素简约的文风,这些都体现在他的每一篇小说中,遗憾的是我这个初中生的文学爱好者不能够完整地感悟和表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刘益令中短篇小说选》中的七篇已经被许多报刊杂志发表,有的小说被评为大连市金萍果奖优秀创作奖,有的被读者评为全国年度优秀百篇小说或获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年前,《益令散文100篇》出版时,他在《自序》中写到:“掂一掂即将复印的这本散文,还是感受到了它的份量,个中的辛劳和欣慰,以及那种经过孕育和分娩以后,喜得贵子般的愉悦,别人不知道,自己还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了。”20年后,《刘益令中短篇小说选》是又一个婴儿的诞生!他的同班同学莲华学姐写到:“祝贺老班长刘益令中短篇小说发表。由于你的忘我劳作,使’知青’这个永不磨灭的时代烙印永载史册”。我们祝贺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刘益令——我敬慕的学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刘益令——我母校的骄傲。</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3-5-12</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一九六六级高三.二班班主任金培蘭老师和“踏歌行”中的高三.二班同学。</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