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华惜拾】江尖散客的漫漫习字路

灵动色彩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我生于太湖之滨的水乡。老家所在地无锡北塘江尖渚,是隋炀帝下江南时兴修的大运河河段中的一个小岛。我家是明清时期留下的四进两院的老宅,庭院深深,有我儿时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我与童年玩伴心目中美好的天堂。随着求学北上、从业海外,家乡渐行渐远,身在异乡,“回家看看”已经成为可望而难及的奢望。天长日久,对家乡的思念成为心中郁结,于是给自己取了好几个无奈的别号:“江尖散客”、“北塘愚叟”、“太湖游侠”、“糊涂斋主”之类,不一而足,而后也写过一些酸溜溜的文字以寄乡愁,却未缓解沉甸甸的思乡情怀。</p> 思乡情怀浩如烟海,纸短情长,今天只聊江尖散客的书画情愫和汗颜囧事。<br><br>我自幼对书画有浓厚兴趣,写字习画并非出于日后饭碗的功利目的,只是秉性所致,感觉心相近,情相依。太湖水养育了我,江南历来的文脉情缘对我有着潜移默化的渗透。 <br>父亲的书法是远近邻里亲戚都认可的。也对我有很深的影响。每年春节,门框门楣上的对联横批都是父亲的手笔,远近亲朋也都来讨要他写的春联。不过我的书法启蒙,却十分被动,每天放学回家,心事重重,只因别的孩子都可以玩了,我还得遵照母亲的叮嘱,写两张报纸的毛笔字。由于心不在焉,柳公权、颜真卿,一概没有练就,但总算懂得了如何拿毛笔,直到成年之后,才感激母亲的一番苦心。 <br><br>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开始有人来“求墨宝”了,说犹如芒刺在背一点都不为过,我那“两刷子”根本上不了台面。后来在泰国担任总领事之职,侨社要我为他们的节庆、典礼写几个字表示祝贺,作为我支持社团的一种形式,这成为我不可推卸的责任,形势所迫,真正体会到什么是“赶鸭子上架”。这一开头,就迎来了许多需求。<div><br></div> <div><br></div>除桥社的节庆外,他们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举行汉语水平考试等,也邀我写字助兴,以资鼓励。对于他们推崇中华文化的热心善举,我义不容辞。<div><br></div> 消息不胫而走,我后来到美国休斯敦当总领事的时候也应邀做了不少应景之作。<div><br></div><div>休斯敦总领馆领区内有很多文艺人才,时值他们有意团结互助,成立了北美文化艺术联合会,我题词祝贺。</div> <div><br></div> 张弛先生是北大校友会会长,创作有七十多首爱国爱家的歌词,我应邀为他的歌词“中国,我永远的家”谱曲并排练了合唱,流行于北美各大城市,题赠他“留学恋歌”四字,以志纪念鼓励。 <div><br></div>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是北大的校训。赠休斯敦北大校友会十周年。 <div><br></div> 音乐家季家锦是我创作合唱“中国,我永远的家”的合作伙伴,在我离任休斯敦的告别会上,我们合奏了“送别”一曲,北美女作家联合会会长郑瑞琳即兴创作朗诵五言诗一首,感动众人泪目,我抄录了这首诗,以赠家锦。<br> <div><br></div> 为华夏时报周年庆典题写贺词。鼓励多做沟通两国、促进友谊的报道。 <div><br></div> <div>而今回想,在海外为桥学界题写纪念文字,每次背后都有一段值得纪念的故事,对促进与华人华侨之间的沟通颇具意义,增进了解,拉近距离,和睦关系,是用文化艺术辅助外交工作的好方式。</div> <h3 style="text-align: left;">好友王龙赠送的印章</h3> <br>岁月荏苒,我从写字之中得到了不少快乐,有了更多的兴趣和领悟,对王羲之、赵孟頫、米芾、王铎等书法艺术,崇尚膜拜更深,与此同时,也更体会到书法的艰辛深奥,习字难的感受随之攀升。<div><br>退休之后也遇到不少应景之需,此时不再有完成任务的窘迫,而是愉快互动,感谢朋友们对我的鼓励和促进了。</div> 为四川某地民生工程题写。 <div><br></div> <div>从多起应酬之中挑几个故事说说。北京日报在建国七十周年之际要在副刊上刊登外交部十几位大使写的回忆文稿,邀我写了“人民”两字,作为副刊的刊头。这对我也是一种鼓励。<br></div><div><br></div> <div>一家制作收藏级紫砂壶的公司,邀我写了“上善若水”、“禅茶一味”等条幅,刻在了紫砂壶上,壶的另一面,还刻有廉正保、华黎明、周秀华、王四法、刘宝莱、董津义、吴长胜、郁兴志、顾品锷和陈士球十位大使的签名。紫砂壶的收藏价值,不在我的提款,而在于大使们的签字了。<br></div><div><br></div> <div><br></div>还有一则不怕你笑话的笑话:家乡无锡有一个“书法艺专校友会”,优秀会员遍布全球,校友会在北京的总部邀我写了“翰墨丰碑”四字,刊登在他们的刊物上。<div><br></div> <div>我被总部指定为“名誉会长”,让我如坐针毡不可名状,这个“名誉”我担当不起,该校友会有八、九十年的历史,全球会员中不乏有成就的汉学家和书法家,在他们面前,我只是个小学生,真正感到底气不足,只能恳请总部收回成命。这是我在学习写字的几十年中遇到的最让我汗颜的囧事。<br></div><div><br></div><div>此事也促使我静下心来,重新翻开名家字帖做些认真的临摹练习。我特别喜欢王羲之和赵孟頫的行书。说实话,书法练习是不负功夫的,退休后的练习,感觉稍有进步。</div> 之后我又认真临写了王羲之的兰亭序。<div><br></div> 还专门制作了一个视频: 之后在数年疫情期间,宅家修炼,临写了《荆楚大疫》一文。<div><br></div> 历代诗词文人中,苏轼令我钦佩不已,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均有很高成就。他天资不凡,辞气迈往,他胸襟高旷,倾荡磊落,他忧国忧民,生气凛然,虽屡遭贬黜,颠沛流离,仍修为高远,立德传世;除了他的文才,大家也都听说过他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建造苏堤和发明传世美食东坡肉的故事,所以文人雅士乃至草根百姓均对苏轼赞不绝口。<div><br></div><div>第一次拜读苏轼的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几十年前的事了,最近在北大书法教授方建勋的讲座中见到老师用行草书写了这首词,萌发了也来抄写的念头。<br></div> 苏轼在逆境中能宠辱两忘,笑对人生,是一种浩然大气和旷世豁达,确是天人合一、宁静超然的大彻大悟。他的这种豪迈气概令人钦佩, 也启迪人们出世不争,回归自然。 书法如同绘画,应注重布局谋篇。常言道,书画同源。书法与绘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绘画和书法,都有结构、章法方面的美感和技巧。<br><br>一幅书法作品,字迹分行和列,纵向为行,横向为列。行书、草书作品,通常是有行无列,即纵向能分行,横向则无须对齐。也有无行无列的做法,明代杰出书画家、文学家徐渭,享有草书书圣的美誉,他对于书法布局的主张就是“字字侵让,互用位置”,字迹在相互侵让、错落有致的布局中,彰显美感。<br><br>我多次敬录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以体验书法格局的美感,却总感觉不得要领,难以企及心目中的高度。<div><br></div> 历来,我从不承认我笔下的是“书法”,只认是“写字”,因为我笔下无“法”,难与真正的书法有缘沾边。书法是神圣的,是千百年中华文明的精华瑰宝,必须顶礼膜拜,万万不可亵渎神圣。<div><br></div><div>在顶礼膜拜之余,我有时也试着放开手脚,潇洒一番,斗胆写出一些并不成器的字迹,聊以自我安慰。</div> 江尖散客习字几十年,一路走来深感不易,攀登是一辈子的事;面对茫茫前程,胸中充满敬畏,路遥遥兮,唯有一叹!<br> 【朝华惜拾】是我的自创栏目,借助鲁迅先生《朝花夕拾》的谐音,凑了四个字,意在珍惜我人生驿站中的某些闪光,用图文记载以志纪念,并分享给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