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国摄影报2023年9月1日二版头条刊登了摄影人物报道:张培林:办快展,让摄影走近大众。</p> <p class="ql-block">中国摄影报刊登的文章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张培林:办“快展”,让摄影走近大众</p><p class="ql-block"> 近几年,摄影家张培林潜心拍摄了《抗战老兵》《中国寿星》《大地回春》等摄影专题,这些作品除了在一些重要场馆举办作品展或结集出版外,张培林想得更多的是,如何通过一种“短平快”的方式,让摄影作品走近大众,被更多人看到。</p><p class="ql-block">2016年春,张培林开始考虑将自己的作品搬上人流量大的街头或其他共场所。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张培林"说干就干。他从展出过的几个专题作品中各挑选了数十幅,制作成展板,装上车就出发了。</p><p class="ql-block">张培林还记得自己第一次举办街头展览是在河南省兰考县的人民广场,展览展出的是他在20世纪80年代初拍摄的作品。在拉绳子挂照片布展时,就已经有人开始围观,有的人还主动帮忙布展。这些曾在大场馆展出的作品一经挂出,立刻引起围观群众的称赞:“都是几十年前的真事,满满的都是回忆!”很多观众驻足在作品前,指点着照片上的每一处细节,回忆着过往岁月。还有市民拿起自己喜欢的作品请张培林给他们照相留念。焦裕禄干部学院相关领导上班路上偶遇这个“快展”,还请张培林到他们学院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举办了一次专场摄影展,深得学员们的好评。</p> <p class="ql-block">1981年,河南农村的赤脚医生。</p> <p class="ql-block"> 首展成功,使张培林认识到这种展出形式是有群众基础的。此后,他又改进制作了一些新展板,把其他几个系列作品也制作出来,装上车开到各处去展示。城市广场、居民社区、农村集市、田间地头、旅游景点、养老中心等,哪里人多,展场便设在哪里。几年来,张培林的“快展”先后在全国各地展出260多场次。</p><p class="ql-block">“快展”因车辆空间所限,一般装载二到三个专题,每个专题40到50幅作品不等。《大地回春》《抗战老兵》《中国寿星》《美中故事》《原野春色》5个专题轮换展出,轮展的作品共有1000余幅。他的“快展”去过焦裕禄精神发源地兰考县,也到过革命圣地延安的宝塔山下,去过边远的革命老区,也走出国门到过美国的休斯激,夏威夷等多个城市,但巡展更多的还是国内县城或农村人群比较集中的地方,而且每到一处都会受到当地群众的热情关注。在他看来,摄影作品的价值在于让更多的人看到,向更多观众讲述一个故事,传播一种审美。摄影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是一个时代的见证,更应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仅内容要贴近,展出形式也要贴近。</p><p class="ql-block">张培林将自己的影展称为“快展”,是因为这种形式不仅布展快、展出时间也快,有时候集市或庙会散了,展览也就结束了。正是这种"快”,让摄影走进基层的同时更贴近群众,让群众在生产生活的间隙里也能观赏到一场摄影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比场馆展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传播渠道和新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它的直观性和现场感是符合基层群众喜好的。张培林记得,有一次在的黄泛区农场街头举办抗战老兵摄影展时,当地不少群众聚集在展场,认真地观看了每幅作品。一位中年农民激动地说:“平时进城一趟不容易,今天居然还能在自己的家门口看到这么好的展览!”还有一次在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办“快展",一位60岁左右的妇人坚持要把“赤脚医生”那幅作品拿走,张培林问其原因,她指着照片上的人说,“照片里的这个赤脚医生就是我”。</p> <p class="ql-block">2021年10月1日,河南省西华县黄泛区街头一位老人带着他的小孙女观看《抗战老兵》摄影展。</p> <p class="ql-block"> 2023年大年初一,张培林又在河南省许昌市天使城广场快展了他的《抗战老兵》专题摄影作品,因为正值春节期间,广场人气也旺,观众尤其多,取得了很好的展览效果。</p><p class="ql-block">正是这种"快”,让艺术来源于生活又走进生活并接受检验,让摄影师更好地接收到了观众的反馈,也促进了摄影师进一步调整今后的创作思路。"快展"大幅度地降低了制作成本和展出费用,这种展览方式也适合其他摄影师展现作品、展示自己、检验自己。在一次又一次的“快展”中,身处展场一线的张培林能清晰地感受到观众与作品之间的情感共鸣,他也在这些寻常百姓身上找到了新的创作方向,看到了摄影的价值和意义。</p> <p class="ql-block">河南省许昌张潘镇农民在田间争相观看张培林《大地回春》摄影展。</p> <p class="ql-block"> 张培林的摄影作品用小切口反映大主题,有温度,接地气。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他的镜头始终对准的都是发生在普通百姓身边的人和事,既平凡又不平凡。这种边展边拍的形式是他借助摄影关心生活,关心百姓的一种摸索和尝试。张培林表示会将“快展"一直做下去,展览内容会不断更新,展出方式也会根据不同场合、不同人群的需要作出相应改变。譬如,去国外办“快展”,考虑到展品携带不便、运输困难、费用昂贵等问题,他打算把原来的框架结构改为简装长卷式数字精喷展品,以方便提高展出效果。</p><p class="ql-block">只有接地气,摄影艺术才会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张培林说他想通过摄影“快展”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让中国农民也能在世界舞台上亮亮相。展览期间,张培林也一直在找机会举办摄影讲座,坚持“文艺下乡,服务大众”的办展宗旨,分享摄影经验,他期待更多人关注摄影,热爱摄影,通过摄影反过来关注生活,热爱生活。</p> <p class="ql-block">摄影师简介:</p><p class="ql-block">张培林,河南省鄢陵县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美国摄影学会会员,美国美南河南同乡会副会长,焦裕禄干部学院特聘宣传顾问、许昌学院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摄影师,资深媒体人。</p><p class="ql-block">更多了解,请微信1850374568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