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金色的鱼钩 永恒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孙女开学上小学六年级,昨天提前到学校,领了15本课本。</p><p class="ql-block"> 我最爱看的是语文课本,翻开目录,想看看还有没有我们小学六年级的课文。第15课是《金色的鱼钩》,我高兴地和孙女说,这篇课文我们也是六年级学的。</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前,我是涿鹿城里高小六年级学生,班主任老师叫王增慧,教我们语文和算术。王老师是一位大眼睛,高鼻梁,梳着两条大辫子的高个姑娘。长得漂亮,性格泼辣,对我们的管教非常严格。老师给我们讲读课文,我们都很认真的听讲。这篇课文讲得是红四方面军长征时,一位老班长带领三名小战士过草地的艰苦经历。课文的开头说,红军过草地时,因无粮食吃,很多人都得了肠胃病。有三位小战士身体虚弱,病的实在跟不上队伍了,指导员就派炊事班的老班长一路照顾着他们,走在队伍的最后面。</p><p class="ql-block"> 这篇课文虽然没有要求背诵,但有好多句子,我现在还能背下来。比如对老班长描写,老班长快40岁了,个子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还有老班长对小战士说得一段话:你们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出来啦!”。还有结尾的一句: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过去了,这篇课文依然保留在小学六年级的课文里,已经教育了三代人,足见这篇课文的珍贵和深远的影响力。这就是中国的传家宝,这就是经典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开国上将王平的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红三军团走出草地后,军长彭德怀接到报告,有几百人还没有走出草地。彭德怀命令王平(第十一团政委)带一个营去接应他们。王平他们返回到班佑河边,用望远镜观察河对岸的情况,发现有人群的样子。他们渡过河,走近一看,这几百人都是背靠背在那里坐着,已经冻饿而死。看着这悲壮的场面,王平的泪水夺眶而出,痛心疾首。多好的同志啊,几百人摇摇晃晃的爬出草地,却过不了班佑河,这成了王平心中一辈子难以忘却的伤痛。</p><p class="ql-block"> 是什么力量激励着这群人向着一个目标,不畏生死,抛弃名利,永不停息地战斗者,奋斗者?我想这只有是信仰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的丰富,我们还有信仰吗?习主席说:“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这关键时期,我们就更需要弘扬奋斗精神,凝聚中国力量。</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永远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