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旦--瓦地伦谷

零零

<p class="ql-block">  写了几篇话题比较严肃的文章,现在必须放松一下,到野地去撒撒欢,展示大儿童天真的时刻到了!</p> <h3>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瓦地伦月亮谷进发!深知每个行程中的自费项目都是最精彩的,所以大家义无反顾地参加了。</h3> <h3>  瓦地伦谷是美国大片《火星救援》的拍摄地。我喜欢看星际遨游的影片,所以当这部片上映的时候,我被"火星"上的景色震撼了。</h3> <h3>为了防止沙漠谷地的风沙,我特意请小敏帮我裹了一个阿拉伯式的头巾,酷吧!</h3> <h3>瓦地伦是约旦西南部的一处山谷,其名阿拉伯语意为“酒红色山谷”,因其红色砂地在日照下显示出如红酒般颜色而得名。</h3> <h3>传统意义上的沙漠是这样的</h3> <h3>是延绵不绝的,波浪式起伏的沙丘,是任何带轱辘的车上不去的。</h3> <h3>而瓦地伦沙漠却是,一大片相对平整和坚硬的沙地,加上一个个突兀的大大小小的石山,任凭车辆驰骋四方。</h3> <h3>我们团共乘坐五部越野车,向着沙漠腹地进发。</h3> <h3>奇怪的是出发时1字型行走的车,开出不多久,我们这部4号车突然走出列队,在距车队七八十米处,单独行走。</h3> <h3>车子离开"轨道"以后,像脱了缰的野马,七拐八扭的向前冲去,车上没有坐稳的,都东倒西歪。我们正惊诧,司机为何如此离经叛道,却意外地发现,旁边的车队与广袤的沙原融为一体,形成一幅特殊的画卷,出现在我们的镜头里。</h3> <h3>我猜想,大概是司机从后视镜里,发现我们车上六个人,有四个是拿长枪短炮的,为了让我们拍到更好的片子,他故意离开车队,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啊,游客的好司机!</h3> <h3>终于到了一处可以攀爬的山丘,车一停下,我学着大姐姐们,脱下旅游鞋,跳下车,向着沙丘爬去。</h3> <h3>看着大地如此雄浑壮美的风光,一激动起来,把瓦地伦改名为瓦伦地,羞羞脸哒。</h3> <h3>双膝跪下,向创造天地的耶和华神献上赞美。</h3> <h3>朝天仰望,向造物主歌唱</h3> <h3>衷心感谢</h3> <h3>制高点上,与姐姐们留下难忘的影像。</h3> <h3>我们的神借着他大能的作为向我们说话,凡有气息的都要赞美耶和华,在他显能力的穹苍赞美他!祂的话语像黎明和落日那样,让我大为惊叹。自从造天地以来, 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 (罗马书 1:20 和合本)</h3> <h3>诗人说,愿我以纯洁的目光瞻仰这美的伟大形象,而不是以享乐的思想,否则会贬低它的美,要学会以虔诚,使之更加真切和神圣。</h3> <h3>  瓦地伦历史上曾是纳巴提王国等古文化的领地,留下了许多岩画和庙宇。这是在第二个景点看到的。</h3> <h3>我们又来到一个深深的峡谷,四面全是高高的山岩。</h3> <h3>  瓦地伦气候炎热干燥,仅有少数贝都因人游牧于此。 我们在行程中碰到了两位当地的贝都因人,兴高采烈的跟他们合影留念。看来头巾适合于阿拉伯人,他们的脸型比较长,上面裹了头巾,更衬托出西亚人英俊的脸庞。而我们东亚人脸相对圆,特别是我这个小脸的,包上头巾,整一块大饼,毫无美感可言,献丑了。</h3> <h3>头上顶着一部车,厉害了我!</h3> <h3>漂亮姐姐与现代装的约旦人。</h3> <h3>飒爽英姿,沙漠女侠!</h3> <h3>返程的路上,沙漠的厉风也渐渐驰缓起来,一种博大的美,充溢在我的心头,将暮色融入了我无限的遐想:泰戈尔说,宇宙的拥有者亲手把完整的美送到我们面前,如果我们仔细剖析,扑面而来的是数不清的奇迹。</h3> <h3>夕阳坠入地平线,西边弥漫着多彩的霞光,一片宁静轻轻地落在沙漠边,黄昏无言地延伸着,延伸着,此时此刻,无声胜有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