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160句感悟[述而篇第七]/紫箫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暴虎冯河 / 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

紫箫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感悟《论语》述而篇第七【7.10】</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b></p><p class="ql-block">这段话呈现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画面。《论语》中出现孔子和颜渊、子路三人在一起的画面仅仅这一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知道颜渊和子路是孔子最为器重的学生,两人同属“孔门十哲”。但是这两个人性格完全不一样,颜渊智慧谦逊、仁爱有礼,他文质彬彬,“不迁怒,不贰过”,好学而心质单纯,居陋室而安贫乐道,不慕荣利一心向道,他数次拒绝出仕做官。作为孔子的得意弟子,颜回成了儒家学说的传世之才。而子路直率,勇敢,仗义疏财、孝顺。二十四孝故事中“百里负米”说的就是子路孝敬父母的故事。他小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能让父母吃到好米,翻山越岭不辞辛苦到百里之外去为父母买米,自己只吃野菜。后来他功成名就,在庆功宴上嚎啕大哭,说自己的成功如果没有父母看到,那还叫什么成功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孔子一生追求着自己的理想,据史料记载他高大威猛,不仅学富五车还会武艺懂兵法。他曾经豪情万丈地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意思是如果国君用我治理国家,只需要一年就可以了,三年就会大有成效。他踌躇满志,渴望济国安邦。孔子的从政生涯是从50岁开始,从中都宰做起,一路升至宰相,孔子最初在鲁国做大司寇,也做过建设部部长,为政的时候,他把仁义之德渗透到鲁国的国政建设中。亲力亲为,革政除弊,励精图治,短短的几年鲁国国力大增,政治、经济、军事的力量都发展得非常快。这个时候他的邻国齐国感到受到了威胁,于是用了阳谋和阴谋,又给国君和卿大夫送去很美女,这样国君和大臣就渐渐疏于国事,亲近美色。失去了礼的约束,国家就很快腐败混乱。孔子非常的失望,于是他不辞而别离开鲁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经过很多辗转,他依然不能把自己的理想推行,所以这时候他对能通晓自己心意的颜渊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字面的意思是如果有用我的地方,我就去积极的行动,不用我就隐藏起来。从他的话里体现不出怀才不遇、灰心气馁的情绪。而是以平常心态对待进退和得失。如果重用我就积极的全力以赴,不重用的时候我就随遇而安、韬光养晦,彰显出孔子博大的心胸、豁达的心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孔子曾经和子路也说过类似的话。当时各个诸侯国的贵族养了很多的门客,这些门客良莠不齐,他们凭三寸不烂之舌给国君或贵族出谋划策,很多是滥竽充数,常常为谋一己私利尔虞我诈,干些鸡鸣狗盗之事,而有的诸侯国贵族却互相攀比以门客的数量之多为荣,为供养这些门客花钱如流水。孔子忧心忡忡世风日下,人性岌岌可危。他曾对子路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桴”就是把树挖空中间做成一只小筏子,孔子说如果道推行不下去,我就带着你去偏远的地方隐藏起来。子路非常开心,他是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最久的,曾为孔子赶车,子路这个人性格比较急,勇猛不喜欢读书,但是他武艺高强有军事才能,老师唯独带着他一人去隐居,所以子路好像小孩子一样非常开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归正传,从题外话再接上面孔子对颜渊说的话,从对颜渊的话就可以听懂孔子的叹息:能远离富贵浮华、独善其身者太少太少了,估计只有我和你颜渊能做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或者进入后世范仲淹所说的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身处何种境遇我都能坦然处之,因为我的心是静的,我的心是清的,不染尘世尘埃,“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我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我都以我的本性不变应世间之物的万变,这样既肯定了颜渊,又表达了自己人生处世态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子路听到孔子赞美颜渊的时候,画面有一种喜感出现了,子路是一个性格又急又暴躁的人,突然听到老师这样明晃晃的在他面前表扬颜回,他有点小情绪上来。他原来觉得自己在孔子心目中是占据C位。因为他性格直爽,一路追随孔子,喜欢跟人家干仗,一直是孔子的保镖兼弟子。子路比孔子小9岁,常常冒犯孔子,也偶尔看不起孔子,但是孔子一直根据他的这种性格直言不讳去教导他,慢慢的子路被感化就拜了孔子为师,但是子路的性格不像颜回和宰予完全信从老师。孔子的观点子路不认同的时候他敢直言反驳,这一点让孔子很欣赏子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雍也第六(28)》“子见南子”一章中子路对孔子的态度可见一斑。孔子去见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南子品行不端风流放荡。子路听说后非常不高兴。以为孔子做了什么不合礼制的事,孔子也是极为爱面子的人呀!逼得孔子几乎跺着脚指着老天向子路发誓,如果我做了什么缺德的事,就让我天打五雷轰!让老天收了我,让老天收了我!这样踏地咒天的发毒誓是不是颠覆了我们对孔子一往的形象?这样一对师徒亦庄亦谐、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勇猛的子路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不爱读书,孔子曾经劝他去读书,他说:“南山上的竹子不需要加工就是直的,用它制作出来的箭能够穿透最厚的犀牛皮,你说学习有什么用呢?”孔子说:“你如果在这个箭上加上羽毛和箭镞它会射的更远!” 这个比喻既生动又入理,直接道出了读书的好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个成语叫“刮目相看”,说的是吕蒙的故事。吕蒙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将领,他武艺高强,但是不爱读书,当时孙权劝他多读些书,他说我繁忙没有时间,孙权很生气的说,你说军务繁忙,难道比我还忙吧,我还经常看书呢,吕蒙于是开始利用空余的时间读书,后来鲁肃到江东与吕蒙交谈的时候。令鲁肃非常惊奇,说你如今的才干已经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了,真是让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后来吕蒙成了东吴文武全才的将领。可见读书能补先天之不足,但是子路还是没有听进去。没有好好的去学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时子路抓住自己的擅长项跟老师说:“子行三军则谁与?”这不是明着和颜渊争宠吗?说老师啊,如果你率领三军打仗的话,你愿意和谁在一起呢?打仗肯定是需要军事人才的,【在这里的“三军”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海陆空,这里的“三军”在春秋的时候分为前、中、后军,称为三军,前面的是壮男,是先锋营,负责开路、架桥、侦查、应付小规模战斗,中军作战兵种,主要是是骑兵和步兵;后军是民工。典型的兵农合一的耕战模式,上马为兵,下马为农,基本上就像南北朝民歌《木兰辞》中反映的那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子路很自豪的问老师,以为会得到他期待的答案。结果这回又遭到了孔子不客气的敲打,让人忍俊不禁,很有画面感。是啊,当着他的面去表扬另一个学生,而且对颜渊评价如此之高,子路也想得到老师的夸奖。但是孔子知道子路的性格,所以他直言不讳指出,根本不怕子路受不了:“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也就是告诫他鲁莽是兵家的大忌。打仗不是靠勇气蛮力,而更在于谨慎与谋划,你不能赤手空拳的去打虎,也不能赤足淌大河而过,这样死了都不知道犯什么错误的人,我不会与他共事的。单刀直入告诫子路不能逞匹夫之勇,告诫他不能犯鲁莽之错,要有通权达变的思想。同时,孔子又强调他喜欢和“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的人交往。小心谨慎,未雨绸缪才能成功,,愿意和三思而后行的人处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急躁鲁莽是兵家大忌,所以孔子一直为子路的性格担忧,在《论语 先进篇》第12章中有这样一句话:“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孔子通过几个弟子的站姿和面部表情,孔子推断子路不得好死。孔子认为刚柔兼具才为最圆满的状态。子路刚勇耿介的性格,一定会为自己所坚守的“仁”“道“忠”“益”献出生命。很可惜孔子一语成谶。子路没有听老师的良言善劝于公元480年死于卫国之战,死的非常惨,被剁成了肉泥,后来孔子听到非常的悲㤼,悲恸到什么程度呢?回了家让家里人把家里储备的肉酱都倒掉了,他怕由此想到子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孔子对两个学生的态度,分别表现了他因材施教的具体表现,也看到了孔子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同时本章对“勇”进行了很好的诠释。一个人只有智,不行;只有勇,亦不行。只有智勇双全才能做不违背大道的事,才能善保自身。</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