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8.31《连队后面的水井之一挑水》转载王建的文章

王年

<p class="ql-block"> 连部后面的水井(之一)</p><p class="ql-block"> 挑水</p><p class="ql-block"> 69年的连队虽然已经是几十年的国营机械化农场组建的兵团建制,实际生活状态依然是东北农村般原始,除了体制属于国营、有一些老式苏制农机之外,基本处于原始东北农村的自然屯状态。</p><p class="ql-block"> 十七连共有两个水井,西头水井主要供人们食用,东头水井离马号较近,马牛等牲口都在东水井饮。东北的水井很深有十几米。辘轳上的井绳要绕上十来圈才能打上一桶水。站在井口往下望去,黑洞洞的隐约地能看到一点水面倒映的蓝天和自己的倒影在里面惶惶然有点眩晕。接近水面的井壁上挂着一圈儿终年不化的冰,好似一个天然冰箱,利用这一点,食堂把猪肉吊在井里保鲜,因此回民一般不喝这边井里的的水。</p><p class="ql-block"> 16岁的我们刚到那里,身体尚未发育完全,个子矮身体弱。挑水这样普通的劳动最初对我来讲也是一件忐忑发怵事儿。站在井台上,双手握紧光滑的辘轳把,两臂用尽全力前推、下压、后拉、上提算是完成一圈,(你会要问,不就是摇辘轳吗,这么简单的事儿为什么要这么写?你要想到,身单力薄的16岁孩子做这样的事情是多么的困难)如此往复十几圈才算把一桶水从井里摇上来,已是筋疲力尽了,此时要把水桶从绳子吊着的深不见底的井口拉到井台上可想是多么的艰险。一只手要坚持着把住沉重的辘轳把儿,探过身子用另一只手去拉悬在井口上的一满桶水,费尽全力就是拉不动,原来要把水桶拉过来的同时,把在辘轳上的另一只手臂要适当地相反方向放些井绳,两手协调动作。此事就像吃饭筷子夹着菜送到嘴边,嘴就下意识张开那样的自然。但是这么简单的事情,我们这些从小在城里长大的孩子头一次干,就显得格外地艰难。反正当时我每次都是哆哆嗦嗦战战兢兢地完成这个过程。当然后来经过若干次的历险和磨练才得要领。要把一挑水挑回宿舍也得经过一番搏斗,东北的黑土地下过雨湿滑稀泞加上呈鼓型的道路(中间高两边低便于排水),加上一挑水的重量在身鞋子陷在泥里拔不出来,晃晃悠悠一步一滑,中间还要歇上几回,几经搏斗挑到宿舍后桶里的水也逛荡出一大半了。揉揉酸痛的肩膀擦擦满身的泥水看看那余下的小半桶水心里涌上一种酸楚和无奈。不过随着岁月,经过了其他更为艰苦的劳动磨练,身子长高了,强壮了,挑水这事儿对我们来说已经小而又小司空见惯不值一题了,但有过此番经历的战友你要认真回忆起来,还是深有感触的。</p>